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怎么“找原因”,也没法改变一个人

由于本身不想改变,所以才制造出各种让其不能改变的原因。也就是说先有“不想改变”这个目的,之后才会有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而制造出各种导致其不能改变的原因。

如果我们一直依赖原因论,就会永远止步不前。

心理创伤并不存在

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经历本身不会决定什么。我们给过去的经历“赋予什么样的意义”,这就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

正如工作,决定未来职业发展的,不是工作了多久,而是从工作中学习到了什么。

大家都为了某种“目的”而活着。有什么样的“目的/目标”就会有什么样的生活呈现。

愤怒都是捏造出来的

因为愤怒会应对不同的人及场景做到可放可收,所以愤怒指数发泄自己情绪或震慑对方的一种手段而已。

:::info 答案不应该是从别人那里得到,而应该是自己亲自找出来。
从别人那里得到的答案只不过是对症疗法而已,没有什么价值 :::

你想“变成别人”吗?

你是“你”就可以了。

如果无法体会到幸福,因为你不会爱你自己。如果不能感到幸福,就不可以止步不前,必须不断向前迈进。

对于过去的经历,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这一点上。

你的不幸,皆是自己“选择”的

现在的你之所以不幸是因为你自己亲手选择了“不幸”(选择了是否改变的生活方式,就会收获到相应的“幸”与“不幸”的生活),而不是因为生来就不幸。

无论是继续选择与之前一样的生活方式,还是重新选择新的生活方式,都在于你自己。

问题不在于过去而在于现在。

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因为保持现状会更加轻松、更能安心。

你之所以不幸并不是因为过去或环境,更不是因为能力不足,你只不过是缺乏“勇气”,可以说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你的人生取决于“当下”

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任何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自己。


为什么讨厌自己?

人之所以只看到自己缺点是因为你自己下定了“不要喜欢自己”的决心。为了达到不喜欢自己的目的,所以才只看自己缺点而不看优点。

接受“现在的自己”,不管结果如何,首先应该树立起向前迈进的勇气。

害怕被别人轻视或拒绝,害怕心灵受伤,只是为了达到“避免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受伤”的目的。

在人际关系中,根本不可能不受伤。

自卑感来自主观的臆造

自信或自卑来源于自己如何看待自己的主观评价而已,因为实际上并不存在客观上的“劣等生”而是主观上的“自卑感”。

自卑感不是“客观性的事实”,而是“主观性的解释”。

自卑感:现实中无法达成理想中的自己,其本身并不是坏事。但如果处理得当(不满足于现状,进一步向前,不断进步),自卑感也可以成为努力和成长的催化剂。

自卑情结是把自己的自卑感当作某种借口使用的复杂而反常想心理状态。

害怕向前迈进或不想真正的努力。不愿意为了改变自我而牺牲目前所享有的乐趣,如玩乐或休闲时间。也就是拿不出改变生活方式的“勇气”,即使有些不满或不自由,也还是更愿意维持现状。

人生不是与他人的比赛

在人生这一赛道上既有人走在前面又有人走在后面。虽然行进距离或速度各不相同,但大家都只是不断向前迈进,而不是比别人高出一等。

不与任何人竞争,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即可。(每一个人都是独立个体,也完全没必要把自己与别人相比较)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

:::info 断向前迈进并不是为了与谁竞争。而是为了不断超越自我,达到理想中的自己。 :::

在意你长相的,只有你自己

无法真心祝福过得幸福的他人,只是因为站在竞争的角度来考虑人际关系了,把他人的幸福看作“我的失败”,所以才会无法给予幸福。

让自己从竞争的怪圈中解放出来,就再没有必要战胜任何人了。当别人陷入困难的时候,也就可以随时愿意伸出援手,那他对你来说就是可以称为伙伴的存在。

如果能够体会到“人人都是我的伙伴”,那么对世界的看法也会截然不同。不再把世界当成危险的所在,也不再活在不必要的猜忌中,眼中的世界就会成为一个安全舒适的地方。人际关系的烦恼也会大大减少。

承认错误,不代表你失败了

发怒是交流的一种形态,即使不使用怒气,也可以进行沟通以及取得别人的认同。

:::info 关于权力之争,无论认为自己多么正确,也不要以此理由去责难对方。
人际关系中一旦确信“我是正确的”,那就已经迈入了权力之争。(只表达观点以交流探讨,勿争对错(一旦争论对错,意味着就会有一方正确,一方错误了,就会陷入胜负之争上了,则其交流观点的主旨就发生了偏离)) :::

如果你认为自己正确的话,无论对方持什么意见都应该无所谓。因为观点与对错胜负完全是两个不同的话题,之间没有一点关系。

承认错误、赔礼道歉、退出权力之争,这些都不是“失败”。

浪漫的红线和坚固的枷锁

只要你变了,周围也会改变。不能等着别人发生改变,也不要等着状况有所改变,而是又由自己勇敢迈出第一步。

当热能够感受到“与这个人在一起可以无拘无束”的时候,才能够体会到爱。(既没有自卑感,也不必炫耀优越感,能够保持一种平静而自然的状态)

束缚就是想要支配对方的表现,也是一种基于不信任感的想法。想要和对方和谐生活在一起,就必须把对方当成平等的人。


自由就是不再寻求认可

要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中?

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去满足别人的期待。

倘若自己都不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还有谁会为自己而活着呢?我们最终还是为自己活着

如果一味寻求别人的认可、在意别人的评价,那最终就会活在别人的人生中。

过于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就会按照别人的期待去生活,也就会舍弃真正的自我,活在别人的人生中。相应的,他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所以当别人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想法的时候也不可以发怒,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

必须从“这是谁的课题”这一观点出发,把自己的课题与别人的课题分离开来。

不干涉他人的课题

:::info 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只要能够进行客体分离, 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改变。 :::

辨别究竟是谁的课题的方法非常简单,就是只需要考虑一下“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

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能够改变自己的只有自己。

即使是父母也得放下孩子的课题

即使父母再怎么背负孩子的课题,孩子依然是独立的个人,不会完全按照父母的想法去生活。孩子的学习、工作、结婚对象或者哪怕是日常行为举止都不会完全按照父母所想。因为孩子也不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而活着的。

如果不分清楚界限,而是把自己的希望强加给别人的话,那就变成粗暴的“干涉”了。

认识的苦恼来源于人际关系,而要解决好人际关系就要先弄清楚“这不是你的课题”这一界限;然后丢开别人的课题。

放下别人的课题,让烦恼飞走

关于自己的人生你能够做的就只有“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另一方面,别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

诚实面对自己的人生,正确处理自己的课题。

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对认可追求,扼杀了自由

认可欲求就是不想被任何讨厌

为了满足别人的期望而活以及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给别人,这个是一种对自己撒谎也不断对周围人撒谎的生活方式。

课题分离并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相反,干涉别人的课题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

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不管我们怎么努力,都既会有讨厌我的人也会有讨厌你的人,这是事实。

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如果不付出以上这些代价,那就无法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不能获得自由。

不要害怕被人讨厌,并不是说是要故意惹人讨厌或去作恶

:::info 不畏惧被人讨厌而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 :::

比起被人如何看待自己,更应该关心的是自己过得如何。


你不是世界的中心,只是世界地图的中心

凡是执着于“他人人怎么看”“我”的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info 自我接纳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诚实地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对自己撒谎。 :::

要分清楚“能够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我们无法改变“被给予了什么”,但是关于“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我们却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这就是不去关注“无法改变的”,而是去关注“可以改变的”,这就是自我接纳。

接受不能更换是事物,接受现实的“这个我”,然后关于那些可以改变的事情,拿出改变的“勇气”。这就是自我接纳。

我们并不缺乏能力,只是缺乏“勇气”

最重要的是“此时此刻”

过去的无法改变,能改变的只有未来

过去发生了什么与你的“此时此刻”没有任何关系,未来会如何也不是“此时此刻”要考虑的事情,而是要认真过好“此时此刻”

因为过去和未来根本不存在,所以才要谈现在。起作用的既不是昨天也不是明天,而是“此时此刻”

人生的意义,由你自己决定

:::info 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义。
人生意义是自己赋予自己的。 :::

既不看过去也不看未来,只需要过好每一个完结的刹那。没必要与谁竞争,也不需要目的地,只要关注好“此时此刻”,就一定会达到某一个地方。


阅读收获

:::info 2021年年底阅读后,对自我内心(自卑、胆怯)影响非常大的一本书。【强烈推荐】 :::

阅读了两遍这本书,在书中找到了很多曾经纠结问题的答案。

所谓自由就是,不畏惧被人讨厌而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激流勇进;与其关注别人如何看自己,更应该关注的是自己过的如何。

过去和未来都不存在,而更应该关注的是认真过好当下的“此时此刻”

课题分离,就是不管别人如何看自己,那是别人的事情。

人生的意义是自己赋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