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活得自由,你得先把自己当回事儿 - 图1

@读者(匿名): 我是 94 年女生,县城小学英语老师。本来觉得结婚不是必修课,但是看着身边朋友陆续脱单结婚,以及长辈们的念叨。突然觉得也需要有人来走进我的生活,成为我的另一半。

但是可能因为上一段恋情就是因为爸妈的阻拦才黄掉,导致我妈给我介绍的男生,我都不想去认识。但是后面又会觉得很可惜,因为男生条件还可以。

等我想去了解这个男生的时候,我通过这个男生舅妈的微信。后面通过我妈跟这个男生妈妈的聊天才知道,这个男生也不想加我微信。想活得自由,你得先把自己当回事儿 - 图2

顿时就很怀疑自己,到底是哪里出现问题,别人才不想去认识我,单身到现在。 我想可能是因为自身条件过于一般——长相普通,家庭条件普通。唯一的外在优势就是长得还算高,还有这份别人觉得还不错的铁饭碗工作了。

慢慢答:
我能很清晰地感受到你内心的对抗。一方面,你的内心有一个认知:婚姻不是必修课,我现在的人生本就可以过得很不错。另一方面,现实却有不一样的情况:身边朋友陆续结婚,以及长辈们的唠叨。当内心的认知跟外界的评判产生了矛盾,你觉得应该找到自己的另一半了。但这个选择似乎却不太符合本心,你也因此产生不少自我怀疑的情绪。对于这件事,我想聊一聊我的几点小看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01、婚姻不是人生的必修课,幸福才是。

从你的留言里,我看到了你在婚姻这个课题上的烦恼。

我很能理解,当外界呈现出一种 “婚后生活很幸福” 的感觉,我们难免会对婚姻有期待、对另一半有所期待、对自己也有所期待。

但是这种从外界产生的期待会让我们掉入另一个内耗陷阱:
别人之所以幸福,是因为完成了这个任务(婚姻);如果我无法完成,那现在的自己就是不幸福的、糟糕的。

当我们掉进这样的陷阱后,就会想急匆匆地完成婚姻这个任务,甚至变得慌不择路。最后,也许那个人不适合自己,婚后的生活反而会变得更糟糕,幸福也离得越来越远。

这让我想起梁永安教授说过的一段话:
幸福归根到底不是别人给的,是自己创造的。 外界呈现的幸福、感觉都是虚幻的,就像一个地方金碧辉煌,当你拿螺丝刀往墙上一捅,不过还是水泥而已。

比起纠结自己到底是否应该步入婚姻,更重要的是着眼当下生活的幸福。当内心的幸福感足够充盈,婚姻就不再是一个 “是否” 的选择题,而是一个等着你去创造的填空题。

想活得自由,你得先把自己当回事儿 - 图3

02、别人喜不喜欢你,都跟你的优缺点无关。

在具体的事情上,我还看见了你的另一个内耗。那个男生不加你的微信,会让你觉得自己很普通,没什么优势,甚至认为对方是在嫌弃你。背后是一种焦虑,你很担心自己这样的条件,在别人看来没有价值,也不会有人喜欢你。

但我想说的是:
别人喜不喜欢你,跟你的这些优缺点无关。因为对方选择不加微信,是对方的选择,背后的原因有很多。
反过来讲,如果对方非常乐意加你的微信,也有可能只是急着结婚,或者不敢违抗长辈。我想说的是,无论对方是出于什么原因,拒绝或者接受你,都无法决定你的价值,无法证明你 “好与不好”。

如果连一个自己并不喜欢、也没见过面的相亲对象,我们都要去迎合对方的喜好,在意对方的评价,攻击自己的缺点,我们过得该有多累呀!

我们要做的,不是迎合外界评价,也不是一直挖自己的缺点,要求自己改变;而是好好爱自己,对此刻的自己多一份接纳和爱。但我们真正做到幸福的自给自足,我们也不会因为外界的影响而慌不择路;

渐渐地,随着我们的内心充盈着幸福感,也会吸引一些欣赏自己、爱自己的人出现。

编辑 / 梁 茶 监制 / 陈毛毛、卢克、陈沉沉

武志红老师曾说:

我们陷入自恋和控制,是为了防御外部世界。而我们对外部世界敌意的感知,与我们内心深藏的敌意程度很可能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