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James Kobe

以材料为代表的实验学科保研时有竞争力的除了出身校和绩点,就是科研经历,有没有论文发表。材料专业其实没啥硬技能,就是懂点物理懂点化学,硕士阶段也就是给导师打打工,做做实验。如果在本科阶段就有两三段科研经历(不管有多水),起码证明学生大致熟悉科研流程,没有论文的是绝大多数,能有材料领域有一篇不水的sci论文(IF>5),不管是不是一作,那竞争力就高了一个档次,完全可以弥补绩点或者出身学校的不足。论文既是科研能力的象征,也证明你已经接触过从搬砖到发表论文的一系列流程。就相当于招聘,导师往往更喜欢有科研经验的学生,研究方向如果有一定程度重合,那就稳的不谈。

我在本科期间参与过三项SRTP项目,校级一项(优秀),省级一项(优秀),国家级一项(受疫情影响只是通过),这些科研项目不仅可以给简历加分,极大增强个人在保研或者出国时的竞争力,但在出成果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科研活动对于个人科研兴趣的激发,科研能力的提高,使学生具备基础的科研素养。

SRTP项目时间线

每年秋季开题(11月左右),开题成功后立项为为院校级项目。

来年春季(4月),作中期汇报并根据中期成绩申报省级/国家级项目

未能成功申请为省/国级,即校级项目,在第二年的秋季结题(10月),也即项目周期为一年。省级项目项目总周期为一年半,即第三年春季(4月)结题,而国家级项目周期为两年,即第三年秋季结题(10月)。因为国家级项目周期较长,故大三学生参与时最好带上大二的队员。

SRTP项目选择技巧

那么作为一个刚入学的新生,如何去准备科研呢?核心的核心,如果想在保研的时候有文章出来能早进实验室就早进,最晚大二要进了。那么如何选择实验室,选择老师呢?我在三个实验室待过,有坑有糖,慢慢总结出了一些经验。

首先,大树好乘凉,带有院士、杰青帽子的老师背后往往是一个成熟的大课题组,有比较成熟的研究体系,在这种课题组一般安安心心给博士打工就好了,出文章那都小事,能够以较快的速度熟悉科研流程,效率比较高。但不足的一点就是自由度较低,可能就真的只是搬搬砖。总的来说,就是出文章的概率比较高,但是自主性的培养比较受限。

第二种值得选的就是海外名校博士(top100),入职三到五年的年轻老师领头的课题组,最好有青年千人的头衔。现在有科研能力的海外博士越来越多,教职竞争愈发激烈,能进来的都是有出众科研成果的,所以年轻老师的质量不用担心。为什么说入职三年以上呢,因为老师入职前几年,实验室是从零搭起的,实验方向也是在不断试错摸索当中的,去的太早,做实验会很大程度上受硬件支持不足的限制,也只能帮忙搭搭实验室。老师入职后三到四年,该有的硬件基本都全了,而且老师这个时候实验室也缺人,方向探索空间比较大,能够很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创新的能力(其实就是他没啥时间管你)。风险就是论文出的会比较慢,但是一旦出了,那绝对含金量不菲。

当然,选择实验室不光看学术能力与条件,更重要的是结合个人兴趣。我比较推荐的路线是第一个实验室选择院士/杰青课题组,师傅领进门,熟悉科研基本套路,也有把握出成果。第二个实验室选择年轻老师,在前期打下的科研基础下充分发挥,体验科研乐趣,岂不美哉?那到了保研季既有文章也有科研的自主创新能力,竞争力那就满绩了。

以上是针对材料学科保研,并且对科研有一定兴趣并且不排斥的情况下。如果你体验了两到三个实验室,在充分体验之后认定自己不喜欢材料,那转行要趁早,争取凭实习或者自学专业基础课弥补非科班出身,跨专业保研。或者继续本专业去名校水个硕士学位,蹭个名校光环,毕业转行无门槛,这也完全ok。人生总是有路可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