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周刊.png



摘要:本期聊一聊稻盛和夫的《活法》。


🌵 | 作者简介

Vol.10 | 《活法》_思维周刊_第 10 期 - 图2

稻盛和夫,1932年出生于日本鹿儿岛。毕业于鹿儿岛大学工学部。1959年创办京都陶瓷珠式会社(现在的京瓷公司)。1984年创办第二电电株式会社(现名KDDI,是仅次于日本NTT的第二大通信公司)。这两家企业都进入过世界500强。2010年出任日本航空株式会社会长,仅仅一年就让破产重建的日航大幅度扭亏为盈,并创造了日航历史上最高的利润。这个利润也是当年全世界航空企业中最高利润。


🌵 | 01 | 人生的意义


没有打开这本书的时候,本以为书中会讲述一些高深莫测的哲学,读完才发现都是一些“显而易见”的道理。可能这正像稻盛和夫先生所说的,“无论哪一条都是孩童时代家长和老师教过的——长大成人后忘了的——单纯的规范”。

本书分为五个章节,从小到大的阐述了“人生的意义”这一主题。

该书以“我们生活在一个不安宁的时代,世道混迷,看不清前途。物质是富裕的,精神却很空虚;衣食是丰足的,礼仪却很欠缺;行动是自由的,感觉却很闭塞;只要肯努力,什么都能得到,什么都能做成,但人们却消极悲观,有人甚至犯罪或搞出丑闻”开头,引出“人为什么活着?”这一最紧要、最根本的问题。

作者对于这一问题当然有自己的解答,其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磨练灵魂”,“是为了在死的时候,灵魂比生的时候更纯洁一点,或者说带着更美好、更崇高的灵魂去迎接死亡”。

“今天比昨天做的好,明天又比今天做得好”就体现了我们人生的目的和价值。这种单纯的原则就是我们不可动摇的人生指针。


🌵 | 02 | 掌控人生的两只手

“根本而言,人生由看不见的手所主宰,这无形之手有两只。”

“一只叫命运。每个人来到世上,都带着各自固有的命运。……有人对此持有异议,但我确认为,命运的存在乃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还有一只无形的大手在驾驭我们的人生,它叫‘因果报应法则’。就是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善行有时并不立即产生善果,那是因为命运的力量在干扰。”

但是“因果报应的法则要强于命运的法则。”

“不必担心结果,因为因果必报。”

“某种思想和行为要作为结果呈现出来,需要相应的时间。在两年、三年这样较短的时段内,结果往往还出不来。但是从20年、30年这样的长时段看,因果的吻合度非常之高”。“从长期看,善因结善果,恶因招恶果”。

“一切生物都要朝善的方向前进——这就是宇宙的意志。”

“因此,遵循这莫大的意志,采取与之协调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就比什么都重要。”


🌵 | 03 | 何谓人格


本书提出了一个定义人格的公式,即:“人格=性格+哲学”。

虽然说性格是与生俱来的,但是哲学是可以后天培养的,而最终决定人格的是哲学。

但如今,“很多人把伦理道德看做落伍的、过时的东西”。人们“因为过分追求所谓的便捷而丢失了许多宝贵的、不可缺少的东西,伦理道德就是其中之一”。


🌵 | 04 | 工作的意义


那么,如何去提升人格呢?

作者认为这需要“在勤奋工作中领会”。

一般我们认为“劳动的目的是获取报酬,劳动只不过是谋生的手段。”

“然而,劳动对人具有崇高的价值和深远的意义。”

“全身心投入每一天的工作,这就是最尊贵的‘修行’。”

“工作占据人生最大的比重。如果不能在劳动中、在工作中获得充实感,那即使在别的方面找到快乐,最终我们仍然会感觉空虚和缺憾。”


🌵 | 05 | 人生方程式


“怎样做才能使我们的人生更美好、更幸福,我用下面这个方程式来说明:

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

“人生和工作的成果由上述三要素相乘而不是相加得来。”

在这三要素中,“思维方式”是最重要的。因为它有正负。

“如果能力强,热情高,但‘思维方式’的方向错了,‘思维方式’是负值,因为三者是相乘的关系,结果就导致一个相应的负值。”

那“思维方式”是什么呢?就是“小学教室里贴的标语,是简单的伦理观、道德观。”


🌵 | 06 | 心不唤物,物不至


“‘心想事成’是宇宙的法则”。

“佛教里有‘思念造业’的说法,所谓‘业’就是‘因’,就是产生现象的原因。就是说‘心中所想’就是原因,这种原因产生的结果,会在现实中出现。所以,你心中想什么,你思考的内容,非常重要。”

但是,“因为‘心中所想’不会立即产生结果,所以人们不太容易理解这条法则,但从20年、30年这样的长时段看,这条法则灵验得很,大多数人的人生就是他自己常在心中描绘的那种景况”。

“心不唤物,物不至”。

“只有主动追求的东西才可能到手”。

中国的“心想事成”也是类似的道理。

“如果真的想要做成一件新的事情,不可或缺的首先就是‘强烈的愿望’”。

并且,如果想做成一件事,我们需要在头脑中仔细思考、演练这一件事,“要把梦想实现时的情景,达到梦想的过程,在头脑里反复模拟演练,将它们具体化、形象化,以至能‘看见’实现的过程和情景”,“只要思考达到每个细节,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虽说,“心想,事成”,但是“成功需要缜密的计划和精心的准备”。我们在做事时要“乐观构想、悲观计划、乐观实行。”“这是成就事业、变理想为现实时必须的态度”。

其次,“你的愿望——只要出于为社会为世人的美好心灵——就一定能实现。”“失败是因为‘拔出了邪剑’。”


🌵 | 07 | 心态决定命运


在人与命运的关系上,稻盛和夫先生认为“心态决定命运”。

“在改变自己心态的瞬间,人生就出现了转机”。

“人的命运绝不是天定的,它不是在事先铺设好的轨道上运行的,根据我们的意志,命运既可以变好,也可以变坏。”“唯一能改变命运的就是我们的心,人生由自己创造。”

这种意思在中国人的思想体系里用“立命”这个词来表达。

作者认为人的能力是无限的。稻盛和夫在创办京瓷的时候,总是承接一些“大企业拒绝的、需要高技术的工作,我们当然也做不来”的、“远远超过当时自己的技术水平”的项目。但是每次他都带领公司动脑筋、出点子,把明知“不可能”的事,变成“可能”。

“凡是在人的头脑里出现‘想要这样做,想做成这样’的愿望时,从遗传基因层次上讲,这种愿望大体上都在可能实现的范围之内,就是说我们人具备把自己的想法变为现实的潜在能力。”

但是我们要持续努力,一天一天踏踏实实地走过来。

“不错过今天,认真工作就能看清明天,明天再认真工作就能看清后面的一周,一周认真工作,就能看清后面的一月……就是说,即使你不去探索遥远的未来,只要全神贯注于眼前的每一个瞬间,以前看不清楚的未来的景象就会自然地呈现在你的眼前”。

“与其莫名其妙为明天而烦恼,与其苦思冥想去制定长远的计划,还不如全力过好今天这一天。这才是实现理想最切实的方法。”

说到这,作者“不太欣赏才子,因为才子往往忽视‘今天’。”

“迄今为止,不少优秀聪明的人投奔到京瓷门下,但偏偏就是这些人,据说因为看不到公司的前途而辞职。结果留下来的,不少是头脑不够灵活、平凡、连跳槽也缺乏自信的‘庸才’。但是过了十年、二十年,这些‘庸才’居然成了各部门的骨干乃至领导”。


🌵 | 08 | “知”未必“会”“答”

在工作方式上,“工作现场有神灵”。

当我们面对困难,认为要绝望时,再次回到现场,“答案永远在现场”,重新观察周围的情况,事情其实才刚刚开始。

“体验重于知识”。

“‘知’未必等于‘会’。

千万不要以为只要‘知’就‘会’了”。

“‘会’和‘知’中间有一条鸿沟,只有靠现场的经验才能填补”。

只有我们审视周围,“有意注意”——“有意识地去注意,就是说,抱着明确的目的,认真地将意识和神经集中到对象身上”,才能“物应心愿”,攻克难关。


🌵 | 09 | 单纯的原则


在思维方式上,“人生和经营的原理原则以单纯为好”。

“我们往往有一种倾向,就是将事物考虑得过于复杂。但是,事物的本质其实极为单纯”。“抓住复杂现象背后单纯的本质,这样一种思维方式极为重要”。

“越是看似错综复杂的问题,越是要赶快回归原点,依据单纯的原理原则做出决断。”

“看似复杂的现象,其实不过是简单事物的投影而已”。


🌵 | 10 | 天堂与地狱


在事业上,稻盛和夫一直秉持“不是把自己的利益、而是把他人的利益放在首位”这一哲学。

“天堂地狱之分由心态决定”。

“天堂和地狱都有一只相同的大锅,锅里一样煮着美味的面条,但要吃到面条不太容易,因为夹面条的筷子足足有一米长。地狱里的人都只想着自己先吃,争先恐后用筷子夹起面条,甚至打起架来。结果面条洒了一地,谁都没吃上。美味可口的面条就在眼前,却一个个都饿得头昏眼花。这就是地狱里的情景。天堂里的情形正好相反,客观的条件相同,但结果完全不同。这里的人用自己的长筷夹起面条后送到对面人的嘴里。‘请您先吃。’对面人吃到后说:‘谢谢您,现在应该您吃了’,把面条送到这边人的嘴里。结果天堂的人都高兴地吃上了美味的面条,各个心满意足”。

“正确哲学指导下的行为,绝不会带来损失,即使有一时的损失,后面必有回报,而且可以避免大错”。这一点对于很多领导是很难贯彻的。因为“人一旦登上高位,往往对理所当然的事情变得视而不见”。

“大企业的领导、干部和官僚,他们的能力无不高人一等,为什么他们常常丑闻缠身、贪污渎职呢?因为他们把才能据为己有。人们认为才能纯属私有,而非从上天借来之物,不必用之于公”。

对于领导,“要求是德重于才”。

“比领导者个人素质更大的问题是选拔领导者的方式本身。我们挑选组织领导者的基准,是把人的能力、才干放在了人格之上。不重视人品,只按照能力——比如学习成就、考试分数——来配置人才”。

西乡隆盛说过:“德高者升官位,功多者厚俸禄”。意思就是,有功绩的人予以金钱奖励就行了,重要的领导职位一定要有人格高尚的人来担任。

中国明代思想家吕新吾在《呻吟语》中所提到:“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资质;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资质;聪明才辩是第三等资质”。

“实业界出类拔萃的人物必备的条件——按重要程度排序——像哲学家那样深思熟虑,有武士般清廉之心,有小俗吏的才智,有农夫那样强健的体魄”。


🌵 | 11 | 那些“聪明的家伙”


“物质有三种类型:

1.点火就能燃烧的可燃性物质;
2.点火也燃烧不起来的不燃性物质;
3.靠自己就能燃烧的自燃性物质。”

“人的类型也一样”。

“作为组织而言,不欢迎不燃型的人,因为他们自己冷若冰霜不说,有时还会夺走周围人的热量。所以我经常对部下说:‘公司不需要不燃型的人,希望大家都成为自燃型的人,至少要成为可燃型的人,当自燃型的人接近你时,大家能一起燃烧”。

生活中总有一些“头脑聪明的家伙”。

“比如一个人学习认真,成绩得80分,另一个人头脑聪明,不用功也能得60分。后者评论前者说:‘那家伙拼命死读书,成绩好有什么了不起,我要是认真起来,分数肯定比他高’”。

“这种人进入社会,看到前者努力取得了成功,又会说:‘那家伙学生时代并不怎样,我比他强多了。’贬低对方,吹捧自己。”

这些人做这不认真,干那不投入,总觉得自己投入之后也能做的很好。其实,慢慢地,这种态度就会变成一种习惯,最后做什么事他们都无法认真起来。


🌵 | 12 | 六项精进

稻盛和夫先生在书中也提到了其磨练心志的“六项精进”法则,即:

1.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2.谦虚戒骄;
3.天天反省;
4.活着就要感谢;
5.积善行、思利他;
6.不要有感性的烦恼。


🌵 | 13 | 感谢与谦虚


我们要“随时准备说‘谢谢’”,要将“喜悦直率表露”。

“无论你主观上多么希望保持谦虚,但不知不觉中就会装出什么都懂,摆出自以为了不起的臭架子。这就是人的常态”。

佛教称“贪、嗔、痴”为“三毒”。

“日常生活中我们必须对各种各样的事情做出判断。这时,瞬间产生的第一反应,往往出于本能,即出于欲望。因此,在正式应答前,暂且保留条件反射式的判断”。

“与其追求开悟,不如运用理性和良知去磨砺心志”,“凡是存在都有价值”,“踏着人生的正道,走向光明的未来。”


🌵 | 小结


《活法》作为稻盛和夫的人生哲学,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

但是每个人有不同的“活法”,先生的有些观点我也不敢苟同。

但是,读一本书,不一定要改变自己的观点。
世上有你读不完的书和看不完的观点。

世间百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