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C 的认识

1. 什么是 GC,有什么作用?

GC,全称 Garbage Collection,即垃圾回收,是一种自动内存管理的机制。

当程序向操作系统申请的内存不再需要时,垃圾回收主动将其回收并供其他代码进行内存申请时候复用,或者将其归还给操作系统,这种针对内存级别资源的自动回收过程,即为垃圾回收。而负责垃圾回收的程序组件,即为垃圾回收器。
垃圾回收其实一个完美的 “Simplicity is Complicated” 的例子。一方面,程序员受益于 GC,无需操心、也不再需要对内存进行手动的申请和释放操作,GC 在程序运行时自动释放残留的内存。另一方面,GC 对程序员几乎不可见,仅在程序需要进行特殊优化时,通过提供可调控的 API,对 GC 的运行时机、运行开销进行把控的时候才得以现身。

通常,垃圾回收器的执行过程被划分为两个半独立的组件:

  • 赋值器(Mutator):这一名称本质上是在指代用户态的代码。因为对垃圾回收器而言,用户态的代码仅仅只是在修改对象之间的引用关系,也就是在对象图(对象之间引用关系的一个有向图)上进行操作。
  • 回收器(Collector):负责执行垃圾回收的代码。

2. 根对象到底是什么?

根对象在垃圾回收的术语中又叫做根集合,它是垃圾回收器在标记过程时最先检查的对象,包括:

  1. 全局变量:程序在编译期就能确定的那些存在于程序整个生命周期的变量。
  2. 执行栈:每个 goroutine 都包含自己的执行栈,这些执行栈上包含栈上的变量及指向分配的堆内存区块的指针。
  3. 寄存器:寄存器的值可能表示一个指针,参与计算的这些指针可能指向某些赋值器分配的堆内存区块。

3. 常见的 GC 实现方式有哪些?Go 语言的 GC 使用的是什么?

所有的 GC 算法其存在形式可以归结为追踪(Tracing)和引用计数(Reference Counting)这两种形式的混合运用。

  • 追踪式 GC
    从根对象出发,根据对象之间的引用信息,一步步推进直到扫描完毕整个堆并确定需要保留的对象,从而回收所有可回收的对象。Go、 Java、V8 对 JavaScript 的实现等均为追踪式 GC。
  • 引用计数式 GC
    每个对象自身包含一个被引用的计数器,当计数器归零时自动得到回收。因为此方法缺陷较多,在追求高性能时通常不被应用。Python、Objective-C 等均为引用计数式 GC。

4. 三色标记法是什么?

理解三色标记法的关键是理解对象的三色抽象以及波面(wavefront)推进这两个概念。三色抽象只是一种描述追踪式回收器的方法,在实践中并没有实际含义,它的重要作用在于从逻辑上严密推导标记清理这种垃圾回收方法的正确性。也就是说,当我们谈及三色标记法时,通常指标记清扫的垃圾回收。

从垃圾回收器的视角来看,三色抽象规定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对象,并用不同的颜色相称:

  • 白色对象(可能死亡):未被回收器访问到的对象。在回收开始阶段,所有对象均为白色,当回收结束后,白色对象均不可达。
  • 灰色对象(波面):已被回收器访问到的对象,但回收器需要对其中的一个或多个指针进行扫描,因为他们可能还指向白色对象。
  • 黑色对象(确定存活):已被回收器访问到的对象,其中所有字段都已被扫描,黑色对象中任何一个指针都不可能直接指向白色对象。

当垃圾回收开始时,只有白色对象。随着标记过程开始进行时,灰色对象开始出现(着色),这时候波面便开始扩大。当一个对象的所有子节点均完成扫描时,会被着色为黑色。当整个堆遍历完成时,只剩下黑色和白色对象,这时的黑色对象为可达对象,即存活;而白色对象为不可达对象,即死亡。这个过程可以视为以灰色对象为波面,将黑色对象和白色对象分离,使波面不断向前推进,直到所有可达的灰色对象都变为黑色对象为止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image.png

5. STW 是什么意思?

STW 可以是 Stop the World 的缩写,也可以是 Start the World 的缩写。通常意义上指指代从 Stop the World 这一动作发生时到 Start the World 这一动作发生时这一段时间间隔,即万物静止。STW 在垃圾回收过程中为了保证实现的正确性、防止无止境的内存增长等问题而不可避免的需要停止赋值器进一步操作对象图的一段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整个用户代码被停止或者放缓执行, STW 越长,对用户代码造成的影响(例如延迟)就越大,早期 Go 对垃圾回收器的实现中 STW 长达几百毫秒,对时间敏感的实时通信等应用程序会造成巨大的影响。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1. package main
  2. import (
  3. "runtime"
  4. "time"
  5. )
  6. func main() {
  7. go func() {
  8. for {
  9. }
  10. }()
  11. time.Sleep(time.Millisecond)
  12. runtime.GC()
  13. println("OK")
  14. }

上面的这个程序在 Go 1.14 以前永远都不会输出 OK,其罪魁祸首是进入 STW 这一操作的执行无限制的被延长。

尽管 STW 如今已经优化到了半毫秒级别以下,但这个程序被卡死原因是由于需要进入 STW 导致的。原因在于,GC 在需要进入 STW 时,需要通知并让所有的用户态代码停止,但是 for {} 所在的 goroutine 永远都不会被中断,从而始终无法进入 STW 阶段。实际实践中也是如此,当程序的某个 goroutine 长时间得不到停止,强行拖慢进入 STW 的时机,这种情况下造成的影响(卡死)是非常可怕的。好在自 Go 1.14 之后,这类 goroutine 能够被异步地抢占,从而使得进入 STW 的时间不会超过抢占信号触发的周期,程序也不会因为仅仅等待一个 goroutine 的停止而停顿在进入 STW 之前的操作上。

6. 如何观察 Go GC?

我们以下面的程序为例,先使用四种不同的方式来介绍如何观察 GC,并在后面的问题中通过几个详细的例子再来讨论如何优化 GC。

  1. package main
  2. func allocate() {
  3. _ = make([]byte, 1<<20)
  4. }
  5. func main() {
  6. for n := 1; n < 100000; n++ {
  7. allocate()
  8. }
  9. }

方式1:GODEBUG=gctrace=1

详见:https://www.yuque.com/jw-go/rieow9/zfgr5e#3g7Je

方式2:go tool trace

go tool trace 的主要功能是将统计而来的信息以一种可视化的方式展示给用户。要使用此工具,可以通过调用 trace API:

  1. package main
  2. func main() {
  3. f, _ := os.Create("trace.out")
  4. defer f.Close()
  5. trace.Start(f)
  6. defer trace.Stop()
  7. (...)
  8. }

并通过

  1. $ go tool trace trace.out
  2. 2019/12/30 15:50:33 Parsing trace...
  3. 2019/12/30 15:50:38 Splitting trace...
  4. 2019/12/30 15:50:45 Opening browser. Trace viewer is listening on http://127.0.0.1:51839

命令来启动可视化界面
image.png
选择第一个链接可以获得如下图示:
image.png

方式3:debug.ReadGCStats

此方式可以通过代码的方式来直接实现对感兴趣指标的监控,例如我们希望每隔一秒钟监控一次 GC 的状态:

  1. func printGCStats() {
  2. t := time.NewTicker(time.Second)
  3. s := debug.GCStats{}
  4. for {
  5. select {
  6. case <-t.C:
  7. debug.ReadGCStats(&s)
  8. fmt.Printf("gc %d last@%v, PauseTotal %v\n", s.NumGC, s.LastGC, s.PauseTotal)
  9. }
  10. }
  11. }
  12. func main() {
  13. go printGCStats()
  14. (...)
  15. }

我们能够看到如下输出:

  1. $ go run main.go
  2. gc 4954 last@2019-12-30 15:19:37.505575 +0100 CET, PauseTotal 29.901171ms
  3. gc 9195 last@2019-12-30 15:19:38.50565 +0100 CET, PauseTotal 77.579622ms
  4. gc 13502 last@2019-12-30 15:19:39.505714 +0100 CET, PauseTotal 128.022307ms
  5. gc 17555 last@2019-12-30 15:19:40.505579 +0100 CET, PauseTotal 182.816528ms
  6. gc 21838 last@2019-12-30 15:19:41.505595 +0100 CET, PauseTotal 246.618502ms

方式4:runtime.ReadMemStats

除了使用 debug 包提供的方法外,还可以直接通过运行时的内存相关的 API 进行监控:

  1. func printMemStats() {
  2. t := time.NewTicker(time.Second)
  3. s := runtime.MemStats{}
  4. for {
  5. select {
  6. case <-t.C:
  7. runtime.ReadMemStats(&s)
  8. fmt.Printf("gc %d last@%v, next_heap_size@%vMB\n", s.NumGC, time.Unix(int64(time.Duration(s.LastGC).Seconds()), 0), s.NextGC/(1<<20))
  9. }
  10. }
  11. }
  12. func main() {
  13. go printMemStats()
  14. (...)
  15. }
  1. $ go run main.go
  2. gc 4887 last@2019-12-30 15:44:56 +0100 CET, next_heap_size@4MB
  3. gc 10049 last@2019-12-30 15:44:57 +0100 CET, next_heap_size@4MB
  4. gc 15231 last@2019-12-30 15:44:58 +0100 CET, next_heap_size@4MB
  5. gc 20378 last@2019-12-30 15:44:59 +0100 CET, next_heap_size@6MB

7. 有了 GC,为什么还会发生内存泄露?

在一个具有 GC 的语言中,我们常说的内存泄漏,用严谨的话来说应该是:预期的能很快被释放的内存由于附着在了长期存活的内存上、或生命期意外地被延长,导致预计能够立即回收的内存而长时间得不到回收。
在 Go 中,由于 goroutine 的存在,所谓的内存泄漏除了附着在长期对象上之外,还存在多种不同的形式

  • 形式1:预期能被快速释放的内存因被根对象引用而没有得到迅速释放
  • goroutine 泄漏

8. 并发标记清除法的难点是什么?

在没有用户态代码并发修改三色抽象的情况下,回收可以正常结束。但是并发回收的根本问题在于,用户态代码在回收过程中会并发地更新对象图,从而造成赋值器和回收器可能对对象图的结构产生不同的认知。这时以一个固定的三色波面作为回收过程前进的边界则不再合理。
我们不妨考虑赋值器写操作的例子:
image.png

  • 初始状态:假设某个黑色对象 C 指向某个灰色对象 A ,而 A 指向白色对象 B;
  • C.ref3 = C.ref2.ref1:赋值器并发地将黑色对象 C 指向(ref3)了白色对象 B;
  • A.ref1 = nil:移除灰色对象 A 对白色对象 B 的引用(ref2);
  • 最终状态:在继续扫描的过程中,白色对象 B 永远不会被标记为黑色对象了(回收器不会重新扫描黑色对象),进而对象 B 被错误地回收。

9. 什么是写屏障、混合写屏障,如何实现?

要讲清楚写屏障,就需要理解三色标记清除算法中的强弱不变性以及赋值器的颜色,理解他们需要一定的抽象思维。写屏障是一个在并发垃圾回收器中才会出现的概念,垃圾回收器的正确性体现在:不应出现对象的丢失,也不应错误的回收还不需要回收的对象。
GOGC - 图5

为了确保强弱三色不变性的并发指针更新操作,需要通过赋值器屏障技术来保证指针的读写操作一致。因此我们所说的 Go 中的写屏障、混合写屏障,其实是指赋值器的写屏障,赋值器的写屏障作为一种同步机制,使赋值器在进行指针写操作时,能够“通知”回收器,进而不会破坏弱三色不变性。
有两种非常经典的写屏障:Dijkstra 插入屏障和 Yuasa 删除屏障。

可以证明,当以下两个条件同时满足时会破坏垃圾回收器的正确性:

  • 条件 1: 赋值器修改对象图,导致某一黑色对象引用白色对象;
  • 条件 2: 从灰色对象出发,到达白色对象的、未经访问过的路径被赋值器破坏。

GOGC - 图6

  1. 赋值器操作一:X -> Z
  2. 赋值器操作二:Y -> null
  3. 回收器操作一:Scan Y
  4. 回收器操作二:回收 Z (这就有问题了)

在这两个条件同时出现的时候,才会出现对象被错误的回收。然后我们回过头看下写屏障的实现,就会发现,写屏障从根本上破坏了第一个条件的出现。

灰色赋值器的 Dijkstra 插入屏障的基本思想是避免满足条件 1:

  1. // 灰色赋值器 Dijkstra 插入屏障
  2. func DijkstraWritePointer(slot *unsafe.Pointer, ptr unsafe.Pointer) {
  3. shade(ptr)
  4. *slot = ptr
  5. }

为了防止黑色对象指向白色对象,应该假设 *slot 可能会变为黑色,为了确保 ptr 不会在被赋值到 *slot 前变为白色,shade(ptr) 会先将指针 ptr 标记为灰色,进而避免了条件 1。如图所示:
image.png

Dijkstra 插入屏障的好处在于可以立刻开始并发标记。但存在两个缺点:

  1. 由于 Dijkstra 插入屏障的“保守”,在一次回收过程中可能会残留一部分对象没有回收成功,只有在下一个回收过程中才会被回收;
  2. 在标记阶段中,每次进行指针赋值操作时,都需要引入写屏障,这无疑会增加大量性能开销;为了避免造成性能问题,Go 团队在最终实现时,没有为所有栈上的指针写操作,启用写屏障,而是当发生栈上的写操作时,将栈标记为灰色,但此举产生了灰色赋值器,将会需要标记终止阶段 STW 时对这些栈进行重新扫描。

一种比较经典的写屏障是黑色赋值器的 Yuasa 删除屏障。其基本思想是避免满足条件 2:

  1. // 黑色赋值器 Yuasa 屏障
  2. func YuasaWritePointer(slot *unsafe.Pointer, ptr unsafe.Pointer) {
  3. shade(*slot)
  4. *slot = ptr
  5. }

为了防止丢失从灰色对象到白色对象的路径,应该假设 *slot 可能会变为黑色,为了确保 ptr 不会在被赋值到 *slot 前变为白色,shade(*slot) 会先将 *slot 标记为灰色,进而该写操作总是创造了一条灰色到灰色或者灰色到白色对象的路径,进而避免了条件 2。

Yuasa 删除屏障的优势则在于不需要标记结束阶段的重新扫描,结束时候能够准确的回收所有需要回收的白色对象。缺陷是 Yuasa 删除屏障会拦截写操作(对自己操作,会先把自己变成灰色,而灰色是还需要做扫描的),进而导致波面的退后,产生“冗余”的扫描:
image.png
Go 在 1.8 的时候为了简化 GC 的流程,同时减少标记终止阶段的重扫成本,将 Dijkstra 插入屏障和 Yuasa 删除屏障进行混合,形成混合写屏障。该屏障提出时的基本思想是:对正在被覆盖的对象进行着色,且如果当前栈未扫描完成,则同样对指针进行着色。

在这个实现中,如果无条件对引用双方进行着色,自然结合了 Dijkstra 和 Yuasa 写屏障的优势,但缺点也非常明显,因为着色成本是双倍的,而且编译器需要插入的代码也成倍增加,随之带来的结果就是编译后的二进制文件大小也进一步增加。为了针对写屏障的性能进行优化,Go 1.10 前后,Go 团队随后实现了批量写屏障机制。其基本想法是将需要着色的指针统一写入一个缓存,每当缓存满时统一对缓存中的所有 ptr 指针进行着色。

GC 的实现细节

10. Go 语言中 GC 的流程是什么?

当前版本的 Go 以 STW 为界限,可以将 GC 划分为五个阶段:
image.png
具体而言,各个阶段的触发函数分别为:
image.png

11. 触发 GC 的时机是什么?

Go 语言中对 GC 的触发时机存在两种形式:

  1. 主动触发,通过调用 runtime.GC 来触发 GC,此调用阻塞式地等待当前 GC 运行完毕。
  2. 被动触发,分为三种方式:

    • 使用系统监控,当超过两分钟没有产生任何 GC 时,强制触发 GC。
    • 使用步调(Pacing)算法,其核心思想是控制内存增长的比例。debug.SetGCPercent
    • 当分配的内存大于32KB时,触发gc检测

      1. func mallocgc(size uintptr, typ *_type, needzero bool) unsafe.Pointer {
      2. .....
      3. shouldhelpgc := false
      4. dataSize := size
      5. c := gomcache()
      6. var x unsafe.Pointer
      7. noscan := typ == nil || typ.ptrdata == 0
      8. if size <= maxSmallSize {
      9. if noscan && size < maxTinySize {
      10. .....
      11. } else { // 大于32KB
      12. var s *mspan
      13. shouldhelpgc = true // gc检测
      14. systemstack(func() {
      15. s = largeAlloc(size, needzero, noscan)
      16. })
      17. s.freeindex = 1
      18. s.allocCount = 1
      19. x = unsafe.Pointer(s.base())
      20. size = s.elemsize
      21. }
      22. .....
      23. if shouldhelpgc {
      24. if t := (gcTrigger{kind: gcTriggerHeap}); t.test() {
      25. gcStart(t)
      26. }
      27. }
      28. return x
      29. }

12. 如果内存分配速度超过了标记清除的速度怎么办?

目前的 Go 实现中,当 GC 触发后,会首先进入并发标记的阶段。并发标记会设置一个标志,并在 mallocgc 调用时进行检查。当存在新的内存分配时,会暂停分配内存过快的那些 goroutine,并将其转去执行一些辅助标记(Mark Assist)的工作,从而达到放缓继续分配、辅助 GC 的标记工作的目的。

编译器会分析用户代码,并在需要分配内存的位置,将申请内存的操作翻译为 mallocgc 调用,而 mallocgc 的实现决定了标记辅助的实现,其伪代码思路如下:

  1. func mallocgc(t typ.Type, size uint64) {
  2. if enableMarkAssist {
  3. // 进行标记辅助,此时用户代码没有得到执行
  4. (...)
  5. }
  6. // 执行内存分配
  7. (...)
  8. }

GC 的优化问题

13. GC 关注的指标有哪些?

Go 的 GC 被设计为成比例触发、大部分工作与赋值器并发、不分代、无内存移动且会主动向操作系统归还申请的内存。因此最主要关注的、能够影响赋值器的性能指标有:

  • CPU 利用率:回收算法会在多大程度上拖慢程序?有时候,这个是通过回收占用的 CPU 时间与其它 CPU 时间的百分比来描述的。
  • GC 停顿时间:回收器会造成多长时间的停顿?目前的 GC 中需要考虑 STW 和 Mark Assist 两个部分可能造成的停顿。
  • GC 停顿频率:回收器造成的停顿频率是怎样的?目前的 GC 中需要考虑 STW 和 Mark Assist 两个部分可能造成的停顿。
  • GC 可扩展性:当堆内存变大时,垃圾回收器的性能如何?但大部分的程序可能并不一定关心这个问题。

14. Go 的 GC 如何调优?

  • 降低申请的内存,用多少取多少
  • 重用对象
  • 竟可能将内存分配在堆上
  • 调整GC比例,加大内存

15. Go 的垃圾回收器有哪些相关的 API?其作用分别是什么?

在 Go 中存在数量极少的与 GC 相关的 API,它们是

  • runtime.GC:手动触发 GC
  • runtime.ReadMemStats:读取内存相关的统计信息,其中包含部分 GC 相关的统计信息
  • debug.FreeOSMemory:手动将内存归还给操作系统
  • debug.ReadGCStats:读取关于 GC 的相关统计信息
  • debug.SetGCPercent:设置 GOGC 调步变量
  • debug.SetMaxHeap(尚未发布[10]):设置 Go 程序堆的上限值

转自:https://qcrao91.gitbook.io/go/gc/g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