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
商鞅是真的悉通人性,尤其是人本身的劣根性,一切以人性兜底出发,虽然有些政策目前来看有些不合时宜,但放在当时诸侯争霸,诸子百家的年代,确实没有更合适的方案了
- 以终为始,只要能达到”富国强军“的目标,可以跨越任何阻碍(法度 + 礼制),富国强军的根本是农战,那就一切为农战服务
- 整套政策贯彻法家思想
- 高度集权,政令统一,刑罚统一,奖赏统一,教化统一
- 依法治国,法令面前人人平等,力求有法可依执法必严
- 重罚轻赏,直击人性弱点; 赏罚必须公开透明,令人信服
- 脱虚务实,杜绝诗书礼乐,善修仁廉辩慧口口不绝者
其中一些在后世衍生出来的观念,在书本上也偶有所现:
- 谷贱伤农
- 无外敌则必有内患
- 缩小贫富差距,另贫者富,富者贫
- 用“奸”治“善”(出自:用善,则民亲其亲,合而复着,善也)
- 重金属所代表的货币无用,国家根本还是粮食,另一个版本的存地失人,人地两失,存人失地,人地两得
- 人口资源与环境应合理配置
- 国家信用的概念
-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国力论,国无力而行知巧者,必亡
甚至在徕民篇中为秦贡献了釜底抽薪之策,不得不说确实厉害,可惜将整个国家体制的各个角色都得罪了个遍,从变法之始就注定商鞅这个人的悲哀,完全的一种献身主义
(ps:网上所传的驭民五术,也太黑人家了,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
全文大纲
更法一:说服孝公变法
开篇为商鞅说服秦孝公同意变法,不要在乎世人偏见
“追求崇高道德的人不去依附于世俗偏见,成就大业的人不和众人同谋”
公孙鞅曰:“臣闻之:‘疑行无成,疑事无功。‘君亟定变法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之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骜于民。语曰:’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郭偃之法曰:‘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公孙鞅说:行动迟疑会无成,办事犹豫会无功。王应该尽快下决心,不要顾虑天下人的非议。高出常人的行动,本来就要被世人所反对;独具远见的策略,也经常会被非议。俗语说:“愚蠢的人不知道怎么成功的,有远见卓识的人往往在萌芽之中就预见成功,百姓不能和他们讨论怎么做一件事,只能一同庆祝成功。”
郭偃的法书上说:“追求崇高道德的人不去依附于世俗偏见,成就大业的人不和众人同谋”。
法度是用来爱护百姓的,礼制是用来便宜行事的。所以圣明的人如果可以强国,可以不尊旧有之法。如果可以让民众得到好处,可以不遵守旧有礼制
孝公曰:“善!吾闻穷巷多怪,曲学多辩。愚者之笑,智者哀焉;狂夫之乐,贤者丧焉。拘世以议,寡人不之疑矣。” 于是遂出垦草令。孝公说:好,我听说穷乡僻壤容易少见多怪,学识浅薄多喜欢争辩。愚蠢的人所讥笑的事,正是智者所哀愁的事;狂妄的人高兴的事,正是智者所担忧的事。寡人不会再拘泥于世俗的议论了。之后便推出垦草令
垦令二:开荒法令
- 民众
- 切断国外势力的封赏,让百姓轻视学问,斩断浮夸之风带来的晋身渠道
- 统一管理山林,湖泽,侧面禁止渔猎
- 取缔旅馆,不允许出游/搬迁,将民众限制在土地上
- 限制获取粮食的渠道,例如倒卖军粮,交易购买
- 统一管理运输业,减少运输损耗,避免耽误农业生产
- 商人
- 禁止商人买卖粮食,加重赋税及徭役,让商人无利可图,只能务农
- 增加奢饰税(酒肉价格提升),减少供应链和受众人群
- 士大夫
- 对士大夫阶层收取重税(人头税),逼迫解散门客,回归农业
- 不允许雇佣佣工
- 上下一体,贵族也要服徭役,避免结交浮夸之风
- 不允许有识之士去做布道,开启民智的事情,避免扰乱务农风气
- 官员
- 提升做事效率,无宿治
- 各个郡县政令一致,缩减灰色空间,减少吏的人数,减少民众承担的压力安心务农
- 社会风气
- 禁止浮夸之风,例如: 异服,声乐,面子行为
- 加重刑法,限制违法犯罪
訾粟而税,则上壹而民平。上壹则信,信则官不 敢为邪。民平则慎,慎则难变。上信而官不敢为邪,民慎而难变,则 下不非上,中不苦官。下不非上,中不苦官,则壮民疾农不变。壮民 疾农不变,则少民学之不休。少民学之不休,则草必垦矣根据粮食产量来收取田赋,那么国家的政策统一,民众感觉到公平,政策明确,官员就不敢谋私利。百姓感觉都公平就不会生出异心,百姓上不会对君主不满,中不担心被官员盘剥,那么老一辈就会积极从事农业生产,新一代看到有老一辈好的案例也会积极效仿,那么农业就会发达
无以外权任爵与官,则民不贵学问,又不贱农。 民不贵学则愚,愚则无外交,无外交则勉农而不偷。民不贱农,则国 安不殆。国安不殆,勉农而不偷,则草必垦矣不允许因外国的势力给某些人封官进爵,民众就不会看重学问,轻视农业。民不看重教育就会愚钝,愚钝便不会对外有交集,没有交集就会努力耕作而不会有歪心思。
百姓不轻视农业,国家便没有灭亡危险,百姓努力劳作而不偷懒,那么农业就会发达
农战三:耕战体系
- 君主好农战,上行下效,则目标统一,力量集中,只有农战才可以获取官职和爵位
- 从根本出发整体从务虚转向务实,杜绝空谈游说高谈论阔
- 选官要有标准和法规,不能依据智慧和才能用人,不然会有一群察言观色之辈
- 上层建筑不可和下层基础脱节,国家机器一定是金字塔结构,底座越大国家越强盛
- 民众只有固守在本土且有土地,才会和国家的利益息息相关,不用担心不为王尽力
凡人主之所以劝民者,官爵也;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今民求官爵,皆不以农战,而以巧言虚道,此谓劳民。劳民者,其国必无力;无力者,其国必削鼓励民众的手段是获得官爵,但是国家要兴旺的根本是农耕和军事。现在民众不认为农战比空谈游说是更好的晋升方式,这是浪费民力。民力浪费则国力衰弱 夫民之不可用也,见言谈游士事君之可以尊身也,商贾之可以富家也,技艺之足以糊口也。民见此三者之便且利也,则必避农。避农,则民轻其居,轻其居则必不为上守战也民不可用,是因为见到空谈游说之人可以得到尊贵的地位,商人可以变的富有,工人可以养家,三者又轻松又有好的收益,必定不愿从事农耕。不愿从事农耕的人四处漂泊缺乏归属,没有归属必定不会为王尽力战斗
去强四:遵从法令
强民政策,即修礼乐诗书善修孝悌廉辩,其实可以理解为思想独立;弱民政策,即限制民众思想,重赏罚以使民众守法;去强:守法,听从政令
- 重赏罚,限制民众思想,减少行政损耗
- 重罚轻赏,所谓“刑九赏一”,“以刑去刑”,彻底清楚不从政令的现象
- 重刑,以严刑使民众不敢犯法
- 户籍制度,凡民众登记在册,避免逃税
- 论功行赏
ps:特别指出诗书礼义是导致民众不听从政令的原因
以强去强者,弱;以弱去强者,强。国为善,奸必多。国富而贫治,曰重富,重富者强;国贫而富治,曰重贫,重贫者弱提升民众思想来减少不法事件;君主统治力衰退,以赏罚之策减少不法事件,君主统治力增强,国家行善政,奸诈之人一定多
国家富强却节俭治理,国恒富;国家贫困却以富强之法治理,国恒贫,贫则国弱
夫以强攻强者亡,以弱攻强者王。国强而不战,毒输于内,礼乐虱官生,必削;国遂战,毒输于敌,国无礼乐虱官,必强采用使民众强大的政策去治理不守法的百姓,国弱; 采用让民众弱小的政策去治理不守法的百姓,国强;国家强大而不去征伐,内部会不断腐化,国力削弱;去征伐,毒害转嫁给敌人,必然强大
重罚轻赏,则上爱民,民死上;重赏轻罚,则上不爱民,民不死上。兴国,行罚,民利且畏;行赏,民利且爱。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生,重者不来。国无力而行知巧者,必亡。怯民使以刑必勇,勇民使以赏则死。怯民勇,勇民死,国无敌者彊,彊必王 。贫者使以刑则富,富者使以赏则贫。治国能令贫者富,富者贫,则 国多力,多力者王。王者刑九赏一,强国刑七赏三,削国刑五赏五加重刑法减少赏赐,那么国君爱民,民众会为国君效死;重赏轻罚,国君不爱民,民不会为国君卖命
强盛的国家使用刑罚,民众喜欢又害怕;进行赏析,民众喜欢又满足
没有实力而使用阴谋诡计的国家必然灭亡
胆小的民众被刑法胁迫,必然勇敢,勇敢的民众予以赏赐必然死战。国家没有敌手必然强大
用刑罚役使穷人务农变富,对富人使以赏赐用钱粮买官就会变穷。治理国家能让穷人变富,富人变穷,则国力强盛,国力强则王
金生而粟死,粟生而金死。本物贱,事者众,买 者少,农困而奸劝;其兵弱,国必削至亡。金一两生于境内,粟十二 石死于境外。粟十二石生于境内,金一两死于境外。国好生金于境内 ,则金粟两死,仓府两虚,国弱。国好生粟于境内,则金粟两生,仓 府两实,国彊赚了金钱就没有粮食,有了粮食就有了金钱。粮食价格低,从事农耕的人多买的人少,农民就贫困,贫困就会有其他想法;兵力就会减弱,必亡
国家喜欢赚黄金,粮食和黄金都会损失,国家就会弱小;国家喜欢囤积粮食,则粮食和黄金都能获得,国力充实
国无怨民曰彊国。兴兵而伐,则武爵武任,必胜;按兵而农,粟爵粟任,则国富。兵起而胜敌,按兵而国富者,王国家没有民怨就叫强国。兴兵讨伐,按军功行赏;停兵务农,按缴纳粮食行赏,国富。兴兵便会胜敌,按兵不动也会因富有称王
说民五:规划民众
说,通“夺”,夺民 —夺民所尙,夺民所善,夺民所易,夺民之财,夺民所欲
- 夺民所尚
- 尚,这里指辩慧,礼乐,慈仁,任誉,八种属性为法治社会祸乱之源
- 禁民所思
- 夺民所善
- 善,重道义,仁善之人;奸,与善相反,重法,严苛
- 推行严刑峻法,以奸治善
- 夺民所易
- 容易获得的东西,这里指空谈;难于做到的事,指靠农战增加国家实力
- 即禁止空谈,推行四难
- 夺民之财
- 民众富裕必生龌龊,所以需要减少他们的财富
- 夺民所欲
- 断绝民众私欲(六淫),获取赏赐只有农战一条路
辩慧,乱之赞也;礼乐,淫佚之征也;慈仁,过 之母也;任誉,奸之鼠也。乱有赞则行,淫佚有征则用,过有母则生 ,奸有鼠则不止。八者有群,民胜其政;国无八者,政胜其民。民胜其政,国弱;政胜其民,兵彊。故国有八者,上无以使守战,必削至 亡;国无八者,上有以使守战,必兴至王巧言善辦与聪明有智谋,是违法乱纪的帮手;礼与乐,是放荡淫佚的引子;仁与慈,是犯罪的根源;任用举荐,是奸邪的藏身之地。违法乱纪有了帮助才能流行,放荡有了引导才能起来,错误有了根源才能产生,奸邪有了藏身之地就无法制止。这八种东西结成群,民众的力量試会胜过政令。国家没有这八种东西,政令就会压服民众。民众的力量胜过政令,国家就会被削弱;政令能压制住民众,兵力就会强大。所以。回家如果有这八种东西,国君就没有办法派道民众去防守和打仗,国家一定会被前弱甚至灭亡。国家没有这八种东西,国君就有办法很使民众去防守和打仗,国家就一定兴旺直至称霸天下。 用善,则民亲其亲;任奸,则民亲其制。合而复 之者,善也;别而规之者,奸也。章善则过匿,任奸则罪诛。过匿则 民胜法,罪诛则法胜民。民胜法,国乱;法胜民,兵彊。故曰:以良民治,必乱至削;以奸民治,必治至彊。
- 任用所谓的“善民”,那么民众就只爱他们的亲人;任用所谓的“奸民”,那么民众就会遵守国家的法制。民众合力互相掩盖过失,这就是用所谓的“善民”的结果;民众疏远互相监督,这就是用所谓的“奸民”的结果。
- 表彰所谓的“善民”,民众的罪过就会被掩盖起来;任用所谓的“奸民”,民众中的过错就会受到惩罚。民众的错误被掩盖,那么民众就凌驾在法规之上;民众的罪过受到惩罚,那么国家的法规就能压服民众。民众凌驾在法规之上,国家就会混乱;法规能够压服民众,国家的兵力就强大
所以说:用所谓的“善民”治理国家,国家就一定会乱套直至被削弱;用所谓的“奸民”治理国家,就一定能治理好国家直到强大。 国以难攻,起一取十;国以易攻,起十亡百。国 好力,曰:“以难攻”;国好言,曰:“以易攻”。民易为言,难为 用。国法作民之所难,兵用民之所易,而以力攻者,起一得十。国法 作民之所易,兵用民之所难,而以言攻者,出十亡百。国家用难以获得的耕战的实力去攻打其他国家,用一分力量能取得十分效果;国家用容易做到的空谈去攻打其他国家,用十分力量会损失百倍。国家崇尚实力叫做用难以得到的东西去攻打别国,国家崇尚空谈叫做用易于获得的东西去攻打别国。民众以空谈为易,以国家役使他们去从事农耕和作战为难。国家的法令鼓励民众做那些认为难以做到的事,战争中役使他们做那些事就会觉得很容易,用实力攻打他国,用一份力量能获得十倍的收获;国家的法规鼓励民众去做空谈那些容易做的事,战争中役使他们就会觉得很困难,用空谈攻打他国,那么付出十分的力量会损失百倍。 民贫则弱,国富则淫;淫则有虱,有虱则弱。故贫者益之以刑,则富;富者损之以赏,则贫。治国之举,贵令贫者富,富 者贫。贫者富,富者贫,国彊。三官无虱,国彊;而无虱久者,必王 民众贫穷,那么国家就弱;民众富裕,那么就会放纵自己。民众我纵就会产生虱害,有了虱害国家就会被削弱。所以对穷人用刑罚迫使他们参加耕战以增加收入,他们就会富足;对富裕的人用奖赏鼓励他们捐献财物来减少财富,他们就会变穷。治理国家的措施,最重要的是使贫穷的人变富裕,富裕的人变贫穷。贫因的人通过耕作变富裕,国家就会强大;富裕的人捐出财物变贫因,农民、官吏、商人这三种职业就不会有型害产生。国家能长期保持强大又没有虱害产生,一定能称王天下。 刑生力,力生彊,彊生威,威生德,德生于刑。 故刑多则赏重,赏少则刑重。民之有欲有恶也,欲有六淫,恶有四难 。从六淫,国弱;行四难,兵彊。故王者刑于九,而赏出一。刑于九,则六淫止;赏出一,则四难行。六淫止,则国无奸;四难行,则兵 无敌。民之所欲万,而利之所出一。民非一则无以致欲,故作一。作 一则力抟,力抟则彊;彊而用,重彊。故能生力,能杀力,曰:“攻 敌之国”,必疆。塞私道以穷其志,启一门以致其欲,使民必先其所 恶,然后致其所欲,故力多。力多而不用则志穷,志穷则有私,有私 则有弱。故能生力,不能杀力,曰:“自攻之国”,必削。故曰王者 国不蓄力,家不积粟。国不蓄力,下用也;家不积粟,上藏也
- 刑罚能够衍生实力,实力能够衍生强大,强大能衍生威力,威力能衍生恩惠,恩惠从刑罚而来。因此刑罚多,那么奖赏就显得丰厚;奖赏少,那么刑罚就严厉。
- 民众有喜欢的事情也有讨厌的事情,民众所喜欢的事中有六种虱害,他们讨厌的事有四种。国家放任民众中这六种虱害,国家实力会被削弱;国家推行这四种民众畏难的事,兵力就强大。所以能称王天下的君主刑罚运用于多个方面,奖赏却只从农战这世个途径给出。刑罚用的方面多,那么六种虱害就能制止;奖赏从农战这二个途径给出,那么四种畏难的事就能推行。六种虱害被制止,那么国家就没有奸邪之事;四种难做的事能推行,那么军队就没有敌手。
- 民众的欲望成千上万,可是能获得赏赐的只有农耕和作战一条路。民众不认可这一条路,那么就无法获得他们想要的东西,所以民众专心从事农耕和作战。民众专心从事农耕和作战,那么力量就能集中;力量集中,国家就会强大。
- 国家强大又能用来攻政,国家就会强上加强。因此能够产生实力而又能使用实力的国家,叫做政打政人的国家,这样的国家一定强大。堵寒谋求个人私利的门路来断绝民众的私心,只打开农耕和作战这一条路满足民众的欲望。让民众一定先做他们所厌恶的事情,然后获得他们想得到的东西,所以国家的实力才能雄厚
- 实力雄厚却不用来攻政,那么民众的愿型就会落空;民众的希望落空,那么民众就会产生私心;民众有了私心,那么国家的实力就会被削弱
- 因此能够产生实力,而不能使用实力,叫做自己攻打自己国家,一定会被削弱。所以说:能够称王天下的君主,国家不储存实力,民众家中也不国积粮食。
国家不储存实力,是为了调动民众的力量;民众的家中不贮存粮食,是国家把粮食储藏在官仓中了。
算地六:规划土地
合理开发利用土地和国家强盛的关系
- 土地居住面积和人口匹配
- 山林/湖泊/溪流/都邑/道路/农田等比例要合理
- 提出利用人趋利避害的本性,严法堵塞显荣佚乐之途,把人绑在土地上迫使开荒务农
凡世主之患,用兵者不量力,治草莱者不度地。 故有地狭而民众者,民胜其地;地广而民少者,地胜其民。民胜其地 者,务开;地胜其民者,事徕。开则行倍。民过地,则国功寡而兵力少;地过民,则山泽财物不为用。夫弃天物,遂民淫者,世主之务过 也,而上下事之,故民众而兵弱,地大而力小。故为国任地者,山陵 居什一,薮泽居什一,溪谷流水居什一,都邑蹊道居什一,恶田居什二,良田居什四。此先王之正律也,故为国分田数小。亩五百,足待一役,此地不任也。方土百里,出战卒万人者,数小也 。此其垦田足以食其民,都邑遂路足以处其民,山陵薮 泽溪谷足以供其利,薮泽堤防足以畜。故兵出,粮给而 财有余;兵休,民作而畜长足。此所谓任地待役之律也 。 夫治国者能尽地力而致民死者,名与利交至。民 之生,饥而求食,劳而求佚,苦则索乐,辱则求荣,此民之情也。民 之求利,失礼之法;求名,失性之常。奚以论其然也?今夫盗贼上犯 君上之所禁,下失臣子之礼,故名辱而身危,犹不止者 ,利也。其上世之士,衣不暖肤,食不满肠,苦其志意 ,劳其四肢,伤其五脏,而益裕广耳,非性之常,而为 之者,名也。故曰名利之所凑,则民道之。人天生的本性是:饿了就要寻找食物,累了就寻求安逸,痛苦了我寻找欢乐,屈辱了就追求荣耀,这是人之常情。人追求个人私利,就会违背礼制;追求名誉,就会丧失人的本性。根据什么说他们这样呢?现在盗贼对上违反了君主的禁令,而在下面丧失了臣子的礼仪,因此他们的名声不好而生命也有危险,他们仍然不停止,这是因为利益的关系。那些古代的名士,穿的衣不蔽体,吃的不能填饱胃肠,磨炼自己的意志,辛劳自己的四肢,伤害自己的五脏,这样的人物很多,这不是正常的人性,他们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名利。所以说:名和利之所在,民众就会趋向它。 臣请语其过: 夫治国舍势而任谈说,则身劳而功寡。故事诗书谈说之 士,则民游而轻其上;事处上,则民远而非其上;事勇 士,则民竞而轻其禁;技艺之士用则民剽而易徙;商贾 之士佚且利,则民缘而议其上。故五民加于国用,则田 荒而兵弱。谈说之士,资在于口;处士,资在于意;勇 士,资在于气;技艺之士,资在于手;商贾之士,资在 于身。故天下一宅,而圜身资民;资重于身,而偏讬势 于外。挟重资,归偏家,尧舜之所难也;故汤武禁之, 则功立而名成。圣人非能以世之所易,胜其所难也;必 以其所难,胜其所易。故民愚,则知可以胜之;世知, 则力可以胜之。民愚,则易力而难巧;世巧,则易知而 难力。故神农教耕而王天下,师其知也;汤武致彊而征 诸侯,服其力也。今世巧而民淫,方仿汤武之时,而行 神农之事,以随世禁,故千乘惑乱。此其所加务者,过也。
开赛七:确立施政方略
确立施政方略以法家为主,仁政因环境不同行不通,只有法治的以刑去刑
- 环境不同,所采取的政策也应产生变化
- 上古,爱亲人喜私利,为保护自身奉行公正之道,自私自利就没用了
- 中古,推崇贤人喜仁德,设立了君主尊贵(社会阶层之差),崇尚贤人就没用了
- 近世,推崇权贵尊重官吏,且民众欺诈虚伪
- 法家“以刑去刑”根本目标是治,严法与仁义相反,却与德治殊途同归
- 刑法的执行力极其关键,“有法不胜其乱,与无法同”
天地设,而民生之。当此之时也,民知其母而不 知其父,其道亲亲而爱私。亲亲则别,爱私则险,民众而以别险为务 ,则民乱。当此时也,民务胜而力征。务胜则争,力征则讼,讼而无 正,则莫得其性也。故贤者立中正,设无私,而民说仁。当此时也, 亲亲废,上贤立矣。凡仁者以爱利为务,而贤者以相出为道。民众而 无制,久而相出为道,则有乱。故圣人承之,作为土地货财男女之分 。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官设 而莫之一,不可,故立君。既立君,则上贤废,而贵贵立矣。然则上世亲亲而爱私,中世上贤而说仁,下世贵贵而尊官。上贤者,以赢相出也;而立君者,使贤无用也。亲亲者,以私为道也,而中正者使私 无行也。此三者,非事相反也,民道弊而所重易也,世事变而行道异也古者民藂生而群处乱,故求有上也。然则天下之 乐有上也,将以为治也。今有主而无法,其害与无主同;有法不胜其乱,与无法同。天下不安无君,而乐胜其法,则举世以为惑也。夫利 天下之民者,莫大于治;而治莫康于立君;立君之道,莫广于胜法;胜法之务,莫急于去奸;去奸之本,莫深 于严刑。故王者以赏禁,以刑劝;求过不求善,藉刑以去刑。古代人们聚集在一起群居,秩序混乱,所以要求有首领。那么天下之人愿意有首领,是为了让他治理天下。现在有君主而没有法规,它的危害与没有君主相同;有了法规而不能制止混乱,和没有法规相同。天下的人都不希望没有国君,却又喜欢摆脱他的法律约束,那么天下的人就都会感到迷惑。对天下民众有利的事没有比治理天下更大的,而治理国家没有比确立君主的统治地位更好的事。确立君主的原则没有比施行法治的意义更大的,实施法治的任务没有比除掉邪恶更急迫的,去掉邪恶的根本没有比严苛刑罚更重要的。所以称王天下的君主用赏赐禁止民众犯罪,用刑罚规范民众。道究民众的过错而不理会民众的善举,借用刑罚以消除犯罪。
壹言八:政令统一
论政令统一,国家政令统一,有明确规范;民众所从之业统一,特指农战
- 治国者,能凝聚民众力量,也能损耗民众力量(指有能力有方向使用民力,也是明确法规的成果)
- 不治者,国家法规与政令不能严格执行
夫圣人之治国也,能抟力,能杀力。制度察则民 力抟,抟而不化则不行,行而无富则生乱。故治国者,其抟力也,以 富国彊兵也;其杀力也,以事敌劝农也。夫开而不塞则短长,长而不 攻则有奸;塞而不开则民浑,浑而不用则力多,力多而不攻则有虱。 故抟力以壹务也,杀力以攻敌也。治国贵民壹;民壹则朴,朴则农, 农则易勤,勤则富。富者废之以爵,不淫;淫者废之以刑而务农。故 能抟力而不能用者,必乱;能杀力而不能抟者,必亡。故明君知齐二 者,其国彊;不知齐二者,其国削。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能凝聚民众的力量,也能消耗民众的力量制定制度时考虑周全民众的力量就能集中,民众的力量集中了却不引导民众的力量就发挥不了,民众为国家出力却不能使自己致富就会发生动乱。因此,治理国家,凝聚民众的力量,是为了使国家富裕军队瑟大;消耗民众的力量,是为了消灭政人鼓的民众立功。如果国君只打开为国出力受實的门而不烤住为私人效力请托的门路,那么民众的想法就会增加;民众的想法多了而不攻打政园,那么就会产生邪惡。堵住私人门路而不打开为国家出力受赏的门路,那么民众就会愚味;民众愚味又不被使用,那么民众的力量就会增长;民众的力量增长叉不攻打敌国,那么就会产生虱害。所以集中民众的力量用于专心务农,消耗民众的力量用来攻击敌人。治理国家贵在使民众努力的目标一致,民众专一就淳朴,淳朴就会务农,民众务农就会变得勤劳,勤劳就会富裕。让富人用官爵消耗他们的财产,他们就不会放纵;用刑罚制止放荡之人的行为,他们就会去务农。所以能集中民众的力量而不能使用民众的力量的国家一定会动乱,只能使用民众的力量而不能集中民众的力量的国家一定灭亡。因此君主知道调剂这两个方面,国家就强大;君主不知道调剂这两个方面,这个国家就会被削弱
夫民之不治者,君道卑也;法之不明者,君长乱 也。故明君不道卑,不长乱,秉权而立,垂法而治,以得奸于上而官 无不,赏罚断而器用有度。若此则国制明而民力竭,上爵尊而伦徒举 。今世主皆欲治民,而助之以乱;非乐以为乱也,安其故而不窥于时 也。是上法古而得其塞,下修今而不时移,而不明世俗之变,不察治 民之情,故多赏以致刑,轻刑以去赏。夫上设刑而民不服,赏匮而奸 益多。故上之于民也,先刑而后赏。故圣人之为国也, 不法古,不修今,因世而为之治,度俗而为之法。故法 不察民之情而立之,则不成;治宜于时而行之,则不干 。故圣王之治也,慎为察务,归心于壹而已矣。良众没有治理好的原因,是因为君主采取的政治措施不高明;国家的法规不能严格执行的原因,是因为君主助长了动乱。所以英明的君主不能采取平庸的统治措施,不能助长动乱。国君掌握大权主持朝政,运用法律治理国家,在上能够捕获妍邪之人,而官吏也就没有邪恶的行为;赏罚决断有据,做出的各种决断有一定的规矩。
如果这样,那么国家的制度清楚而民众的力量也能被充分使用,君主设置的爵位尊贵而民众也能被任用。现在各国的君主都想要治理好民众,却滋长了动乱。并不是他们乐于让民众动乱,是因为他们固守过去的陈规旧习而不清楚当前的形势。这样的话,他们虽然向上效法古代而得到的东西却在今天行不通,向下拘守现状却不能够因时而变,不明白社会风俗在变化,不了解治理民众的实际。因此滥用奖赏反而招致了使用刑罚,减少刑罚又使奖資没有效用。君主设立了刑罚而民众不服从,奖赏用尽了财物而邪悉犯罪的率情更多。所以民众对于国君,都是先接受刑罚的约束而后受到的奖赏。
因此,圣明的君主治理固家,不效仿古代不拘守现状,根据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政策,考察社会风俗来制定法令。假如法度不考查民众的实际情况而设立,就不会成功;政策能适应当时实时来推行,就不会被抵触。所以英明的君主治理国家。一定慎重立法、考察时势,将精力集中在农耕和作战上。
错法九:建立法度
- 赏罚必须有迹可循,公开透明,令人信服
- 虽然同赏,但功效会因为策略的不同效果千差万别,凸显赏的重要性非常重要
- 立法尺度确立,法令才可执行,君主也应遵循法令,杜绝私赏
臣闻古之明君,错法而民无邪,举事而材自练, 行赏而兵彊,此三者治之本也。夫错法而民无邪者,法明而民利之也 。举事而材自练者,功分明;功分明则民尽力,民尽力则材自练。行赏而兵彊者,爵禄之谓也;爵禄者,兵之实也。是故人君之出爵禄也 ,道明;道明,则国日彊;道幽,则国日削。故爵禄之所道,存亡之 机也。夫削国亡主,非无爵禄也,其所道过也。三王五霸,其所道不 过爵禄,而功相万者,其所道明也。是以明君之使其臣也,用必出于 其劳,赏必加于其功。功赏明,则民竞于功。为国而能使其民尽力以 竞于功,则兵必彊矣。我听说:古代的明君,建立法度,民众就没有邪恶的行为;施行政事,人才自然就千练;实行赏罚,军队就强大。这三点是治理国家的根本。
君主建立法度民众没有邪恶的行为,是因为国家法度严明而民众认为对自己也有利。施行政事人才干练,是因为职分分明。职分分明民众就竭尽全力,民众竭尽全力人才自然干练。施行奖赏军队就强大是指爵禄而言的。爵禄是军队最实质的奖赏。因此,君主赐爵禄,必须连照公开的奖赏条件。遵照公开的兴赏条什,国家就会一天比一天强大;不按照公开的奖赏条例,国家就会一天比一天削弱。所以賜予爵禄遵循的途径是国家存亡的关键。那些国削君亡的国家,并不是没有赐予爵禄,是他们赐予爵禄所选用的途径是错误的。
三王五霸,他们所运用的方法不过是赐予爵禄,可是他们所达到的功效比其他君主高一万倍,原因在于他们赐予爵禄遵照公开的奖贤条件。因此,莢明的君主使用他的臣民时,重用他们一定是因为他们对国家的功劳,奖赏一定要加在他们的功續上。论功行赏的原则明确,那么民众就会爭着立功。治理国家能让民众争着立功,那么军队就强大了。
战法十:战略
- 军事是政治延续,国家政令高度统一则军民用力,久必王
- 提出庙算高于将算,战略高于战术
胜不骄败不馁,善于总结作战方法 凡战法必本于政胜,则其民不争;不争则无以私意,以上为意。故王者之政,使民怯于邑斗,而勇于寇战。民习以力攻难,故轻死;以政治为根本,政令压过民众则人民无对抗,以君主意志为主 王者之兵,胜而不骄,败而不怨。胜而不骄者,术明也;败而不怨者,知所失也。若兵敌彊弱,将贤则胜,将不如则败。若其政出庙算者,将贤亦胜,将不如亦胜。政久持胜术者,必彊至王。若民服而听上,则国富而兵胜,行是,必久王称霸天下的军队,打了胜仗不骄傲,打了败仗不怨愤。打了胜仗不骄傲,是因为战术高明;打了败仗不怨愤,是因为知道了打败仗的原因。如果敌强我弱,将领有能力就能获胜,将领无能就会打败仗。假如作战的决策出于朝廷的精心谋划,将领有能力也会取胜,将领无能也能取胜。掌握获胜的战术的国家,就一定能强大直至称王天下。如果民众服从并听信君主的治理,那么国家就会富强,而军队战无不胜。长期执行这一原则,就一定能称王天下。
立本十一:强军之本
建立法度,令行禁止
- 前提:得到君主的支持并且落地;实施法治得当
- 法令实行,军队强大战无不胜,国家积累财富,便于君主赏官赐爵,形成正循环
- 军队诞生于政治,而又因政策的不同而差异,风俗有法治的约束才能形成,而又随法治不断发生变化,取得胜利的优势在于民心,而又因武器的精良而增加 凡用兵,胜有三等:若兵未起而错法,错法而俗成,俗成而用具。此三者必行于境内,而后兵可出也。行三者有二势 :一曰辅法而法行;二曰举必得而法立。故恃其众者谓之葺,恃其备饰者谓之巧,恃誉目者谓之轴。此三者恃一,因其兵可禽也。故曰彊 者必刚其斗意:斗则力尽,力尽则备。是故无敌于海内。治行则货积 ,货积则赏能重矣。赏壹则爵尊,爵尊则赏能利矣。故曰:兵生于治而异,俗生于法而万转,过势本于心而饰于备势。三者有论,故彊可立也。是以彊者必治,治者必彊;富者必治,治者必富;彊者必富, 富者必彊。故曰治彊之道三,论其本也。
- 凡是用兵作战,获胜的步骤有三:军队还没有出征就制定法度;制定法度,使民众形成风气;风气形成了,那么战争所需要的一切便都具备了。这三个方面一定要在国内都实现了,然后军队才能出征
- 实观这三点有两个条件:一是君主辅助推行法治而法治得以实行,二是君主措施得当而法治得以确立。所以,仗着自己人多势众的,叫做徒有其众;依仗武器装备美观的,叫做徒有其表;仗着虛名的,叫做徒有器名。这三个方面,有其中一条,他的军队就一定被对方擒获
- 所以强国的兵土一定强健勇于争胜,勇于爭胜就能尽全力打仗,拼尽全力机仗军队就会无往不胜,这样的军队才能无敌于天下
- 国家的政策法令实行了,财富就会积累起来;财富积累起来,那国家的奖赏就能丰厚。奖赏专门发给有战功的人,君主赐予的爵位就尊贵;爵位尊责,国家的奖赏就会产生有利的效果
- 所以说,军队由政治而生,又因政策的不同而不同;风俗由法治而生,又随法治的变化而变化;运用权势出于精心考虑,就会显示出无往不胜的形势。这三个方面理顺了,国家的强大就可以保证了
因此,强大的国家一定社会安定,社会安定的国家一定强大;富裕的国家一定社会安定,社会安定的国家一定富裕;强大的国家一定富裕,富裕的国家一定强大。所以说,社会安定强大的原因有三个方面,一定要弄清它的根本。
兵守十二:防御策略
四战之国,在于防守
守城基本原则
- 全民皆兵,壮男成军战斗,壮女成军劳力,老弱成军后勤
- 注意不要让三军互相来往,避免哀兵必败
守城之道,盛力也。故曰客,治簿檄 ,三军之多,分以客之候车之数。三军:壮男为一军,壮女为一军, 男女之老弱者为一军,此之谓三军也。壮男之军,使盛食厉兵,陈而 待敌。壮女之军,使盛食负垒,陈而待令。客至而作土以为险阻及柞 格阱陷,发梁彻屋,给徙,徙之;不给而熯之,使客无得以助攻备。 老弱之军,使牧牛马羊彘;草水之可食者,收而食之,以获其壮男女 之食。而慎使三军无相过。壮男过壮女之军,则男贵女,而奸民有从 谋而国亡;喜与其恐,有蚤闻,勇民不战。壮男壮女过老弱之军,则老使壮悲,弱使强怜,悲怜在心,则使勇民更虑,而怯民不战。故曰 慎使三军无相过,此盛力之道。
勒令十三:严格执行法令
对前面做了次总结:
政令统一,摒弃空谈之人,杜绝六虱,贯彻农战策略
-
修权十四:加强君权
国家能够安定的因素
法度,处理国家事务的标准
- 信用,联系君臣民的纽带,赏罚讲信用命中才会遵守
权力,君王独掌,需公私分明不能滥用,维持法度和信用的基础 国之所以治者三:一曰法,二曰信,三曰权。法 者,君臣之所共操也;信者,君臣之所共立也;权者,君之所独制也 。人主失守,则危;君臣释法任私,必乱。故立法明分,而不以私害 法,则治;权制独断于君,则威;民信其赏则事功成,信其刑则奸无 端。惟明主爱权重信,而不以私害法。故上多惠言而克其赏,则下不 用;数加严令而不致其刑,则民傲罪。凡赏者,文也;利者,武也。 文武者,法之约也。故明主慎法。明主不蔽之谓明,不欺之谓察。故 赏厚而利,刑重而必,不失疏远,不私亲近。故臣不蔽主,下不欺上 国家能够安定的因素有三个;一是法度,二是信用,三是权力。法度,是君臣共同执掌的;信用,是君臣共同树立的;权力,是君主独自控制的。君主不能掌握权力,国家会面临危机。君臣抛弃法度只顾私利,国家必然混乱。所以确立法度明确职分,而不因为私利损害法度,那么国家就会安定。君主控制人民独掌权力就树立了威信。
人民相信君主的赏賜,那么功业就能建成;相信君主的惩罚,那么犯罪就无由发生。只有贤明的君主才珍惜权力看重信用,而不因为私利损害法度。所以君主许下很多承诺而不能兑现赏踢,那么臣下就不会愿意为他所用;屡次须布严厉的法令而不执行刑罚,那么民众就会轻视死刑。
所有的奖赏,都是文治;惩罚,是武治。赏与罚,是法度的枢纽。所以贤明的君主是采用法制的。贤明的君主不被蒙蔽叫做“明”。不被欺骗叫做“察”。所以重赏树立了信用,而重罚成就了威严。
奖赏不遗漏关系疏远的人,刑罚不回避关系亲近的人。这样臣子就不会蒙蔽君主,百姓就不会欺骗君主徕民十五:招揽民众
背景:
- 秦国地广而人稀,资源配置不合理,需要大量人口耕种
- 三晋之地面积狭小人口众多,然民众无地可种无屋可住
- 策略:
- 减免赋税和徭役吸引三晋民众迁居
目标:
- 釜底抽薪,减少敌国人口和后备力量,配合骚扰春收秋种动摇其国本
- 充实人口,增加劳力,短时间内达成国家富裕
夫秦之所患者,兴兵而伐,则国家贫;安居而农 ,则敌得休息,此王所不能两成也。故四世战胜,而天下不服。今以 故秦事敌,而使新民作本,兵虽百宿于外,境内不失须臾之时,此富 强两成之效也。臣之所谓兵者,非谓悉兴尽起也;论境内所能给军卒 车骑,令故秦兵,新民给刍食。天下有不服之国,则王以此春违其农 ,夏食其食,秋取其刈,冬冻其葆。以大武摇其本,以广文安其嗣。 王行此十年之内,诸侯将无异民,而王何为爱爵而重复乎!
周军之胜,华军之胜,秦斩首而东之。东之,无 益亦明矣;而吏犹以为大功,为其损敌也。今以草茅之地,徕三晋之 民,而使之事本。此其损敌也,与战胜同实,而秦得之以为粟,此反 行两登之计也。且周军之胜,华军之胜,长平之胜,秦所亡民者几何 ,民客之兵不得事本者几何,臣窃以为不可数矣。假使王之群臣,有 能用之,费此之半,弱晋强秦,若三战之胜者,王必加大赏焉。今臣 之所言,民无一日之繇,官无数钱之费,其弱晋强秦有过三战之胜; 而王犹以为不可,则臣愚不能知已。齐人有东郭敞者,犹多愿,愿有 万金。其徒请赒焉,不与,曰:“吾将以求封也。”其徒怒而去之宋 ,曰:“此无益于爱也,故不如与之利也。”今晋有民,而秦爱其复 ,此爱非其有以失其有也,岂异东郭敞之爱非其有而失其徒乎?且古 有尧舜,当时而见称;中世有汤武,在位而民服。此四王者,万世之 所称以为圣王者也。然其道犹不能取用于后。今复之三 世,而三晋之民可尽也,是非王贤力今时,而使后世为 王用乎?然则非圣别说,而听圣人难也。
刑约十六
亡佚赏刑十七:奖赏与刑罚
统一奖赏
- 封赏出于战功
- 统一刑罚
- 律法面前人人平等
统一教化
- 摒弃儒家学说,造成富贵之门皆起于兵的风气
圣人之为国也:壹赏,壹刑,壹教。壹赏则兵无敌,壹刑则令行,壹教则下听上。夫明赏不费,明刑不戮,明教不变 ,而民知于民务,国无异俗。明赏之犹,至于无赏也;明刑之犹,至 于无刑也;明教之犹,至于无教也圣人治理国家,统一奖赏,统一刑罚,统一教化。实施统一的奖赏,军队就会无政于天下;实行统一的刑罚,那么君主的命令就能执行;实行统一教化,那么民众就会听从君主的役使。
高明的奖赏不浪费财物,严明的刑罚不任意杀戮,修明教育不随意改变风俗,而民众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国家也没有异样的风俗。高明的奖赏的极致是达到不用奖赏的境界,严明的刑法的极致是达到不用刑罚的境界,修明教育的极致是达到可以不用教化的境界。画策十八:治国之法
“法必明,令必行”
- 摒弃儒家学说,造成富贵之门皆起于兵的风气
圣人之为国也:壹赏,壹刑,壹教。壹赏则兵无敌,壹刑则令行,壹教则下听上。夫明赏不费,明刑不戮,明教不变 ,而民知于民务,国无异俗。明赏之犹,至于无赏也;明刑之犹,至 于无刑也;明教之犹,至于无教也圣人治理国家,统一奖赏,统一刑罚,统一教化。实施统一的奖赏,军队就会无政于天下;实行统一的刑罚,那么君主的命令就能执行;实行统一教化,那么民众就会听从君主的役使。
社会环境不同,统治制度不同,所采取的治国之法也应不同
- 治天下,先治其民,治民之本在于法治,法治之本在于“使法必行”
令民众拼死作战在于赏罚之法,成为必行之法的途径就是实行连坐制度,重刑之下不敢违背军令 圣人知必然之理,必为之时势;故为必治之政, 战必勇之民,行必听之令。是以兵出而无敌,令行而天下服从。黄鹄 之飞,一举千里,有必飞之备也。麒麟騄駬,日行千里,有必走之势也。虎豹熊罴,鸷而无敌,有必胜之理也。圣人见本然之政,知必然 之理,故其制民也,如以高下制水,如以燥湿制火。故曰:仁者能仁 于人,而不能使人仁;义者能爱于人,而不能使人爱。是以知仁义之 不足以治天下也。圣人有必信之性,又有使天下不得不信之法。所谓 义者,为人臣忠,为人子孝,少长有礼,男女有别;非其义也,饿不 苟食,死不苟生。此乃有法之常也。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 明,令必行,则已矣圣明的人懂得社会发展的道理,一定要顺应时代发展的形势。因此制定一定能把国家治理好的政策,打仗用必定勇敢的民众,下达民众一定能听从的命令。所以军队出发打仗便会无敌于天下,君主的命令下达天下便会服从。
黄鹄起飞,一飞便是上千里,这是因为它具各能飞行千里的翅膀。蛩蛩巨丘这样的良马,能日行千里,是因为它们具各能奔跑千里的本领。虎、豹、熊、黑,凶猛而无政于天下,是因为它们有一定能战胜其他野兽的能力。圣人能发现治理社会的有效制度,明白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所以他统治民众,就像利用地势的高低控制水流一样,又像利用干湿来控制火势一样。
因此说:仁慈之人能够对人仁慈,而不能使人仁慈:有道义的人能够爱别人,而不能使别人有爱心。所以明白仁义不能治理好天下。圣人有一定让天下人信任的品德,又具有让天下人不能不信任的办法。通常所说的“义”,是说作为臣子要有忠心,做儿子要有孝心,长幼之间有礼节,男女有别。
如果不合乎道义,就是饥俄也不能苟且吃饭,就是死也不能苟且偷生。这些不过是有法律的正常现象。圣明的帝王,不重视道义而重视法律。法律必定要明确,君主的命令一定要贯彻执行,那就可以了。境内十九
弱民二十
与《说民》差不多
民弱国强,弱的本质是让民众遵守国家法令
- 地位卑弱崇尚爵位,怯弱尊敬官员,贫穷重视赏赐
如果民众敌视的政策,民弱;民众喜欢的政策,民强
君臣上下的等级制社会的基本秩序,众多官位的设立是为了辅助君主来管理国家,法是禁止民众做坏事的
- 君王要得到民众的尊崇,政令才会畅通;臣子为官清康,社会才会稳定。而明确的法度是实现以上两点的保障
律严明,奖赏得当,才能够使将士拼死杀敌,农民努力种田。
本文批评了君主违背法度的做法,指出君王的行为对民众有引导作用。所,君主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凡事以法度为准则,必兵强主尊。 故明主慎法制。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 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言中法,则听之;行中法,则高 之;事中法,则为之。故国治而地广,兵彊而主尊。此治之至也,君人者不可不察也。
禁使二十四
君主统治出了赏罚,更应学会借势
- 官吏虽多但利益一致会互相遮丑,应让民众和官吏相互监督,制造矛盾才是长久之道
或曰:“人主执虚后以应,则物应稽验,稽验则 奸得。”臣以为不然。夫吏专制决事于千里之外,十二月而计书以定 ,事以一岁别计,而主以一听,见所疑焉,不可蔽,员不足。夫物至 ,则目不得不见;言薄,则耳不得不闻。故物至则辨,言至则论。故 治国之制,民不得避罪,如目不能以所见遁心。今乱国不然,恃多官 众吏。吏虽众,事同体一也。夫事同体一者,相监不可。且夫利异而 害不同者,先王所以为保也。故至治,夫妻交友不能相为弃恶盖非, 而不害于亲,民人不能相为隐。上与吏也,事合而利异者也。今夫驺 虞,以相监不可,事合而利同者也。若使马焉能言,则驺虞无所逃其 恶矣,利异也。利合而恶同者,父不能以问子,君不能以问臣。吏之与吏,利合而恶同也。夫事合而利异者,先王之所以为端也。民之蔽 主,而不害于盖,贤者不能益,不肖者不能损。故遗贤去智,治之数也。
慎法二十五
和勒令差不多定分二十六:确立正统名分
法令明,名分定,人民自治,亦天下大治
本篇论述了如何保障法令快速普及并得到彻底执行的问题。法令订立后,要由对该法令有透彻理解的人负责在地方推广和解释。法令有专门的人保管,不允许擅自删改,歪曲其内容。从天子到诸侯每级都设立法官,都县还要额外设立法吏。法令条文要简明易懂,能够被民众理解。
这样,使人人都知法、懂法,形成上下制约的机制。制定法令的实质是确定事物的归属,人们对事物归属的判定,有法可依,就不会恶意年夺。所以,法令明,名分定。人民自治,亦天下大治
其他
- 六淫,岁、食、美、好、志、行,
- 岁的害处指农民游惰,使年岁歉收
- 食的害处指农民不务本业,白吃粮米
- 美的害处指商人贩卖华丽的东西
- 好是玩好,好的害处指商人贩卖玩好的物品
- 志的害处指官吏营私舞弊的思想
- 行的害处指官吏贪赃枉法的行为
- 四难,务农,力战,出钱,告奸
- “法”,不仅是律法,也包含是规则,标杆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