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采访:魏嘉璐、胡冠菁
    编辑整理:郝樾

    CGM:我们本期的分享主题是:Grow through what you go through, 通过你经历的事情成长。余博士1994年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专业,2000于堪萨斯州立大学获硕士学位,2003年于明尼苏达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相信大家对余老师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基因组选择以及复杂性状的分子分析等研究领域里的成就都已经非常熟悉,这里就不再赘述。本期专访,我们希望能够了解余老师在植物数量遗传学以及分子育种领域研究的学术心路历程,以及从国内种子公司职员到现在北美杰出教授,一路走来的经验与收获。下面我们把话筒交给余老师,让他来进行今天的分享。
    余建明教授:大家好,很高兴受到CGM的邀请,来分享一下我的心路历程。具体学术上的东西我今天不想太多讲,因为大家可以到我的网页去看,包括以前讲座的一些录像。今天我还是想讲一下自己从国内种子公司职员到北美教授这段历程的一些感受和体会。
    CGM独家专访】余建明教授:通过你经历的事情成长 - 图1
    余建明老师网站截图
    https://sites.google.com/site/quantitativegeneticsmaize/home
    今天的题目我也是想了很久,“通过你经历的事情成长”,重点在“成长”二字上。说起大家经历的事情,大家可能会说一言难尽,满纸辛酸。其实人的经历也有很高兴和愉悦的,当时就能体会到自己的成长;而另一些经历的存在,是让我们慢慢的回味,慢慢才感觉到成长。

    You can change, if you want to see a difference!
    1985年我上初二,现在回味的话,有一段经历让我很难忘。有一本书叫《快乐的人生》,作者是戴尔‧卡耐基。现在可能网上的“心灵鸡汤”、“励志读物”有很多了,大家看多了可能也没什么感觉。而我当年读这本书的时候,是很认真地去读,这本书对我的影响很大,可以说是终身受益。这本书的英文书名是“How to Have a Happy Life and No Anxiety”,就是说减少你的焦虑、焦躁、不满的心态。我记得是初二暑假时,我的二姐借了这本书,她没怎么读,我倒是读了。
    这本书里的一些话我还记得很清楚,比如要“去赞美别人,给别人带来喜悦”:如果你每天在走廊里见到同事,你说一些让人高兴的事情,其实这种欢乐也会带给你自己,因为别人会报你以微笑。
    还有就是要“知足”:书里有个例子,讲一个监狱里的人,他唯一的愿望就是出了监狱以后看一看天上的月亮;人的不知足或不满,是因为追求欲望太深,如果我们知足的话,就能更好地享受生活,并减少忧虑。
    再就是“感恩”,一切事情的发生,并不是你自己努力就行了的,少不了别人默默地帮助你,促成你的成就,所以要常怀感恩之心,学会感激别人。
    还有“奉献、分享财富”,我的学生们毕业拿到学位后,我会劝他们加入校友会,将来有能力可以回馈母校。我上学时一直拿奖学金啊、助学金等,我觉得现在我成功了,我就要把财富分享出来。我是堪萨斯州立大学和明尼苏达大学的终身校友,每年都给学校捐钱。
    书里还讲说要“培养自己的充实感和信心”,我们的信心要建立在自己成长的经历上,而不是建立在别人的夸赞、或一些成就上;有的人即使成就很多,但他的内心很空虚,他就会总是渴望别人来赞美他。
    CGM独家专访】余建明教授:通过你经历的事情成长 - 图2
    图源自网络
    现在我家里的书桌上,也经常放着一些类似的书。因为这种书需要不断地去阅读和思考。你的人生经历越来越多,体会也会越来越深。我们每个人面对纷繁的世界,难免受到干扰,可能一不小心你的妒忌心就起来了,一不小心你的自满或自大又起来了,然后就会遭受一些挫折,把自己打回原形,就需要重新调整自己的情绪。
    这本书我的总结就是:如果你真的想要看到自己的进步,你就必须亲自做出改变。比如你以前不读这些自我激励的书,今天决定开始读了,那就是一种改变。但不要认为读就得必须读完,你可以读几篇放下,过几天再读。只要你记住不停地改变,就行。如果你总是在想,而不去行动,这个事情一直没开始做,那你就不会有进步。

    It’s okay to accept the path of your choice!
    1991年我大二的时候,我在西北农业大学(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那时刚上大学感觉不是特别好。我当年(高中)在陕西省的保送班,去西农考了次试。爸妈说,农业大学国家支持,那你就去上吧。所以我就保送去了西农。可我后来发现我的很多同学去了一些大城市里更好的学校,而我还在陕西杨陵这个小地方,我就觉得心理上比较受打击。
    好在我上了一门大学心理课,我发现自己愿意做出改变,我把心理课上学到的东西努力应用到应对自己的挫折感上。我慢慢改变了我的想法:当年我可能没有足够的信息,不知道如何选择,但是我已经选择了。我没有选择的那些可能性,是永远不存在的,因为没有另外一个我。所以我决定接受这种选择继续往前走。
    image.gif
    图源自网络

    It can be just the last thing you did! Yay!
    1994年,我大学毕业,到了中国种子集团公司工作。1997年我决定申请出国,当时我还不知道最开始申请的八所学校没有一所给我奖学金。我只觉得八所不够,所以又申了四所。后来才知道就是在我最后申请的四所学校之一,堪萨斯州立大学的一个年轻教授Mitchell Tuinstra(97年他刚到堪萨斯),他看了我成绩很好,接受了我的申请。我总结了一下:也许有时候,就是你最后做的那么一丁点儿,起到关键的作用。有时我们会觉得自己很努力,问题是比你努力的人更多。你要竞争的话,是不是能再努力一点儿

    荒废还是奋起?__You can do things that make you feel good, now (?) and later!
    1998年,我刚到堪萨斯州立大学的第一学期,我的英语底子还是不错,当时我竟然有时间上网去下象棋(笑),那时确实有点荒废。这个荒废感是很奇怪的,你觉得自己在不断往下掉,掉进一个深渊,但却不愿奋力往上爬。
    直到有一天,我好像突然被惊醒了。一天早上,我的硕士老板来到我的办公室,他就问了我一句话,他说:马上要过感恩节和圣诞节了,在假期之间,你能不能写出一篇20页的文献综述(literature review)?哇,当时时间只有一个月了,我觉得压力特别大。
    当天晚上,我就在学校图书馆呆到晚上十二点半,直到人家门都关了。从那以后,我就给自己定了一个计划:每周必须去图书馆三次,每次8点到12点。我定的计划很严格,每次必须到12点,必须让自己感觉到自己很勤奋。因为当你看到图书馆大厅灯都黑了,只有一个小角落灯亮着,陪你熬夜,你还真能把自己感动到
    CGM独家专访】余建明教授:通过你经历的事情成长 - 图4
    图源自网络
    大家可以看我配的插图,这上面说的很有意思。“wake up”是指早起(当然你可能是夜猫子也没关系),它的意思是无论你聪明不聪明,都要比别人更用功,自己的状态要清醒、清晰。“get up”是说让你动起来,去行动。“dress up”也挺有趣,我们做学问做科研的人,也有必要让自己进入这种状态;我会给学生讲,你们应聘之前,平时就要准备适应这种dress up,别应聘当天穿着西服皮鞋不习惯,走路别扭。“show up”也很重要,我有时自己也会思考,是去听那个讲座还是不去啊,学生组织的活动我去不去呀,你会发现,只要你show up就会有所收获。最后就是“never give up”!
    我的总结就是:你可以做一些事情让你当时感觉很好,比如我们喜欢看电视啊、喝啤酒啊、懒洋洋的放松,你现在感觉好,但之后可能就不一样。所以我们做事情的时候可以权衡一下,是不是当时感觉好,以后也感觉好。比如,你勤奋读书的话,你当时被自己感动,感觉不错,后面也会越来越好。再比如,你天天锻炼身体,当时感觉精力充沛,以后也好啊,身体健康、少得病。

    Be prepared, be bold and shameless! Everyone has a start!
    1999年,我读研究生的第二年。我经常去图书馆,也不光是看文献,有一次我就抓了这本书来读。书名叫“Networking Smart”,作者是Wayne Baker。当时我看了一半后,就给这本书的作者写过一封电子邮件,因为自己有感而发,我觉得书里讲的这些networking太重要了。
    为什么说呢,看了这本书以后,我开始经常看各个大学里植物遗传育种、农学系一些教授的网页,我看他们的科研兴趣、教育背景,看他们的导师是谁,导师的导师又是谁(我们做育种的管这叫pedigree)。我在看这些老师为什么能成功,看别人如何达到现在这种程度,他们是怎么拿到教职等等,了解这些使我也有一种满足感。他们当中有很多人,后来就成为我的同事了。
    还有就是,每次出去开会时,我会常留意别人的名牌,看人家是什么名字、哪个大学的,我会快速地回想有没有看过这个人的网页、或者是不是我能说出几句关于此人科研的内容来,然后我就会和别人去交流。当初我脸皮很厚,开会时经常主动去和人聊天,甚至有时会闹笑话把人认错了,但是无所谓。这本书教给我,在networking过程中,有可能你会遭到冷遇,有可能你会被耻笑,有可能别人会不被你感动,但是只要有一个人被你感动就行,只要有人来激励你、认可你就行。
    CGM独家专访】余建明教授:通过你经历的事情成长 - 图5
    图源自网络
    渐渐地我总结出来了,不要找那些如日中天的大牛、或者特别忙的人。比如可以找一些不是那么忙的老先生,他会很耐心地给你讲解一些问题。如果你看过他们的文章,向他们请教,他们会非常耐心地告诉你。
    我总结几点就是要“be prepared”,比如我看过人家的网页,了解人家的学识,听过他们的讲座等等;再就是“be bold and shameless”,你太脸皮薄、太害羞,脚步一迟疑,可能机会就让别人抢走了;还有“everyone has a start”,每个人都有一个起始,我最开始去开农学年会,放眼望去我只认识三个人,如果现在我去开农学年会,我就认识很多人了。
    所以有时我去开会,有青年学生想找我说话,我还是愿意稍微打断和其他教授的谈话,和年轻人聊一聊。如果我这方面做得不够好,大家也可以给我写电邮,或者看见我时向我挥手。小手挥一挥,我会关注到你的。因为我是过来人,我知道你心里的忐忑和想跟教授交流的心情。

    You can do things that you’ve never done before! Of course!
    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点点做科研的“疯狂”状态:就是2005年我们做Q + K mixed model的这篇文章的经历。这篇文章从开始分析数据到初稿写完,只用了30天的时间。说出来大家可能不信,甚至于我们的一些co-authors都很惊讶,数据产生后过了30天,突然一篇manuscript就写好了!
    CGM独家专访】余建明教授:通过你经历的事情成长 - 图6
    CGM独家专访】余建明教授:通过你经历的事情成长 - 图7
    Nature Genetics 38:203-8.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g1702
    这篇文章源于我们一个突然的想法,可以算是我自己原有的数量遗传的根底,与另一位一作Gael Pressoir 群体遗传、人类医学和GWAS的基础,再加上Ed Buckler宏观的看法,三者的完美结合。当时Ed给我们下了一个“死命令”:三十天之内,拿出初稿。哇,当时根本想不到自己会把这个事情做完,但是我们还真的完成了。
    现在大家看到这篇文章被引用了两千五百多次,但其实第一稿也是被拒的。被拒说我们做的不好,没有人类遗传的内容。后来我们通过合作者补了一组人类gene expression的数据放进来,然后我们就开始分析。恰好有一个人类遗传的软件,是由C++写的,而我刚好在读博士的时候上过一门C++课,所以我在软件上稍加修改,马上可以吐出我们想要的东西。所以很多日积月累的技能,和一些不同的观点结合起来,最终形成了这篇文章。
    关于这篇文章我最大的感受是,有些时候你真的能把自己感动到,你可以做一些你根本想象不到的事情,“of course”! 我们要是重复地做自己会做的东西的话,那是会很乏味的。很多学生被老师布置一个新问题是会说,这我以前没做过。那你要是你做过的话,咱不就又在重复吗?一定要创新嘛。所以从心理上要调整,让你自己可以进入这个高度紧张学习的状态。当时我早上五点就醒来,脑子就开始有一些想法,七八点去学校赶快把它实施,到晚上十一二点还在思考,就是一种“疯狂”状态,也可以给自己攒一些信心。
    “When you get enough rejections, you will figure it out.”
    ── Edward S. Buckler
    2006年,我开始在堪萨斯州立大学任教职,我的感受是现在才有时间认真学一些东西。当年读硕士博士上的一些课程可能只是把考试过了、或者回答问题交流过了,但对这些问题的理解,真不是很深。开始当老师以后,我才知道什么叫“教学相长”,教的过程也是学习的一个过程。
    还有当PI组建自己的团队以后,我们可以向团队里的每一个人学习。比如我招的一个博后,林中伟教授,他是克隆基因能手,我就跟他学怎么克隆,一起讨论。朱成松,他的数量遗传和统计遗传功底比较深,还有李显然, 武玉叶等等,他们都有各自的特长。我的目的就是创造条件让他们做科研,同时我也当一个学生,向他们学习。古语云:三人行必有我师,我的学生也可以是我的老师,学生也可以学会学通后把知识教给我。
    我当了教授以后也想发文章,发好文章,然后就失败很多次,挫折感很大。后来我给Ed Buckler写电邮,问他怎样才能让文章至少通过第一关,至少被送审呢?Ed就告诉我了这句话:“When you get enough rejections, you will figure it out”。
    其实科研这件事,别人如果告诉你一些秘诀的话,你可能还接受不了。你就必须自己去经历,亲历亲为,去感受和思考,慢慢才能figure out。包括我们如何来面对自己的文章被拒稿,这是一个很大的学习过程。在之前我们可能学会了如何当一个好学生,怎么当博后,怎么当一作等。但我们当了老板以后,就开始学习怎么做一个合格的PI,合格的通讯作者,怎么写cover letter,怎么教学生……这些都是学习的过程。

    I am still working on it; I am still figuring it out
    这几个墓碑你会选哪个呢?第一个墓碑讲:有些人总在讲自己的梦想。第二个墓碑说是:有个人总在看别人的社交网站。第三个是在讲这个人很享受自己的人生。第四个是说她自己探索了很多事情,比如旅游、科研等各种经历。第五个是她总在想,不去行动。第六个是她一生都在和别人比。
    CGM独家专访】余建明教授:通过你经历的事情成长 - 图8
    图源自网络
    我们如何定义成功?成功并没有一成不变的标准,只要每天在进步在完善,每天在学新东西就是一种成功。不要和别人攀比,因为有时我们被激励了,一和别人比很快会泄气。所以不需要和别人比,我们只需要比昨天的自己更加提高就行。所以我自己感觉,we may never figure it out,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些,可能我永远搞不清楚,但是这是一个攀登高峰的经历,是一种过程。
    CGM独家专访】余建明教授:通过你经历的事情成长 - 图9
    图源自网络
    回到我的标题,通过你所经历的事情成长,关键要“成长”,每次挫折,失败和磨难,如果你把它作为一种成长的机会和安排,那么没有这些挫折,你或许就没法成长,挫折来的早你或许能早点长大。我们可以把自己预想到三年后、五年后去看今天的一些苦恼,你要是主动地觉得自己要抓住机遇成长,那么一些事情就可以释然了。



    请点击腾讯视频框收看精彩问答环节(**31:34**开始讨论部分)

    关注我们
    CGM独家专访】余建明教授:通过你经历的事情成长 - 图10
    cgmonline.coChinese Genomics Meet-upBilibili:CGMonline 欢迎三连!Cgmonline微信群: 请添加微信好友beckyhao13,请务必注明”CGM+姓名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