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可以当一本小故事看,里面的故事发生在1980~2000年,但很多社会情况是目前我国社会所具备的,例如
- 借贷经济
- 消费主义
- 工作焦虑
- 无性生活
- 快节奏生活中的自我厌恶
- 人开始被物化,竞争和生产效率至上,人的价值在于其产出
比较有趣的是日本在80年代就有程序员35岁退休的说法,看来差距还是蛮大的hh
精彩片段
效率至上
脑子聪不聪明,学习、工作成绩好不好,有没有能力迅速完成任务,对公司有没有贡献……他们内心的刑具,就是这些丈量、判断个体价值高低的价值观、人生观正是这些价值观建构的体系驱赶着人们陷入无限竞争的社会
竞争和生产效率至上主义的齿轮正奏响嘎吱嘎吱的旋律,日夜压榨着每一个人
现代社会的生存价值
我们人类获得生存价值感有两个条件:一是职业活动中的成就感,另一个是人际关系中获得亲密性带来的满足感。然而现代工业社会却强迫人们仅通过职业活动的成就感去获得人生的满足
“新”人际关系
极端来说,就是只要有工作,其他什么都无所谓了,根本无暇顾及排解寂寞、充实自己等方面的需求
他们非常害怕踏入别人的心灵,也怕伤害别人,与此同时,他们也同样厌恶别人进入到自己的内心世界
所以,虽然他们表面上可以与人对话,但话题全都是些新出的汽车,或者哪个饭店的法国菜好吃什么的。也就是说,他们说出来的不过是‘信息’而已。他们认为只要能交换信息、看起来能说得上话,就是所谓的人际关系。但其实,明朗快活只是肤浅的表面现象,他们的关系只停留在高高兴兴地交换信息而已
依赖共生关系
人类有控制他人的欲望。有人通过依赖去控制他人,也有人如果不被人依赖就会心神不宁、坐立难安。所谓依赖共生关系,就是指这两者之间所构成的依赖和被依赖的关系,或者说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
“评价”的作用
现代市民受到暴力压迫的情况少了很多,然而,严格的评价制度取代了暴力对人进行管理,并依据人的“质量”进行阶层划分。社会的评价制度在内化后形成了人们的自我评价,使人们自觉主动地将自己客体化,并努力成为对他者(社会)来说的“优质产品
剧本的表演者
我们究竟想要做什么?想要度过怎样的人生?在我们尚未思考出结论时,我们自身中机械性的部分就已经擅自启动,和全家人一起按照“幸福家庭”的剧本表演着过家家一样的生活——这是一群追求和他人一致外表、和他人同等稳定的“趋同成瘾机器人”
隐藏在饱食泡沫时代背后的,就是这样一群时代囚徒颠沛流离的景象
垃圾社会
“垃圾”这个概念包含两重含义:
- 人类活在世上,无可避免地会通过牺牲人和自然的宝贵资源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很多根本不是必需的东西一一刚一生产出来旋即成为废弃物,这是“垃圾”的含义之一
- 被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体制彻底禁锢、无法动弹的社会。从这两个角度来衡量,日本社会的现状无疑就是“垃圾”的代名词
此前我读过一本题为《大量浪费社会》(官岛信夫著,技术与人类出版社出版)的书,获益良多。比如,日本每年能生产一千七百万辆汽车,两千万台彩电,如果将生产出来的汽车全部在国内消化的话,全国所有家庭都要每两年换一台汽车。换车,就意味着扔掉现在手中的汽车,将其报废。我们不断工作、不断销售、不断被广告洗脑、不断地购买,就是为了产生更多的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