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遇⻅未知的⾃⼰:都市身⼼灵修⾏课》
作者: 张德芬
前言
⽹络上有句很流⾏的话是这样说的:你有什么不开⼼的吗?说出来让我们开⼼⼀下。
我们在安慰遇到挫折的朋友时,经常除了说不要难过不要放弃之外,也会告诉他谁谁谁⽐你更倒霉呢!就好像⼀个⼈开⼼和不开⼼,都得通过与他⼈的对⽐才能确定⼀样。
你还记得上⼀次内⼼产⽣失望的原因吗?是被上司责骂?被爱⼈忽视?还是被朋友欺骗呢?似乎每⼀次的 不如意,都有他⼈的因素在⾥⾯。你有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为什么你的情绪总是轻易被他⼈左右?为什么明明是你⾃⼰的⼈⽣,却到处都是他⼈的影⼦?
如果你想不通这个问题,或是你在⽣活中正⾯对⼀个难以解决的问题,⼜或者你正愁找不到成⻓的正确⽅式,那么我今天要分享的这本书,就是你的福⾳。这本书的名字叫作《遇⻅未知的⾃⼰》,⼩标题是“都市身⼼灵修⾏课”,从书名和⼩标题⾥,相信你已经初步了解这本书的特点了,没错,这是⼀本帮助你认知内在的⾃⼰、找回真实的⾃我,活出幸福⼈⽣的指导⼿册。
这本书是华语世界⾸席⼼灵作家张德芬创作的,她被各⼤媒体和社会机构评为“2009年度影响中国⼥性⽣活精英⼈物” 、“2010年度优雅⼥性提名 ”以及“2014年⼗⼤品牌⼥性” 等。《遇⻅未知的⾃⼰》⾸次出版于2007年,11年来在华语世界发⾏已经超过了300万册,被誉为身⼼灵⾃我修⾏的必读经典。
与⼀般⼼理书籍最明显的不同是这本书的体裁,它是⼼灵修⾏主题的⼩说,讲的是⼥⽩领若菱遭遇感情和事业双挫折的时候,在⼭顶偶遇了⼀位智慧⽼⼈,在这位智慧⽼⼈的指引下,若菱⼀步步⾛出了⼈⽣的各种困境,逐渐找回了真实的⾃我,慢慢对⼈⽣有了更加透彻的理解和感悟。
因为是⼩说体裁,所以阅读这本书⼀点也不会觉得枯燥,作者张德芬把有关身⼼灵修⾏的观点巧妙地融⼊到情节之中,通过⼥主⼈公若菱跌宕起伏的⼈⽣经历,以及她与智慧⽼⼈的深刻对话,为我们揭示了多种破解⼈⽣困境的好⽅法。这些⽅法不但有效,⽽且实⽤,它最核⼼的⼀点是教我们向内看,不把责任和原因归咎于他⼈,不做情绪的奴⾪,重新回归⾃⼰的内⼼,勇于认识并⾯对真实的⾃⼰,最终找到真我所赋予的爱、喜悦与和平。
只要你愿意把这些⽅法落实在现实⽣活⾥,真正⽤⼼地去实践和执⾏,你⼀定会发现你的⼈⽣正在朝着积极的⽅向转变。
《遇⻅未知的⾃⼰》内容⾮常丰富,不但具体描写了⼥主⼈公若菱的成⻓事例,还讲述了她身边各⾊⼈的故事,精华内容分为四个部分:
- 与⾃⼰的身体对话,迈开真我联结第⼀步;
- 突破情绪的障碍,对已经发⽣的事情⾂服;
- 检视思想的正确性,找到痛苦的根源;
- 破除身份认同,改变⾃⼰的⼈⽣。
⼀、与⾃⼰身体对话,迈开真我连接第⼀步
1.所有⼈都想得到的东⻄是什么?
⼈⽣不如意事⼗之⼋九,就算是世界⾸富也会经历各种烦恼,没有⼈能⼀帆⻛顺活到⽼。⾯对逆境的时候,⼤多数⼈都会失落、沮丧、痛苦,会抱怨,甚⾄想要放弃⽣命,尤其是⼯作、⽣活、感情同时不如意的时候。那么,让⼈类产⽣痛苦的根源到底是什么?
《遇⻅未知的⾃⼰》这本书在⼀开始就说出了答案,痛苦的根源是因为我们不清楚⾃⼰到底是谁。是啊,你有没有认真地问过⾃⼰⼀句:我是谁?
你可能会说出⾃⼰的名字、职位、社会地位、优点等等,但这些都不能代表真正的你,你追求和攀⽐的⼀切,包括地位、财富、权⼒、健康、快乐和爱情,也不能代表你是谁。从⼩到⼤,⽗⺟和⽼师教给你许多道理和知识,但是没有⼈教给你“你是谁”。很多⼈穷其⼀⽣,即使⼤富⼤贵,到了⽣命的终点时,却发现⾃⼰并不快乐,原因就是失落了真实的⾃⼰。
世上的⼈们想要的东⻄千千万万,但归根结底可以概括为三样东⻄,那就是爱、喜悦与内⼼的和平。那要如何得到这三样东⻄呢?本书作者的回答是,找回真实的⾃⼰。所谓真实的⾃⼰,不像名誉、地位、⾦钱、权⼒、⽣命或感情那样会随着时间发⽣改变或者消逝,它是⼀种意识,在你有记忆以来就存在了,我们把它称为“真我”,它是⼀切的观察者,⽽且永远不会改变,它是通往爱、喜悦与和平的唯⼀路径。
你不是你的身份,不是你扮演的⻆⾊,不是你的荣誉,也不是你的成功,这些都是身外之物,是你的所追逐的外部认同⽽已,只有“真我”是始终不变的,它的特质是爱、喜悦与和平,这就是所有⼈都想要得到的东⻄。
2.你的“真我”是怎样被弄丢的?
这本书告诉我们,“真我”就像⼀个五环同⼼圆最⾥⾯的那个圆,它散发出爱、喜悦与和平的特质,是幸福的真谛,但它被牢牢地包裹在五环同⼼圆的最内层。包裹着“真我”这个圆从内之外依次是身体、情绪、思想和身份认同,它们隔离了“真我”,它们越强⼤,“真我”就离得越远。⼈类为了获得“⾃我感”,会不断向外抓取关于身体、情绪、思想和身份等各⽅⾯的认同,但⽅向弄反了,所以距离“真我”只会越来越远,“真我”就是这样逐渐丢失的。
本书作者认为,所有物质包括声⾳、思想、情感等,都具备⾃⼰的能量,这种能量具有特定振动频率,会吸引相同频率的物质,可以理解为“物以类聚”。你的能量频率是什么样⼦的,从你吸引到身边的⼈或事物上⾯就能看出来。当你失去与“真我”联结时,你的⾃我意识就会向外求得能量,甚⾄与他⼈争夺能量。因此,我们经常看到⼈与⼈之间的竞争,希望控制他⼈、压制他⼈,想要⾼⼈⼀等,求得他⼈的关注和喜爱。如果能向内找回与“真我”的联结,就不需要向外去争夺能量了。
美国某个中学就做过类似的实验。选择两个⽔平相当的⽼师,在新学期的时候,让⽼师甲带“放⽜班”,告 诉她是“重点班”,同时让⽼师⼄带重点班,但告诉他这个是“放⽜班”,结果⼀个学期下来,“放⽜班”的成绩竟然⽐“重点班”成绩要好⼀些。这就说明了,当你带着悲观消极的⼼态去看待事物,那你的⽣活往往真的遇到更多倒霉的事情;如果你保持乐观开朗的⼼态,那么你吸引过来的也是乐观开朗的⼈,那你的⽣活也会出现更多开⼼的事情。
⻓时间⽣⽓、抱怨,不断重复这种思想和情绪,那⽣⽓和抱怨就会变成你的⼈⽣模式,⼀遇到不顺⼼的事就会启⽤这种情绪模式,逐渐变成⽣理反应和需要,以后就算没有什么不顺⼼的事,身体和⼤脑也会激发你⽣⽓和抱怨,就好像吸毒⼀样会上瘾。
你可能会说,那就把这种模式清除掉啊!说得容易,做起来难,因为你往往意识不到⾃⼰⼈⽣模式,就像很多⼈以为⼈⽣是由⾃⼰掌控的,实际上却难以实现,因为我们绝⼤多数时候的判断和选择都是由潜意识决定的。什么是潜意识呢?打个⽐⽅来说,⼈的全部意识犹如⼀座冰⼭,海⾯上的冰⼭是表意识,海⾯下看不到的冰⼭则是潜意识,海⾯下的冰⼭占了⾄少90%,所以潜意识的⼒量⾮常强⼤,⼈的思想、⾏为、判断和感情,⼏乎都是由潜意识决定的,⽽且我们往往意识不到这个海⾯下的冰⼭。
但潜意识并不是真正的主⼈,藏在潜意识背后的“真我”才是主⼈,想要与“真我”联结,就要先设法与潜意识沟通,那怎么样才能与潜意识进⾏沟通呢?弗洛伊德曾经说过“梦是潜意识通往意识的桥梁”,另外,你在⽣活中不经意说出的话和做出的反应、重复出现的⽣活模式或情绪、某些上瘾的⾏为习惯等,其实都是潜意识的流露。
我们要想办法把更多的潜意识带到表意识上,才能逐渐找回丢失了的“真我”,进⽽清除那些起负⾯作⽤的⼈⽣模式。
3.学会与⾃⼰的身体对话
身体是最直接受到潜意识控制的部分,⽐如看到⼼爱的⼈时会突然脸红,等得不耐烦时会来回踱步,⽆聊的时候会抖腿等,身体也是隔离“真我”的第⼀个环。
这本书告诉我们,⼈类从受精卵开始就是⼀个意识的存在,然后慢慢⻓出了身体,所有婴⼉刚出⽣时都认为⾃⼰与世界是⼀体的,但在现实⽣活经历各种“分离”后,开始误以为身体与世界是分离的,为了获得⾃我感⽽⽣出⼀个“⼩我”,并通过从外在世界不断抓取各种东⻄来获得存在感,把原本脆弱的“⼩我”喂养⻓⼤。脱离“真我”,喂养“⼩我”,这就是我们之所以会出现深层恐惧和安全感缺失的原因。
我们可以通过与身体对话的⽅法,破除这⼀层的障碍。那有哪些⽅法能够与身体对话呢?书中介绍了⼏种操作性⽐较强的⽅法,你可以在⽣活中实践,坚持下去就会有效果。
- 瑜伽
瑜伽有⼀套呼吸的理念和⽅法,它的呼吸是腹式呼吸,这种呼吸⽅式能把肺⾥的脏空⽓挤出身体,有助于身体健康,你可以在任何时候进⾏练习。不仅是瑜伽,任何能让你关注当下的运动都可以,不管你是跑步、游泳、绳、打太极,还是静坐冥想,重点是你运动时的状态务必专⼼致志,把注意⼒放在⾃⼰的身体上,不要⼀边运动⼀边玩⼿机、看电视或思考其他事情。
- 饮⻝
身体是寻找真我的必经之路,所以必须保持身体的健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身体是⾰命的本钱,没有健康,⼀切都是零,健康的身体从合理的饮⻝开始。⽐如,每天摄⼊⻝物的⻩⾦⽐例是4:4:2,⾕类占40%,⽔果蔬菜占40%,含蛋⽩质的⻝物占20%;早餐要吃饱,晚餐要吃得少吃得早,两餐间隔不超过4个⼩时,两顿正餐之间应补充⼀些点⼼;每餐事物的总量不超过你⼀只⼿掌抓满的五倍,七⼋分饱即可;烹煮⻝物尽量少油,吃的时候细嚼慢咽,不要喝太烫或太冷的饮料等。
- 觉察身体
除了运动的时候,平时的⽇常⽣活中也要多多留意⾃⼰身体。⽐如洗碗的时候,你可以把注意⼒放在当下的动作上,仔细感受洗碗时⼿指和身体各部位的感觉;在办公室⽤电脑的时候,则可以仔细感受⼀下背部和椅⼦接触时候的感觉,如果觉得身体某个部位紧绷,试着去放松,这样就能把注意⼒放在身体上。
当你更多地去留意和感受⾃⼰身体的时候,其实就是在感知你的潜意识,也是在扩⼤你的表意识,这就是迈向“真我”的第⼀步。
二、突破情绪障碍,对已经发⽣的事情⾂服
你在⽣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这样的事情?当你出于关⼼,提醒孩⼦或另⼀半应该注意规律休息或健康饮⻝的时候,却直接被他们忽视,甚⾄还嫌你唠叨?当你出于热情,⽤微信和朋友分享刚看到的养⽣⽂章时,朋友却笑你专⻔看些歪⻔邪道?你会不会因此觉得委屈和⽣⽓?有时候还要和他们吵⼀架呢?
我们总是很容易被各种负⾯情绪控制,甚⾄变成情绪的奴⾪,因为⼈⽣道路总是平坦的少,坎坷的多,但只要找回内在的真我,就能重新获得爱、喜悦与和平。昨天我给你说了,“真我”就像⼀个五环同⼼圆最⾥⾯的那个圆,身体是隔离“真我”的第⼀个环,那情绪就是隔离“真我”的第⼆个环。下⾯分成三个重点。
1、把担⼼转化为祝福,放下“⼩我”的执着⼼
《遇见未知的自己》告诉我们,天下只有三件事,它们分别是我的事、别人的事和老天的事。管好⾃⼰的事,不要去⼲涉别⼈的事,然后顺应⽼天的事。只要能遵守这个处事规则,你会发现不但⾃⼰的⼼情会平和很多,与周围亲⼈、同事和朋友的关系也会变得更好。
⽐如,你要求孩⼦努⼒学习,当孩⼦成绩没考好的时候,你就对他严厉打骂,可孩⼦⾮但没有变得勤奋刻苦,反⽽越发跟你对着⼲,成绩就是上不去,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你⼲涉了孩⼦的事,虽然孩⼦是你的,但他也是⼀个独⽴的个体,你⼲涉他的⼈⽣,就会激起他“⼩我”的反抗,⽽且,在你对孩⼦的要求⾥,并不全是出⾃于爱,还有很多来⾃你内⼼怕被别⼈⽐下去、怕被看不起的恐惧。当你对孩⼦进⾏打骂的时候,也会把你这种恐惧投射到孩⼦身上,所以他感受到的不是爱,⽽是压⼒,在这种压⼒之下,他的⾃我要么强烈反抗,要么⽇益萎缩,会严重影响你们之间的亲⼦关系。
亲⼦关系如此,夫妻关系亦是如此,所有的⼈际关系都是如此,没有⼈愿意被他⼈⼲涉⾃⼰的⼈⽣,所以你不要去⼲涉他⼈的⼈⽣,越是亲近的⼈,越要注意沟通的⽅式,不要把⾃⼰的意志强加于他⼈身上,否则就会破坏你们原本亲密的关系。
可能你会说:“那我总不能眼看着⾃⼰的孩⼦学坏啊?我怎么可能不担⼼呢?”是的,你会担⼼,然⽽担⼼并不能解决问题,反⽽可能造成伤害。请设想⼀下,当你的孩⼦要出远⻔,你是不停地告诉他路途充满了危险,千万要注意安全,还是祝他平安顺利快乐呢?你之所以对他千叮咛万嘱咐,并不因为他不懂得保护⾃⼰,⽽是你的内⼼有失去孩⼦的恐惧,当你把担⼼告诉孩⼦的时候,等同于把你的恐惧投射到了他的身上,这种恐惧是⼀种负能量,万物皆有能量且会互相影响,因此你的担⼼不但不能帮他避开危险,反⽽会把负能量传递到他身上。
你可能会反驳我说:“那如果我没提醒他,孩⼦出意外了怎么办?我会特别⾃责啊!”你要知道,有些事情是⽼天爷的事。⽐如为了赴约,你⽐往常提前了半⼩时出发,但乘坐的汽⻋在路上被追尾了,结果导致迟到了。这就是我们⽆法控制的意外,这是⽼天爷的事。就像孩⼦的寿命,不管多么伟⼤的⺟亲,也⽆法与⽼天抗衡,⽣⽼病死都是⽆法违背的,根本没有必要因此⽤⾃责来惩罚⾃⼰。
如果你真为了对⽅好,出发点真的是因为爱,那么只需送上衷⼼的祝福,也可以把你知道的讯息与对⽅分享,或是身体⼒⾏去贯彻你认为正确的⾏为习惯。⽐如关于安全的意识、健康的饮⻝习惯、⾼尚的品德、敬业的态度等,当你因此变得更好、更快乐、更成功的时候,那么你身边的⼈根本不需要你提醒,也会以你为榜样去学习。这就是正能量的传递。
2、学会接纳负⾯情绪,既来之则安之
负⾯情绪是怎么形成的呢?这可以追溯到在我们的幼⼉时期。从⼩到⼤,在我们成⻓的经历中,各种被否定和压抑的负⾯情绪,包括悲伤和痛苦,会内化进⼊到我们身体的潜意识深处,演变成我们的“痛苦之身”,这个“痛苦之身”就好像婴⼉⼀样,它也具有能量场,需要被喂养,⽽它的⻝物就是各种各样的痛苦,就算你不主动⽤“痛苦”去喂养它,它也会通过潜意识去制造各种事端让你感觉到“痛苦”的情绪。书中作者把这种“痛苦”称为“胜肽”。
我们⻓⼤之后,难以意识到幼⼉时期内化的潜意识,体内的胜肽会形成⼀种模式,在你的⼈⽣中⾃然⽽然地做出反应。⽐如,有的⼈会像祥林嫂⼀样,逢⼈就哭诉⾃⼰的痛苦遭遇,或者喜欢在朋友圈⾥发⼀些很负⾯的信息,这种⼈就是习惯了扮演受害者的⻆⾊,它的“痛苦之身”对⼀种名叫“全世界都在害我”的胜肽上瘾了。
也就是说,我们之所以会经历各种烦恼和痛苦,是因为我们的“痛苦之身”需要这种“胜肽”,它甚⾄会制造时间来酿造痛苦。那要如何处理这些负⾯情绪呢?其实,当你出现负⾯情绪的时候,尤其是那些莫名的恐惧、求之不得的愤怒或是失望的悲伤,这些全都是⼀次你与潜意识的沟通机会,最好的办法就是全⼼接纳负⾯情绪带给你的感受,然后在接纳之后,告诉⾃⼰放下对这种感受的需求。
怎么接纳?就是允许负⾯情绪的存在,负⾯情绪既然会来,那就⼀定会⾛,要充分相信这⼀点,这是正确处理负⾯情绪的前提。不管你允许不允许,负⾯情绪都会出现,你越是抗拒,它越会持续。与其害怕和逃避,不如直接⾯对和接纳,因为它每⼀次的到来都是你与⾃我潜意识的沟通机会。
只有接纳了,才能够放下对它的需求。本书⾥有⼀段话是这样说的:“我看⻅我在寻求被虐待的痛苦感受,我全⼼地接纳这种感受,并且放下对它的需要。”,其中“被虐待的痛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替换成你的某种痛苦,在负⾯情绪出现的时候,认真地把这段话重复念给⾃⼰听,多试⼏次你会发现坏情绪也能与你友好相处,不需要抗拒,时间到了,它⾃⼰就会离开。
因为潜意识中的情绪模式都是幼年时期形成的,所以我们在养育孩⼦时要注意⽅式,帮助孩⼦养成正确处理情绪的习惯,减少他的情绪障碍。⽐如,当你⾯对孩⼦哭闹的时候,要学会不去⼲涉,尽量让孩⼦学会⾃⼰处理⾃⼰的情绪,你只需要给予孩⼦充分的爱和⽀持就可以。不要试图⽤转移的⽅法,否则孩⼦⻓⼤以后也同样会去找各种替代品来逃避情绪,包括酗酒、抽烟、吸毒等。
3、学会对情绪⾂服,得到治愈的机会
每个⼈难免要经历痛苦,⼀般我们受苦分为两种情况,⼀种是任由潜意识摆布,对痛苦本身没有认识,总是想要拒绝和抱怨这种感受,这种受苦是不会带来成⻓的,只会不断壮⼤你的胜肽;另⼀种受苦是被你意识到的,你清楚地感受到它的恐怖,但你不抗拒,也不抱怨,你全⼼去接纳和经历,这种受苦能够带来成⻓,并帮助你⾛出不好的⼈⽣模式,真正改变你的⼈⽣。
如果你希望⾃⼰的受苦是第⼆种,那就要记住,当痛苦的负⾯情绪汹涌⽽来的时候,⽐如特别愤怒、特别忧伤或特别失落的时候,请闭上眼睛认真去感受,感受⼀下你的身体哪个部分最不舒服?每种情绪都会有⼀个对应的部位,⽐如你⽣⽓的时候,可能会胃疼,那你就认真体会胃部的感觉,可以通过痛哭、捶打枕头或垫⼦等⽅式,把这种情绪毫⽆保留地宣泄出来,不要逃避和压抑。
最后,当你把情绪宣泄出来之后,不管是被欺骗、被侮辱、被出轨、被背叛都好,只要是已经发⽣了事情,请你接受并且宽容。这种做法,本书作者称为⾂服,第⼀步是看到⾃⼰对坏情绪的抗拒,认识到任何形式的抗拒都是⽆济于事的,经历这种痛苦对你⽽⾔是⼀次真正的成⻓。
当你真的做到对情绪⾂服,你会发现其实宽容不是⼀件难事,宽容⼀个欺骗你的⼈,或者宽容⼀个背叛你的⼈,并不会让你有所损失,反⽽会让你看⻅对⽅“⼩我”的可怜和弱⼩。因为我们的“真我”⼀开始就是充满爱、喜悦与和平的,之所以后来会认为⾃⼰不够好,是因为我们总是向外求取,导致与“真我”隔离得越来越远。⽽我们之所以会因为欺骗、背叛⽽痛苦,是因为我们对某件事某个⼈的认同感被破坏了。⽐如,你⼀直⾮常认同⼩思是你的好同事,结果有⼀天她为了赢得晋升的机会,竟然编造谎⾔中伤了你,你为此⾮常受伤,是因为你对你们关系的认同感被破坏了,但其实这不是坏事,这是⼀次让你重新定位、变得更坚强⾃信的好机会。
还有的时候,痛苦可能不是来⾃他⼈,⽽是来⾃命运,⽐如突发的疾病和各种意外,这就是⽼天爷的事。同样,只要是已经发⽣了的事情,你要做的就只有⾂服。⽐如上班路上碰到⼤塞⻋,眼看就要迟到了,与其骂骂咧咧跺脚挠腮,还不如放宽⼼听⾸喜欢的歌曲。因为抱怨只会⽩费⼒⽓,丝毫改变不了现实,⽽⾂服则会让你换⼀种⻆度看世界,当你⽤正能量关注当下的时候,往往能发现脱离困境的⽅法。
这本书告诉我们,负⾯的情绪就像⿊漆漆的天空⼀样,⽆论你怎么躲避和抗拒也不可能把它驱散,⽽且越是抵抗,你的注意⼒就越会聚焦在上⾯,从⽽增强负⾯情绪的能量。唯⼀解决的办法⾸先是⾂服,然后想办法把阳光带进来,这样才能驱散⿊暗。所谓阳光,就是正⾯情绪,⽐如喜悦,它可以从你真⼼喜欢做的事情⾥得到。
喜悦和快乐不⼀样,快乐是外界的某种条件引起的,范围⽐较⼩,⽽且还会递减,⽽喜悦是⼀种发⾃内⼼、范围渗透到全身且不会递减的。就如同舞蹈表演和学习舞蹈的区别,⼀次成功的舞蹈表演会让你获得快乐,但真⼼喜欢跳舞的⼈会在学习跳舞的过程中获得⻓久的喜悦,不但与身体进⾏有效的联结,同时能够释放压⼒和情绪,还能在舞动的肢体中得到表达⾃我的能量。
想要破解情绪的障碍,打破与“真我”第⼆环的隔离,最关键的做法就是⾂服,⾂服之后才能全⼼地接纳,接纳之后才能放下对“痛苦”的需求,从⽽才有机会治愈你的创伤和痛苦。
三、检视思想的正确性,找到痛苦的根源
我们的⼤脑⽆时⽆刻不在运转,即使是睡觉的时候也不会停⽌,会做各种各样的梦。你是不是⼀直以来早就已经习惯了这种状态,任由思绪在⼤脑⾥⻜舞?你有没有尝试过以⼀个观察者的⻆度,抽离出来认真观察你脑袋⾥的那些思想,思考⼀下它们是怎么回事呢?
1、应该如何停⽌胡思乱想
《遇⻅未知的⾃⼰》写了这样⼀个情节:⼥主⼈公若菱与丈夫处在冷战期,有⼀天若菱发现丈夫跟别的⼥⼈在⼀起,盘问之下丈夫承认⾃⼰出轨,并提出了离婚,这时候的若菱虽然已经学会了接纳⾃⼰的负⾯情绪,内⼼也觉得丈夫对于她⽽⾔只是⼀根鸡肋,⻝之⽆味,弃之可惜,潜意识⾥已经不需要这份感情,但表意识却放不下,于是她的⼤脑开始胡思乱想,根本停不下来,想的最多的就是应该怎么办,⾃尊⼼受到了极⼤的伤害,这让她⼗分苦恼。
如果这件事发⽣在你的身上,你会怎么做呢?要怎样才能停⽌⾃⼰的胡思乱想?
当若菱向智慧⽼⼈求助,⽼⼈是这样回答她的:“我们⽆法控制脑袋⾥的思想,但是我们可以借着观察和检视它来进⾏转移”。
那怎样观察和检视呢?简单⼀点说,就是把⾃⼰脑袋⾥的思想当作⼀个观察对象,你也可以拿笔记录下来,这时你会发现,那些不断涌出的思想要么与过去相关,要么与未来相关,但极少与此刻相关。⽽关注当下就是停⽌胡思乱想的⼀个最好切⼊⼝。
因此,如果你想检视⾃⼰的思想,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注意⼒放到当下,放到你此时此刻正在做的事情上⾯。⽐如,你此刻正在写字,就认真感受你的⼿腕和⼿指肌⾁的张⼒,感受笔尖与纸张之间的摩擦等,感受你写字时这⼀切的变化。当你把注意⼒集中在当下的时候,⾃然不会有那么多的胡思乱想了。你可能会:“那我什么都没有做的时候该怎么办呢?”是啊,我们总有发呆或者什么也不想做的时刻,但即便如此,仍然可以把注意⼒放在当下,你可以⽤⼼体会⾃⼰的呼吸,以及呼吸带来的身体各部位的感觉,因为思想可以⻜得很远,但是呼吸和身体的感受⼀定是此时此刻的。
这些都是停⽌胡思乱想的⽅法,你可以在⽇常⽣活中尝试,要想获得好的效果,就要经常练习,并坚持下去。
2、⼈为什么会胡思乱想
我们都知道,如果不加以约束,⼈的欲望是⽆穷⽆尽的,世上本没有⼗全⼗美的事物,当⽆穷⽆尽的欲望遇上不完美的事物时,⼈们就会没完没了地挑剔,不管是事情,还是物品,或是⼈,都可以找到理由去挑剔他们。但是你发现没有,有⼀样东⻄我们似乎从来就没有挑剔过,那就是我们⼤脑中的思想。
我们早已习惯了脑袋中各种想法的存在,就像习惯呼吸⼀样⾃然,甚⾄完全听从于这些思想。然⽽本书提醒我们,⼤脑中有90%的思想都是不正确的,只是我们⼏乎从来都没认真考虑过这个问题,绝⼤多数的⼈都任由⾃⼰的思想在欺骗⾃⼰呢。
脑袋⾥的思想并不是天⽣就有的,刚落地的孩⼦犹如⼀张⽩纸,你之所以会形成各种各样的想法,是因为在成⻓的过程中被“植⼊”了各种想法。那是谁给你植⼊的呢?是⽗⺟、⽼师、亲⼈、朋友、同事,还有书本、电视、⽹络等……因为从⼩接受的教育,加上社会习俗的影响,以及⾃⼰的亲身经历等因素,你的⼤脑会形成⼀套价值标准,⻓⼤后,你会⽤这套价值标准来评判⾃⼰,也会去要求他⼈,但你可能从来就没认真思考过,你的这些价值标准到底是否正确。
⽐如,你的⽗⺟从⼩就让你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师则告诉你要尊敬⽼师遵守纪律,还有些⽗⺟会教育⼥孩⼦要温柔乖巧,教育男孩⼦则要勇敢独⽴。我们脑袋⾥的思想就是这样从⼩被⼀点⼀滴地植⼊了。但是,这⾥⾯有个⽭盾的地⽅,就是每个⼈都具有两⾯性,没有⼈是完美的。⽐如,你从⼩被教育要勇敢,但你肯定有胆⼩的⼀⾯,只不过在被教育要勇敢的过程中,你把⾃身胆⼩的特质推到阴暗的⻆落⾥去了,久⽽久之这些特质就会进⼊到潜意识⾥,让你意识不到它,但它具有的能量始终存在,会时不时影响你的思想和情绪。
所有被你否定的、压抑的、抗拒的特质都同样如此,它们被逼退到了潜意识层⾯,却会时不时变成各种思想冒出来给你制造烦恼。当它们出现的时候,你的第⼀反应可能是采取各种⽅式去逃避。其中不好的逃避⽅法有暴饮暴⻝、买买买、酗酒、纵欲、沉迷游戏或⼯作等,⽽好的⽅法包括读书、写字、旅游、做义⼯、参加各种社团活动等。但就算是好的⽅法,也是没有⽤的,因为都是逃避。
还有⼀种逃避⽅法叫作“投射”。你有没有特别讨厌的某个⼈或某⼀类⼈?你看这⼈⾮常不顺眼,不喜欢他们,不想看到他们,但实际上,这些⼈身上让你讨厌的缺点,恰恰就是你⾃身也有的缺点,⽽且是你不愿意⾯对和承认的缺点,你为了隐藏内⼼深处的缺陷⽽讨厌、远离、逃避这⼀类⼈。这就是俗话说的,当你⽤⼀个⼿指指着别⼈的时候,有三根⼿指正对着你⾃⼰。所以当你指责、埋怨他⼈的时候,先冷静下来想⼀想,你⾃⼰是不是也有这些问题?
3、⼼理上的痛苦是你的思想造成的
作者这样说:“外⾯没有别⼈,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内在投射出来的结果。”这句话在书中出现了许多次,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说到底,不管是事情、物品还是他⼈,这些东⻄都是客观存在的,就如同世界上本来就有丑有美,本来就有成功有失败⼀样,这些东⻄本来并没有对错优劣之分,这些东⻄之所以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有的快乐有的痛苦,不是因为这些事物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在于我们看待它的⽅式,是我们对它们所做出的解释导致的。
⼈的⼤脑具有筛选信息的规律,我们看到世界都是⼤脑想要看到的。⾄于⼤脑如何筛选信息,与你从⼩受到的教育、习俗、价值观等紧密相连。所以可以说,是我们⾃⼰创造了⾃⼰的世界。也就是说,你⼼理上的痛苦,并不是外界的事情造成的,⽽是你对这件事情的理解造成的,痛苦也是你⾃⼰创造出来的。
这个道理可以⽤⼀个简单的abc公式来理解:a代表事件,b代表想法,c代表结果。a永远都是客观和中⽴的,b根据不同的⼈和情况⽽定,从⽽导致c的结果,显⽽易⻅,c是b的结果,⽽不是a的结果。
举个⽇常⽣活中的例⼦,⽐如最近你的另⼀半经常不回家吃饭,每次问起都说加班,这个就是事件a,⽽b有多种可能,如果你不信任另⼀半,那你会认为他的加班是说谎,说不定是有了第三者,这是想法b1,b1的结果很明显,你和另⼀半可能因此爆发争吵或冷战,亲密关系被破坏,你因此感觉痛苦;如果你⾮常信任另⼀半,你就会认为他最近⼯作压⼒⽐较⼤,这是想法b2,b2的结果是你会更加关⼼和理解另⼀半,你们的关系会因此更和谐,你也不会痛苦。
你发现了吗?是我们的思想刺激了身体,从⽽产⽣了各种各样的情绪。事件本身没有善恶,关键在于我们怎么去看待这件事。正如我国传统经典《周易》所说:仁者⻅仁,智者⻅智。当你再遇到让你伤⼼痛苦的事情时,请先抽离出来,做⼀个观察者,先检视⼀下你的思想,看看你的思想是不是在⼲涉他⼈的事情?是不是在担⼼⽼天爷的事情?这些都是⽩费⼒⽓的事情。
⽐如,你刚到⼀个公司上班没多久,某天有个同事出国旅游回来了,他给办公室每个⼈都带了礼物,唯独没有你的份,你会怎么想?你会不会觉得同事是在故意排挤你这个新⼈?但真相很可能是他真的忘记了,毕竟你才刚来公司不久。如果你学会了检视⾃⼰的思想,那么不管真相如何,同事带礼物回来没有你的份,这已经是⼀个既定事实,就算再⽣⽓和委屈,⼜能改变什么呢?再说了,买礼物是他⼈的事情,你并没有资格要求别⼈怎么做,所以让你感觉到⽣⽓和委屈的理由其实根本不成⽴,⽽这种让你产⽣坏情绪的思想本身也是不正确的。
检视思想的做法在这本书⾥被称为“转念”,就是转移你的思想,把⾃⼰当成⼀个观察者,把思想当成被观察对象,去检视它的正确性,从中了解产⽣坏情绪的真正原因。
当然,“转念”这种⽅法听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却是很难的,它需要⽇久天⻓的练习和坚持,需要时间的积累。
第⼀步是下定决⼼,不要被⾃⼰的思想⼲扰,第⼆步是愿意花很多时间来培养觉察和定静的能⼒。所谓觉察和定静,其实跟静坐冥想很类似,属于⼀种灵性的修持,可以每天练习。第⼀次从五分钟开始,然后每次逐渐延⻓。在定静的时候,要专⼼关注当下,感受身体的感觉和⼤脑的声⾳。定静是治疗胡思乱想和负⾯情绪最好的办法,当你觉察和定静的能⼒⾜够强了,会感觉到在⼀切繁杂的思想背后,藏着⼀个⽐较深层次的⾃我,那个就是你的“真我”。
当你掌握了觉察和定静的能⼒,学会了如何检视思想的正确性,认识到痛苦的根源,就代表你⼜破除了⼀层与“真我”的隔离,距离真实的⾃我⼜更近⼀步了,越来越能体会到爱、喜悦与和平。
四、破除身份认同,改变⾃⼰的⼈⽣
破除隔离“真我”的最后的⼀环是“身份认同”造成的障碍,它实际上是前⾯三环的隔离所积累出来的结果,随着距离“真我”越来越远,我们会失去⾃我感,为了增强⾃我的真实感,所以就要会从外部世界中抓取满⾜⼩我的能量,越往外抓取,距离“真我”就越远。下⾯分三个重点解读这部分内容。
1、觉察⾃⼰认同的东⻄
每个⼈关于身份的认同⼤概从⻘少年时期就开始了,当你开始在意他⼈的眼光和评价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在追求某种身份认同。⽐如,学校⾥流⾏某种发型,社会上追捧某个明星,甚⾄攀⽐⾐服的品牌、⼿机的型号、游戏的等级之类。⽗⺟和⽼师对孩⼦的看法,⼤多也是依赖外在的评价,⽽忽略了教孩⼦从⾃⼰的内在去获得能量。久⽽久之,我们绝⼤多数的⼈都变成了“活在他⼈评价中的⼈”。
当你越在意他⼈的评价,就意味着你的“⼩我”在不断地向外抓取,它不但需要各种身份的认同,同时也在认同它⾃身的思想、情绪和身体,所以你会距离“真我”越来越远。在我们的社会上,很多所谓功成名就的⼈,常常说⾃⼰并不快乐,还有很多外表看起来光鲜亮丽的明星,私底下竟然是⼀个吸毒者。⼈们原本想从外⾯的世界获得⾃我感,但是⽅向错了,所以看起来是⾛在追求快乐幸福的路上,实际南辕北辙,⼜怎么可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快乐呢?
更可怕的是,“⼩我”不但会认同那些看起来是好的身份,也会认同那些并不好的身份。⽐如,它会认同受害者的身份,在这种“⼩我”的控制下,你就会不断地控诉伤害你的⼈,或是不停地向他⼈强调⾃⼰的悲惨遭遇,不这样做就不知道⾃⼰是谁。
那要怎么破解⼩我这种身份认同造成的障碍呢?我先来给你讲《遇⻅未知的⾃⼰》这本书中⼀个主⼈公的故事:男主⻆是来⾃⾼科技产业界⾥赫赫有名的成功⼈⼠,财富、地位、权势、娇妻都已经是他的囊中之物,他的头上是绚丽的光环。但是有⼀年,在他的事业⾯临巨⼤危机的时候,妻⼦突然去世了,他⾃⼰的身体也出现了问题,这⼀连串的打击⼏乎让他⼀蹶不振,才明⽩财富、地位、权利都是身外之物,祸福只在旦夕之间。依靠这些东⻄取得的⾃我的身份认同,⼀点也不可靠,因为随时可能失去,在失去这些东⻄的时候,价值观必然也会随之崩塌。幸好男主⻆得到了智慧⽼⼈的指点,开始转变⼼态,真正深⼊思考⾃⼰要的是什么。在这之后,他的⼈⽣出现了转机,⽐如,在婚姻⽅⾯,他选了⼀个既不年轻也不漂亮的妻⼦,很多⼈都不理解,但他已经懂得妻⼦不是秀给别⼈看的,⼀起⽣活的⼈要⼼灵相通才最重要,他不再需要从配偶身上满⾜⼩我的需求了,因为他知道这只是⼀种⽆⽤的身份认同。
这位男主⻆的故事告诉我们,破除身份认同的秘诀叫作“觉察”,就是要看⻅你⾃⼰认同的是什么。⽐如,职场上的两个⼈为了争夺⼀次晋升的机会,不惜互相诋毁和伤害,是因为他们⾃我认同只有⾃⼰才应该得到晋升,当别⼈也可能得到这个机会的时候,对他的⾃我⽽⾔就是⼀种沉重的打击,所以即使不择⼿段也要打败对⼿,将机会据为⼰有。当然,不光职场上,我们⽣活中的⽅⽅⾯⾯,许多悲剧事件或结果都是追求⾃我的身份认同造成的。
每个⼈都难免会有各种身份认同,关键是你要看得⻅⾃⼰认同的东⻄。当你清楚觉察到⾃⼰认同的东⻄,即使⼀时做不到⽴即放下这种认同,但⾄少能彻底地认识到这种认同并不是属于你的,即使再美再好也不能代表你。当你认识到这⼀点的时候,就是结束对外界依赖的开始,会从更⾼远的⻆度去思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不再需要抓取外界的认同去喂养你的“⼩我”,看待事物的⼼态会发⽣根本性的转变,也就是不再向外看,⽽是向内看。
然⽽,“觉察”是⼀个⾮常漫⻓的过程,同时也⾮常困难,如果你想要真正破除身份认同所带来的障碍,想要与你的“真我”联结上,就要下定决⼼,⻓久地坚持下去。
2、⼼想事成的秘密
我们在祝福他⼈的时候,最喜欢说的祝福语之⼀就是“⼼想事成”了,因为这也是我们⾃⼰的愿望。那⼼想事成到底能不能实现呢?除了运⽓成分之外,还有其他诀窍吗?
本书作者告诉我们,还真的有。书中打了⼀个⽐⽅,我们的⼈⽣就好像⼀辆⻢⻋,其中⻢象征我们的表意识,⻢夫象征潜意识,⻢往哪⾥跑要听从⻢夫的指挥,那我们的⼈⽣就是由潜意识指挥的?其实不是,因为⻢⻋上还坐着⼀位主⼈,就是我们的“真我”,他才是⻢⻋⾛向何⽅真正的决定者。所以,不管⻢有多想去草原,如果⻢夫让它去海边,它就到不了草原,⽽如果主⼈要去⼭上,那么⻢夫也就只能让⻢去⼭上了。
因此,想要⼼想事成,就必须与“真我”实现沟通,在⾏动上遵守四条定律:
- 遵守“真我”定律
听从你内⼼真我的声⾳。也就是说,你想要达成的⼼愿,必须与“真我”的⽬标⼀致。⽽想了解“真我”的⽬标,就要设法与潜意识沟通,包括倾听身体的声⾳、化解情绪的障碍、检视思想是否正确、破除⽆⽤的身份认同等。破除层层隔离进⼊到真我的那⼀环内,对照“真我”爱、喜悦与和平的特质,在现实⽣活中破除负⾯的⼈⽣模式,去为真正想要的⼈⽣努⼒。当你的脚步与真我指引的⽅向⼀致的时候,⼼想事成就不是⽩⽇做梦了。
- 善⽤吸引⼒定律
第⼀天我们就学习过,世间万物皆有特定振动频率的能量,相同频率的能量之间会互相吸引。当你真⼼想要实现某个愿望的时候,可以试着通过想象去体会“已经实现”这个愿望的感受,在每天与潜意识最接近的时刻,也就是早上刚醒来和晚上快睡着的时候,不断在脑海⾥加强这种想象,越具体越好,让全身⼼都沉浸在满满的⾃信中,这时候你的能量会⽆限接近已经实现愿望的那种能量频率。也就是说,当你真⼼想实现某个愿望时,散发出的能量极度接近愿望实现了的频率,那么全世界都会帮你⼀起实现它。
- 付出努⼒定律
虽然努⼒不⼀定就有收获,但如果不努⼒,就⼀定不会有收获。所谓真⼼想要实现某个愿望,意味着你所想、所说和所做都要⼀致,如果说⼀套做⼀套,就证明你根本不是真⼼想要。所以我们要朝着愿望和⽬标的⽅向不懈努⼒,当然若你已经掌握了前⾯两个定律,那么这个努⼒的过程必定是充满喜悦的,也会是轻松的。
- 懂得感恩定律。
在还没有实现愿望的时候,就要开始感恩,这样做会强化你更接近“已经实现”愿望的能量频率,更容易吸引相同频率的能量体。
这就是书中所说的⼼想事成的秘密,听起来很⽞,但你要努⼒尝试⼀次,先认真地想⼀想⾃⼰到底想要什么?想要成为什么样的⼈?想要什么样的爱情?想要什么样的家庭?记得,越具体越好。
3、从改变⼼态做起
不管是与身体联结,还是接纳情绪,或是检视⾃⼰的思想和破除⽆⽤的身份认同,其实都是教我们学会向内寻找问题,因为⼀切问题归根结底都出在我们⾃⼰身上,如果你对⾃⼰的⼈⽣不满意,想要改变⼈⽣,就要从改变⾃⼰做起,改变⾃⼰就是改变⼼态,⼼态好了,⼀切都会好起来。
外在世界⾥的事件、物品或⼈,都是你内在世界的投射,你完全能够从它们的身上,看到你⾃⼰的内在。⽐如,当你指责另⼀半⾃私冷漠的时候,请回想⼀下你是不是也经常表现出⾃私冷漠的⼀⾯?当你再次因为情绪、思想和身份认同⽽烦恼的时候,记住这也是你看⻅“真我”的机会,不要向外找,记得向内看,正视⾃⼰旧⽇的伤痕,直⾯⾃⼰⼼底的阴影,接纳那些已经⽆法改变的⼀切,调整好⾃⼰的内⼼,再去付出努⼒。
当我们破除了身体、情绪、思想、身份认同这四环的隔离,就会在某个时刻找到真实的⾃⼰,找到⼼底的爱、喜悦与和平。
⽅法有很多,静坐冥想、定静觉知、觉察等等,最重要的还是去实践,因为这些⽅法都不是⽴⻢⻅效的,必须经过⻓期的锻炼和坚持,才能达到效果。就像我们的身体⼀样,需要经常锻炼才会变得结实,同时也需要规律的作息和均衡的饮⻝来保证,最终才能够拥有强健的体魄。
告诉⾃⼰,不必永远都呆在阳光底下,把⾃⼰内⼼的阴暗⾯当成⼀个礼物,勇敢接受⾃⼰的不完美,学会与坏情绪和谐共处,才能得到真正的平衡。
爱、喜悦、和平都是“真我”的特质,当你找回失落的“真我”,它们就会成为你⾃然的状态,⼈⽣的幸福也会接踵⽽来。
后记
张德芬在这本书中提出了“真我”这个概念,它就像⼀个五环同⼼圆最⾥⾯的那个圆,它散发出爱、喜悦与和平的特质,是幸福的真谛。所有⼈都想得到的东⻄归根结底是爱、喜悦与和平。我们都体验过痛苦,根源是因为失落了真实的⾃⼰。地位、财富、权⼒、健康、快乐、爱情只是你所追逐的外部认同⽽已,都不能代表你是谁,只有“真我”是永恒不变的,只有找回“真我”,才能拥有爱、喜悦与和平。
在我们成⻓的经历中,各种被否定和压抑的负⾯情绪会内化进⼊到我们身体的潜意识深处,演变成我的“痛苦之身”,它会通过潜意识制造各种事端让你感到“痛苦”,甚⾄让你上瘾。每次负⾯情绪出现都是⼀次与潜意识的沟通机会,任何形式的抗拒都是⽆济于事的,也不要试图⽤转移的⽅法,要全⼼接纳负⾯情绪带给你的感受,充分相信它既然会来,就⼀定会⾛,只有接纳才能够放下对它的需求。
在痛苦的时候,闭上眼睛认真感受,把情绪毫⽆保留地宣泄出来,对已经发⽣了的事情⾂服,痛苦对你⽽⾔就是⼀次真正的成⻓。
《遇⻅未知的⾃⼰》告诉我们,为了让⾃⼰拥有幸福⽽⼜⾃由的⼈⽣,你应该关注的是⾃⼰的内在,⽽不是受外在因素的影响,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你看,“真我”也决定了你的选择。
每个⼈都有糟糕事⼀连串、负能量爆棚、不开⼼或者不满⾜的时候,⼤多数⼈会选择释放⾃⼰的情绪,等情绪好起来了,却没想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其实,在⾯对这些状况时,你不妨阅读这本《遇⻅未知的⾃⼰》,在孤独⽆助、烦躁焦虑的时候,让⾃⼰的⼼安静下来,听听内⼼深处的想法,告诉⾃⼰,随⼼⽽⾏。
张德芬说,“问题和困境不是来找你麻烦,⽽是来帮助你,帮助你找到你⾃⼰,帮助你内在成⻓,变成⼀个更接近你⾃⼰本质的⼈。⼤部分的⼈碰到困境时,都有很多的埋怨、躲避、压抑,但真正有智慧的⼈会从中找到成⻓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