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斥责不能帮助他人成长,反而招致怨恨。而是应该充分说明问题所在,加以教育和纠正
“……在有些地方,,他们在工作中犯了一些错误……这些都应该向他们去进行教育,加以纠正,而不是简单地去进行斥责。简单的斥责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要大胆指导运动,不要前怕龙,后怕虎……”
工作中,70、80的小部分领导在员工犯了错误倾向于用斥责的方式沟通问题。但对于90、00这两代人,他们基本活得比较个性化,较上一代人更少有服从权威的倾向。如果采用斥责的方式,很容易在沟通的开始就引发敌对情绪。如果是本着帮助他们纠正问题的心态,平等沟通问题,他们也是很愿意接受问题和改进方案
当然,我没有这种“左倾”的倾向。我反而是属于“右倾”类型。不太愿意与人沟通问题,担心指出问题后打击到他人或者遇到难以认清自身问题的人,反而认为被找茬。这其实是沟通方式和是否把问题梳理清楚的问题,需要在工作中慢慢调整。
对于有一定难度的、缺少经验的项目,实施前的准备工作包括
- 按照实际情况,制定全局的、局部的规划,不要在不同场景下死守一种规则
- 总结工作经验,批判错误思想
- 在团队中反复宣传项目的方针、政策、方法。不但宣导其意义、解释其好处,假如有可预见的困难时,也要向团队成员指出,让他们有个心理准备
以上两点是我做得比较弱的地方,要重视
- 快速培训项目成员
- 其他。在实施过程中,要协助、指导具体责任人或中间责任人,而不要包办代替
源于对《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四) - 建社前的准备工作》的思考
对于较大的目标的实施,要阶段性进行复盘: 回顾、总结成果、纠错错误、提炼经验、改进策略。不能等到最后进行
如果高考是一个大项目,那么每次的月考、季度考、期末考试就是对阶段性学习成果的一次复盘,及时查漏补缺。
以前高一、高二时,总焦虑于大大小小的考试,因为考试结果要排名,高考又还远着。到了高三有了紧迫感,对考试就不再排斥了,因为这样能快速检验自己的差距。
在农业合作化问题上,国家的策略也是每年要进行几次的检查工作。这样,就可以根据情况的变化,成绩的好坏,决定各省各县各乡的每年基本发展步骤:哪些地方需要暂停从事整顿,哪些地方可以边发展边整顿,哪些地方要解散?
先抓住本质和主流的方面,不要被非本质、非主流的方面迷惑
“…这些同志看问题的方法不对。他们不去看问题的本质方面,主流方面,而是强调哪些非本质方面、非主流方面的东西。应当指出:不能忽略非本质方面和非主流方面的问题,必须逐一地将他们解决。但是,不应当将这些问题看成为本质和主流,以致迷惑自己的方向…”
在生活、工作中,经常能遇到这类现象。比如提出一项决策时,大家会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这本来是好事,可以帮助丰富判断的角度并作出更优的决策。但也有小部分人看问题时抛开本质的、主流的问题不管,纠结于非本质、非主流的问题点,并认为如果不能解决这些次要问题,该决策就是没有意义的。需要对这种现象加以引导。
要为大众谋福利,而不是为小众服务
春秋时期,《礼记》中就有了天下为公的思想传世。即便是统治阶级,也没有人敢轻易公开反对这个观点。
但思想是一回事,现实又是另一回事。总会有人会站在统治阶级、资产阶级的立场上,替较少的人考虑,而不是为大众谋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