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们在沟通上遇到的问题,从思维、表达方式上可以归结为
1、不懂得换位思考
2、抱怨、指责他人而非表达自身诉求
3、表达与理解不一致
非暴力沟通主要教我们怎么解决第2点的问题

核心理念

体会内心的感受,来发觉真实的需求,再提出的自身请示进而解决问题。
关键:察觉情绪背后的需求,并提出请求

所解决的问题

  • 超越个人心智和情感的局限性

我们常常受到言语的困扰而变得情绪化,导致不能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发掘语言背后的需求,非暴希望我们可以通过体会内心的感受,发掘人的需求,进而提出请求去解决问题。
**

  • 突破那些引发沮丧、愤怒、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

例如愤怒,它是我们的需求不满足引发的内心感受。如果把注意力放在这些情绪上,一则耗费我们的精力,二则很可能通过抱怨、指责、武斗等方式进一步制造矛盾。而忽略了思考“我们需要什么”、我们可以做什么”来改善现状,这也是对责任的逃避

  • 建立和谐的生命体验,化解人际冲突

没有情绪,只有体验

暴力沟通的表现

  • 不说自己想要什么,希望别人主动发现自己的需要并且予以解决

如妹子不说自己5.20想要礼物。希望收到惊喜,结果收到了空气。进而暴打南友
image.png

  • 遇到不如自己意的事务时。不说自己想要什么,生气、指责。

如孩子成绩不理想(观察)。家长不跟孩子好好沟通:希望他学习好的目的是将来有更好的生活选择。而是单纯指责他成绩不好或打一顿。即使小孩成绩好了也是基于对指责、暴打等行为产生的自责、内疚、害怕而好好学习,而不是基于对学习的热爱及美好生活的向往。

暴力沟通 - 异化的沟通方式

简介:有些语言和表达方式虽然致力于满足某种愿望,却倾向于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导致彼此的疏远和伤害

1、道德评判

【what】用道德的标准来评判人。它将不符合我们价值观的人看做是不道德的或邪恶的。批评、指责、辱骂、归类、比较、评论等都是在评判人
如“你的毛病是太自私了”
【表现】我们一旦遇到不喜欢的人或不理解的事,不是先表达我们的疑问或诉求,而是去想别人有什么不对。比如女朋友想多一些体贴,那她就“太粘人”了。可是,如果我想多一些体贴,那她就“冷漠得像个木头”。在这个过程中,我没有对她表达希望有更多自由或更体贴的请求,而是依据我的需求对她的行为进行评论

2、进行比较

3、回避责任

【what】忽略自身的能动性,将责任归咎于客观环境。总之,自己只需要指责、甩锅,什么都是别人的问题。
【how】用负责任的语言代替回避责任的语言

3、强人所难

【what】我们对别人提出要求时,往往暗含着威胁:如果做不好有什么惩罚。这是强者常用的手段
命令还是请求是暴力沟通和非暴力沟通的区别之一

小结:

异化的沟通方式源自等级社会或专制社会,同时也支撑着他们。对于贵族阶级来说,将臣民训练的具有奴隶般的精神符合他们的利益。“应该/不应该”、“不得不”这些表达方式特别适合这个目的:人们越是习惯于评定是非,就越倾向于追随权威,来获得正确和错误的标准。并进一步维护该权威。一旦专注于自身的感受和需要,我们就不再是好奴隶和好下属。

非暴沟通过程

1、观察

什么是我的观察?观察就是我们看到的现象、事实
什么是评论?评论就是基于我的价值观产生的看法、评价

  • 非暴强调要区分观察和评论。如果将两者混为一谈,人们将会倾向于听到批评。(当然并不是不能评论,而是要将两者区别开)
  • 非暴不鼓励绝对化的评论,而主张评论要基于特定时间和环境中的观察。(因为我们身处一个动态变化的世界)

“我从未见过懒惰的人
我见过
有个人有时在下午睡觉
在雨天不出门
但他不是个懒惰的人”
“推测别人在想什么与观察他的行为并不是一回事”

2、感受

【what】感受是自己的需求满足/不满足时的心理状态

  • 满足时:兴奋、感激、感动、高兴、开心、平静、自在
  • 不满足时:害怕、着急、忧伤、恼怒、震惊、尴尬、嫉妒

注意:区分感受和自我评价、判断

  • 自我评价是对能力、行为、价值观等外在事物进行好/坏、优势/劣势等的划分

比如,我吉他弹得不好。我觉得老板很卑鄙

  • 而感受是对内心状态的说明。比如,我吉他弹得不好,我很难过

    3、需要

    【what】需要是自身价值观、愿望等的说明,是导致感受的根源。别人的言行可能刺激我们产生某种感受,但他不是根源,需要才是。
    比如我叫了大家一块出去玩,结果有人没来我很生气😤,不是因为他没来我生气,而是我的价值观是要注重承诺。
    【关于需要的观点】

  • 批评、职责往往暗含需要,而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需要),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一起去找办法来满足双方的需要

  • 在不顺心的时候,我们倾向于考虑别人有什么错。

【how】听到不中听得话,我们的四种选择

  • 责备自己
  • 指责他人
  • 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 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从情感的奴隶到生活的主人
  • step1 “情感的奴隶” - 忽视自己的需求,委屈求全

比如明明不想做某事,却为了照顾他人的感受硬着头皮去做

  • step2 “面目可憎” - 勇敢地表达自己,但忽视他人的感受

案例,比如有的人在听到他们请求帮助的时候,生硬地拒绝(如我凭什么要帮你!)

  • step3 “生活的主人” - 即表达自己的需求,又尊重他人的需要

比如别人请你帮忙时,可以不帮,但也尊重别请求的权利
真诚待人比委屈求全更为可贵,如果别人感到不安,我们可以认真倾听,但无需责备自己

4、请求

【what】为了改善现状,表达出我的请求是什么?
【how】如何请求? - 请求时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1)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做什么。而不是不要🙅做什么
PS: 请求他人不要做什么容易引起困惑(为什么不能做这件事)和反感(凭什么不让我做)
如,“我希望你多陪我说说话”。而不是“我希望你不要玩手机了”
2)提出具体的请求而非抽象的说法
如果我们的请求含糊不清,别难以理解我们需要什么。抽象的语言能以说明应该要做什么
如“我认为你应该让我成为我自己” VS “我希望你尊重我表达的权利”
3) 需要结合情况选择性是否增加感受、需要的表达

  • 只是表达感受,不说需求。别可能就不清楚我们需要什么

如,“我很难过”其实表达的是“我很难过,我需要安慰”

  • 只是提出了明确的请求,却没有提及感受和需要,也有可能导致交流困难

如“你必须23:00前睡觉” VS “你睡这么晚,我很担心你的健康,我希望你早点睡”
4)请求反馈

  • 当对方给予反馈,表达我们的感觉
  • 当对方不愿反馈,倾听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区分请求与命令
PS: 请求并不意味着,一旦人们说“不”,我们就不再去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是意味着,除非已经充分体会是什么妨碍他人说“是”,我们就不会试图说服他们
**

非暴力沟通的应用

简介:我们已经介绍了非暴力沟通的过程。非暴力沟通即可以用来自我表达需求,也可以用来与他人沟通。所以,接下来,主要讲非暴力沟通在表达自己的需求,以及倾听他人需求的应用上

1、如何倾听他人? - 用全身心倾听

  • 当他人遭受不幸时,不要急于提建议、安慰、表达我们的态度和感受。而是先放下已有的判断和感受,全身心倾听、体会对方的感受
  • 不论别人用怎样的语言表达自己,用心体会他们的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 主动反馈。表达我们的理解,帮助对方我们再何种程度上理解他的话和处境。注意反馈时,语气应该是体会,而非下结论

PS:要意识到一点:有的人表达需要和请求的方式是指责。所以别轻易被带偏了
比如:你们不能安静一点吗!
_

2、倾听的力量

  • 使身心痊愈

有人理解自己,得到倾诉的机会

  • 倾听和示弱的能力

通过倾听我们可以看到他人的人性及彼此的共通之处,这使得自我表达显得更容易些(对症下药)
我们不想示弱往往是因为我们担心会失去控制而想要显得强硬

  • 预防潜在的暴力

越是专注于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就越能把他们当做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而绝望的人

  • 使谈话生动有趣,并了解“不”和沉默所反映的感受和需要

当说话的人不清楚自己的感受、需要和请求时,谈话有可能会沉闷无趣。这时,我们要引导谈话人留意自己的感受、需要和请求

3、爱自己 - 非暴最重要的应用就是培养对自己的爱**

如何培养对自己的爱?

  • 转变自我评价的方式。专注于自身尚未满足的需求,让对自己的爱来主导我们的生活。而非通过自责、内疚、恼怒、沮丧来寻求改变

  • 去掉“应该”和“必须”

当我们认为“应该”时,实际上封闭了自我。因为“应该”意味着别无选择
当我们认为“必须”时,会不停找借口不去做。因为谁也不想当奴隶

  • 体会忧伤和自我宽恕。当我们表现不完美时,重分体会自己的感受,并探求自身的需求,思考如何满足它

许多人在遇到挫折后,会陷入自我憎恨之中,而无法从失误中获益。其实失误揭示了我们的局限性,并引导我们的成长
**

  • 根据需要和价值观来选择生活。深入了解自己的行为动机,用“我选择做”代替“不得不🚫”。而不是为了履行职责、获得回报、逃避惩罚或避免感到内疚。

我选择做__,是因为我想要__
**

人为什么会自责、指责他人?
  • 自责:我的行为结果不符合我的需要
  • 指责:他人的行为结果不符合我的需要。

    一些想法

    1、很多人只关心自己听到了什么,受到了什么待遇,就条件反射式地应对。而不去用心体会他人为什么要这么说,这么做。思维被困在语言中挣脱不开。一些别有用心之人正是利用人性的这个弱点来操控人的情绪和行为,达到自己的目的。
    2、当一个人被负面评判时,往往会引发个人的情绪。而表达个人对某种行为的感受却不会引发这样的结果。所以,少觉得他人怎么样,更多注重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如我希望达到什么效果,希望对方怎么做)

    附,名言

    “除非从我做起,否则我们的梦想就不可能实现。不幸的是,我们总希望他人改变”
    “语言是窗户。否则,它是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