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是一切感官之首。人大脑有一半的资源用于接收和解析眼睛所见。但眼睛所见并非全部,视觉信息还要经过大脑转换和解析,真正用来观察的其实是“大脑”。
    人如何观察 - 图1
    This photo is ©unDraw

    1、眼见非脑见
    视错觉,例如“卡尼萨三角”、“缪勒-莱尔错觉”(竖线看上去不是一样长),大脑每秒要接受4000万次的感官输入,大脑会偷懒,会自动寻找规律(根据形状颜色)在黑暗处,余光看的更清楚(700万对亮光敏感的视杆细胞和1.25亿对弱光敏感的视锥细胞)人的视觉是二维的并非三维的,二维影像信息传到视觉皮质,被转化为三维。

    2、整体认知要依靠周边视觉,而非中央视觉
    对于识别具体事物,中央视觉起重要作用;而识别整体环境,周边视觉起重要作用;
    人们对周边视觉观察到的事物,比中央视觉观察到的,反应速度快;

    小贴士:
    1.页面设计时,页面周边内容也很关键
    2.如果不想干扰用户集中注意力观察主要内容,就不要再页面周边内容做效果吸引用户

    3、人们观察事物时,爱寻找规律
    - 大脑中的视觉皮质细胞分工不同,分别只对直线、竖线、边线和有角度的线作出反应;
    - 人们能识别24种基本形状,然后这些形状组合成了我们识别和辨认的所有物体;
    - 观察事物和想象事物时,都会刺激大脑皮质细胞,但是想象事物时,大脑皮质细胞更加活跃;

    小贴士:
    1.页面设计,多用分组、留白来进行区分内容。
    2.二维元素因为没有空间属性比三维元素更容易被识别。

    4、大脑有专门识别人脸的区域
    大脑视觉皮质细胞中有专门一处是识别人脸的,叫梭形脸部区。识别人脸可以绕过通常的视觉解析途径,直接由梭形脸部区域识别。

    杏仁核是控制情绪的地方,梭形脸部区离杏仁核很近,所以人们认出人脸时,伴随多种情绪而来自闭症患者不用梭形脸部区来识别人脸,而是用通用的视觉皮质细胞进行识别(一般是识别物体)我们会不由自主的看向别人眼睛所看的地方(嗯,经常看见一群人望向天空,我也会不由自主的看天,也没看见啥)。

    喜欢看脸是人的天性(所以帅哥、美女比较吸引人喽)看着眼睛能分辨出来真人和假人(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们善于从别人的眼睛看出来不一样的情绪和性格)。

    小贴士:
    如果希望你的网页能够迅速被用户关注,可以放人物面部。

    5、人们观察事物的标准视角是略微侧向俯视
    从标准视角来思考、记忆、想象和识别物体是人们的普遍特征。

    小贴士:
    图标设计,可以已标准视角角度设计,能帮助用户快速识别

    6、人浏览网页时,会根据自己的心智模型进行浏览
    人们往往先看屏幕的中心位置,而非边缘。人们对想看的内容及位置有先入为主的心智模型(经常使用搜索功能的用户,首先关注页面搜索功能)发生错误或问题时,人们会聚焦视野。

    小贴士:
    1.页面重要内容放置在页面的三分之一处或屏幕中间
    2.按着正常阅读顺序合理设计页面,避免让人来回跳着阅读

    7、物体会提示人该如何使用,即功能可见性
    - 生活示例:门把手、开关;
    - 感知够功能可见性 - 设计心理学;
    - 功能可见性,比如一些提示,按钮的状态变化等;

    8、人可能会对变化视而不见
    - 眼动跟踪技术可以跟踪记录人眼所见,视线顺序和注视时间;
    - 如果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物上,没有预期可能发生的变化,就很容易忽略实际发生的变化;
    - 眼动跟踪技术的误导性;
    1.眼动仪现实用户“注视”了什么,并不代表用户“注意”了它们
    2.眼动仪仅仅侦测中央视觉,而不能侦测周边视觉
    3.在收集眼动跟踪数据过程中,用户可能会根据指示,注视内容,从而产生数据的不真实

    小贴士:
    用户可能会看不见页面上的变化,所以可以为变化增加一些视觉提示或听觉提示```

    9、人们认为相邻物体必然相关
    人们倾向于将相邻的物品或者符号认为是有关联关系。

    小贴士:
    1.页面排版设计时,若想使用线分隔内容,先尝试能否调整间距达到效果,这样会使页面更加简洁。
    2.无关内容间距要变大,相关内容间距要变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