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山

清晨的时候下起了雨,雨停之后,云朵堆落在茶山间。走在湿润的雾气中,可以隐约嗅到草本的清香。云雾绵延的场景,很像江山的图景,而我们是王。

少年

在王莲盛开的池塘上有一座窄桥,迎面走来一个少年,面庞被口罩遮住,却能看见一双明亮清澈的眼睛。明灿的纯澈目光一闪而过,我惊得低下了头不敢直视。再后来去水边拨弄那巨大的莲叶时我还在想,那是多么美好干净阳光的眼神。

处理系统不同步

中秋节的夜晚,坐在桂荘酒吧荡漾的湖心歌声里,同伴递来一个问题。听觉系统接受了,大脑却没有立即处理,反而是继续抛出了新的话题。大约两三分钟之后,忽然在对话的间隔抛出了对于刚才同伴问题的答案。自己也有些吃惊,原来自己的神经系统竟然已经不同步到这种程度:前台接收后无法及时有效处理,需要后台花费一定时间进行计算。似乎在自己的头顶上方看到了一个巨大的loading 进度条~

无意义的忙碌

赶赴机场,乘车转车,入住酒店,寻觅食物,一整天下来,大脑几乎没有处于有效思考的状态。身体很累,大脑也很累,却并没有有意义的产出。想起大脑的能量消耗法则,即除了深度睡眠和冥想以外,其余时间大脑消耗的能量相差无几,无论是发呆还是处于高强度思考中~既如此,还是希望能够节约一些资源才好,躲避动脑是再容易不过的,对于地球环境可能就不显得那么好了。

淳朴

淳朴这个词,大致是让人觉得对方真诚大方,友善可亲的一种相处感受。茶山里的少数民族是淳朴的,越往山里走越是这样。而山口的人们却不一定了。接触到外来的客人,因为其被欣赏的“淳朴”,引发了信任,实现了物物的交换。然而随着交换的增多,反而积累了索求更多的欲望,于是,淳朴便显得少了,变得与人相处,即有所求。有趣的是,越是这样,却越是无法实现最初的信任和交换了。想起云图的话:“为什么先人们会灭绝呢?因为他们索求更多(HUNGER FOR MORE)”至于我,祈盼内心能够维系一份平稳和富足。

冒险

总觉得以一个主人公的经历描绘一段冒险历程是不实际的。冒险,意味着危险,而危险,意味着旅途的终止。那些前路上的危险和规则,不会因为年龄,身份,性别等而改变。“来自深渊”中的莉卡是天真烂漫的孩子,她的冒险却也是鲜血淋漓触目惊心。在现实面前,只有服从规则的人才不会受到惩罚,但是服从规则,意味着冒险的终结。所以,莉卡们尝试着在走的,是用鲜血铺就出来的学习掌握并利用规则的路。

我不清楚冒险是不是好奇天性的近义词,但是我却担心这样的精神,在我们一生的经历中,是被慢慢地削弱的。我们会遇到很多他人的评价和教导,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一种诱导和想法的植入。譬如学生时代起,导师就给我们讲述了他对于校园的定义,他说,这是一个能够让你们在较为安全的前提下冒险的环境。错误是可以被容忍的,甚至是被鼓励的,因为从错误和失败中习得的,是走向成功的经验。一直深刻铭记着这句话,却并没有因此在少年时期过分地勇敢去尝试失败,反而在少年时期就意识到,离开校园之后,社会对于失败的容忍限度是不高的。

如今的我,若是明知要走一条无法回头的路,估计还是不敢的。就算是减去了象征温婉女性的长发,勇气也没有因此增加。因此,所谓的冒险,不过是去计算所有可能的情况,从而推断最坏的情况是否可以承受而已。搭上一辆单程巴士,去往茶山里的乡村,最差的情况不过是露宿一夜,次日搭车返回而已。这个结果不算很糟,有一些未知的刺激,但是不至于伤害性命。当然我也意识到,相对而言,中国的大城市确实要比偏远之地更为安全。城市是熔炉,生存的规则较为清晰,每个人都有着较为清晰的目标,不会去操心其他人。而偏远的地方,远方而来的客人却可能会变成当地人的猎物,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次低成本的冒险和试探。

“来自深渊”还没有完结,在可爱的普鲁修卡被自己深爱的父亲杀死之后,作为观众的我们了解到,“爱”是克服深渊诅咒的方式,是可以利用的规则,是可以支撑着幸存的人们,继续探索人类未知边界的利器。我害怕着同时也敬佩着作者对于笔下世界的思考,如何在继续冒险的进程中不失人性?又如何定义何而为人,尤其是当肉身湮灭之后?冒险的终点到底是什么?渴望的终点又在哪里?

旅行公式

旅行的天数=集散地活动直径公里数/20+集散地40公里以外目的地个数+城市建成历史/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