目前,计算机的硬件条件已经大大改善,即使是在普通的笔记本电脑上,多核都已经是标配 了,更不用说专业的服务器了。如果跑在强劲服务器机器上的应用程序依然是单线程架构, 那实在是有点暴殄天物了。不过,Kafka Java Consumer 就是单线程的设计,你是不是感 到很惊讶。所以,探究它的多线程消费方案,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Kafka Java Consumer 设计原理

在开始探究之前,我先简单阐述下 Kafka Java Consumer 为什么采用单线程的设计。了解 了这一点,对我们后面制定多线程方案大有裨益。

谈到 Java Consumer API,最重要的当属它的入口类 KafkaConsumer 了。我们说 KafkaConsumer 是单线程的设计,严格来说这是不准确的。因为,从 Kafka 0.10.1.0 版本 开始,KafkaConsumer 就变为了双线程的设计,即用户主线程和心跳线程。

**
所谓用户主线程,就是你启动 Consumer 应用程序 main 方法的那个线程,而新引入的心 跳线程(Heartbeat Thread)只负责定期给对应的 Broker 机器发送心跳请求,以标识消 费者应用的存活性(liveness)**。引入这个心跳线程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期望它能将心跳 频率与主线程调用 KafkaConsumer.poll 方法的频率分开,从而解耦真实的消息处理逻辑 与消费者组成员存活性管理。

不过,虽然有心跳线程,但实际的消息获取逻辑依然是在用户主线程中完成的。因此,在消 费消息的这个层面上,我们依然可以安全地认为 KafkaConsumer 是单线程的设计。

其实,在社区推出 Java Consumer API 之前,Kafka 中存在着一组统称为 Scala Consumer 的 API。这组 API,或者说这个 Consumer,也被称为老版本 Consumer,目 前在新版的 Kafka 代码中已经被完全移除了。

我之所以重提旧事,是想告诉你,老版本 Consumer 是多线程的架构,每个 Consumer 实 例在内部为所有订阅的主题分区创建对应的消息获取线程,也称 Fetcher 线程。老版本 Consumer 同时也是阻塞式的(blocking),Consumer 实例启动后,内部会创建很多阻 塞式的消息获取迭代器。但在很多场景下,Consumer 端是有非阻塞需求的,比如在流处 理应用中执行过滤(filter)、连接(join)、分组(group by)等操作时就不能是阻塞式 的。基于这个原因,社区为新版本 Consumer 设计了单线程 + 轮询的机制。这种设计能够 较好地实现非阻塞式的消息获取。

除此之外,单线程的设计能够简化 Consumer 端的设计。Consumer 获取到消息后,处理 消息的逻辑是否采用多线程,完全由你决定。这样,你就拥有了把消息处理的多线程管理策 略从 Consumer 端代码中剥离的权利。

另外,不论使用哪种编程语言,单线程的设计都比较容易实现。相反,并不是所有的编程语 言都能够很好地支持多线程。从这一点上来说,单线程设计的 Consumer 更容易移植到其 他语言上。毕竟,Kafka 社区想要打造上下游生态的话,肯定是希望出现越来越多的客户端 的。

多线程方案

了解了单线程的设计原理之后,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 KafkaConsumer 这个类的使用方 法,以及如何推演出对应的多线程方案。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KafkaConsumer 类不是线程安全的 (thread-safe)。所有的网络 I/O 处理都是发生在用户主线程中,因此,你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要确保线程安全。简单来 说,就是你不能在多个线程中共享同一个 KafkaConsumer 实例,否则程序会抛出 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 异常。

当然了,这也不是绝对的。

KafkaConsumer 中有个方法是例外的,它就是wakeup(),你 可以在其他线程中安全地调用KafkaConsumer.wakeup()来唤醒 Consumer鉴于 KafkaConsumer 不是线程安全的事实,我们能够制定两套多线程方案。

  1. 消费者程序启动多个线程,每个线程维护专属的 KafkaConsumer 实例,负责完整的消息获取、消息处理流程。

    image.png

  2. 消费者程序使用单或多线程获取消息,同时创建多个消费线程执行消息处理逻辑。获取 消息的线程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每个线程维护专属的 KafkaConsumer 实例, 处理消息则交由特定的线程池来做,从而实现消息获取与消息处理的真正解耦。具体架构如下图所示:

  1. ![image.png](https://cdn.nlark.com/yuque/0/2020/png/219184/1581929464863-150783b6-cafd-4e90-813f-39ff1362ad11.png#align=left&display=inline&height=326&originHeight=651&originWidth=942&size=103360&status=done&style=none&width=471)

总体来说,这两种方案都会创建多个线程,这些线程都会参与到消息的消费过程中,但各自 的思路是不一样的。

我们来打个比方。比如一个完整的消费者应用程序要做的事情是 1、2、3、4、5,那么方 案 1 的思路是粗粒度化的工作划分,也就是说方案 1 会创建多个线程,每个线程完整地执 行 1、2、3、4、5,以实现并行处理的目标,它不会进一步分割具体的子任务;而方案 2 则更细粒度化,它会将 1、2 分割出来,用单线程(也可以是多线程)来做,对于 3、4、 5,则用另外的多个线程来做。

这两种方案孰优孰劣呢?应该说是各有千秋。我总结了一下这两种方案的优缺点,我们先来 看看下面这张表格。
image.png

我们先看方案 1,它的优势有 3 点。

  1. 实现起来简单,因为它比较符合目前我们使用 Consumer API 的习惯。我们在写代码的时候,使用多个线程并在每个线程中创建专属的 KafkaConsumer 实例就可以了。
  2. 多个线程之间彼此没有任何交互,省去了很多保障线程安全方面的开销。
  3. 由于每个线程使用专属的 KafkaConsumer 实例来执行消息获取和消息处理逻辑,因此,Kafka 主题中的每个分区都能保证只被一个线程处理,这样就很容易实现分区内的消息消费顺序。这对在乎事件先后顺序的应用场景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优势

说完了方案 1 的优势,我们来看看这个方案的不足之处。

  1. 每个线程都维护自己的 KafkaConsumer 实例,必然会占用更多的系统资源,比如内存、TCP 连接等。在资源紧张的系统环境中,方案 1 的这个劣势会表现得更加明显。
  2. 这个方案能使用的线程数受限于 Consumer 订阅主题的总分区数。我们知道,在一个消费者组中,每个订阅分区都只能被组内的一个消费者实例所消费。假设一个消费者组订阅了 100 个分区,那么方案 1 最多只能扩展到 100 个线程,多余的线程无法分配到任何分区,只会白白消耗系统资源。当然了,这种扩展性方面的局限可以被多机架构所缓解。除了在一台机器上启用 100 个线程消费数据,我们也可以选择在 100 台机器上分别创建 1 个线程,效果是一样的。因此,如果你的机器资源很丰富,这个劣势就不足为虑了。
  3. 每个线程完整地执行消息获取和消息处理逻辑。一旦消息处理逻辑很重,造成消息处理速度慢,就很容易出现不必要的 Rebalance,从而引发整个消费者组的消费停滞。这个劣势你一定要注意。

下面我们来说说方案 2

与方案 1 的粗粒度不同,方案 2 将任务切分成了消息获取消息处理两个部分,分别由不 同的线程处理它们。比起方案 1,方案 2 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它的高伸缩性,就是说我们可 以独立地调节消息获取的线程数,以及消息处理的线程数,而不必考虑两者之间是否相互影 响。如果你的消费获取速度慢,那么增加消费获取的线程数即可;如果是消息的处理速度 慢,那么增加 Worker 线程池线程数即可。

不过,这种架构也有它的缺陷。

  1. 它的实现难度要比方案 1 大得多,毕竟它有两组线程,你需要分别管理它们。
    2. 因为该方案将消息获取和消息处理分开了,也就是说获取某条消息的线程不是处理该消 息的线程,因此无法保证分区内的消费顺序。举个例子,比如在某个分区中,消息 1 在 消息 2 之前被保存,那么 Consumer 获取消息的顺序必然是消息 1 在前,消息 2 在 后,但是,后面的 Worker 线程却有可能先处理消息 2,再处理消息 1,这就破坏了消 息在分区中的顺序。还是那句话,如果你在意 Kafka 中消息的先后顺序,方案 2 的这个 劣势是致命的。
    3. 方案 2 引入了多组线程,使得整个消息消费链路被拉长,最终导致正确位移提交会变得 异常困难,结果就是可能会出现消息的重复消费。如果你在意这一点,那么我不推荐你 使用方案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