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上个月研究生毕业,正式结束自己了自己的学生生涯。虽然参加了毕业典礼仪式,拍些毕业照,但是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对我来说仪式可能只是走个过场,阶段性回顾与总结才是属于我自己的「仪式」。所以我在这篇文章里把这 7 年学生生涯做个回顾与总结,这算是第二个人生道路上的里程碑了。(第一个里程碑写在知乎上)
简版
由于本文是边整理以前的东西边记录想法,然而全文实在太长了(1.2w字),所以在这里整理了简版。(或许可以拉到最后从总结与感想开始看起,另外吐槽下少数派的目录没有 url 定位功能,跳转很不方便…)
阅读写作
- 书籍:记录了 343 本书,阅读了 141 本,平均每年阅读 20 本;
- 资料:存了 5000+ 条资料,平均每天 2 条信息输入;
- 知乎:7 年时间里写了 65 个回答和 18 篇文章,获得了 2.5w 的关注、7.3w 的赞同、3.7w 的喜欢和 18.5w 的收藏和 314w 的总阅读;
- 少数派:4 年时间里发表文章共 6 篇,首页推荐 5 篇,Matrix 精选 5 篇,共获得 14w 次阅读。
娱乐
- 听歌:存了 400 首歌,最常听的是《往后余生》;
- 电影:看了 200 来部电影,平均每年 20~30 部;
- 动漫:16 年开始入坑番剧,到现在为止看了 100 部左右动漫,平均每年 20~25 部;
- 旅行出游:去了 7 个地方旅行,平均每年 1 个(感觉我还是很宅);
专业学习
- 概念设计:7 年里红点奖获奖 1 次,iF 杰出青年奖获奖 2 次;
- 生产力软件:学过的算得上生产力工具大概在 25+ ,掌握及以上程度的工具有 20 个左右;
- CGI 渲染:成了国内 Keyshot 社区的先行者,合伙做了 keyshot 中文网,C4D 还拿了资格认证;
- 体验设计:说起来可能没啥巨大的建树,但是喷着喷着就变成蚂蚁的体验设计师;
- 前端开发:自学了三年,实习期间被评价为「有 P6 的开发能力」;
- 科研学术:用了 3 个月从入门到“精通”,并顺利完成硕士论文;
通识教育:
- 英语:词汇量达到 6400,算是能和外国友人正常沟通;
- 自学:在某种意义上算是掌握了一种快速成为某个领域专家的方法;
- 自我管理:尝试了时间管理、知识管理和思维管理,并持续精进;
工作:
- 工作经历:实习了 5 家公司,实体产品 2 家,互联网 3 家,也自己做过一些有意思的项目;
- 职业规划:感觉自己不太适合创业,拒了 200w 投资,并决定去大厂;明明还没毕业,却已经累计被挖了 8 次;
- 研究成果:(即将)出版书籍 1 本;有了4 项专利, 2 项发明, 2 项实用新型;
个人生活:
- 感情:谈了 2 次恋爱,一段 4 年,一段 2 年,成了所谓的「更好的自己」吧;
- 起居:搬家 7 次,经历了各种了生活中的琐碎小事,自己总算是有了些生活气;
- 朋友:交了几个可以交心的朋友,还好有他们,不然感觉自己还真挺孤僻的;
阅读与写作
书籍阅读
大家的年度总结都爱提看书数量,虽然我自己不太关注这个指标,但是某种意义上还是说明这个指标有意义的,所以看看我这 7 年看了多少书吧。
我自己使用 Zotero 在管理书籍,用筛选器晒了下,我共记录了343 本书。其中 84 本没有 PDF,259 本包含 PDF。
包含 PDF 的书里面看过的大约有 140 本,这样换算下来我平均一年看 20 本书。
OS:有点震惊,我感觉我自己平时都没怎么花时间看书啊…怎么就一年二十本了🤔
文章阅读
之前把大部分印象笔记里的文章都转移到了语雀,借助语雀 3 周年的 H5 大概了解到我这 7 年存过了 5000 篇资料(印象笔记里还有 1000+没转过来),看过的可能比这个再多一点,但是我没存下来估计就不太重要了。
这样平均算下来每年我会看 700+ 篇对我来说有价值的资料,也就平均每天会有两篇左右有用的内容输入。
这么一看,其实每天两篇也不算多,所以重点还是持之以恒是吧~
写作
知乎
这 7 年里,我的主要产出都在知乎上。(虽然近一年开始在往语雀和少数派上转了)
这 7 年来,我在知乎上写了 65 个回答和 18 篇文章,获得了 2.5w 的关注、7.3w 的赞同、3.7w 的喜欢和 18.5w 的收藏,总曝光有 314w。
少数派
在少数派的时间相对短一点,之前并不是算是主站吧,感觉会从今年开始更多地在少数派上发一发。
4 年时间里就供了 6 篇稿,5 篇首页推荐、5 篇 Matrix 精选,主要是今年和去年的文章。
娱乐
听歌
我从 17 年开始使用Apple Music,之前的找不到了也就算了吧。自从用了 Apple Music,可以说非常好地帮我记录了我爱的音乐。看了下到今天为止正好 400 首歌。
看了下播放次数,听的最多的是《往后余生》、《年少有为》和《男孩》,都是18年的听到的歌。(其实可能《平凡的一天》听的更多,之前删过另一个版本,两个加起来播放次数应该超 300 了,但是数据没了就算了吧)
电影
感觉我这个人平时的娱乐也就看看电影看看番。电影我都会在豆瓣上进行记录,目前看过了 222 部,平均每年 30 部。(大部分应该就是这 7 年内看的,因为上大学之前并没有什么时间看电影…)至于电视剧好像也没看几部,就不提了。
动漫
大概是 16 年开始入坑番剧,以前虽然断断续续有看过火影忍者,但是仅此而已。入坑作是啥已经不记得了,但是当时看了不少动漫后才发现原来二次元也有如此广阔的世界观和故事题材,遂一发不可收拾。
用 b 站来记录看过的番,到现在为止大概看了 100 部左右,算下来平均每年 20~25 部。
旅行出游
我出游一般都会带上单反,没有带单反的出门在我看来都不算旅行了。所以在 Lightroom 中很容易能找到我去过的地方。
看了下去过的地方真的屈指可数:西藏、新加坡、巴厘岛、美娜多、四川、新疆、无锡,也就 7 个。平均一年一个。
OS:看来我是真的宅。希望下一阶段的人生可以脱宅奔现吧🤔(不过感觉可能性不太高…)
自我感觉风光的处理水平还行,但是人像可能就不太 OK 了。
秋天的喀纳斯
某暴雨天浙大的启真湖
泸沽湖
专业学习
概念设计
虽然我已经基本不太和人提起我以前拿过三大奖,但是既然是回顾,还是简单提一嘴。概念设计是我刚接触设计专业时第一个被提及的东西,由于以前浙大是个“红点奖专业户”,所以我大一提前做了准备,并试着投了一下。没想到就很幸运地中了,当时也顺带成了浙大第一个大一就拿红点的人。(出道即巅峰的既视感🤣)
当时的获奖版面
我后来还做了一个 Eagle 资源库,保存有红点、iF奖各年不同类目获奖作品的资料,估计以后就完全用不到了。
后续的几年里断断续续有再投过两次红点和两三次 iF,红点奖就再也没中过,iF 没想到却中了两次(因为普遍说 iF 比红点难中),获奖的时候真的感觉自己可能真的受到老天爷的眷顾,是上天的宠儿没跑了。
生产力软件
我从幼儿园接触电脑,所以到目前为止计算机使用经历已经超 20 年了。感觉由于专业的关系,这 7 年里我算是掌握大量生产力软件,在这里统一记录下。非生产力类型的软件我就不列了,没有工具记录,实在太多数不过来…
工具 | 熟练等级 | 自我评价依据 |
---|---|---|
Adobe 系列 | ||
Ps | 熟练 ⭐️⭐️⭐️⭐️ | 看完 Ps 全套Deke 的 One-on-One 系列。基本的使用不在话下。(曾经)还会用 PS 画产品 |
Ai | 精通 ⭐️⭐️⭐️⭐️⭐️ | 看完 Ai 的全套 One-on-One,并获得 Adobe Certificate Expect 认证,拿 Ai 做过的图有:墙绘、工协 Logo |
Id | 掌握 ⭐️⭐️⭐️ | 看过 InDesign Secrets 部分视频,排过一次 40+ 页的册子 |
Pr | 掌握 ⭐️⭐️⭐️ | 看过大部分 Premiere Pro Guru 的教程,对视频剪辑流程算是比较熟悉了吧,负责过 3 次 TEDxZJU 的视频后期剪辑 |
Ae | 熟悉 ⭐️⭐️ | 看过老鹰的 Ae 教程,曾经能做一些简单的动效与合成 |
Au | 了解 ⭐️ | 上过学校关于音频合成的课,能对音频做基础的剪辑 |
Lr | 精通 ⭐️⭐️⭐️⭐️⭐️ | 看完 Kelby 的 “Lightroom 宝典”,算是我的 P 图主力工具了,旅游出行有图,这里就不放了(我还订阅了每月 9 刀的会员) |
Xd | 熟练 ⭐️⭐️⭐️⭐️ | 这个其实没啥好说的…会 Sketch 就会 Xd,但没主力用过,算不上精通吧 |
工业设计系列 | ||
Rhinoceros | 熟练 ⭐️⭐️⭐️⭐️ | 在原厂培训后获得资格认证,可以实现光顺曲面(G2 级别)和全封闭实体(开模级别)的模型(case1、case2) |
Creo | 掌握 ⭐️⭐️⭐️ 曾经 | 完整看完无维网的 Creo 教程,实习时被合作的 10年+经验结构工程师称赞 Creo 水平比他还高,相关模型:某控制器截面、皮克斯台灯的折叠结构、一个黄了的项目产品。后来我有把这块的自学经验分享出来(感兴趣的可以康康) |
Solidworks | 了解 ⭐️ | 因为大二一门课学的,当时看过几套教程(都已经忘了),最后就是能拿来做机构动画 |
Arduino | 掌握 ⭐️⭐️⭐️ 曾经 | Arduino 算是当时我们专业的一个小特色了,我基于 Arduino 做过点有趣的东西,详见:本科的科技设计小玩意 |
Catia | 了解 ⭐️ | 莫名其妙的本科课程,工设的产品建模课居然去选择 Catia,实在过于荒诞 |
CGI 系列 | ||
Keyshot | 精通 ⭐️⭐️⭐️⭐️⭐️ 曾经 | 参见 CGI 渲染领域,自己比较满意的渲染练习作品:Beats 耳机渲染练习、煤油灯写实渲染 |
V-Ray | 掌握 ⭐️⭐️⭐️ 曾经 | 学过三四套讲 Vray 渲染的教程(也不记得叫啥了),渲染练习:图 |
C4D | 熟练 ⭐️⭐️⭐️⭐️ 曾经 | 参加过 IHDT 的 Maxon 官方 C4D 训练,当时结业的临摹作品:鸿星尔克官网宣传片临摹 |
OmniGroup 系列 | ||
OmniFocus | 熟练 ⭐️⭐️⭐️⭐️ | 看了 20+篇相关文章,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并贯彻执行了很长一段时间,并输出了一篇长文:「三个大脑」与我的大学生存指南 | 2016 与我的数字生活 |
OmniPlan | 掌握 ⭐️⭐️⭐️ 曾经 | 学过网易课堂的课(感觉还是不错的,有相关的理论介绍),进而对项目管理也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
交互设计系列 | ||
Sketch | 精通 ⭐️⭐️⭐️⭐️⭐️ | 现在主要的吃饭家伙 就不多说了。Ant Design 去年 7 月最新一版 Sketch 组件库还是我做的。 |
Figma | 精通 ⭐️⭐️⭐️⭐️⭐️ | 会用 Sketch 就会用 Figma,会前端开发就会用 AutoLayout,之前研究过 Figma 的数据模型和画布相关实现, |
编程系列 | ||
WebStorm | 熟练 ⭐️⭐️⭐️⭐️ | 我自己开发主要使用的 IDE,做了不少自定义,写过教程:WebStorm 配置与高效使用指南 |
VSCode | 掌握 ⭐️⭐️⭐️ | 虽然觉得 VSCode 有点弱,但还是稍微研究过的,同样写过教程: VS Code 编辑器高效配置指南 |
Sublime Text | 掌握 ⭐️⭐️⭐️ | 基本上拿来当文本编辑器使用,也做过一些自定义 |
其实我日常还会经常使用其他工具产品,例如 Eagle、Zotero、Airtable 等等。但是这些工具上手难度都挺低的,基本上拿来摸索半小时以内就会用了,感觉并不值得写上去,就先放这些吧。
看了下这些生产力工具大概在 25 个左右,掌握程度及以上大致有 20 个,平均每年学 3 个较为复杂的生产力软件并达到掌握程度。(突然觉得自己好像还挺好学的)
PS:其实用了这么多软件之后我发现学习生产力软件是有某种方法的,而且和设计模式息息相关,以后有机会可以展开讲讲。
CGI 渲染
大三开始我有点沉迷于研究 CGI,希望做出非常漂亮的图出来。当时疯狂学习各大渲染器,然后补充各种渲染理论知识。看了十几部渲染相关的教程(大部分是英文的)。主要国内基本上没有啥好的资料,不过也有。比如当时印象比较深的是为了了解渲染理论知识,去看了戴巍老师的从零开始学渲染的课。就虽然他用的 Maya ,但是讲的渲染理论非常受用。再后来我将这种渲染理论应用到 Keyshot 中,在 Keyshot 6 那个年代做出了极为「真实」的一些效果图。(以我自己的认识,在当时国内应该是算是最早分享出来的)
怎么用KeyShot让场景更加真实?
以下图均keyshot直出。不知是否是题主想要的真实?既然…
zhihu.com
然后有了这几个相关的问题之后,和当前比较活跃的色魔张大妈一起创办了 Keyshot 中文网。虽然在知乎上我喷 Keyshot,挺 C4D,但是我还是为中国的 Keyshot 生态做出了一点微不足道的贡献。(虽然后来转行我就慢慢退隐了)
后来我基于这些资料,整理了一个产品渲染资料集,并在 2019 年转移到了语雀上。
语雀
yuque.com
这件事曾一度让我非常自豪,因为在上一段关系中,她关注过大妈的公众号,然后某天突然给我看了一个截图,然后感慨“你是什么神仙男孩”。自己默默所做工作的专业度和高度,被自己喜爱的女孩无意间发现且倾慕时,那个瞬间带来的喜悦和幸福是难以言表的。不过这也是过去式了。
我之前的知乎 id 叫「凡心」
(图中提到关于 Eagle 又是另外一个故事)
后来我不再满足 Keyshot 的渲染能力,开始学习 C4D,也是看了一堆堆的教程,最后决定在大四下的时候去参加 IHDT 的线下面授课程。当上了他们的课之后实在相见恨晚。真的恨不得大一前的暑假就去报名参加了,这样整个本科四年的表现能力和现在将完全不是一个等级。我当时参与做的毕业临摹作品如下(u1s1,这个作品是在同届所有作品中算是比较水的了):
鸿星尔克官网宣传片临摹
鸿星尔克官网宣传片临摹,杭州学生,站酷网,中国设计师互动平…
zcool.com.cn
不过可惜的是学完以后就没怎么用到了,尤其是现在又转行搞体验设计和设计工程,用到的时候估计也不太多了。
总的来说在 CGI 渲染领域,我算是国内 Keyshot 社区的先行者,在 C4D 中也算是个熟练工了。只是以后估计不太再会回到这个领域了。
体验设计
说实话我本科时在体验设计领域并没有如同其他领域钻研的那么深,也没有那么多的产出,只是写过几篇回答和文章。因为那个时候其实并没打算往交互设计方向发展的,只是兴趣来了研究一下。
如果要找找唯一值得提一嘴的,就是对设计系统和 Sketch Symbol 的研究。当时(2017 年)国内针对 Symbol 的文章资料其实挺少,尤其是如何制作嵌套 symbol 并形成可动态更新的设计系统。当时做毕业设计时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是实现实现一个可自定义的设计系统。但是限于 Sketch 自身的设计缺陷,这个问题在当时挺无解的,不过国外是有一些相对还行的方案,我就参考那些案例做了不少优化。
然后在我研究和制作完自己的设计系统之后,就随手写了一篇知乎回答。其实当时本意并不是想针对 Ant Design ,只是我对市面上所有不能动态调整的组件库还自称「设计系统」的设计系统极度不满,正好当时知乎给我推了这么个问题,就即兴写了写。后来听说,当时负责组件的同学吓坏了,然后通过讨论后承认了我文章里写的内容是对的。
说实话我后来我听说之后,心里是有一种莫名的爽感。可能我就喜欢干这种怼得别人心里很不爽但不得不承认我是对的事,我怕不是个心理变态。不过我现在已经内敛多了,基本不太主动挑事了(大概)。
当然这也成了我现在去蚂蚁的契机。所以是不是说,解决问题最好的方法是把提出问题的人给解决了。
前端开发
大四上半学期我开始系统学习前端开发(主要是希望自己本科毕设自己可以做个完整的产品),关于我具体是怎么学的,可以查看我知乎上的回答:
本科生如何系统地学习前端开发?
交代个背景。本人本科工业设计,大四时怀揣一颗做独立产品的心…
zhihu.com
后来的结果证明科技树上点亮这个技能点是极为正确的选择。
正因为我可以在设计视角与前端开发的视角间自由切换,所以去年在蚂蚁做的一点小工作也获得了挺高的评价。 偏右还说我要是做前端的话,凭实习时做的这个就可以去晋升 P6 。(看来我有资格回答「一名设计师被评价开发水平比设计水平高是种怎样的体验」了)
等我入职以后,感觉我主管 林外 最担心的应该是我经不起偏右们的“诱惑”,一放飞自我就突然转岗去做前端了👻 。
科研学术
在我的研究生生涯中,如果没有毕业论文的要求,我大概率是不会做科研的。所以对我来说,严格意义上的科研是在去年 9 月结束实习后才开始的(加上酝酿的时间那就挺久了)。在这 3 个月加班加点地学习和研究中,我很幸运地最终顺利完成了论文。
虽然过程有点坎坷,但是最后的论文在专家盲审中也获得相对较高的评价。后续如果有空的话,我也会把我硕士论文的研究分享出来。
在这些研究过程中,我在 Zotero 中记录了237 条相关论文(这些论文算是我文献综述的基石了)
还整理了一个相关的知识库:
语雀
yuque.com
写一篇有价值的长文(没想到还获奖了,在这里感谢少数派 hhhh):
使用 Airtable 搭建科研学术知…
这篇文章详细介绍了作者如何使用 Airtable 来打造学…
sspai.com
通识教育
英语
在高中的时候英语对我来说是一门非常头疼的学科。我感觉自己天生对语言不太敏感,哪怕到现在让我读音标我也不会读(哪怕我曾经花了一个月在认真学音标)。然后发音不标准(我的同事们要跳出来笑了),导致以前听力也不太行。
但是7 年以来,到目前为止,我阅读英文资料基本上没有太大压力。由于这 7 年间听了不下 50 套英文教程,听力水平也基本达到能听懂常规生肉对话。
之前做 MyRChainWallet 的时候,和外国的同事每周线上开会,基本上能够听懂他们说话,而且通过手势辅助,我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用英文表达出来。那段经历的确给我了不少英语交流的信心。再加上我自己开发的多译,基本上可以覆盖掉 90%以上的英文使用场景。
今天还特意测了下自己的词汇量,大概 6400 个词。(看来我还挺实用主义的)
英语中最常见的 1720 词在英语文本中的出现频率为75%,前6500词则是90%。 ——《柯林斯词典》
所以这 7 年下来,我对英语的态度和想法和高中时候已经完全不一样了。中间的过程转变也是个有意思的话题,要展开说就太长了,先按下不表。
自学
可能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在我高中以后,我就很少遇到那种能够将体系化知识灌输给我的情况。大部分情况下,我学习和研究某个领域,都感觉自己是就像是在知识的荒野中绝地求生,于无路之处开辟出道路来。(从这个角度来说,高中填鸭式的知识灌输未尝不是一种幸福)
如何快速成为某个领域专家,基本上就和如何快速学习这个领域等价。在某种意义上,我应该是掌握了一种快速深入一个领域的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构建起对这个领域的认知,进而找到对我有价值的信息资料。
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我论文中需要用到运筹学的相关知识,但是我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个东西。然后我用了我自己的方式,花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深入了解了这个领域,并找到了对我来说有价值的信息和工具,并最终顺利达成预期的目标,同时还整理了一个资料库,供未来的自己参考。
所以自学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但是限于篇幅原因,这里也就不多展开了,以后有机会的话可以好好聊聊。
自我管理
我现在非常武断地将自我管理分成「知识管理」、「时间管理」和「思维管理」三个部分,即我曾提过的「三个大脑」。
在这 7 年中,我自认为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体系,其中时间管理和知识管理都有相对系统地讲过,这几篇相关的文章,也都发表在了少数派上:
思维管理在我脑子里其实已经非常完善了,但是由于缺少相应的辅助工具,因此暂时并不容易将我的想法表达出来,需要等我将 Mindflow 做完才行。(在此立个 Flag:希望今年可以把这篇文章写出来)
如果对我自我管理感兴趣的同学,也可以关注我的这两个知识库:知识与笔记、思维进化
,一些想法也会记录在这里。
工作
工作经历
我的工作经历比起很多实习狂魔来说说没有那么丰富,大三和研一主要在和导师有关系的公司干活,研二去了蚂蚁。总共加起来算是实习了 5 家公司,其中实体产品 2 家,互联网 3 家。
在实体产品公司实习的过程中,明确了接下来几年不往实体产品方向发展。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在实体行业中没法快速迭代,成本受限很大,这可能和我喜欢尝试、有一定冒险精神的特质不太符合。可能得等到以后不愁成本了,我才会考虑做实体产品吧。
在第一家互联网公司实习时做了一些之前没做过的公司角色(比如商务、市场、营销,乃至销售),接触一些实际商业中的情况,也见识到了一些中小型的互联网企业的生存现状,也明白了这不是我想要的理想团队的样子。
再回顾下自己做过的几个项目:
夸夸群
对,你们可能想不到,其实 2019 年很火的夸夸群是我和几个学弟学妹主导着弄起来,然后不经意间发酵出来的。本来想做个小程序,没想到夸夸群先在全国范围内火了起来。
如此这般主导并见证了一个热点事件的酝酿与发酵,虽然自己不是搞营销的有点歪打正着的意味,但这也算一个高光时刻了。毕竟有被各大新闻网站报道,我那两个学弟学妹甚至受邀去上了电视台(我还是选择深藏功与名)。以后有机会的话可以展开写写,现在也暂时按下。
多译
这个是我解决自己痛点时的一个小产品(可以看之前写的介绍,这一稿写出来的时间是 2019.9.14,可以看到无论是桌面端还是网页版,和现在的版本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
除了设计以外,我在这个产品上积累了大量的开发经验,而且产生了一定的营收。算是我值得纪念的商业项目,我在这个项目中:
- 在设计上走完了设计、产品上线、数据埋点收集和迭代;
- 在开发上打通了从前端、后端、数据库到运维、管理系统的全流程;
- 在商业上做相应的商业化的验证;
当然这 7 年里我还做过不少别的项目,但是限于篇幅有限,就不展开了。
职业规划
认识我的人知道我没创业而去蚂蚁时多少会有点诧异,因为感觉看起来好像我很有创业那种激情和想法。事实上我曾经也考虑过是不是该去创业。但是后来有过那么一段相近经历后,我深切感受到创业不是我想要的状态。
因为性格原因,我的处事方式会偏保守,所以非常容易因其他因素惶惶不可终日(比如资金问题、团队问题、营销问题等等)。相比起这样的创业,我更希望在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上持续探索,哪怕并不一定有直接的经济效益。
当时在考虑未来规划时,我的研究生导师还提出想给我投 200 万,让我做某个方向的创业(我对这个方向不感兴趣,但是在他看来非常有前景和钱景)。但在看清楚自己的特质后,我最终还是拒绝了,然后决定在大公司里选一个合适的团队,发挥我的所长,去做我所热爱的事情。我也希望在蚂蚁后续的时间里,我可以尝试学会聚焦,在一个领域里扎得足够深。毕竟回顾了一下我这七年做过的事情,感觉自己兴趣还是太过广泛,不够专注。
另外也挺有意思的事情,就是我明明还没有毕业,但是已经被挖了七八次了(详见:一名设计师的被挖日常,等我回去以后请给我加鸡腿🍗)。
这说明什么?其实只要多积累,多分享,总是会有机会找上门的。
研究成果
算得上在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成果,就是一本写了两年多的书《设计思维与创业设计》,我基本上可以算是主笔了(我是二作,一作导师)。在这两年期间,我对设计思维的发展做了比较完整的溯源,发现了一些和主流观点似乎忽略掉了的东西。也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来解释什么是设计思维(我自己还是觉得这是一个极具解释力的理论模型来着)。本来以为去年 10 月能出版的,没想到各种原因又拖延了。希望上半年能够出版出来吧。等出版了以后再来详细讲讲其中的一些观点。
然后也有了 4 项专利( 2 项发明, 2 项实用新型),其中 3 项已授权,1 项已公布,就只是都不是一作(公司项目和实验室项目)。之后准备把自己平时的一些想法和创造也申请一下专利(Todo List 要拉满了)。
个人生活
感情
7 年时间里就谈了2 段,一段 4 年,一段 2 年。(几乎就是本科一段,研究生一段了)。从时间上看感觉我还是个挺长情的人。这两段感情说不上太好,也算不上太坏,很多时候也有我自己的问题。不过也在这些过程中慢慢正视和理解了自己。
这两段关系对我来说算是挺重要的,我从一开始啥也不懂的钢铁直男开始,学着如何去体谅和照顾对方,学着如何在两人间寻找共同话题,学着如何在日常中制造小惊喜,也慢慢变成了所谓的「更好的自己」吧。
但是同样,限于自身的问题(我是个典型的回避型依恋),我在有些方面始终是不太行的,可能得等某个人来慢慢引导我了,但也有可能等不到。
总的来说还挺感激的,毕竟我是个把感情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的人。
起居
上大学以后我好像很快就开始住在校外了,盘点了下这 7 年差不多搬了 7 次家(这么一看竟然频繁到平均一年一次了),感觉还挺动荡的。不过好处也有,就是对杭州这一带的租房有比较丰富的经验,不过这个也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由于我从小到大(幼儿园开始)都是过着寄宿制的生活,所以我在上大学以前,我在生活常识方面几乎完全空白,就是典型的那种十指不沾阳春水,分不清糖和盐、醋和酱油的人。
不过这 7 年来已经好很多了,自己做过饭、买过家具、维修过家电、搬过家、买过花、养过宠物,甚至还研究过化妆和护理。也经历过断网、停水、没带钥匙、猫咪乱拉乱尿、合租室友跑路等各种尴尬糟心时刻,总算是补回了以前的一些遗憾,让自己有了那么一些生活气吧。
朋友
我经常会有种在这个世界自己玩着单机游戏的错觉。因为正常情况下的我不太喜欢主动和别人交流,而有表达欲的时候,往往周围的人并不能理解,只能写出来发到互联网上,寻求「知识社交」。然而所幸在这 7 年中还是遇到了几个懂彼此,可以交心的朋友,那些让人难受的日子也就没有那么不可承受了。
一点点总结与感想
「爱学习」本人
我的 7 年学生生涯,一图以蔽之大概就是如下:抖完机灵还是要做人的,言归正传。
其实这几年以来,我感觉自己对「爱学习」这个词一直挺敏感。在之前的关系中,由于我太过勤奋,导致对方觉得她和我差距很大,最终造成两人的矛盾。这一度让我觉得我在任何事情上都不该表现出努力或者用心。再加上由于丧文化的风靡,“我佛我丧”才是主流,「爱学习」的人仿佛都算是怪胎和异类。因此,以前被人提“很喜欢学习”,或者被夸“爱学习”时,我本能地会产生抗拒,然后自我否定。
但是后来有人告诉我,这并不是我的问题,世上是有人欣赏这样的我的,这是我的闪光点,而不是什么缺点。我被那样真诚而温暖的话所肯定,第一次感到自己好像也并没有那么孤独和异类了。所以现在我也可以轻松地自我调侃或者被调侃,写下这篇略“凡”的文章时也没有任何心理负担。
毕竟,我就是「爱学习」本人,有什么问题吗?
我可能真的只是有个好习惯
感觉大部分人不喜欢说自己爱学习,是因为如果被别人发现了爱学习或者很努力的时候,一旦拿不到好结果,最后一定会被归因为自己的天赋不行或者智商不行,然后觉得很丢脸。
而「表现得不努力」是个更好的策略,因为这样一旦结果不理想,就可以用「我只要努力了就可以」的借口安慰自己,或者用「我只是不努力而已」掩盖自己其他方面的问题。
好像人们总觉得努不努力好像无关紧要,而天赋或者智力才是最核心的问题。
和我共事过的同事,往往会夸我是个很聪明、很有天赋的人。但是说实话,我挺不喜欢别人这么评价我。原因是聪明一词完全掩盖了我在背后默默做出的努力,以及努力背后看不见的习惯。他人只看到了结果,但是我的努力、我的习惯,他们都看不见,因此将其归因为「聪明」,是最容易的一种。
而且事实上,我是真的处在过一个聪明人扎堆的环境中,那种天赋的差距,是让人感到绝望的(详情查看此文)。有了这段经历后,我从来没有觉得自己特别聪明,不过是一介凡人而已。
所以如果你真的完完整整地看了我这 7 年的经历,我相信你能理解,我能做这么多,只不过是习惯罢了。(至于更完整的思想,可以看看这篇文章)
采铜法则
提起习惯,就不得不再提一嘴「采铜法则」,这是支撑我这 7 年来行动与决策的一个核心法则。
语雀
yuque.com
或许以天为单位过日子的时候,没有什么感觉,但是当计量单位以年时,我真实地感受到了这个法则的力量。
譬如我现在写的这篇文章回顾过去,仿佛又看到了7年前刚看上知乎的我、6年前泡在 One-on-One 中的我、5年唏嘘感慨的我、 3年前黯然神伤的我、2年前引出爆点兴奋至极的我、1年前与国外同事侃侃而谈的我、三个月前挣扎在论文中的我、前天半夜辗转反侧难以入睡索性起来写文的我。
看到了这些我,我从未有过如此之大的信心,仿佛沉寂在过去时光中的无数个我,跨越时间的阻隔,和现在的我站在了一起,共同为这篇文章注入力量,为我的未来注入力量。
记录的意义是什么?
想起这个问题,就想起之前 18 年 TEDxZJU 大会上听陈陈陈讲当代艺术和终生计划。
什么是「终生计划」?就是一个艺术计划在提出之后作者要执行一辈子。
印象很深的其中一件作品《时间的形状》,作者从一根钢丝开始,每天沾一下油漆,就这么简单的一个动作,然后作者从 2006年一直做到现在。
当他讲完什么是「终生计划」,他说:“我想大家一定会问,说为什么我需要听这个东西呀?和我有什么关系呢?我为什么要了解当代艺术?或者说了解终生计划?”事实上,当时我脑子里也是这么在发问。
然后他顿了顿:“我想说的是,为什么我们要艺术地生活,为什么终生计划这件事很重要。是因为艺术地生活,或者说终生计划,是可以「对抗沉沦」的。”听到这句话时,我整个人仿佛被雷劈了一般,整个人非常亢奋。这句话对我的启示如此之大,以至于都没有仔细听到后面的内容。( 感兴趣的可以看看原视频,我个人非常推荐)
他还提到终生计划的作用:在一个必定可变的人生序列中,你如果制定了一个直线固定不变的的作品序列。它会和你的生活构成一个相互参照的关系。然后你的生活就会变得松动和轻量起来。做作品过程中的那些重复、突变、叠加和消解,都可以互相滋养到生活当中。因此一个好的「终生计划」,会是一个非常有益的自我修炼。
所以记录的意义是什么?用艺术家的说法就是:对抗沉沦。至少在我的每次记录回顾中,我都明显感知到自己在时光长河上的足迹,不至于被消磨得迷失方向。
我的终生计划
所以我在今年的时候萌生了这个念头:我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和所长,做一个属于我自己的「终生计划」作品,用于记录自己的人生轨迹,并以某种科技的、设计的、艺术的方式进行表达。
其实在这篇文章中已经有了一点倪端。因为我的生活记录被各个数字化产品忠实地记录,例如 Apple Music、Zotero、Lightroom、Airtable、Qbserve 等等。我可以利用各个工具的 API,并结合自动化的能力,将我的阅读数据、音乐数据、照片数据、时间安排数据等等全部整合到一块,并以某种可视化方式表现出来(暂时没想好具体展现形式),以年为单位进行记录与切分。
当然具体的构思和执行还没有确定,希望今年可以开始执行我的这个终生计划,等我构思完毕后也会开源出来。
最后的致谢
我写在毕业论文中的致谢,基本上也就是我想说的话,正常情况下,想感谢的人应该都看不到,所以趁机贴出来,不管能不能被看到,毕竟这就是我的心意。
在浙大的近七年的日子一晃而过,即将告别我的学业生涯,感谢浙大给予我的开拓的思维和眼界、严谨求是的精神、创新创业的勇气,让我不断成长,对个人定位与职业发展有了清晰的认识。
感谢在浙大遇到各位老师,既给予了我知识和技能上的成长,又为我树立了良好的榜样,让我以成为优秀的人为目标而努力。
非常感谢我的导师黄琦老师,正是黄琦老师对我耐心而又针对性地教导和启发,我才能够顺利地完成研究生阶段的研究与实践工作。
感谢我在蚂蚁集团体验技术部设计实习期间帮助过我的前辈们,尤其要感谢晴风和林外对我的帮助和支持,我的论文研究有了你们的专业经验和帮助才得以如此丰满。
同时也要感谢陈越、田家雨、周诣萍、郑济元、孙驰皓、徐凯炎、吴林刚等同学,对我毕业设计工作和个人生活上的支持与鼓励。希望大家毕业后, 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做出对行业、社会与国家有益的贡献。
特别感谢梁宁同学,感谢你陪伴我走过了我的研究生生涯。哪怕未来会分开,但我永远感谢那些一起度过的简单而快乐的日子。Mitch 曾说过,“所有的结局都是新的开始,只是当时不知道。”希望在接下去的日子里,你也会开启属于你自己的人生新篇章。
最后感谢我的父母与亲朋,在我的求学求知之路上给予我鼓励与支持,让我在前进的路上始终不孤单,始终有可以依靠与倾诉的人。
谢谢大家,我毕业了。
原文链接:https://sspai.com/post/66182
作者:空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