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把时间当朋友主要介绍开启心智的重要性,它是我们能与时间做朋友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介绍了提升心智主要涉及的方面,如学习能力、思考能力、沟通能力等。
需要注意的是:现实不可逾越,要达到某种状态是需要时间的积累的。
其实,本书着墨在意识层面的东西较多,具体的操作方法上的介绍较少。如果对某个专题感兴趣,还是需要另找专业书籍深入。
核心观点
我们只有在开启心智的基础上,提高了思考能力。才能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通过长时间的积累,与时间做朋友。
困境
1、我们目前的困境是什么?
时间在流逝,而我们规划要做的事情要么没开始,要么没完成。由此而引发对时间的恐慌,甚至变得假勤奋。
2、怎么解决?
需要意识到的是:时间是无法被管理的,问题出在我们自己身上,我们能管理的只有自己。
但首先:我们需要意识到这个问题,并且摆脱大脑的控制
一、醒悟
核心:分清主仆 - 我们需要控制自己的大脑,而不是被它控制
我们需要思考自己的思考方式是否合理。运用心智**力量**。让自己不再跟着感觉走,成为大脑的奴隶,而是成为它的主人
案例:被大脑控制 VS 能控制大脑遇到刺激时的两种表现
- 被大脑控制时
A:“你真笨”
B: 😡发怒
B:“你TM才笨”
- 能自主控制的大脑
何谓心智
一个人的心智是其过往获得的一切知识、经验的总和。包括经由这些知识、经验总结出来的思考模式、思考方法
心智力量不同会有什么影响?
由于心智的不同,基于同样的原因可能人们可能会做出完全不同的选择
二、我们正面临着什么样的现实
现实:速成绝无可能、交换才是硬道理、完美永远不存在、未知永远存在、现状无法马上摆脱。所有的积累都需要时间
1、速成绝无可能
为什么我们会期望速成?
- 【人性的弱点】人希望自己的欲望马上得到满足的天性
大多数人抱着类似的想法:如果收获的可能性很大,最好马上看到结果;如果收获的可能性很小,最好马上知道结果【?】
- 【认知的狭隘】很多人不懂“有些阶段就是无法跨越”的道理
我们应该怎么办?
- 接受现实:速成绝无可能。告诉自己,我有不足,我需要时间,我没办法一蹴而就
- 用时间耕耘不断积累,来换取我们想要的
2、交换才是硬道理
既然速成绝无可能,我们就要依靠“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怎么交换?
给我什么就用好什么,积累到一定程度再去换取自己能换取到的东西
很多人给自己设置了不合理的目标,而不看看自己手上有什么。到最后,已有的东西没用好,想要的东西也没得到
_3、完美永远不存在
越是能力差的人,越有非常不现实却又脆弱的完美主义倾向。
因为他们不懂,所以他们不现实,进而导致他们设置了不合理的目标(要求太高)。而这个目标又很难达成,所以他们常常受伤
注意:优秀的人不能单纯理解为追求完美的人,更应该理解为:充分思考如何把事情做到极致,突破现有的能力圈的人。他们更注重过程而非结果,这跟追求完美是两回事。
4、未知永远存在
人们为什么会害怕未知?
一切未知、不可知的因素都在威胁着人的安全感
面对未知,我们应该怎么办?
内心接受未知时刻存在的现实,不断尝试着适应“在未知中不断前行”,努力提升面对变化的能力。
对我们学习新事物的启发
不要一开始就钻牛角尖。初学者会有很多问题,有些是因为我们还没了解到某种程度。可以先把问题记录下来而暂不深究为什么,继续往下走。把后面的知识补充了后有些问题自然而然理解
5、现状无法马上摆脱
人的所需(能力、财富、健康、地位等)主要靠积累获得。接受现状,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如何用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才是最优策略
“有什么做什么,有什么用好什么。做什么都做好,用什么都用好。不要常常觉得苦,而要想办法在任何情况下获得乐趣”
_
三、管理自己的时间
简介:我们的时间一般用于做某个项目,而在项目过程中会涉及时间的使用、做计划、任务拆分、流程、验收。本节主要介绍如何管理自己的时间,在管理时间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问题,应该怎么面对这些问题。
1、培养对时间的感知力
我们在时间估算上存在的问题
实际完成的时间总是大于计划的时间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
在估算时间前,未区分熟悉的和陌生的两种情况
- 面对熟悉的任务,很自然地清楚如何拆分,每个节点需要多少时间
- 面对陌生的任务,由于不熟悉,总有意外会产生
怎么解决?
step1、习惯性先将任务区分为熟悉的 or 陌生的
step2、如果是陌生的,则需要思考得更多、拆分得更细致,并记录为风险项
step3、制定时间预算。做时间计划,预估完成某个任务需要多少时间
step4、记录时间开销。记录完成任务实际需要的时间
step5、复盘。预算和实际间的差别在哪里?为什么?
2、及时行动
我们拖延的原因
- 内部的恐惧 - 一旦开始某项任务,就面临做错、做不好的风险
- 外部的恐惧 - 害怕被评价。一旦我们做不好,就有可能收到负面评价
怎么让自己及时行动 - 心态建设
- 接受现实 - 只要做事,就很有可能会出问题,受到他人评价
- 没必要在意来自他人的、非建设性的评价
- 对于建设性的评价,把注意力放在怎么改进上
3、关注步骤
在做任务计划时,我们最需要关注的就是任务的步骤。任务步骤大小源于我们对任务拆分的程度。
这不仅关乎到我们计划的准确性、执行度,也关系到我们采用什么样的思考方法。
4、细分任务,并区分哪些可以并行、哪些需要串行,提高效率
前提
- 任务拆分得够细
- 区分机械型和非机械型任务
任务间如何并行/串行
- 机械型搭配非机械型
- 足够了解两个任务及自身
5、关于做计划的现实问题
- 关于计划可成功的前提:目标现实可行
我们需要对任务、对自己有足够的认识
- 长期计划是需要练习才能获得的能力
长期计划需要坚持、努力、挣扎…,当我们还不具备这些素质的时候,可以尝试先从短期计划做起,更容易能坚持下去,并获得成就感。慢慢修炼出做长期计划的能力。
- 有些任务不需要做计划
任务本身非常简单/目前对任务没有认知力。这些时候,开始行动比计划更重要
6、梳理流程
[why] 常规的工作、生活中的任务大都是重复的。为常见的任务制定流程,并在制定过程中思考个中细节可以帮我们提高效率、减少失误。把任务变成“闭着眼睛也能做好的事情”
[how]第一次完成某任务后搞清流程、并总结、整理
7、预先演练
在实际做某件事情前,预先把要做的事情在脑子里预演联多遍,形成思维及肌肉记忆。可以帮助在实际操作中减少失误、缓解紧张感
比如本人在考科目二前,会在脑海中把整个流程,考点过一遍,确实可以缓解紧张,也多练习了一遍
8、验收
验收的重要性 - 防止我们半途而废、不了了之。
从更高层面上说,验收是领导者的必备技能,缺乏验收机制会让团队成员对自己的工作质量毫不在意。
一些现实的问题
直面困难:每个任务都可以分为简单的部分,困难的部分。我们总是喜欢做简单的部分而回避困难的部分。但人受到锻炼的机会几乎都是在做困难的工作中获得
四、学习
学习 = 摄入(实践/阅读) + 正确地思考🤔
五、正确地思考
是什么阻碍了我们正确地思考🤔?
- 概念不清
概念的发明用于帮助我们认知世界。它是思维的前提,如果我们对概念的理解不清,有可能让我们走向错误的思考方向
比如,对目标和计划的概念没有分清楚的人,可能执着于计划,而忘记了目标
- 拒绝接受不确定性
人性害怕复杂,喜欢简单,害怕未知,喜欢确定。当我们是在难以找到答案时,会倾向于诉诸权威
PS:本书介绍逻辑关系较浅显,只能用于常见的几种逻辑谬误。如果要真正认识它们还是需要找专业的书籍,比如《批判性思考指南》等
正确思考的前提是我们对事物之间的关系有正确的认识,所以我们可以先缕一下事物之间的关系
常见的逻辑关系及问题
1、因果关系
分析因果关系是我们决定接受某个观点前的必修项。在因果关系中,有两类需要注意的情况
- 互为因果 - 很多事物间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互为因果,形成某种循环
比如“习惯性拒绝思考”和“不懂得如何思考”
- 自证预言
某些情况下,当我们认同某个观点或害怕某个结果发生时,后续的行为往往会导致某个结果。
比如相信他人说的:“英语很难学”的人学不好英语。因为他时刻记着“英语很难学”这个观点,思想和行为都在为自己辩护。(当然也有更努力学英语的人)
比如上司判断某个人会离职,因此给这个人安排了不太重要的工作。结果这个人因为觉得自己不受重视,而选择离职。
2、原命题与逆命题
原命题为真,逆命题不一定为真。即反过来不一定成立,很多人利用原命题与逆命题的关系,试图蒙混逻辑关系
如原命题:“张三听不懂老外的标准英语发音”。逆命题:“张三听不懂李四的发音,所以,李四的发音是标准的”
_
3、举证责任和举证难度
- 谁主张、谁举证
比如A主张做某事,B问做这件事的好处在哪里?那么应该由A来举证做这件事的好处在哪里,而不是B来举证没有好处
- 否定证明的难度远大于肯定证明的难度
比如证明张三不欠李四100块的难度远大于张三欠李四100的难度
_
4、以偏概全
用某个案例推断出普遍的真理
5、论据不足以支撑论点
常见于成功学及鸡汤
如“如果一个人是正确的,那么他的世界就是正确的”
_
6、感悟不一定是道理
感悟来自于个体的体验结果,而个体的体验收到环境、个人等诸多方面的影响,不一定适用于大众
其他
- 未知会引发恐惧,而恐惧会激发两种截然不同的东西:勇气/懦弱
- 语言表达会引导思维方式,多使用积极的语言
六、关于交流的原则
1、理性讨论的基本原则
- 克制过早质疑
避免接收的信息不全、打断他人。如果有疑问,可以先记录
- 没有确凿证据前不要随意评判
- 有了确凿证据要接受
- 对事不对人
- 把注意力聚焦在事实,而非看法上
看法只是对事实的理解,每个人的理解方式不同。讨论的最终目的要剔除看法,萃取事实
- 谁有道理听谁的
- 没有更好的方案时,两相害取其轻
- 发现我们已经偏离理想交流原则时,及时调整
2、一旦决定倾听,就要帮助对方进入倾诉的状态,引导输出
3、相互尊重
- 赢得他人尊重是需要时间累积的,不可操之过急
- 尊重他人。即使在自己看来再不可思议的观点,也去想想对方为什么这么想,这么做。而不是用“沙雕”等词去评价。
4、正确复述
建立反馈机制来保证双方的理解一致,注意不要用引发矛盾的反馈方式
比如用“你的意思是xx吗?”而非“那你的意思是xxx咯?”
5、一些现实
- 很多人的看法,其实是被灌输的。
七、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1、兴趣
很多情况下,我们对某件事往往不是有了兴趣才做好,而是做好了才变得有兴趣。
所以,需要问自己这个问题:我是因为没有兴趣才做不好吗?还是方法和努力的问题。
2、痛苦
- 警惕我们遇到的痛苦有可能是被自己放大了
- 遭遇痛苦时,做点什么来转移主注意力或者缓解痛苦,而不是被大脑反应所左右,陷于痛苦中
3、人脉
人脉的巩固来自于交换(思想、能力、资源等)
如何与人交往
- 承认自己某些能力的不足
- 不怕在别人面前露怯
- 敢于不去证明自己是个好人
PS: 一些优秀的人往往真的可以做到“施恩不图报”。因为对他们来说,有机会能验证自己的想法就已经是回报,足够令人身心愉悦。比如在山海情里面种蘑菇的教授。
4、超越自卑
自卑的形成 = 愿望中的自己 - 感觉中的自己
如何超越自卑:自卑只是一种正常的感受,在自己的语言体系中,把社会给自己定义的“优点”和“缺点”都看成是自己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