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沉默的呆滞性

作为年少时期青春涌动的压制剂和中国历来谦卑谨慎的传统观念,沉默是金一向是我国教育中的铁杆理念。我的身边也不乏众多沉默者,主要包括以下两类:第一类是言语上的沉默,不善言谈、不爱表达、不喜交流,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只属于自己的舒适区内;第二类是行动上的“沉默”,生活三点一线(教室-食堂-宿舍),没有社团或社团很少参与,从不主动参加学校内的其它文化活动、各类竞赛,基本只做迫不得已必须完成的任务,完全被动地生活着。

“沉默”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在东大这个有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们的校园里,每个个体都是丰富且多层次的,很难简单用一个维度来概括一个人行为方式背后的原因。但就我的个人经验和观察来说,大家沉默的原因主要包括个人性格、出身背景和所处环境。其一,个人性格。内向与沉默有着很强的相关性以及一定的因果性:沉默者中内向者比例很高,长期内向、自我封闭则容易导致沉默。然而,有些人会将沉默完全归因于内向的性格,然后又以性格是天生的为借口来逃避改变。其二,出身背景。地区文化差异和家庭条件的不同创造出了认知水平不一和表达方式各异的同学们,当大家聚集到同一个平台上时,总会产生各式各样的落差。此时,难免有人陷入自卑的沉默。另外,还有更多的同学由于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的束缚,对于大学里的一些选择与机会缺乏感知,尤其对信息获取不敏感,对大学的理解依旧停留在上课和考试层面,限制了自身的拓展。其三,所处环境。热情开朗的舍友、学生工作出色的学院、玩得开心的社团,良好环境的确能够促进与他人交流、表达与展现自己;但如果整个宿舍的人都不爱交流,在学院或者社团中找不到归属感,也可能会导致在大学生活里的“沉默”。

常常会听到这么一种说法,叫“沉默的大多数”。人群中大多数声音都是由为数不多的活跃分子发出的,而大多数人都不会发出自己的声音。沉默的人,往往改变不了这个世界。我相信,即使许多同学明白自身的慵懒与沉默,但也会坚守在这种封闭和落后的状态里,始终不敢打破故步自封的安全,从而感受突如其来的不确定性。各位同学,如果你察觉到自己的过于沉默,如果你想为改变二字附加一些实际行动,那么我有以下三点简单的建议。首先,走出舒适区,积累在人前表达的经验。比如,一次pre、一次主动与陌生人的交流、一次水群的经历,经历多了胆量就有了。可能会难受,或者暂时看不到效果,但时间会给你带来成果。其次,给自己找一个好的环境。这里的好是指有更多的交流机会、更好的学习对象、更高的容错率等等。改变一种习惯甚至性格一部分是需要发挥很大主观能动性的,耗费很多心力,如果在一个不合适的环境中,即使下了很大决心也很容易被消磨殆尽。最后,找到一个有归属感的集体。在一个有归属感的集体中更容易获得积极开放的心态。这个集体可以是班级、可以是宿舍、当然更可能是社团。和小伙伴之间互相学习,积极交流,也更容易得到更多的活动信息和机会,把握住,也许某一次机会就将彻底改变自己。

2.2 时间的机会成本

从定义上来看,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完成任务A而放弃任务B的机会,被放弃的任务B应得的收益就是正在做的任务A的机会成本。例如,你有1万美金,但你选择花掉换来短暂的物质享受,那么你得到的就是购买的各种物品;然而,如果用这笔钱去做生意或者投资,你也许能够赚到10万美金,这10万美金就是你损失的机会成本。你原本以为物质享受的成本仅仅是那1万美金,可事实上,愉快消费的背后是整整10万美金的成本。知道这一点,我想在如何花掉那一万的问题上,你一定会不自觉地多加斟酌。

在商业环境中,企业可以通过分析机会成本来优化项目的选择,其依据是实际收益大于机会成本,从而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佳配置。这一点,对于大学里的时间规划管理也很有启发。简单来说,有很多事情在你面前可以选择,比如学业、社团、竞赛、科研、实习、娱乐等,但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把大学四年有限的时间用于做什么事情来达到什么目标,这其实都是选择,而选择必定是有得亦有失。可见,选择是有成本的。因此,做选择不仅仅要看它能带来什么,还要看它会让你失去什么可能性。为了让得大于失,或是理解为时间效用最大化、收益最大化,我觉得有两点很重要,首先,将时间投入在正确的方向上;其次,提高时间的有效利用率。

进入大学,你的思维将不再只关注“我用A能干B和C”,更应加上一句“我用A能干B和C,但干了B就不能干C,这意味着我失去了D和E的机会,那我是否还应该干B呢?或者说,我是否还有更好的选择呢?”而且,不仅是金钱,任何可配置可消耗的资源一旦加入长远的考虑,“机会成本”都是你需要的观察视角。其中,“时间”资源尤其如此。同样一段时间用在这儿就不能用在那儿,浪费掉就注定无法重新来过。如果说钱没了还能再赚,时间一旦度过不仅无法再生而且瞬间凝固,用“历史”的名号定义着我们的未来。现在的我们没办法修改过去,因为过去的总和就是现在的我们,我们能做的,唯有把手里的时间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