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周刊.png



摘要:本期是对《曾国藩家书》部分内容的整理,感悟。 建议每个人都了解一下这位天资愚笨的第一名臣。
归类:#管理学


🌵 | 平平无奇笨小子

image.png

曾国藩(1811-1872)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在中国近代史和文学史上占有着特殊地位,是晚清道光、咸丰、同治年间政治、军事、文化上极有影响的代表人物。

《曾国藩家书》是根据晚晴名臣曾国藩手稿整理而成的,其中收录曾从年轻至去世前的百余篇较有代表性的家书,按内容大抵可分为治军、为政、修身、治学、持家、处世、理财、交友、用人等章。自 1879 年初刊以来,广为流传,是研究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

伟大领袖毛主席,生平崇拜的伟人甚少:“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但是他却说过这样的话:“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美无缺。”

毛的对手蒋介石,也对曾国藩颇为崇敬:“曾公乃国人精神典范。”据说,蒋平时床头只放两本书,一本是《圣经》,一本是《曾国藩家书》。甚至蒋在黄埔军校做校长时,就拿曾的治兵方略做课本。

image.png

我对于曾的佩服不仅仅在于他的品质和才识,更在于其白手起家,日拱一卒,一点点取得最后成就的经历。在如今这个依靠背景的时代,像曾这样没有权势背景的人,更值得崇拜。

曾国藩的祖上数代都是湖南乡下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既无权又无财。他本人长相既土又笨,智商平庸。1825 年,一个数九寒冬的夜晚,湖南双峰县的一户人家里,14 岁的曾国藩正在挑灯夜读,背诵文章。这时,外面的小偷看见一个孩子在读书,心想他肯定一会就困了,于是他躲了起来,心想等一会熄了灯再行动。谁知,这个孩子笨的要死,一篇《岳阳楼记》怎么背都背不下来,到后来,贼都会背了,曾国藩还是磕磕巴巴。

可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呆头呆脑的人,最终靠着持之以恒的学习与努力奋斗,跻身天子门生,成为晚清四大名臣之首,成为一代又一代人膜拜的偶像。


🌵 | “富”与“贵”

我们总说,“富贵人家”。那么什么是“富贵人家”呢?

image.png

中国讲究一字一意:有票子,称为“富”;有文化,则为“贵”。

虽然曾国藩的父辈一生平凡,但是曾的后代人才辈出。

曾国藩用自己的一套准则教导和影响了家族后代,用言传身教的方法树立了诗书传家的家风。在曾氏后人中涌现了 200 多位各个领域的杰出人物,比如说著名数学家曾继红、有机化学家曾广池、流美化学家曾昭川等等。可以说在我国各行各业中,许多知名人物都来自曾国藩家族。

总是说,“富不过三代”。一个家族要延续下去,是非常之困难的。曾家为什么如此人才辈出呢?其实,都不曾离开曾国藩的言传身教。

曾国藩在世的时候,无论是在外行军打仗,还是在京公务缠身,都不忘将自己读书、修身、郊游等方面的心得通过家书一字字地传递给家族子弟,谆谆教导他们锐意进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是这一封封家书,影响并塑造了曾氏的家风、学风,成为曾氏人才辈出的思想之源。

image.png

跟当时绝大多数人一样,曾国藩平步青云的起点是读书和参加科举考试。在他看来,读书是走上仕途的必经行之路,更是修身的最佳方法。

他认为,比起财富,诗书传家更能使家族世代兴旺,也就是“贵”。所以他在写给弟弟和侄子的家书中这么说:

吾不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秀才者,读书之种子也。世家之招牌也,礼仪之旗帜也。谆嘱瑞侄从此奋勉加功,为人与为学并进,切戒骄奢二字,则家中风气日厚。

“我不希望我们家代代都很富贵,但我希望代代都出秀才,秀才是读书的种子、世家的招牌、礼仪的旗帜。你们从此以后要更加奋发读书做人和做学问一起进步,借调教奢,保持醇厚的家风,并世代相传。”

时代发展到某一阶段,会催生出许多“New Money”,也就是“暴发户”。这些暴发户,有钱了以后,想融入上层社会,成为“贵族”,但是发现很难。“Old Money”总是不喜欢带“New Money”玩。这也就是说,一个家族的文化、教养、气质,是非常重要的。

image.png

人的资本有三种: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

经济资本是指:人的财富资本;社会资本是指:人的社会地位,以及其所能调动的社会资源;文化资本是指:人的教育素养。

在一个家族变得富有之后,便逐渐开始追求文化资本。曾在给澄侯、叔淳、季洪三个弟弟写的信中说到:

科名之所以可贵者,谓其足以承堂上之欢也,谓禄仕可以养亲也。

也就是说,科举功名之所以可贵,是说中举足以让长辈欢喜,是说做官的俸禄可以奉养双亲。

所以,“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如果说曾考取功名不为私利,我也是不相信的。曾的下一句话说:

今吾已得之矣,即使诸弟不得,亦可以承欢,可以养亲,何必兄弟尽得哉?

那些东西我都已经有了,各位兄弟,即使不去追求这些,也可以承欢,也可以养亲,也可以做的不错。那你们还追这个干什么呢?不如好好读书,多在孝悌和诗文上下功夫。

image.png

现在我们经常感叹“寒门再难出贵子”,其实造成这种局面,不单单是教育资源的不平等,更多的是不同家庭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一样。恰恰是那些比较富足的家庭会更重视教育,来自中产阶层的孩子,他们打小就培养出了比寒门子弟更自律、更努力的品质。如此一来,那些本来就拥有更好家庭条件和教育资源的孩子,学习起来比贫穷家庭的孩子还更努力,自然也就寒门难出贵子了。

image.png

由此,想到张雪峰与储殷的一场辩论游戏,说一个家庭贫苦的孩子,一家人努力供他读书,好不容易考上了北大,却选择了变现能力差的“历史”、“哲学”、“考古”专业,这样做对吗?

截屏2022-09-03 下午12.45.40.png

大家觉得呢?

以我目前的阅历和水平来看,我觉得不是很理性。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家里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后,才能更好地追求那个面包上的奶油。

所以,在曾国藩功成名就后,对他弟弟多次考试不中,才会有非常宽恕的态度,才会认为,学习是为了学习,而不是为了功名利禄。对于其四弟、六弟,考运不佳,才会劝解其不必挂怀。能不能考中功名?什么时候能考中?总是冥冥中注定的,我们一点也勉强不来。

至于功名富贵,悉由命定,丝毫不能自主。


🌵 | 进德&修业

不为功名利禄,那么读书是为了什么呢?曾认为,唯有二者:进德和修业。

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进德,则孝弟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

如今看来,“进德”就是精进品德,好好做人;“修业”就是精进业务,提升本领。

为什么唯有二者重要呢?因为:

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今日进一分德,便算积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业,又算余了一文钱。德业并增,则家私日起。

只有这两个是可以由我们自身努力决定的。每提升一分,便是自己精进一分。至于其他的,不要过于看重,都是天命。

昔某官有一门生为本省学政,托以两孙当面拜为门生。后其两孙岁考临场大病,科考丁艰,竟不入学。数年后两孙乃皆入,其长者仍得两榜。

所以:

image.png

此可见早迟之际,时刻皆有前定。尽其在我,听其在天,万不可稍生妄想。

尽人事,听天命。一件事情能不能成,不仅仅是个人努力就能所及的。但是,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人连个人努力都没有。平时不打磨本领,当机会来临时,又无法招架。总有人问,是天赋重要还是努力重要?其实都重要,但是绝大部分人的努力程度还达不到谈论天赋的地步。

平日多加刻苦,努力打磨。即使一生没有大的机会,也为后辈留下了很多文化资本。一个家族的兴盛要靠代代人的努力耕耘,就像治国治天下一样,中国的强大,要靠一代代中华人民的奋斗,任何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哪怕无法考取功名利禄,也能回去当个私塾先生。如果今日不加努力,不仅功名得不到,回去教书也没人要哦!

殊不知看书与考试,全不相碍,彼不看书者,亦仍不利考如故也。 我家诸弟,此时无论考试之利不利,无论文章之工不工,总以看书为急。 不然,则年岁日长,科名无成,学问亦无一字可靠,将来求为塾师而不可得。 或经或史,或诗集文集,每日总要看二十页。

农夫如果努力耕种,虽然会有饥荒,但一定能等来丰年。商人如果羁押了货物,也一定会有畅销的时候。


🌵 | 恒而不懈

曾公一直非常强调“恒”字。确实如此,这也是我这半年所深刻体会到的。

很多事情,唯有时间可以解决。并且,从短期来看,不会有明显的成就,只有将时间线拉长,才会取得一些收益。例如:连续跑了 5 个月步,刚开始的时候,非常困难,跑的也很慢,跑两公里腿便酸疼,呼吸不过。现在,跑完 6 公里,状态还是不错。心肺功能明显感觉得到了提高,并且不知为何,感觉自己也长高了些。

从曾国藩的日常习惯中可以发现,他的很多习惯并没有那么宏大,而是比较微小。有点像《微习惯》里所说的一样,不给自己留有太多的任务,而是每日做好简单的小事,例如:写好他的“日课册”(类似每日复盘),写好每日的书法练习,等等。

对于弟弟,他也劝告,做事不能过于着急,要稳重有恒,日积月累,才能有所成就。就像健身一样,一口气练 10 个小时,并不会给身体带来多么大的改观,但是每天去练 20 分钟,过一段时间就会发现身体正在慢慢地变好。

此事断不可求速效,求速效必助长,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必要日积月累,如愚公之移山,终久必有豁然贯通之侯,愈欲速则愈锢蔽矣,来书往往词不达意,我能深谅其苦。


🌵 | 自省

曾国藩非常注重自省。他和倭艮 gèn 峰学每日写“日课册”,将每天的一念之差,一事之失,一言一默,都用正楷写在纸上,三个月顶装一本。

这有点像我们的每日复盘。

很多牛人都有复盘的习惯,我想这也是一个必须要养成的习惯。可能我们很难做到“日课册”,但是是否可以从“周课册”,“月课册”做起呢?

“日课册”不仅仅是自我反思,自我复盘的工具。更可以让人改过“无恒之弊”。曾国藩自从开始写“日课册”后,便:

余向来有无恒之弊,自此次写日课本子起,可保终身有恒矣。

image.png

说到此,我觉得很多人无法坚持写复盘,写反思,写日课,可能很大原因是把这件事想的过“重”了,总想写的认真,写的深沉,写的整洁。其实要用一种打草稿的心态来面对“日课”,不要一开始给自己过大的压力,就像跑步一样,不要上来就跑的很快,只有跑的足够轻松,才能跑的远。

image.png

曾国藩通过自我反省,改变很大。他将其归结为“悔”字诀。

早期的曾国藩,刚刚取得功名,不免狂傲自大。

兄昔年自负本领甚大,可屈可伸,可行可藏,又每见得人家不是。自从丁巳、戊午大悔大悟之后,乃知自己全无本领,凡事都见得人家有几分是处,故自戊午至今九载,与四十岁以前迥不相同。

能看到别人的长处,看到自己的短处,这本身就是一种成长,一种成熟。而这种成长与曾国藩经常反思自己,努力做到一个“悔”字有很大关系。

兄自问近年得力惟有一悔字诀。 默存一悔字,无事不可挽回也。


🌵 | 戒骄戒傲

曾国藩一直反复告诫弟弟,不要骄傲自大。

第一要除骄傲气习,中无所有而夜郎自大,此最坏事。

image.png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局限性,不要觉得自己多么厉害。所有人都是可以替代的,马云退位,阿里也能照常运转;换掉董明珠,格力依旧正常运营;即使是美国总统被刺杀,美丽国也不会就此亡国吧!所以,唯有虚心,才能长久。

吾人为学,最要虚心。尝见朋友中有美材者,往往恃才傲物,动谓人不如已,见乡墨则骂乡墨不通,见会墨则骂会墨不通,既骂房官,又骂主考,未入学者,则骂学院。平心而论,己之所为诗文,实亦无胜人之处;不特无胜人之处,而且有不堪对人之处。只为不肯反求诸己,便都见得人家不是,既骂考官,又骂同考而先得者。傲气既长,终不进功,所以潦倒一生,而无寸进也。

我们从事学问,最要虚心,曾经见到朋友中有资质很好的人,往往悖才傲物,动辄就说别人不如自己。见到乡墨,就骂乡墨不通;见到会墨,就骂会墨不通。既骂房官,又骂主考官;还未入学的人,就骂学院。然而平心而论,他自己所作的诗文,也没有什么超过人家的地方;不光没有超过人家的地方,而且还有无法让人看的地方。只是因为不愿意看到自己的短处,所以就光看到别人的不足。既骂了考官,又骂与他一同考试而先中的人。傲气长后,就不会有什么进步,所以就一生潦倒而已。

说到此,曾国藩也不免自夸一下:自己考了七次才考中,之前每次失败的时候,都不会有所怨言,只会深愧自己考试所作的诗文太丑而已。

道光十九年十一月初二,曾国藩进京散馆前,请星冈公教导,星冈公说:

“尔的官是做不尽的,尔的才是好的,但不可傲。满招损, 谦受益,尔若不傲,更好全了。”

今吾谨述此语告诫两弟,总以除傲字为第一义。唐虞之恶人曰丹朱,傲;曰象,傲;桀纣之无道,曰强足以拒谏,辩足以饰非 ,曰谓已有天命,谓敬不足行,皆傲也。

大约军事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巨室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

打仗失败,要么是因为军队过于懒惰,要么是因为军队过于傲慢。


🌵 | 少发牢骚

不要为了打翻的牛奶哭泣。

生活中必定会有很多不如意之处。不要习惯性地怨天尤人,能过去则过去,多从改变自身做起。

吾尝见朋友不中牢骚太甚者,其后必多抑塞,如吴枟台、凌荻舟之流,指不胜屈。盖无故而怨天,则天必不许,;无故而尤人,则人必不服;感应之理,自然随之。

情绪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方方面面。很多时候,不得意其实源于自身能力水平的不足。怨,其实也是一种傲。

平心而论,己之所为诗文,实亦无胜人之处;不特无胜人之处,而且有不堪对人之处。

客观来看,平心而论,我们还有太多不如人之处。悔、醒,发觉自己不如人之处,然后改之。

image.png

曾的四弟想要外出读书,觉得家里的环境不好,容易分心,曾说:

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打游戏你怎么不挑地呢?睡大觉你怎么不挑时候呢?想做一件事,无论如何都可以做。觉得家里的条件不好,去了外地又会觉得外地水土不服。这其实是一种变相拖延。

如今,全民读研,算不算是一种变相拖延,变相啃老呢?

曾国藩的几个弟弟给他写信,信中字迹潦草,并且内容很少,发信还很迟。每次几个弟弟都说太忙了,曾问:

各家发信,迟十余日而从容;诸弟发信,早十余日而忙迫,何也?且次次忙迫。无一次稍从容者,又何也?

自己的时间管理不到位,却总是找各种理由。我们总是说忙,没有时间锻炼,但是查看屏幕使用时间,发现抖音已经抖了 2 小时 53 分钟了。

image.png

所以,我们做人要发奋自强,不能总是怨天尤人。要能立能达,不怨不尤。

342ac65c10385343ddfefe6f5ef69378cb8088b2.png

大约以能立能达为体,以不怨不尤为用。立者,发奋自强,站得住也。达者,办事圆通,行得通也。


🌵 | 格物诚意

曾认为,《大学》中的核心只有两条:格物和诚意。

什么叫做格物?什么叫做诚意?

格物,致知之事也;诚意,力行之事也。

什么叫做物?

物者何?即所谓本末之物也。身、心、意、知、家、国、天下皆物也,天地万物皆物也,日用常行之事皆物也。

什么叫做格?

格者,即物而穷其理也。如事亲定省,物也;究其所以当定省之理,即格物也。

格物就是:

事兄随行,物也;究其所以当随行之理,即格物也。吾心,物也;究其存心之理,又博究其省察涵养以存心之理,即格物也。吾身,物也;究其敬身之理,又博究其立齐坐尸以敬身之理,即格物也。每日所看之书,句句皆物也;切己体察、穷究其理即格物也。此致知之事也。

通俗来说,就是探究事物的道理。不仅要看到是什么?还要明白为什么?

什么叫做诚意呢?

所谓诚意者,即其所知而力行之,是不欺也。知一句便行一句,此力行之事也。此二者并进,下学在此,上达亦在此。

也就是说要知行合一,实事求是。不要装明白,做假事。


🌵 | 刚柔并济

做人,有时要强势;有时,则要柔和。

近来见得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用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刚非暴戾之谓也,强矫而已。柔非卑弱之谓也,谦退而已。

近来悟出天地间的道理,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就会烂垮,太刚就会折断。刚不是暴戾的意思,强行矫正罢了。柔不是卑下软弱的意思,谦虚退让罢了。

什么时候柔?什么时候刚呢?

趋事赴公,则当强矫,争名逐利,则当谦退,开创家业,则当强矫,守成安乐,则当谦退。出与人物应接,则当强矫,入与妻即享受,则当谦退。

办事情、赴公差,要强矫。争名夺利,要谦退。开创家业,要强矫。守成安乐,要谦退。出外与别人应酬接触,要强骄。在家与妻孥享受,要谦退。

所谓钱散人聚,钱聚人散。多抢着干活,少急着争名。鱼与熊掌,如果两者都要:

若一面建功立业,外享大名,一面求田问舍,内图厚实。二者皆有盈满之象,全无谦退之意,则断不能久,此余所深信,而弟宜默默体验者也。

如果一方面建功立业,外享盛名。一方面又要买田建屋,追求厚实舒服的生活。那么,两方面都有满盈的征兆,完全缺乏谦退的念头,那决不能长久,我是深信不疑,而弟弟们默默的去体会吧!

修身修己也是一样,不要处处争强好胜。

故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福益外家若专在胜人处求强,其能强到底与否,尚未可知,即使终身强横安稳,亦君子所不屑道也。

所以我们在自修方面求强是可以的,在与人争胜负时求强就不可以了。福益这一家人如果专门为争夺胜负而逞强!其能力是否能强到底,未必知道,即使一生因强横而安稳,也是君子所不屑一提的。


**参考资料
[1] 博文.北大心理课.[M].吉林文史出版社,2021
[2] 刘铁铭.曾国藩身世溯源[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