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从一开始写作长篇材料存在困难,我们可以从一点一滴开始。比如在微博时间线写作,或者叫做 Write on Timeline (WoT)。

    前面我已经提到,Angellist 创始人兼CEO,印度裔美国投资家 Naval Ravikant 会用 Twitter 来练习简短的写作。他曾经在 Twitter 上连续发布了40条推文,形成了关于 how to get rich(如何致富)的一组信息。举其中的三条作为例子:

    • 去寻求财富,而非金钱或地位。财富就是你拥有资产,而资产在你睡觉的时候都还在为你赚钱;金钱是我们转换时间和财富的工具;身份是你在社会等级体系里所处的位置。
    • 要明白一件事:一个人完全可以不靠坑蒙拐骗站着赚取财富。如果你在暗中鄙视财富,那么财富也会躲着你。
    • 你不会通过出租自己的时间而变得富有。你必须拥有产权,也就是生意的一部分,以此才能赢得个人财务自由。

    再比如饭否的创始人王兴,曾经很喜欢在饭否连续的就同样的问题发表观点。他曾经写了一系列关于咖啡的消息,思考关于咖啡馆名字的问题:

    • 从青岛发家的SPR Coffee名字确实源自spring这个单词。S-P-R这三个字母念起来还蛮响亮;偶尔也有人说「春咖啡」,也挺好玩的。2013-05-10 09:11 通过 iPhone版
    • 「雕刻时光」这名字来自苏联导演塔可夫斯基的同名自传,被台湾文青创业者庄仔用了,经营了十几年,又有风险投资的助力,现在已经颇有些品牌内涵,但四个字略显长。2013-05-10 01:18 通过 iPhone版
    • 「西提岛咖啡」这个本土品牌的名字倒是逼格够高,源自巴黎塞纳河中那个名为cite的古老小岛,试图营造出浓浓的法(请发第四声)兰西风情。问题是,我老记不清是「西提」还是「西缇」还是「西堤」,还有,既然英文名似乎是cite coffee,那「岛」字还要不要。2013-05-10 01:05 通过 iPhone版
    • 「两岸咖啡」这名字其实还行,好念也好记,而且摆明了是本土品牌,根本就不操心英文名。「上岛咖啡」的英文名UBC我从来就没搞明白过是啥意思。「迪欧咖啡」也凑合,就是念得太快了听起来有点不雅。2013-05-10 00:45 通过 iPhone版
    • coffee bean也算前几名吧,可「香啡缤」这名字真是太难认了,逼我停下来想想是「咖」还是「啡」,是「缤」还是「纷」。麦当劳旗下的McCafe干脆就叫「麦咖啡」了,倒也够响亮,就是有点土。2013-05-10 00:15 通过 iPhone客户端
    • starbucks的中文名「星巴克」译得有水平,半义译半音译,简短响亮,不愧是全球老大。老二costa最近也很重视中国市场,却似乎没有中文名。虽说咖啡确实是洋玩意儿,但连个中文名都没有终归影响传播。2013-05-10 00:13 通过 iPhone客户端
    • 连锁咖啡店的全球老大(美国的starbucks)和老二(英国的costa)都是1971年成立的。2013-05-09 17:26 通过 iPhone版

    可能在某种角度来说,这也是一种信息的碎片化,但是信息本来就是由一个一个的颗粒构成的,而微博之所以流行,只是顺应了信息的这种特质而已。将这些信息进行整理、浓缩,不就是很好的文章吗?

    与之类似的,我们在微信群或者在其他媒介中所进行的互动性的讨论,也可以成为写作的一个重要的方式。当我们在微信对着某一个人或者某一群人表达的时候,我们面临的是一个明确的、鲜活的讨论对象,这有利于我们快速的、准确的组织语言,并对表达内容进行快速的迭代和更新。经过几轮次的滚动之后,一个经过打磨的观点就能够成型。
    image.png
    在《信息流沙:一个古老的事物》中我提到,麦克卢汉把新时代的媒介称为“地球村”。在拉进每一个人的距离的同时,我们也同样回到了“村庄”的讨论模式。大家好像各自站在自己的家门口,一句一句,有来有往的讨论一个话题。只是在网络的时代,我们随时随地都能做到“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这种互动式的讨论,也可以追溯到微博兴起之前,网络BBS和论坛鼎盛的年代。刘勃在《小话西游》序言中感谢了天涯网友的帮助,也推荐了“仗剑天涯”的《水浒西游封神说唐等小说在线答疑》帖,这篇帖子有八万六千多个互动,聚集了关于同一个主题的大量的观点和素材。
    image.png
    还有很多的工具致力于降低写作的入门难度,比如 flomo,完全模拟了时间线写作体验,在这里就不一一讨论了。

    当然,要注意,这种时间线写作法的天花板是很低的,爱吃草的熊《我为什么不再使用flomo了》一文中提到,时间线写作的一大缺陷是没有标题,而没有标题的作为内容的概括,缺乏主题思想的升华,内容就很难被整理和搜索。在积累了足够的观点和素材之后,我们还是要回到严肃的笔记、写作的道路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