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设计师群里遇到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工作被动。
大意是设计师不论采用怎样的思路都会遇到阻挠,可能是对接的产品经理上限低,也可能是完全被老板一言堂了。
总之,设计师的工作环境非常被动。
我认为设计师工作被动可能有两个原因:
第一,被安排。
第二,没有规划。
客观来说,大部分设计师都是等着产品经理整理需求,产出产品文档,然后开始自己的工作。
产品文档如果早就写好,不会有太大出入。
但产品经理如果没法按时产出,可能我们设计师就忍不住开始茫(mo)然(yu)了。
被安排的工作模式
设计师像是一个作坊,需求来了就做,没有就摸鱼。
这样「被安排」的工作模式会让我们无法掌控自己的工作。
一天、两天的摸鱼还不明显,但是整个季度下来,容易习惯没有预知性的工作,进一步推导的话,设计师的角色会顺理成章地沦为支持资源。
什么意思?
抱歉我只需要你出图,什么需求调研、分析你通通不需要参与。
所谓「地位低、话语权弱」就是如此了。
那么,如何摆脱这种被安排呢?
主动挖掘需求、整理需求计划。
不管产品经理有没有需求输入,需求一定来源于内、外两纬度:
- 内部,业务部门和数据分析
- 外部,用户调研/反馈和竞品分析
业务部门可能是市场、销售、运营等部门,在产品直接、间接变现中遇到了困难,因此提出需求,倒逼产品设计 数据分析是通过埋点获取产品关键链路的数据,通过数据如访问量、点击痕迹、停留时长等来判断产品需要做哪些优化 竞品分析反应了同类产品的一些策略,是产品方向的突破口 用户调研/反馈通过对使用产品的用户调研/收集反馈,从用户意见中寻找产品机会点
最好的优化渠道其实是用户反馈和竞品分析:
首先,业务部门的需求来自于市场的客观反应,而设计师距离市场天然有一些距离。当然,如果你具备超越常人的商业思维和洞察力,也是可以的。
其次,数据分析的门槛较高,一般公司也无法给到对应数据(涉及权限问题),甚至一些 B 端产品还在完善自身产品功能呢,更别说设计师本身数据分析能力较弱,难以从中分析、挖掘需求了。
而用户反馈就简单许多,你可以去各大应用商店找到应用的用户反馈,对其进行收集、挖掘。(如App Store、谷歌商店,或者华为应用市场、应用宝之类)。
竞品分析根据竟品提供的功能去还原设计策略,进而挖掘这个功能满足了用户的什么需求,从而推导我们产品的用户会有类似的需求。
有意识地进行挖掘需求和思考,就不再只是会画图的设计师了。
没有规划的画图仔
相信每个设计师手上都有不少的需求,但是工作前考虑过需求的价值吗?
肯定有人会根据「重要」、「紧急」来排列优先级。但是对于需求,更应该通过「价值」、「成本」二分法将其定位:
从图中可以看到需求按照价值、成本的纬度划分成了四个矩阵:
- 第1号区域:「高价值,高成本」,这些需求很有价值,但实现起来困难,我们必须有足够的时间(资源)去处理它,因此我们应该将区域内的需求作为长期需求,不断拆解。
- 第2号区域:「高价值,低成本」,这些需求性价比最高,实现简单。但正是因为实现简单,所以作为一个较低优先级的需求来处理。
- 第3号区域:「低价值,低成本」,这些需求虽然实现简单,但是也不会为你带来什么价值。性价比一般,所以可以把它列入你的需求池里,资源允许就做,如果资源不允许,就痛快的舍弃掉。
- 第4号区域:「低价值,高成本」,性价比最低,复杂还没有价值,做它干啥呢。这种需求别以为不常有,到处拍脑袋的需求多着呢!
个人推荐处理顺序按照1234,将高价值高复杂的需求进行拆解,也就是从1转化为2,再将其落地。
最后,还想提一点如何博得业务方认同的方法:
- 第一,不要反驳他,他才是需求最紧急的人。
- 第二,当他提出一个方案型需求时,需要跟论证价值和实现,确保他有足够的决心做。
- 第三,将他的需求还原成原始需求,再提供方案供其选择。
最后
设计师的价值并不是完全由专业能力决定,而是由能力的稀缺性所决定。
而稀缺性又体现在我们解决过什么问题。
所以选择主动出击,解决实在问题获取正反馈。团队也会因为我们额外创造价值,逐渐给予我们更多的发挥空间,完成正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