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https://www.liaoxuefeng.com/wiki/897692888725344/923029685138624
切片
迭代
列表生成式
生成器
- 通过列表生成式,我们可以直接创建一个列表。但是,受到内存限制,列表容量肯定是有限的。而且,创建一个包含100万个元素的列表,不仅占用很大的存储空间,如果我们仅仅需要访问前面几个元素,那后面绝大多数元素占用的空间都白白浪费了。
- 所以,如果列表元素可以按照某种算法推算出来,那我们是否可以在循环的过程中不断推算出后续的元素呢?这样就不必创建完整的list,从而节省大量的空间。在Python中,这种一边循环一边计算的机制,称为生成器:generator。
要创建一个generator,有很多种方法。第一种方法很简单,只要把一个列表生成式的
[]
改成()
,就创建了一个generator:>>> L = [x * x for x in range(10)]
>>> L
[0, 1, 4, 9, 16, 25, 36, 49, 64, 81]
>>> g = (x * x for x in range(10))
>>> g
<generator object <genexpr> at 0x1022ef630>
我们可以直接打印出list的每一个元素,但我们怎么打印出generator的每一个元素呢?
- 如果要一个一个打印出来,可以通过
next()
函数获得generator的下一个返回值 - 我们讲过,generator保存的是算法,每次调用
next(g)
,就计算出g
的下一个元素的值,直到计算到最后一个元素,没有更多的元素时,抛出StopIteration
的错误。next(g)
- 如果要一个一个打印出来,可以通过
当然,上面这种不断调用
next(g)
实在是太变态了,正确的方法是使用for
循环,因为generator也是可迭代对象:>>> g = (x * x for x in range(10))
>>> for n in g:
... print(n)
generator非常强大。如果推算的算法比较复杂,用类似列表生成式的
for
循环无法实现的时候,还可以用函数来实现。
比如,著名的斐波拉契数列(Fibonacci),除第一个和第二个数外,任意一个数都可由前两个数相加得到:
1, 1, 2, 3, 5, 8, 13, 21, 34, …
斐波拉契数列用列表生成式写不出来,但是,用函数把它打印出来却很容易:def fib(max):
n, a, b = 0, 0, 1
while n < max:
print(b)
a, b = b, a + b
n = n + 1
return 'done'
仔细观察,可以看出,
fib
函数实际上是定义了斐波拉契数列的推算规则,可以从第一个元素开始,推算出后续任意的元素,这种逻辑其实非常类似generator。
也就是说,上面的函数和generator仅一步之遥。要把fib
函数变成generator,只需要把print(b)
改为yield b
就可以了:def fib(max):
n, a, b = 0, 0, 1
while n < max:
yield b
a, b = b, a + b
n = n + 1
return 'done'
这就是定义generator的另一种方法。如果一个函数定义中包含
yield
关键字,那么这个函数就不再是一个普通函数,而是一个generator:>>> f = fib(6)
>>> f
<generator object fib at 0x104feaaa0>
这里,最难理解的就是generator和函数的执行流程不一样。函数是顺序执行,遇到
return
语句或者最后一行函数语句就返回。而变成generator的函数,在每次调用next()
的时候执行,遇到yield
语句返回,再次执行时从上次返回的yield
语句处继续执行。- 回到
fib
的例子,我们在循环过程中不断调用yield
,就会不断中断。当然要给循环设置一个条件来退出循环,不然就会产生一个无限数列出来。 - 同样的,把函数改成generator后,我们基本上从来不会用
next()
来获取下一个返回值,而是直接使用for
循环来迭代: - 但是用
for
循环调用generator时,发现拿不到generator的return
语句的返回值。如果想要拿到返回值,必须捕获StopIteration
错误,返回值包含在StopIteration
的value
中: :::info for循环调用generator时,产生的值是yeild产生的,并不是返回值,是拿不到返回值的。
要拿到返回值即return的值,要捕获StopIteration错误。 :::
请注意区分普通函数和generator函数,普通函数调用直接返回结果:>>> for n in fib(6):
... print(n)
1
1
2
3
5
8
# 获取返回值
>>> g = fib(6)
>>> while True:
... try:
... x = next(g)
... print('g:', x)
... except StopIteration as e:
... print('Generator return value:', e.value)
... break
...
g: 1
g: 1
g: 2
g: 3
g: 5
g: 8
Generator return value: done
generator函数的“调用”实际返回一个generator对象:>>> r = abs(6)
>>> r
6
>>> g = fib(6)
>>> g
<generator object fib at 0x1022ef948>
- 回到
函数式编程
匿名函数
- 当我们在传入函数时,有些时候,不需要显式地定义函数,直接传入匿名函数更方便。
在Python中,对匿名函数提供了有限支持。还是以map()
函数为例,计算f(x)=x时,除了定义一个f(x)
的函数外,还可以直接传入匿名函数:
>>> list(map(lambda x: x * x, [1, 2, 3, 4, 5, 6, 7, 8, 9]))
[1, 4, 9, 16, 25, 36, 49, 64, 81]
lambda x: x * x
实际上是:
def f(x):
return x * x
关键字lambda
表示匿名函数,冒号前面的x
表示函数参数。
匿名函数有个限制,就是只能有一个表达式,不用写return
,返回值就是该表达式的结果。
用匿名函数有个好处,因为函数没有名字,不必担心函数名冲突。此外,匿名函数也是一个函数对象,也可以把匿名函数赋值给一个变量,再利用变量来调用该函数:
>>> f = lambda x: x * x
>>> f
<function <lambda> at 0x101c6ef28>
>>> f(5)
25
同样,也可以把匿名函数作为返回值返回,比如:
def build(x, y):
return lambda: x * x + y * y
装饰器Decoratorenlightening
在代码运行期间动态增加功能的方式,称之为装饰器。
由于函数也是一个对象,而且函数对象可以被赋值给变量,所以,通过变量也能调用该函数。
>>> def now():
... print('2015-3-25')
...
>>> f = now
>>> f()
2015-3-25
函数对象有一个__name__
属性,可以拿到函数的名字:
>>> now.__name__
'now'
>>> f.__name__
'now'
现在,假设我们要增强now()
函数的功能,比如,在函数调用前后自动打印日志,但又不希望修改now()
函数的定义,这种在代码运行期间动态增加功能的方式,称之为“装饰器”(Decorator)。
- 本质上,decorator就是一个返回函数的高阶函数。所以,我们要定义一个能打印日志的decorator,可以定义如下:
观察上面的def log(func):
def wrapper(*args, **kw):
print('call %s():' % func.__name__)
return func(*args, **kw)
return wrapper
log
,因为它是一个decorator,所以接受一个函数作为参数,并返回一个函数。我们要借助Python的@语法,把decorator置于函数的定义处:
调用now()
函数,不仅会运行now()
函数本身,还会在运行now()
函数前打印一行日志:
把@log
放到now()
函数的定义处,相当于执行了语句:now=log(now)
```python @log def now(): print(‘2015-3-25’)
now() call now(): 2015-3-25 ```
- 由于
log()
是一个decorator,返回一个函数,所以,原来的now()
函数仍然存在,只是现在同名的now
变量指向了新的函数,于是调用now()
将执行新函数,即在log()
函数中返回的wrapper()
函数。wrapper()
函数的参数定义是(*args, **kw)
,因此,wrapper()
函数可以接受任意参数的调用。在wrapper()
函数内,首先打印日志,再紧接着调用原始函数。如果decorator本身需要传入参数,那就需要编写一个返回decorator的高阶函数,写出来会更复杂。比如,要自定义log的文本:
def log(text):
def decorator(func):
def wrapper(*args, **kw):
print('%s %s():' % (text, func.__name__))
return func(*args, **kw)
return wrapper
return decorator
@log('execute')
def now():
print('2015-3-25')
# 执行结果如下:相当于执行了语句 now = log('execute')(now)
>>> now()
execute now():
2015-3-25
以上两种decorator的定义都没有问题,但还差最后一步。因为我们讲了函数也是对象,它有
__name__
等属性,但你去看经过decorator装饰之后的函数,它们的__name__
已经从原来的'now'
变成了'wrapper'
:>>> now.__name__
'wrapper'
因为返回的那个
wrapper()
函数名字就是'wrapper'
,所以,需要把原始函数的__name__
等属性复制到wrapper()
函数中,否则,有些依赖函数签名的代码执行就会出错。- 不需要编写
wrapper.__name__ = func.__name__
这样的代码,Python内置的functools.wraps
就是干这个事的,所以,一个完整的decorator的写法如下: ```python import functools
def log(func): @functools.wraps(func) def wrapper(args, **kw): print(‘call %s():’ % func.name) return func(args, **kw) return wrapper
:::info
一个认知上的转变,对动态语言进一步的理解:不仅类的对象和方法,函数都可以在执行的过程中动态定义。<br />如果要定义一个装饰器,本身即可以传入参数又可以不传入参数,即支持@log同时支持@log('str')。<br />则定义的时候可以使用条件语句决定是多定义一个decorator还是直接定义里面的wrapper。<br />比如:
```python
import functools
def log(s):
if isinstance(s,str) :
def decorator(fn):
@functools.wraps(fn)
def wrapper(*args,**kwargs):
print('begin call')
print('传递过来的参数为%s'%s)
fn(*args,**kwargs)
print('end call')
return wrapper
return decorator
else:
@functools.wraps(s)
def wrapper(*args, **kwargs):
print('begin call')
print('没有传递参数')
s(*args, **kwargs)
print('end call')
return wrapp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