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讲 沟通协作: 考察候选人在团队中职业化、协作、沟通与推进能力。
这一篇讲 影响力: 额外考察专家岗候选人方法论的沉淀,对团队的正面专业影响。
影响力篇
这部分主要是在背景经历、设计技能、沟通协作都考察过关后,对高阶人才的重点考察。通常会放在二三面大篇幅进行。
影响力简单来说,即通过能从个人成功,变成对整个团队在专业上的有效辐射。此时专家型人才能从行业、历史、全局的视角去分析体验趋势、工具及方法。
举例一个用个人成功辐射到团队的案例?
考察候选人是否能在个人成功案例上,沉淀对团队成功有杠杆作用的方法论。
能沉淀是一方面,在诠释上也需要考虑到团队中不同成员的认知标准,在丰富case 经验的积累上,提取共性,剥离 case上的差异。没有这一类经验的候选人会说成case study一类。但其实重点应在如何辐射这一环节上。
是否有做过设计规范,如何评判规范的价值?与设计系统相比呢?
几乎每一位设计师都参与过制定设计规范。但单纯的设计规范PDF价值已经越来越小——除非打通产品、设计与开发层,并逐步组合成,可协作,可还原,可模板化,可迭代升级的设计系统。
故候选人应能从设计规范的形式及结构构成等维度,去阐述其与设计系统的差别、设计系统相对设计规范的优势是在哪些方面。
个人是否有沉淀过比较通用的又带有个人色彩的体验设计模型?
针对工作6-7年以上的候选人提出的问题。此时,偏UI的设计专家应沉淀有个人的设计语言了,偏UE的专家对前公司业务领域、行业体验框架架构的特征应该有比较深的研究。
耳熟能详的,有双钻石设计探索的模型,有体验要素分层模型,有info-op 体验模型,流程-架构-闭环模型等。
近些年有哪些体验的创新方法?
考察候选人能逐步随公司业务发展与外部环境变化,不断进化方法论的能力。
如比较难提出,可以重点翻些国内外的设计博客或媒体,如pingwest、douban、36Kr、虎嗅、behance、uxplanet、medium 等。(或者看下该公号下以往的文)
最近印象比较深刻的设计文章有哪些?
考察候选人除了自己在工作中沉淀方法论的同时,是否有对业界中不同方法论的高频输入和筛选。
你认为体验设计近些演变趋势?
这是上一道问题的升级版。在输入数量众多的外界方法论后,是否能提炼出共性的演变趋势。比如,在产品设计中越来越考究用户对品牌的感知了。所以,品牌营销和产品设计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了。
你平日做设计,以什么去支撑,形成有效的设计依据?
考察候选人平日对设计解决方案的有无判断标准,设计参照能力如何。可以分几个维度:有绝对的,相对的,外部的,内部的等。比如:理论、流程场景、成功实践经验、竞品、案例、调研报告等。
讲述一个近期个人体验起来比较出众的产品。
考察候选人对业界产品升级的敏感度。最好是一个与自己前行业接近的产品,避免陷入到泛大众化的产品:如淘宝、微信、抖音等。
介绍时,尽量能由点及面,讲到整个产品设计的整体特征,有逻辑和事实支撑说明此设计方式的优越性。避免说某一个动效让我留下比较深刻印象,或者某种形式解决了我个人的体验痛点等偏主观、微观、用户视角下的点。
所以,比较有把握的方法是,从自己熟悉的行业/业务出发,讲一个对标的理想产品。从其业务特征推导到它整体的设计语言。如金融可以讲 Robinhood。
说一本最近正在看的一本书?你专业上的阅读架构是怎么样的?
如此简单的问题,其实只要给面试官看下自己微信读书的书单就行了。不过绝大多数人应该做不到。
还好,该问题说是近期,并没有说多近。可拿一本自己印象比较深刻的专业书来详细介绍即可。但避免早期太泛的设计书,特别慎拿《写给大家看的设计书》这种科普类书籍。
值得注意的是,越是高阶的候选人,其实设计专业书在自己阅读架构上的比例是减少的。随着时间,阅读架构会往T型、设计流程、公司全局架构去不断扩展。
介绍一个竞品做得比自己产品好的设计方法。
看上去如此简单的问题,相信绝大多数候选人都能言之有物。光讲一个具体场景下出彩的设计套路,对一个模块 owner 并不是难事。
但站在全局视角上去分析出全局的设计语言和体验通用方法,挑战就会变得很大。
如果能从表现层的设计方法,探索到公司的组织架构、业务的运作模式、商业盈利模式,就更加圆满了。
是否有做过设计语言,或有个人自己的设计语言?
这是偏经验性的问题。通常是在作品集里难以体现,候选人所面岗位又是资深岗便会问起。
在当前国内业务导向会比较重,设计话语权比较薄弱的阶段,的确很难体现出个人设计语言,特别是KPI比较重,重运营或超级APP里,个人色彩会被功利效应极度地削弱。但优秀的专家候选人应对个人设计语言有所沉淀和探究。
| 往期相关: 体验设计师面试问题集(沟通协作篇)
| 往期相关: 体验设计师面试问题集(设计技能篇)
| 往期相关: 体验设计师面试问题集(背景经历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