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的训练,与体能的训练有很多的共同性。

    1985年,38岁的苏世民(Stephen A. Schwarzman)与合伙人彼得·彼得森投资40万美元设立私募投资银行公司——黑石集团。现在,黑石集团管理着全球包括中国主权财富基金在内的超过5500亿美元的资产,成为全球最大、最令人尊敬的金融公司。苏世民先生在《苏世民:我的经验和教训》一书中讲到他的成长经历——他高中时加入校田径队,当时他就读的阿宾顿高中没有专门的训练设施,但他坚持在恶劣的条件下训练,即使在冬天,也要绕着学校停车场一圈又一圈地奔跑。

    “停车场坐落在小山上,寒风呼啸,天冷路滑,我们都低着头跑,唯恐不慎滑动”, “我没有一天训练完不吐的——因为拼尽了全力,所以感到非常恶心”,这就是他的训练状态。

    耐克的创始人菲尔·奈特,在创业回忆录《鞋狗》中讲到他自己的成长经历。奈特自己就是运动员,他说“我从田径场上学习到的比赛艺术就是遗忘的艺术——你必须忘记自己的限制因素,你必须忘记自己的疑惑、痛苦和过去,你必须忘记内心‘停下脚步吧’这样的嘶吼与乞求”。

    篮球巨型科比告诉我们他是如何不断的在篮球运动中去追求进步。

    我的意思是,如果自己想掌握什么新招数,就会把它弄懂,马上付诸实践。 投丢、动作难看、出洋相, 全都无所谓。 我心里一直都明白,比赛的最终结果才最重要。 我始终专注于这一事实:为了掌握新技能,必须大胆尝试,一旦能熟练应用,武器库就得以丰富。 如果代价是大量工作和几次投丢,我没意见。

    孩提时代,为了掌握新招数,我刻苦训练,不知疲倦。 如果有什么新动作引起我的注意,不管是亲眼看见,还是从录像中看到,我都马上投入练习,第二天继续加倍苦练,然后直接用到比赛中。 刚进联盟时,我学什么都很快。 看到什么新动作,马上“下载”下来,把它彻底弄明白。

    是的,我们永远可以从伟大的运动者身上吸取精神的养分。

    在孩童时期,我总是做一个梦,梦见自己在一个模糊的场景之中,被某样东西或者是某个人追逐,无论如何也无法逃出魔爪。

    进入大学之后,我开始尝试跑步。经过四五年的训练,已经可以很轻松的跑10公里或者15公里。但是由于空气质量差,我患上了咽炎,休养了五年。在那以后,我重拾跑步,第二年就完成了35公里距离的训练,第三年尝试跑却没能完赛被收容,又到第五年,才跑下了人生的第一个马拉松。

    在这之后我跑了好几次全马,直到由于身体原因再一次压缩跑量,调整运动模式。但是至少,在完成马拉松之后的那些年里,我再也没有做过被人追逐、或追逐他人的梦。

    之后由于身体的原因,我调整为以室内健身为主,室外跑步为辅的运动方式。父亲很喜欢在室内做操,每天4点起床就开始活动,几十年如一日。而我经过尝试,更喜欢器械。

    不管是马拉松还是健身,都教会了我很多的东西。

    第一,是人是可以持续进步的。从我开始练习跑步,到我能把全程马拉松跑下来,用了十几年的时间。我是一个普通的跑者,素质平平,成绩很差,但我至少跑完了42公里。如果我们想要做到一个事情,只要我们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总是能看到进步。虽然这个过程会非常的漫长,可能会非常的困难,但只要练习就比不练习好。我们的阅读、我们的写作,也永远有进步的空间。

    第二,你总是能够制定一个训练计划。无论是跑步,还是健身,都有非常多种训练计划可以选择。以健身为例,根据减脂、增肌、增重等不同的训练目标,胸肌、背肌、臀腿等不同的训练区域,可以划分出多种训练方式和饮食安排,。是一周练三次,还是一周练五次?每次是10组还是15组?每组是6~8RM,还是10~12RM?通过不同的训练安排,把训练过程划分为更细致的颗粒度,我们总是可以得到更好的训练效果。和信息流沙的对抗,阅读和写作,也应该如此看待。

    第三,优秀的运动员需要优秀的教练。奥运冠军吕小军在知乎上回答了一个关于“为什么顶尖运动员也需要教练?”的问题:

    “技术实现教练不一定比得上运动员,但他一定是这个世界上极少极少真正懂你的人,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实话越往后走,最难的部分反倒不在训练,而是保持专注力。都是普通人,会被很多事情困扰,技术、体力、年龄、伤病、家庭,还有已经取得的成绩。”“教练就是那个一直在旁边看着你,在前面拉着你,把你拽回正轨上的人。”

    我们的思维训练也是一样的,需要有人一起研讨技术,但同时更需要有人帮你把握心理的状态。思维和心理直接相关,这种节奏的把握显得更加的重要。

    第四,优秀是在高速度、高强度下不犯错的能力。马拉松我大概要跑5万步,5个小时。对于一个优秀的运动员来说,每一步都要跑得好,都不能犯错误。如果因为自身的问题出现了伤病,就会大大的影响运动员的表现,甚至毁掉一个优秀的运动员。同时,即便身体状况不好,也要坚定的执行计划,把每一步的落脚点踩好,把整个马拉松跑下来。我们在思维训练的时候,也要注意用好清晨或者冥想之后自己思路更为清醒的时刻,保证自己能在精力可控的状态下去进行探索,就能取得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