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周刊.png



摘要:本期聊一聊中国未来城市的发展与选择。总结了本周阅读、观看的有关中国城市发展的资料,主要围绕五大城市群展开。


:::success 舟循川则游速,人顺路则不迷。——唐·马总《意林·唐子》 :::


哈佛大学教授爱德华·格莱泽在其《城市的胜利》(Triumph of the City)中写道:城市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为什么呢?因为城市是经济发展的引擎。城市据有集聚效应——具体来说,生产和消费的集中会导致运输成本的降低;人口的集中会导致交通成本的降低;人才的集中会导致创新成本的降低。


🌵 | 中国五大城市群

中国的五大城市群分别是: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

image.png

这五大城市群分布在中国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上,如同五个发动机和枢纽站,沟通、联系、辐射带动着中国的整体发展。

:::success 长三角城市群(26 个城市):
上海,江苏省的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盐城、扬州、镇江、泰州,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安徽省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 :::

:::success 长江中游城市群(31 个城市):
湖北省武汉市、黄石市、鄂州市、黄冈市、孝感市、咸宁市、仙桃市、潜江市、天门市、襄阳市、宜昌市、荆州市、荆门市,湖南省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岳阳市、益阳市、常德市、衡阳市、娄底市,江西省南昌市、九江市、景德镇市、鹰潭市、新余市、宜春市、萍乡市、上饶市及抚州市、吉安市的部分县(区)。 ::: Vol.8 | 城市的发展与选择_思维周刊_第 8 期 - 图3

:::success 成渝城市群(16 个城市):
重庆市的渝中、万州、黔江、涪陵、大渡口、江北、沙坪坝、九龙坡、南岸、北碚、綦江、大足、渝北、巴南、长寿、江津、合川、永川、南川、潼南、铜梁、荣昌、璧山、梁平、丰都、垫江、忠县等27个区(县)以及开州、云阳的部分地区;四川省的成都、自贡、泸州、德阳、绵阳(除北川县、平武县)、遂宁、内江、乐山、南充、眉山、宜宾、广安、达州(除万源市)、雅安(除天全县、宝兴县)、资阳。 :::

:::success 粤港澳大湾区(11 个城市):
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 :::

:::success 京津冀城市群(16 个城市):
河北省保定、唐山、廊坊、石家庄、秦皇岛、张家口、承德、沧州、衡水、邢台、邯郸和河南省的安阳。 :::


🌵 | 从城市化到城市群

城市群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高级形态。1

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来看:

时间

自 20 世纪下半叶以来,伴随着工业化、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等发展,许多地区形态逐渐由“小村落”发展为“大都市”,并且“大都市”的数量和体积仍在不断变大。
点动成线,线动成面。城市正在向着聚集和联系的方向发展着,从而形成了聚集区、都市区和城市群等集合形态。根据联合国经社理事会的数据,世界范围内人口达 1000 万以上的城市聚集区数量由 1975 年的 4 个增长至 2018 年的 33 个,并预计在 2030 年达到 43 个
🌏 空间

从空间分布上看,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日本太平洋沿岸、欧洲西北部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均见证了城市群的诞生和崛起。
从地理图上看,可以发现城市发展和城市群的发展基本上都是从沿海地区开始的。当沿海地区的发展趋于饱和后,会逐渐向内陆迁移,但整体上,依旧以沿海、沿河城市发展为主。
并且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 70 年来中国东部、中部地区城市化进程的改变。

image.png

更有钱
城市群的辐射力集聚力要大于单个城市的独自作战,是连接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枢纽,在带动本国经济发展和
塑造国家全球竞争优势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配套设施更好
城市群本质上是人口和经济活动在更大范围城市地域实体内的集聚,这种集聚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提高生产效率,并促进区域内新兴产业集群和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


🌵 | 南强北弱?

如今,中国城市经济看似已经呈现出南强北弱的特点。
根据 2021 年中国城市 GDP 排行榜数据:

  • 在中国 GDP 排名前 10 的城市里,北方只剩北京一人。
  • 在 GDP 前 20 的城市中,北方也仅有 4 座,分别是:北京(2)、天津(11)、青岛(13)、郑州(16)。(在 2022 年上半年的统计数据中,天津重返第 10)

在中国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区域经济总体上呈现出增长速度“南快北慢”和总量占比“南升北降”的格局。

南快北慢
在东西区域发展差距缩小势头有所回转时,南北区域发展的差距逐渐加大。
南升北降
西南地区、中部的南方省区、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长状况普遍高于西北、中部北方省区以及东北地区,华北有些省份的经济增速下降较快。

详见:范恒山:《北方经济增长放缓不等于“南强北弱”、“南盛北衰”》一文。
Vol.8 | 城市的发展与选择_思维周刊_第 8 期 - 图5

应当承认,这些年我国区域经济的确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分化状态。就南北方而言论,增长速度放缓的北方省份比重较大,与南方省份多数表现较好的状况形成鲜明对照。从整体上看,也存在着资源要素向南方省份流动更多,全国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的问题。


🥦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success 🥑 转型转换是北方经济增长放缓的主要原因 :::

虽然北方在体制机制和营商环境上与南方存有差距,但是这类问题并不是新问题,也不是拉开南北差距的主要问题。其内在原因有二:“转”与“限”。

“转”:
“转”涉及到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动能转换、城市动能转型等。相对于南方,北方传统产业比重较大资源型城市较多新动能发育不够充分

  • 山东:北方第一大经济体山东省的产业结构呈现出两个70%的特点,即传统产业占工业比重约70%、重化工业占传统产业比重约70%。近几年,山东下决心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着力培育现代优势产业集群,力争“一年全面起势、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取得突破、十年塑成优势”;
  • 天津:天津以津城、滨城功能合理分工为基础,着力推动城市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北京:北京积极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推动城市由追求“经济中心”向体现建立“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流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新定位转变;
  • 河北:河北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实施“6643”工程,大幅度削减煤炭、水泥、平板玻璃等传统产能。
  • 东北:至于东北地区,为实现经济振兴,自2013年以来,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动能转换、资源枯竭地区转型发展等的力度明显加大。

各种形态的“转”必然会影响经济短期的发展。

“限”:
绿色发展对北方经济带来了许多限制。
相对于南方,北方的特殊性表现在:

  • 其一,在国家全局中生态屏障功能更加显著,同时生态环境的自然基础更加脆弱,因而保护的任务更加繁重,这不仅限制了许多经济活动的开展,而且还需要付出更大的投入;
  • 其二,京津冀等北方核心地区的大气、土壤和水污染状况比较严重,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放到优先位置,由此推动了京津冀地区及周边区域一大批企业的关、停、并、转;
  • 其三,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气候因素等的限制,北方地区推动经济发展与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环境保护有机结合的难度更大,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空间相对较窄

这种变化,一定程度的影响了北方省份资源要素的集聚与稳定。


🥦 并不是北方真的弱了

:::success 🥑 北方经济增长放缓不等于“南强北弱”、“南盛北衰” :::

一是南北经济发展实际差距没有经济增速或总量状况表现的那么大,目前尚不存在“南方全面碾压北方”的问题。看待差距,不能仅看经济增长速度,不能光以经济总量论英雄。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追求增长速度的实际冲动为追求发展质量的核心原则所取代。在这样的背景下看北方经济的发展,其近些年的经济增长速度虽然放缓了,但在很多方面却取得了实实在在的进步。比较突出的是实现了三个“优化”:

  • 一是发展基础得到优化。许多省份大幅压缩了经济的水份,为厘清问题与正确决策奠定了基础;一些省份花大力气化解巨额债务等风险,消除了复杂关系和不良平台形成的经济隐患;一些省份收缩了运作战线,突出了工作主线和发展重点,等等。
  • 二是产业、动能结构得到优化。通过调整,提高了产业的市场适配性,特色产品的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新型经济动能得以快速增进。
  • 三是生态环境得到优化。以京津冀地区为代表,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东北等地森林碳汇能力进一步增加。对北方而言,这三个“优化”或具有独特性,或力度强度明显超于南方。综合考量和科学核算,北方整体经济发展并不像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总量显示出的与南方那样大的差别。在推进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北方也体现了自身的比较优势,出现了不少亮点地区和新的增长极。

二是北方经济在转型中积蓄着发展能量,眼前的差距不意味着长期的衰退。一个地区、一个区域的发展受制于诸多因素的影响,这种影响往往会通过经济增长速度这一最直接也最直观的经济指标表现出来。不同因素在不同时期影响程度不一样,从而形成了区域增长的波动状态,所以区域经济增长出现波动起伏是十分正常的现象。应当强调的是,经济增长速度下行并非都由负面因素引起,因此一个时期经济增长速度的下行也并不代表这一区域经济发展的长期走衰。不可否定,导致北方一些省份经济增长速度下行的因素中包含有负面的内容,但无论是产业转型、动能转换,还是环境保护、绿色发展,都是有利于未来发展的,更全面的说,是有利于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的。换言之,北方经济正在通过转型积蓄起强劲的发展动能,眼前的缓慢增长在某种程度上是为实现未来经济长期向好所承负的代价,或者说体现出的是一种“转变中的阵痛”。这意味着,在当前驱动北方经济发展的诸多因素中体现正能量的方面仍然占居主体地位。因此,无论是基于眼前与未来的联系看,还是超出增长速度局限全面的看,都不能把北方当前经济增长放缓、经济总量与南方拉大简单看作是“南强北弱”、“南盛北衰”。


🌵 | 五大城市群的实力

据 2022 年 5 月 26 日仲量联行发布的《中国 5 强:从世界级城市到世界级城市群》白皮书统计,中国五大城市群:

  • GDP 总量占到了全国的 56%;
  • 专精特新(国家级)、独角兽企业、科创板超500亿市值、985高校领域,五大城市群在全国的占比分别达到65%、95%、91%、72%;
  • 人口密度是其余城市的约 3.2 倍;
  • 人均绿化面积是其余城市的约 2.2 倍;
  • 全国 95% 的地铁里程。

中国5强:从世界级城市到世界级城市群-仲量联行-2022.5-48页-20220531_10.png


🌵 | 政策倾斜

在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里,明确提出“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将城市群定位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抓手。

第一梯队
并且,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长江中游五大城市群被列为了“优化提升”的第一梯队,体现了他们在中国城市群发展战略中的特殊地位(给钱、给权、给人)。

🥦 加速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基建的高效发展,在过去十年自上而下的政策驱动下,五大城市群已然形成高效交通路网串联中心城市及周边地级市及区县。

其中城市间公路路网密度为全国密度的四倍铁路路网密度为全国平均密度的三倍

未来,基建政策将持续推动五大城市群的长足发展。
1-2 小时交通圈全面建成

  • 在粤港澳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提到未来将实现大湾区主要城市一小时通达,主要城市至广东省内地级市 2 小时通达,在 2035 年远期,铁路运营覆盖 100% 县级以上城市。
  • 京津冀地区已然形成北京、雄安、保定一小时交通圈。《北京市 “ 十四五 ” 时期重大基础设施发展规划》初步构建京津冀城市群 2 小时交通圈。
  • 根据《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及《长江三角洲地区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至 2025 年,铁路密度将达到 507 公里/万平方公里,形成长三角与相邻城市群及省会城市 3 小时区际交通圈。高速公路密度达到 500 公里/万平方公里,中心城市之间享受 1-1.5 小时客运服务
  • 成渝城市群持续推动双城交通一体化,其中成渝中线高铁已于 2021 年下半年开工,时速可高达 350 公里。建成后,不仅将实现双城 50 分钟通达,还将串联成渝城市群与长江中游、长三角及京津冀城市群,加速长江经济带建设及西部地区南北贯通进程。
  • 在长江中游城市群中,武汉、南昌等主要城市一直以来为全国交通网络的中心城市,有较好的基建基础。根据《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未来长江中游城市打通农村公路省际断头路,武汉城市圈、长株潭都市圈、大南昌都市圈在未来将实现 2 小时相互通达

中国5强:从世界级城市到世界级城市群-仲量联行-2022.5-48页-20220531_09.png

也就是说,买房可以买郊区便宜一些的房子了?


🌵 | 五大城市群优劣势分析

🥦 长三角城市群

:::success 电子汽车现代金融、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 :::

能消费

长三角城市群的面积仅占全国总面积的 2.3%,却创造出了 20.5 万亿的 GDP 生产总值,占全国 GDP 总量的 21%,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长期以来的区域繁荣与经济发展,为长三角城市群居民带来了强劲的消费信心。2020 年长三角城市群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 7.8 万亿,占全国五分之一。得益于优良的营商环境和较高的经济开放程度,长三角城市群的外商直接投资额占全国外商直接投资总额比重约 35%。

能投资

作为中国市场化程度最高、经济最活跃的区域之一,长三角城市群聚集了大量重量级央企和民企,同时也是外资世界 500 强企业进入中国的首选总部基地。在 A 股主板超千亿公司中,有近四分之一的公司位于长三角城市群;截至 2021 年底,在科创板上市的超 500 亿市值的公司中,位于长三角的企业市值总和达 1.1 万亿元。中小企业方面,长三角城市群内“专精特新“企业达 1261 家,为未来核心制造业的增长和发展提供巨大潜力。

image.png

能创新

长三角是中国专利申请最活跃、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截至 2020 年底,长三角地区年度 PCT 专利申请超 18,000 项。长三角的研发投入强度一直领先于全国平均水平。2020 年长三角城市群科研支出达 7,364 亿元,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此外,长三角一体化带来的加速协同发展,为培育独角兽企业提供了沃土,长三角的独角兽企业共计 124 家,居各大城市群之首。

高校多

在优质高校方面,长三角地区拥有 25 所中国 211 大学和 8 所 985 院校,分别占全国的 21.7% 和 20.5%,同时有一批能跻身世界前列的知名高校,为城市创新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交通好

长三角公路、铁路和航运全方位、立体化的网状交通结构逐渐形成,加速了城市群内部的人才、资本、信息等生产要素的流动。未来,长三角仍将拓展轨道交通网络,包括已建成及规划公里数预计将达到 3,372,将使区域内的资源流动更加迅速与便捷。


🥦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

:::success 对外不断开放。 :::

对外经济

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简称“大湾区”)总面积约为 5.6 万平方公里,是中国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地区之一。2020 年,大湾区 GDP 总量达到 11.5 万亿元,占全国 GDP 总量的 11.5%,经济实力雄厚。有序且快速的经济发展伴随着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的稳步提高,2020 年大湾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占当年全国总量的 9.1%。此外,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先行者”之一,大湾区较高的市场化程度以及优异的营商环境吸引了众多外国投资者的目光,长期以来其外商直接投资额在全国各大城市群之中名列前茅。

创新能力

目前,大湾区已经初步形成了以现代金融、现代物流、智能制造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并以“科技创新”作为产业及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大湾区具备全国领先的产业创新能力,截至 2020 年底,其年度 PCT 申请超 2.8 万项,在全国各大城市群中名列榜首。在优异的创新成果背后,是大湾区对科技创新的持续投入,2020 年大湾区科研支出达 3,717 亿元,约占当年全国科研总支出的 15%。

image.png

可持续

得益于大湾区较高的对外开放程度,区内企业更早地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以更包容的心态、更长期的战略眼光审视及拥抱 ESG 概念。以地产行业为例,截至 2022 年 3 月,大湾区内 LEED 认证的绿色建筑数量达到 849 栋,约占全国 LEED 认证建筑总数的 22%。

硬件好

在基础设施方面,大湾区较为完善的交通网络保证了区域内生产要素的有效流通。未来,大湾区城市群内的已建成及规划项目的轨道交通里程总计将达到 2,114 公里,各城市间基础设施“互通互联”的水平将不断提升。除了传统基础设施以外,物联网、5G 网络、网络安全、量子计算等“新基建”项目的建设正如火如荼,相关设施的落成必将成为日后大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


🥦 京津冀城市群

:::success 文化、科技、高精尖。 :::

京津冀三地合作发展的概念已出现近二十年了,但直到 2014 年 2 月,实质意义上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才被正式提出并上升为国家战略。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价值,在于为经济发展较南方相对滞缓的北方腹地提供区域发展的机制,实现城市、区域之间发展趋于均衡互补的目标。

高精尖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功能定位是“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其发展的首要任务是解决北京的“大城市病”。从发布 2014 年版的《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起,北京持续、从严执行减量发展和产业疏解,累计疏解一般制造业企业近 3000 家,为首都“高精尖”经济创造空间,新设“高精尖”市场主体由 2013 年的 41% 升至 60%。

苦逼河北

在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三地之间,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注重区域内错位互补、非同质化发展的定位。北京凭借首都和科创资源发展“四个中心”,引导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外溢;天津凭借港口和产业优势推动贸易开放、先进制造业及金融创新;河北则承接京津辐射需求,促进产业转型、发展商贸物流。

image.png

非首都功能转移

当前,北京已开始逐步向区域内其他城市转移技术成果、资金和产业企业等资源。北京向津冀输出的技术合同成交总额已超过 1200 亿元,中关村企业在津冀设立的分支机构累计达到 8300 多家。此外,北京现代汽车沧州工厂、北京沧州生物医药园等项目落地,北京大数据产业链向张北云计算产业基地聚集。

交通与环保

京津冀城市群的建设发力在交通环保两个领域实现率先突破,其中京津冀综合交通体系当前已基本建立。目前,京津冀城际铁路投资公司已完成股权结构调整,京张、京沈等铁路已经通车,且位于北京远郊、邻近京冀边界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建成并投入运营,京津冀机场群和港口群持续联动建设。

雄安

河北雄安新区的建立是优化京津冀空间结构的战略之一,将在长周期的未来为区域带来多增长极的协同驱动力,但当前建设仍处于较初级阶段。

差距进一步拉大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 7 年间,区域内部经济、社会、资源等各方面均衡程度仍有不足,三地之间的内部差距并未显著缩小,人均 GDP 等部分经济指标的差距甚至呈小幅扩大趋势。在此基础上,京津冀区域 GDP 总量占全国经济体量比重从 2014 年的 10.4% 下降到 2021 年的 8.4%,其经济总量、经济承载力和增长动能与其他领先的城市群相比有所欠缺。

高精尖

在下一阶段,“高精尖”产业及先进制造业增势强劲,较此前的第三产业科创风潮更有利于津冀两地的发力和落地,或将成为有效调节京津冀发展结构的契机,为这一区域提供更多元的支点型城市,构成多节点共同发力的城市群。


🥦 成渝城市群

:::success 金融、科创。 :::

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快速成长,从沿海至内陆,城市群已不再局限于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三大沿海城市群,以成渝、长江中游为代表的城市群在内陆生根发芽、奋起直追。西部大开发二十年后,依托“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国家战略,成渝双城作为中国第四大城市群,正在引领中国西部、内陆地区的创新驱动与经济发展,破局数千年内陆发展的地缘劣势,重塑内陆开发新高地。

2020 年 10 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正式出台,明确经济圈的规划范围包括重庆市的中心城区万州、涪陵、綦江、大足、黔江、长寿、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璧山、铜梁、潼南、荣昌、梁平、丰都、垫江、忠县等27个区(县)以及开州、云阳的部分地区,四川省的成都、自贡、泸州、德阳、绵阳(除平武县、北川县)、遂宁、内江、乐山、南充、眉山、宜宾、广安、达州(除万源市)、雅安(除天全县、宝兴县)、资阳等15个市,总面积18.5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接近1亿,GDP超过7万亿元。

image.png

成渝城市群是中国经济总量、常住人口集中度最高的内陆城市群。随着成渝城市群规划方案陆续落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规划获批,成渝双城将携手发展成为西部金融中心、内陆地区的科技创新中心,打造“智慧名城”和“智造重镇”并积极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三大中心建设奠定成渝城市群在内陆开发、西部大开发中的战略支点地位。金融与科技双轮驱动成渝城市群实现可持续发展,并发挥川渝地区高消费力优势,凸显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首要驱动力的核心价值。

重庆主城都市区与成都市的常住人口均突破 2,000 万人,人口总量仅次于京沪,分列中国人口第三、第四大城市。到 2035 年,建成实力雄厚、特色鲜明的双城经济圈,重庆、成都进入现代化国际都市行列,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的城镇体系更加完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基本实现,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建成,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优势全面形成,现代产业体系趋于成熟,融入全球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基本建成,人民生活品质大幅提升,对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带动能力显著增强,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活跃增长极和强劲动力源。


🥦 长江中游城市群

:::success 科技赋能,智能制造。 :::

长江中游城市群地跨湖北、湖南、江西三省,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是我国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核心增长极之一。截至 2020 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创造的 GDP 生产总值为 9.4 万亿,经济增速位居全国前列,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稳步提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 3.9 万亿,仅次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得益于区位优势、人才优势、科技优势和产业优势,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外商直接投资额已达到 416 亿美元,年均涨幅达到 10% 以上。

作为长江经济带发展和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支撑、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中游城市群聚集了光电子产业、汽车及零部件以及工程机械工业等多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头部企业总部集聚。截止到 2021 年底,在科创板上市的超 500 亿市值的公司中,区域内的企业市值总和达 915 亿元,中小企业方面,长江中游城市群内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达 570 家,活跃的营商环境将带动经济持续发展。

image.png

制造业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支柱产业、优势产业。长江中游城市群以电子信息、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汽车、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材料七大先进制造业集群为主,致力于建设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为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截止到 2020 年底,科研支出达 2,335 亿元,到2025 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将达到 7% 以上。

在优质高校方面,长江中游地区拥有 12 所全国 211 大学和 5 所 985 院校,凭借优质的高校资源和宜居宜业的城市优势,长江中游城市群不断吸引着人才流入。截止到 2020 年底,千禧一代比例达到 25%,为城市创新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此外,长江中游城市群居于国家地理中心,是人流物流的战略枢纽。截止到 2020 年,铁路总里程突破 1 万公里,轨道交通运营里程数达到 638 公里,未来,长江中游城市群内仍将新建近 357 公里轨道交通,将使区域内的资源流动更加迅速与便捷。依托干线铁路、高速公路、长江黄金水道和航空立体交通网络,不断构建畅通高效的流通体系以及内联外达的能力。


🌵 | 城市群所带来的影响

🥦 交通更加方便

所谓的城市群就是相邻的几个城市相互合作,共同发展。所以首先要做的就是将这几个城市高效地连接起来。例如:广州现在就在打造“306090”交通圈——从广州中心城区 30 分钟可以到达佛山、东莞、深圳中心城区,60 分钟可以到达湾区其他城市中心城区,90 分钟可以到达省内其他城市中心区。

所以未来,生活在五大城市群里,交通会越来越便利,高铁、地铁、高速、城际轻轨都会越建越多,地方与地方之间会建立起半小时城市圈和一小时都市圈。


🥦 同城化累计互认

在五大城区内部,医保、公积金、买房资格、落户积分、地铁码、公交码可能会部分打通。

比如:据“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要求,宁波规定,在宁波市合法稳定就业并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的,在上海、浙江、江苏、安徽“三省一市”缴纳的社会保险在申请落户时可累计纳入该市缴纳年限。

重庆和成都也开通了公积金的互认,在这两座城市里面买房,公积金可以通用。

累计互认政策会带来就业、买房、上学等生活便利性的提升。


🌵 | 行政级别与城市发展

🥦 严密的等级体系

:::success 行政级别越高的城市,越有发展潜力,经济发展越好。 :::

在中国的政治体制下,中国城市发展的好坏不是由经济发展决定的,而是由行政级别决定的。

image.png

中国的城市从来不是一个平等的体系,而是一个严密的等级体系,自上而下可以分为五个行政等级

  1. 直辖市(省部级)(政治局委员(副国级))
  2. 副省级市(副部级)省委副书记或省委常委
  3. 省会城市(省委常委)
  4. 地级市(正厅级)
  5. 县级市(正处级或副厅级)

🥦 官大一级压压人

为什么大城市的优质资源多?

行政主导
真相是中国城市之间的竞争从来就不是纯粹的市场化竞争,而是在很大程度上由行政主导的结果。
人跟着资源走,资源跟着权利走。所以,哪里行政级别高,哪里权力大;哪里权力大,哪里资源好。
凡是行政做到的资源,不管是财政拨款、国企、医院、学校还是交通设施,都是按照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式的方式逐级分配。最好的资源一定是先留在直辖市,然后是副城级市,然后是省会城市,最后才是地级市和县级市,这与市场竞争毫无关系。

在教育上的体现
以教育资源举例:
全国共有 39 所 985 大学,绝大部分都位于副省级以上城市,只有 5 所位于普通的省会城市。
长沙、合肥和兰州,这三个地方只有一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其位于特殊的地级行政区——陕西杨林——目前享受部分省级管理权限,所以它起码是一个副省级单位。

Vol.8 | 城市的发展与选择_思维周刊_第 8 期 - 图14

与人口规模、人均 GDP 和产业结构等市场化因素相比,城市的行政级别对当地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解释占 70% 左右,超过了市场化因素之和。简单来说,就是:城市的行政级别比市场因素更加重要。

在行政等级体系下,政治地位决定了经济地位,经济地位反过来强化了政治地位。
一旦城市的政治地位下降,经济地位就难以得到保证。

以河北举例:
河北的省会最早定位保定,之后改为天津,后来又改为保定,最后定为石家庄。保定,随着行政级别的下降,其经济地位也随之下降。以 2018 年为例,河北省内有十一个地级市, GDP 总量排名第一的是唐山,第二名是省会石家庄,保定仅仅排列第五。


🌵 | 经济学与城市选择

:::success 约束下的利益最大化。 :::

经济学的精髓就是追求约束条件下的最优化。

所以要认清个人发展目标是什么?自己的约束条件是什么?

从经济学上讲,没有哪个标准可以决定哪个城市最优的,最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
关键是你的发展要求和城市气质要匹配


🥦 大学城市选择

我个人依旧认为,选大学,首先要选择大城市,在大城市里选优质学校。其次,如果分数够不到大城市的优质学校,再选其他城市的优质学校。要达到城市与学校之间的平衡。

也就是说,城市和学校同样重要。

读大学其实就是加入一个知识精英的俱乐部。经济学理论早已证明,教育的主要功能是信号发射,说白了就是社会分层。读大学不是上班,不需要考虑房租、生活费,不需要考虑交通成本,因为大家都生活在学校里。好的大学汇集了全国的知识精英,以后校友满天下。

同时,好的城市可以带给你更好的硬件、软件资源,更高的眼界,更大的几率认识更优秀的人。


🥦 工作城市选择

找工作和考大学不一样。考大学是为了学知识,找工作是为了职业发展。从这个角度讲,年轻人刚毕业时应该先去大城市发展,开阔眼界,认识高手,追逐技术前沿,等到需要成家立业的时候,再考虑生活成本和生活品质,那个时候再去中小城市发展,降维打击。

也就是说,年轻人一定是先去大城市镀金,然后选择宜居之地。千万别倒过来,如果先在一个小城市发展,然后想去大城市,这样的逆袭是难以成功的。

在职业发展上,农村包围城市是不可行的,但从城市下沉到基层是可行的。


🌵 | 城市定位与个人定位

中国有 699 个城市(2020 年统计数据),其中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加起来共有 21 座(数据来源于 2021 年第 18 期《求是》杂志)。

  • 超大城市有: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成都、天津(按城区人口数排序);
  • 特大城市有:武汉、东莞、西安、杭州、佛山、南京、沈阳、青岛、济南、长沙、哈尔滨、郑州、昆明、大连(按城区人口数排序)。

:::success 个人定位要与城市定位相一致。 :::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个人的发展目标要与城市的发展目标相一致。
在势能中,在风口下,猪都能起飞。
src=http___5b0988e595225.png

🥦 老牌城市与行业

  • 互联网:北京老大,杭州老二。
  • 金融:上海。
  • 外贸:广州。
  • 智能硬件:深圳。
  • 休闲旅游:成都。

🥦 新势力城市与行业

无锡
5G、物联网:无锡。
无锡是中国物联网发展的最好的城市之一,有 3000 多家物联网企业,每年的产值超过 3100 亿。

合肥
高科技:合肥。
合肥在过去 20 年中,GDP 依靠“芯”“屏”“汽”“合”增长了 2489%,从全国第 90 挤进中国城市前 20。
“芯”:芯片。
“屏”:柔性屏。
“汽”:新能源汽车。
“合”: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结合。

连云港
直播电商:连云港。
连云港早在 6 年前就开始培育直播行业,现在每年产值有 500 亿,有 80 多万的从业者。

长沙
文化娱乐:长沙。
长沙在湖南卫视的带动下,文娱产业发展得非常不错。而且长沙的房价非常舒服,是所有万亿 GDP 城市里最低的。


:::success 拼图,只有放对位置才能呈现出美好的画面。 :::


参考资料

[1] 仲量联行.中国 5 强:从世界级城市到世界级城市群.[M].仲量联行.2022
[2] 一号地区.未来五年咋选城市?这是一份真诚的建议.[EB/OL].哔哩哔哩.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Dv41187nS?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vd_source=3fa61b4efc9bf3ed1003d06e116eb8b6
[3] 毯叔盘钱.这8个字,才是你选对城市的最优策略.[EB/OL].哔哩哔哩.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964y1S7ZH?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vd_source=3fa61b4efc9bf3ed1003d06e116eb8b6
[4] 南北大师兄.中国城市大洗牌,这些城市将会崛起,年轻人选哪座城市有钱途.[EB/OL].哔哩哔哩.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Lq4y157U8?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vd_source=3fa61b4efc9bf3ed1003d06e116eb8b6
[5] 聂辉华.年轻人应该去哪座城市发展?不要认“死理”,学会分析才是正道.[EB/OL].哔哩哔哩.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gU4y1s7d2?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vd_source=3fa61b4efc9bf3ed1003d06e116eb8b6
[6] 范恒山.北方经济增长放缓不等于“南强北弱”、“南盛北衰”.[EB/OL].中国经济网.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0631927081585497&wfr=spider&for=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