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大学的定义

各位亲爱的同学,恭喜你们在即将成年或刚刚成年之际,终于结束长达12年的刻苦学习,正式迈入大学。尤其在过去的三年里,你的生活可能只有课程和考试,你的思想漂流到最远的地方也仅仅是手里的那本《读者》。然而现在,你来到大学,终于可以开启这段身体与心灵自由的追寻之旅——大学是一个自由的地方,尽管它通过自己的规章制度来约束你的行为,但是它绝不会有意去压制你的想法。简单来说,大学是一个探索的契机、改变的阶段、思考的过程和自学的场所。从此刻开始,那些老套的道理、热血式的激情,将重新以认识、改变、碰撞、拓展的形式,构成你未来的成熟魅力。

大学是一个探索的契机。大学之大,在其丰盛的事物。这里的丰盛,绝不仅仅是社团众多。有形的物品、无形的思考,具象的个体、抽象的集群,那些你曾经感兴趣的或可能感兴趣的事物,就像一碗珍珠翡翠白玉汤,全搅在了这个校园里。大学也许不能提供所有问题的答案,也许不能去满足你所有的奢求,但它高度聚集的资源一定能提供给你一个出发的端口,从这里开始,旅行将是一件美妙的事情。事物的尝试其实是一种内心的访问,对于各类事物的不断接触也是在追寻自我。但是,没有付出努力的体验都不算探索,反复犹豫而只在脑海里经历的体验更不算探索。总之,美景需要出发和走过才算获得。

大学是一个改变的阶段。许多人可能都听说过一句话,“大学是个整容所”,意在形容那些大学之后外貌和气质发生巨大变化的人。从个体的角度而言,大学的确是一个用来改变自我的绝佳阶段。我们在校内经常会发现,有些同学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以更加全新的面貌出现,这种快速的变化反映出其不断吸收、不断挑战和突破的状态。从知识储备的提升,到谈吐的愈发清晰沉稳,再到精神面貌的自信和大方,甚至是衣着风格的成熟,这些由内而外的改变更新速度越快,越能体现出一个人在自我升级上的强烈意愿和辛苦付出。长期保持在一个状态、一个模样,也许是一种对生活简化的坚守,但也有可能是一种舒适的腐化。

大学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我想,经历过高考议论文训练的同学,都很熟悉模式化的方法论。然而,对于那些自由的、宽泛的、零碎的甚至是不成逻辑的想象和思索,总是陌生而缺乏知觉。人们有时生活得太循规蹈矩,才会忘记思考身边事物存在的真实性、合理性和有效性。比如,东南大学为什么要把蓝色的教室门漆成灰色?2020年下半年校园实施封闭式管理的成本和收益孰低孰高?桃园新食堂的跳跃式涨价是校企合谋还是单方面的企业垄断?我在什么时候可以感觉到情绪的变化,亦或从来只是任由情绪游走?假如我读了博士,我是走进了知识的自由还是时间的自由?学校管理、生活现象、未来规划,正是这些面向世界的思考,才让你我的生活不止于陆地、校园和自己。

大学是一个自学的场所。大学校园里有句俗语,“大学=大不了自己学。”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自学其实是大学生活的一种常态。自学既可能来自听不懂,也可能来自想多学。总之,在大学,等待老师来培养一个丰盛而圆满的你是不可能的。想要获得什么,几乎都要依赖自己。本科教育的内容多且杂,但又不够深入,如果想要获得更为系统的体验,只有通过自学完善知识体系。上课+自学的模式将成为每一个人未来日子里的主流模式,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永远都有东西可学,而有人总觉得无事可做。

综上,大学需要每一位同学来贡献好奇、思想和行动力,如此,大学也将反馈给同学们成长的收获。然而,即便大学似乎蕴藏了无数的好处,我们也要清晰地意识到,每一所学校必然有其优缺。东南大学作为一个工科强势学校,校园人文气息的不足和行政管理的低效众所皆知。作为这所学校的一员,我们不仅要感恩学校带给我们的利处,更要去发现那些呆滞的、沉闷的、落后的局部文化,只有在不断反思中清醒,我们才能和学校实现真正的共进退。个体需要修炼,大学需要改革。

1.2 大学里的成绩观

各位亲爱的同学们,很抱歉我们这么快就要进入一个极为现实的话题,一个我们所有学生曾经都十分熟悉和在意的话题——成绩。我相信许多人都对大学抱有更为宽广的想象,并且决心不再让成绩束缚自己,创造出一个独具魅力的、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但是随着本科生活的结束,我们才愈发感受到,成绩的重要性绝不会随着高中的结束而逐渐降低。在我们开启职业生涯、彻底走进真正的社会之前,成绩是评价我们个人能力的最为重要的标尺。

我想了很久关于中国人的成绩观,不明白为何“成绩不是一切”在大学里依然显得微不足道。中国人对于成绩如此执着地追求,我想最终可以归为三个原因:文化观念、人口众多和自动化的发展。其一,文化观念根深蒂固。“成绩优异”带着其与生俱来的荣誉感,自动美化了他人对这类学生的幻想,随之而来的是良好的品德、自律的生活、出众的实力……与此同时,尽管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关系社会,但是中国人往往追求一种“客观”的公平,尤其是成绩这种数字标准。潜意识下,获得优异的成绩是一种理所应当的行为。其二,人口众多导致竞争激烈。直白地说,中国人口实在太多了,为了缓解就业压力而不断扩招的大学生更多。对于企业而言,成绩是最简单、最直接、最便捷的用人筛选标准。其三,自动化迅速发展,人力需求直线下降,进一步加剧竞争。曾经我飞去东北的一家汽车制造工厂实习调研,不解为何厂内仍以半自动化生产器械为主。后来,有关负责人告诉我,当地政府不允许企业实现全自动化,强迫企业增加就业岗位。尽管该企业已具备实现全自动化的能力和拥有进一步降低成本的机会,但是在政府的调控下,仍然要采取落后的、高成本的生产模式。如今,高端人才口号虽好,但大部分人仍然很难成为真正的高端人才。在自动化、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的强势发展下,学生之间的竞争变得更为激烈,而成绩显然仅仅只是提高竞争力的第一步。

成绩作为大学生硬实力的典型代表,最为关键是其带有资源效应。从现有的校园现象来看,成绩优异的人在科研竞赛、评奖评优、人际交往、学生活动、就业选择等众多方面的确具备更加出色的表现。不难看出,人们在提高成绩的过程中往往大概率地提高了自身综合实力。但是,总有侥幸的人往往忽略这浅而易见的道理,决心要做成绩一般而综合实力高的强者,可是这样的人终归只是极少数,大多数不过是为逃避努力学习而自欺欺人。

成绩虽然很重要,但仍需其他方面加持。正如前述所说,中国学生间的竞争超乎想象,要想脱颖而出,除了基本的高绩点,在科研竞赛、学生工作、实习经历、校园活动、兴趣特长等方面也得有相应的表现。狭义的成绩的确仅仅只是课程成绩,在短暂的校园生活内,它的确可以带来荣誉和奖金,但对于更为长久的未来而言,能够持续发挥作用的依旧是包含了成绩、科研、竞赛、工作、实习等广义的成绩。表现在个体身上,就是你的经历经验、思维能力、演讲能力、领导能力等。如果你面对大学不知所措,那就先拿到高绩点;如果你能够轻松解决学习任务,那就进一步拓展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