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采访:郭婷婷
编辑整理:郝樾
CGM:大家好,欢迎参加北美华人基因组学在线沙龙(CGM)第56期的人物专访——《与跳跃基因共舞》。这期我们请到的嘉宾是密歇根州立大学的蒋宁教授。她不仅工作上特别优秀,人也非常好,今天如果大家有各种各样的问题,都可以问她。本期的专访活动我们会有一个提问环节,但在这之前,我们先请蒋宁教授简单地介绍一下她整个的科研历程。所以现在我们把时间交给蒋宁教授。
五岁尝试了豇豆和南瓜遗传杂交实验
蒋宁:好的,谢谢婷婷。我很高兴有这个机会跟大家交流一下,我特别希望我们可以作为朋友一样相互谈一谈心得。下面我就介绍一下我求学和科研的经历。在我出国之前,我一直居住在南京、扬州这一带。我的家乡离扬州很近,后来我到南京、扬州上学,之后又回到南京去工作。我的父亲以前是一个生物老师,所以我很小的时候他就灌输给我一些生物学的知识,我在5、6岁的时候就做了我的第一个遗传杂交实验。当时我特别喜欢的蔬菜是豇豆,但是我觉得豇豆细细长长的太小了,所以我想如果我把豇豆和南瓜杂交,那是不是豇豆就可以长得像南瓜一样大!所以我就把南瓜的雄花花粉放在豇豆的花上面……当然后果你们可想而知,杂交是做了,但结出来的豇豆种子还是豇豆,现在我总算是明白了为什么杂交会失败。
_
十年磨一剑
1979年我去了南京大学,在生物系就读植物生理与生化专业。毕业以后,1983年,我考取了扬州大学(那时叫江苏农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同样也是读了植物生理与生化专业,当时我研究光合作用中的光呼吸。硕士毕业后,我到江苏省农科院遗传所工作了十年。这十年期间,我杂七杂八地做了很多事情。先是做植物营养,后来那个课题组没有经费了,我们就靠种蘑菇为生。我种了两年的蘑菇,我们的所长觉得看不下去,就把我调去做水稻和小麦的组织、花药培养,同时也负责所里的香水百合和新品种草莓的快速繁殖。十年就这么过去了,我那时三十多岁,想说试一试看看能不能到国外继续读书,我就考了托福和GRE。所以1996年,我到了乔治亚大学的园艺系(Horticulture)去读博士,刚开始我做的题目是洋玉兰(Southern magnolia)的抗冷和繁殖。
与转座子结缘
我PhD读了一年后,在秋季学期选了一门课,是Sue Wessler 和另外一位教授教的,我在课上考试成绩很好,Sue觉得好像我是一个可造之才,她就派了一个学生来游说我,问我要不要转到她的实验室,就这样我转去了Sue的课题组。上课时她对我非常的nice,转到她实验室后我才发现她其实是要求非常严格的,但我还是咬咬牙挺下来,完成了PhD学业。Sue是做转座子的,转座子可以在基因组里面跳来跳去,是基因组里重要的组成部分。说起转座子,我们就要提到Barbara McClintock,她用玉米的表型来推断转座子是可以动的。我非常非常敬佩她,不只是因为她在科学上的成就,更因为当时她的思考非常超前,即使所有的人都怀疑她,她对自己也没有任何的怀疑,这一点非常了不起。
在水稻里发现活性__MITE转座子
在我进Sue实验室之前,她的一位博后早在92年发现了一种以前没报道过的小转座子,在基因组中的重复度非常高(Miniature Inverted–Repeat Transposable Elements,MITEs, Bureau & Wessler 1992)。第一个被发现的MITE就是B2。然而在发现B2后的十年当中,却找不到一个有活性的MITE,即检测不到它的跳跃。我到Sue的实验室俩年后,有一位来自华盛顿大学生物信息学专业的访问学生鲍志戎。我请他吃了一顿盐水鸭,我们就想说不如把水稻基因组当中所有的repeats一网打尽,这样什么都可以找出来(当时水稻基因组正在测序,还没有完成)。于是他写了一个package,叫RECON(Bao & Eddy 2002),可以把基因组中所有的重复序列家族都拉出来。他把这些序列交给我,我就从中开始找转座子,当时我发现第1031个序列看上去像一个有活性的MITE,在基因组中有很多一模一样的拷贝,说明它最近还在跳跃。然后我就去做实验,验证了这一结果(mPing,Jiang et al. 2003)。这是第一个用计算的方法找到的活性转座子。
带着__Pack-MULEs开始新工作
我在Sue实验室做的另外一个项目是有关Mutator-Like Elements(MULEs),在玉米、水稻和拟南芥中,人们发现这类转座子里面可能夹带一个基因片段(Gene-carrying MULEs,Pack-MULEs)。我想知道MULEs里面携带基因序列这是一个罕见的现象还是普遍机制。当时水稻基因组已测序完毕,所以我又“故技重施”,跟鲍志戎把整个水稻基因组梳理一遍,发现Pack-MULEs在水稻当中非常丰富,有3000个拷贝(Jiang et al. 2004)。2002年我博士毕业时,我的先生还没有毕业。所以Sue说我可以先在她实验室做一个临时的博后。博后做到一年的时候,有人提议我可以去尝试找工作。我就试着投出简历,当时很幸运,找到了几个位子。密歇根州立大学的植物研究比较强,我就选择了MSU。当时因为Sue的实验室侧重做MITEs,我们两人讨论决定把MITEs留给她,我就把Pack-MULEs的工作带到了MSU。所以我在成为PI后,一直在做Pack-MULEs的相关研究。
请点击视频框,收看蒋老师的完整报告,包括她成为PI后的学术历程(从15:00开始)和后续采访。**
线上问答部分:
CGM:感谢蒋老师精彩的介绍!我能感受到您对跳跃基因这个课题有着浓厚的兴趣,您做的工作听起来非常有趣。而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当我们学生遇到挫折时,比如实验不顺利,会有很多困惑,觉得做的东西一点意思也没有。我们该怎么把科研做的像您一样,特别的精彩呢?
任何工作讲起来总会觉得特别精彩,但实际上做起来,大部分时候还是挺枯燥的。在这一点上,我认为要给年轻人一个忠告:不要你的导师叫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你应该好好想一想,这个思路是不是对的?你这样做是否能解答重要的问题?想得到这个结果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我觉得做实验固然重要,但做实验之前的思考是更重要的。
CGM:就是说作为一个合格的博士或博后,我们做实验之前的思考是每个人都要具备的。
对,因为我们总会依赖导师,总说“我的导师总会比我懂得多”,“我的导师经验比我丰富”。然而事实上,你的导师非常忙,可能导师想你的project只花了百分之五的时间,跟你去花百分之百的时间肯定是不一样的。所以导师让你做的事情,你要认真思考。如果导师说的对,你就去做;如果说的不对,你也不要闷声自己做。我觉得你应该要想想你的理由,去跟导师商量。
CGM:您在读博士期间就有两个重大的发现,这好像和我们大多数学生不太一样。请问您是怎么做到的?
其实在Sue实验室的头两年,我也没做出很多东西来。但是我性格比较倔强,面对严格的导师,我也从来没有流露出沮丧的情绪。于是Sue就跟别人说我“像钉子一样顽固”。比如找到活性MITEs,一开始的思路是把在玉米里发现的B2转到水稻里,再在转基因水稻中看有没有新的B2拷贝。当然现在我们知道了MITEs是非自主性转座子,它自己不能编码转座酶。所以回头看当时的第一个方法其实非常的不合适,根本不可能做出来。所以我当时找了一年,却什么结果也没找到。后来,我们转而在水稻的重复序列里找,才找出来了活性的MITEs。
CGM:是不是说我实验一年两年都做不出来,我就应该像您一样,像“钉子”一样的继续做下去?
不是像钉子一样一直做下去(笑),你要想一想,这个实验用当前的方法可不可能做的出来,然后有没有其他可行的方法。
CGM:您刚才谈到学术生涯中,总会有几个阶段比较困难和苦恼、会遇到一些挑战。您能否分享一两个这样的例子,尤其是您当faculty以后。您现在回看您的学术历程,有没有像里程碑一样的关键转折点?
我觉得我的经历比较特殊,因为我不是从大学毕业或硕士毕业就直接去读PhD。我的turning point是在我的博士期间。我在Sue实验室时,在我发现mPing之前,我发表了PhD阶段第一篇文章,当时发在Plant Cell。那篇文章,Sue跟我来来回回写了很多遍,我也很感谢她。她没有像一般的PI一样直接帮写,而是让我自己写,一遍一遍地写,一遍一遍地修改。她会指出我哪里写的不对,哪里逻辑有问题。这给我一个非常好的思考的过程。我学会了怎么去组织文章的逻辑,应该怎么去写文章。那篇文章我到现在都觉得是我写的最好的一篇论文,因为是精雕细琢,没有一句废话。这个过程我觉得特别有用,使我明白我并不是缺少“智力“,而是缺少一个人去引导我。Sue当时就充当了这样的角色,她特别耐心,草稿交给她,她会告诉我某个句子写的不对,这段可以挪到那里。这样一遍一遍的修改,最终我知道应该是怎么写文章了。虽然我的语言到现在都不是特别过关,但我知道怎么去组织一篇文章,我也知道应该怎样最有效地去进行实验。我觉得我对科研的把握,是在PhD时期就已经形成了的。我当了PI后,与其说研究方面新知识的增长,不如说我学到更多的是怎么写grant,怎么跟同事相处,但这则是慢慢积累的过程,并不是一个突然的转变。
CGM:可不可以分享一下您刚从博后变成PI时如何提高自信心。我刚结束了博后,开始新工作。发现很多时候需要自己做决策,却很难找到人讨论,就会觉得不太自信,不知道怎么样做是对的。
如果你觉得做决策时不自信的话,你总归会找到比你senior的一些人,可以去询问他们的建议。我觉得这一点可能因为我们中国人总是比较shy,好像怕说出来会显得自己没有水平,或者显得不称职。其实没有关系的,任何时候你有了困难或者有不自信的地方,我觉得就应该去问别人。
** 有时我们比如实验出错误的时候,哪怕很小的差错,可能会想很多天,也会对我们的情绪造成影响。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克服呢?
其实我也像你一样,有时为一件小事郁闷很多天。说了你可能不信,我觉得克服这种状态最好的办法就是:你现在该做什么事就去做,你的注意力就会转移,你专注工作时,心情就会慢慢平静下来。
CGM:当我们面临人生选择时,比如找工作是去工业界还是学术界,该如何做出抉择呢?
对于这个问题,可能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照我说,虾有虾路,蟹有蟹路。学术界的话,现在想要进好的大学已经是相当困难了。但如果你有兴趣,想进学术界你就去尝试,试过几年发现不行,再去industry,也没什么的。而工业界也有好处,比如你不用发愁要养活你实验室的人。相对来说,学术界好像有学术自由,但实际上现在这个“自由”也不是很大了。因为即使你有自由去选择想要做什么,但如果没有funding,就什么也做不成。
CGM:请您总结一下人生每个阶段态度和想法上的变化。
我二十多岁时,硕士毕业就开始工作。其实我一直是一个“听话”的人,但可能因为我太听话了,领导叫我做什么我就会做什么。到美国之后认识到一点就是,你自己要对自己负责,而且你是可以改变你自己的处境的。从三十到四十岁是我思想和环境变化最大的过程。四十岁时我成为PI,当时我很清楚都知道,一切都得靠自己。但还是需要有人来帮助和引导你。我觉得可以分享的一点是:哪怕别人给你一个很小的帮助,也要给人credit。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是欠你的,人如果帮你的话,总要领这份情。好像美国人都习惯把“thank you”挂在嘴上,而我们中国人喜欢说“大恩不言谢”,我觉得其实这样并不好。如果你感谢,你就应该说出来,并从心底里认真地去感谢别人。
线下讨论部分:
CGM:您关于时间管理有什么建议,尤其是成为PI之后,该如何规划时间?
我做postdoc时,感觉每天都有新发现,做出成果特别快。成为PI之后,其实大多数时间在做管理、写东西、教课、带学生。我那时心里很焦急,也很羡慕一开始就起飞的PI。而我头几年没有发东西,还总觉得时间不够。因为post doc是整天整天做科研,而新PI可能在时间上没有连续性,往往开始做研究,却要忙别的事,再回来就忘记上一步做的什么了。过了一段时间后,我慢慢习惯了,也定下心。我的一个建议就是要把每次做的东西记录好,做到每一个阶段都要写实验记录,这样慢慢积累。我也不再强求有大把时间,即使一两个小时我也要做一些工作,见缝插针地把碎片化的时间利用起来。另外在工作上要有priority,要搞清楚哪些是必须做的,而可做可不做的事情就可以排在最后。还有一点是Sue教给我的:每一个大的课题,都可以分成小块,你可以问问自己,每一小块重要吗,它会不会对我的结果有显著的影响,以此来决定工作的顺序。
CGM:那您会不会牺牲睡眠的时间来做科研呢?
我在生活上很简单,我可以少去逛街,少看电影、电视,但我唯一保证时间的就是睡眠。做脑力工作的人,睡不好是非常影响效率的,会事倍功半。所以我一定保证每天睡足八小时。我在办公室放了一个垫子,有时累了可以躺一躺。
CGM:您会给自己放假吗?比如周六周日会上班吗?
周六周日我会上班的。但也会在周末歇一段时间,在家种花、种草、种菜。但因为事情太多了,而在家我没有办法工作,因为我会想到地里晒太阳,所以周末我也经常会去办公室工作。
CGM:有时我们在科研上遇到问题,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回答,比如建议使用不同的方法,该怎么办?
我建议先从最简单的方法进行尝试,不行再试第二个。
CGM:您在农科院的工作经历对您之后的职业发展有什么影响?
虽然在农科院做的工作和我之后的课题很不同,但我读PhD时比别人更tough,这可能是前一段工作经历带给我的。
CGM:感觉您在学术上非常的“倔强”。
是的(笑),我读PhD时特别有激情,有时也会整夜整夜的做实验,弄不明白的地方我就一定要figure out。
CGM:是因为您对课题很感兴趣吗?
在我的第一篇文章快要发表的时候,我那时突然开窍了,开始明白怎么做research,我就对科研充满了激情。我在Sue的lab第一篇文章发的是plant cell,以前我觉得这个期刊多好啊,上面的文章也好。我觉得我也能发plant cell了!(笑)
CGM:是不是可以说这篇plant cell文章是您科研道路的一个引子,给您动力,以后也越来越好?
可以这么说,这是一个加速度的过程。我也觉得自己非常的幸运,能够被Sue看重,她能花很多时间指导学生。
CGM:您知道吗,您的学生树俊也跟我们讲了同样的话,因为您能花时间教导,所以他才有现在的成果。
是吗?有时我会因为一个小问题和树俊争论的面红耳赤。但我鼓励学生说,做科研,只要有个念头就要去尝试,即使试不出来也没关系。
CGM:我们在学术道路上会遇到很多人生困惑,却很难找到可以指导的人,感谢蒋老师回答我们这么多问题,对我们帮助非常大。
参考资料:
Bureau TE, Wessler SR. 1992. Tourist: a large family of small inverted repeat frequently associated with maize genes. Plant Cell. 4:1283–1294.
Bao Z, Eddy SR. 2002. Automated de novo identification of repeat sequence families in sequenced genomes. Genome Res. 12:1269–1276.
Jiang N, Bao Z, Zhang X, Hirochika H, Eddy SR, McCouch SR, Wessler SR. 2003. An active DNA transposon family in rice. Nature. 421:163–167.
Jiang N, Bao Z, Zhang X, Eddy SR, Wessler SR. 2004. Pack-MULE transposable elements mediate gene evolution in plants. Nature. 431:569–573.
关注我们:
CGM网站: cgmonline.co
YOUTUBE频道: Chinese Genomics Meet-up
微信群: 请添加微信好友beckyhao13,并注明”CGM”
本文及相关视频均为CGM原创内容,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