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说明
/2
1. 信息系统建设
1.1 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
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可以分为立项、开发、运维及消亡四个阶段
立项阶段:即概念或需求阶段,根据用户业务发展和经营管理的需要,提出建设信息系统的初步构想;然后对企业信息系统的需求进行深入调研和分析,形成《需求规格说明书》,并确定立项。
开发阶段:以立项阶段的需求分析为基础,进行总体规划。通过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验收等工作实现并交付系统。
运维阶段:信息系统通过验收,正式移交给用户以后,进入运维阶段。要保障系统的正常运行,系统维护是一项必要的工作,系统的运行维护为分为更正性维护,适应性维护,预防性维护,完善性维护等类型。
消亡阶段:信息系统不可避免的会遇到系统更新改造、功能扩展,甚至废弃重建等情况。对此,在信息系统建设的初期就应该注意系统消亡条件和时长,以及由此而花费的成本。
1.2 信息系统开发方法
通常的开发方法包括结构化,原型法,面向对象方法。
( 1) 结构化方法
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开发方法,把整个系统的开发过程分成若干阶段,依次进行。前一阶段的输出是后一阶段的输入( 依据)。
必须按顺序完成,每个阶段和主要步骤都有详尽的文档编制要求,并对其进行有效控制。
理论基础严密,他的指导思想是用户需求在系统建立之前就能被充分了解和理解。结构化方法注重开发过程的整体性和全局性。( 优点)
结构化方法的特点是注重开发过程的整体性和全局性。但其缺点是开发周期长;文档、设计说明繁琐,工作效率低;要求在开发之初全面认识系统的需求,充分预料各种可能发生的变化,但这并不十分现实。(缺点)
( 2) 原型法
其认为在无法全面准确地提出用户需求的情况下,并不要求对系统做全面、详细的分析,而是基于对用户需求的初步理解,先快速开发一个原型系统,然后通过反复修改来实现用户的最终系统需求
原型的特点:
① 实际可行;
② 具有最终系统的基本特征;
③ 构造方便、快速、造价低。
原型法适用于:用户需求开始时定义不清、管理决策方法结构化程度不高的系统开发方法更宜被用户接受。
原型法的缺点:如果用户配合不好,盲目修改,就会拖延开发过程。
在于其对用户的需求是动态响应、逐步纳入的;系统分析、设计与实现都是随着对原型的不断修改而同时完成的,相互之间并无明显界限,也没有明确分工。原型又可以分为抛弃型原型和进化型原型两种。( 在前期不清楚用户需求)
( 3) 面向对象方法
用对象表示客观事物,对象是一个严格模块化的实体,在系统开发中可被共享和重复引用,以达到复用的目的。其关键是能否建立一个全面、合理、统一的模型,既能反映需求对应的问题域,也能被计算机系统对应的求解域所接受。
在系统开发的实际工作中,往往根据需要将多种开发方法进行组合应用,最终完成系统开发的全部任务。
在系统开发的实际工作中,往往根据需要将多种开发方法组合应用,最终完成系统开发的全部任务。
2. 信息系统设计
2.1 方案设计
系统方案设计包括总体设计和各部分的详细设计(物理设计)两个方面:
( 1 )系统总体设计:包括系统的总体架构方案设计,软件系统的总体架构设计,数据存储的总体设计,计算机和网络系统的方案设计等
( 2) 系统详细设计:包括代码设计,数据库设计,人/机界面设计,处理过程设计等
2.2 系统架构
2.3 设备、DBMS 及技术选型
系统架构是将系统整体分解为更小的子系统和组件,从而形成不同的逻辑层或服务。
在系统设计中进行设备、DBMS 及技术选型时,不知要考虑系统的功能要求,还要考虑到系统实现的内外环境和主客观条件。
3. 软件工程
3.1 软件需求分析与定义
软件需求是针对待解决问题的特性的描述。所定义的需求必须可以被验证。
通过需求分析,可以检测和解决需求之间的冲突;发现系统的边界;并详细描述出系统需求。
软件需求:功能、非功能( 性能)、设计约束
软件需求的基本特性:可验证性
需求分析的目的:
1) 检测和解决需求之间的冲突
2) 发现软件的边界,以及软件与其环境如何交互
3) 详细描述系统需求,以导出软件需求
软件设计的组成:软件架构设计、软件详细设计
视图包括:
逻辑视图(满足功能需求)、过程视图(并发问题)、组件视图( 实现问题)、部署视图
( 分布问题)。
软件测试: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
软件维护的类型:
1) 更正性维护:以更正发现的问题;
2) 适应性维护:以保持软件产品在变化或变化中的环境中可以继续使用;
3) 完善性维护:改进性能和可维护性,所需工作量最大;
4) 预防性维护:在软件产品中的潜在错误成为实际错误前,检测和更正它们
软件复用:代码的复用、设计的复用、分析的复用、测试信息的复用
3.2 软件设计、测试与维护
通过软件设计得到要实现的各种不同模型, 并确定最终方案。其可以划分为软件架构设计( 也叫做高层设计) 和软件详细设计的两个计划。
软件测试: 测试是为了评价和改进产品质量, 识别产品的缺陷和问题而进行的活动, 软件测试是针对一个程序的行为, 在有限测试用例集合上, 动态验证是否达到预期的行为。
测试不再只是一种仅在编码阶段完成后才开始的活动。现在的软件测试被认为是一种应该包括在整个开发和维护过程中的活动,它本身是实际产品构造的一个重要部分。
软件维护有如下类型:
① 更正性维护—— 更正交付后发现的错误;
② 适应性维护—— 是软件产品能够在变化后或变化中的环境中继续使用;
③ 完善性维护—— 改进交付后产品的性能和可维护性;
④ 预防性维护—— 在软件产品中的潜在错误成为实际错误前, 检测并更正它们。
3.3 软件质量保证及质量评价
- 软件质量
指的是软件特性的总和,是软件满足用户需求的能力,即遵从用户需求,达到用户满意。软件质量包括“ 内部质量” 、“ 外部质量” 、“ 使用质量” 三部分。
- 验证与确认
确定某一活动的产品是否符合活动的需求,最终的软件产品是否达到其意图并满足用户需求。验证过程试图确保活动的输出产品已经被正确构造,即活动的输出产品满足活动的规范说明;确认过程则试图确保构造了正确的产品,即产品满足其特定的目的。
- 评审与审计:包括管理评审、技术评审、检查、走查、审计等。
管理评审的目的是监控进展,决定计划和进度的状态,或评价用于达到目标所用管理方法的有效性。技术评审的目的是评价软件产品,以确定其对使用意图的适合性。软件审计的目的是提供软件产品和过程对于可应用的规则、标准、指南、计划和流程的遵从性的独立评价。审计是正式组织的活动,识别违例情况,并要生成审计报告,采取更正性行动。
3.4 软件配置管理
软件配置管理活动包括软件配置管理计划,软件配置标识,软件配置控制,软件配置状态记录,软件配置审计,软件发布管理与交付等活动。
3.5 软件过程管理
( 1) 项目启动与范围定义:启动项目并确定软件需求
( 2 )项目规划:制定计划,其中一个关键点是确定适当的软件生命周期过程,并完成相关的工作
( 3) 项目实施:根据计划,并完成相关的工作
( 4) 项目监控与评审:确认项目工作是否满足要求,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 5 )项目收尾与关闭:为了项目结束所做的活动,需要项目验收,并在验收后进行归档,事后分析和过程改进等活动。
3.7 软件复用
软件复用是指利用已有软件的各种有关知识构造新的软件,以缩减软件开发和维护的费用。复用是提高软件生产力和质量的一种重要技术。
软件复用的思想是,将软件看成是由不同功能的“ 组件” 所组成的有机体。
早期的软件复用主要是代码级复用,被复用的知识专指程序,后来扩大到领域知识,开发经验,设计,决策,架构,需求,设计,代码和文档等一切有关方面。
4. 面向对象系统分析与设计
4.1 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
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包括:对象,类,抽象,封装,继承,多态,接口,消息,组件,复用和模式等。
对象:由数据及其操作所构成的封装体,是系统中用来描述客观事物的一个模块,是构成系统的基本单位。对象是由一组属性和对这组属性进行的操作构成的。对象包含三个基本要素,分别是对象标识、对象状态和对象行为。
类:现实世界中实体的形式化描述,类将该实体的属性(数据)和操作(函数)封装在一起。类和对象的关系可理解为,对象是类的实例,类是对象的模板。如果将对象比作房子,那么类就是房子的设计图纸。
抽象:通过特定的实例抽取共同特征以后形成概念的过程。对象是现实世界中某个实体的抽象,类是一组对象的抽象。
封装:将相关的概念组成一个单元模块,并通过一个名称来引用它。面向对象封装是将数据和基于数据的操作封装成一个整体对象,对数据的访问或修改只能通过对象对外提供的接口进行
继承:表示类之间的层次关系,父类与子类这种关系使得某类对象可以继承另外一类对象的特征,继承又可分为单继承和多继承。
多态:使得在多个类中可以定义同一个操作或属性名,并在每个类中可以有不同的实现。多态使得某个属性或操作在不同的时期可以表示不同类的对象特性。
接口:描述对操作规范的说明。
消息:体现对象间的交互,通过它向目标对象发送操作请求。
组件:表示软件系统可替换的、物理的组成部分,封装了模块功能的实现。组件应当是内聚的 0, 并具有相对稳定的公开接口。
复用:指将己有的软件及其有效成分用于构造新的软件或系统。组件技术软件复用实现的关键。
模式:描述了一个不断重复发生的问题,以及该问题的解决方案。其包括特定环境、问题和解决方案三个组成部分。应用设计模式可以更加简单和方便地去复用成功的软件设计和架构,从而帮助设计者更快更好地完成系统设计。
4.2 统一建模语言( UML) 与可视化建模
- 统一建模语言( UML)用于对软件进行可视化描述,构造和建立软件系统的文档。UML
适用于各种软件的开发方法,软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各种应用领域以及各种开发工具。
- UML 是一种可视化的建模语言,而不是编程语言。它比较适用于迭代式的开发过程,
是为支持大部分现存的面向对象开发过程而设计的。
RUP 是使用面向对象技术进行软件开发的最佳实践之一
各图的作用。
5. 软件架构
5.2 软件架构模式
C/S客户/服务器模式
-
5.4 软件中间件
中间件是位于硬件,操作系统等平台和应用之间的通用服务。借由中间件,解决了分布系统的异构问题。其主要目的是实现应用与平台的无关性。借助中间件,屏蔽操作协同和网络协议的差异,为应用程序提供多种通讯机制,满足不同领域的应用需要。
中间件的分类:
1). 数据库访问中间件:通过一个抽象层访问数据库,从而允许使用相同或相似的代码访问不同的数据库资源。典型技术如windows 平台的odbc 和java 平台的jdbc 等。
2). 远程过程调用中间件( rpc ): 是一种分布式应用程序的处理方法, 一个应用程序可以使用rpc 来“ 远程” 执行一个位于不同地址空间内的过程, 从效果上看和执行本地调用相同。
3). 面向消息中间件( mom): 利用高效可靠的消息传递机制进行平台无关的数据传递,并可基于数据通信进行分布系统的集成。典型产品如dbm 的mqseries
4). 分布对象中间件:是建立对象之间客户/服务器关系的中间件,结合了对象技术与分布式计算技术。该技术提供了一个通信框架,可以再异构分布计算环境中透明传递对象请求。典型产品如omg 的corba。
5). 事物中间件: 与称事物处理监控器( TPM), TPM 位于客户和服务器之间, 完成事务管理与协调,负载平衡,失效恢复等任务,以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典型产品如IBM/bea 的
- 中间件结构图
6. 典型应用集成技术
6.1 数据库与数据仓库技术
- 数据仓库
面向主题的,集成的,相对稳定的,反映历史变化的数据集合,用于支持管理决策。数据仓库是对多个异构数据源(包括历史数据)的有效集成,集成后按主题重组,且存放在数据仓库中的数据一般不再修改。
大数据分析相比与传统的数据仓库应用,具有数据量大,查询分析复杂定特点。
数据库:面向一个具体的业务,且实时更新。
(1). 数据源:是数据仓库系统的基础,是整个系统的数据源泉。
(2). 数据的存储与管理:是整个数据仓库系统的核心。
(3). OLAP 服务器: 对分析需要的数据进行有效集成, 按多维模型予以组织, 以便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并发现趋势。
(4). 前端工具:主要包括各种查询工具,报表工具,分析工具,数据挖掘工具主要针对数据仓库。
大数据 Big data
大数据分析相比于传统的数据仓库应用,具有数据量大、查询分析复杂等特点。
在技术上,大数据必须依托云计算的分布式处理、分布式数据库和云存储、虚拟化技术等。
6.2 Web Servises
Web 服务器的典型技术包括:用于传递信息的简单对象访问协议( soap),用于描述服务的 Web 服务描述语言( WSDL), 用于 Web 服务注册的统一描述, 发现及集成( UDDI), 用于数据交换的( XML)。
Web 服务的主要目标是跨平台的互操作性。适合使用WEB 服务的情况包括:跨越防火墙,应用程序集成,B2B 集成,软件重用等。同时,在某些情况下,WEB 服务也可能会降低应用程序的性能。不适合使用WEB 服务的情况包括:单机应用程序,局域网上的同构应用程序等。
6.3 JAVAEE 架构
JAVAEE 应用服务器运行环境主要包括组件, 容器及服务三部分。
组件是表示应用逻辑的代码。
容器是运行的组件结构。
服务是应用服务器提供的各种功能接口。
6.4 .NET 架构
通用运行环境处于.NET 开发框架的最低层,是该框架的基础,它为多种语言提供了统一的运行环境, 统一的编程模式, 大大简化了应用程序的发布和升级, 多种语言之间的交互, 内存和资源的自动管理等等。
6.6 组件及其在系统集成项目中的重要性
组件技术就是利用某种变成手段,将一些人们所关心的,但又不便于让最终用户去直接操作的细节进行封装,同时实现各种业务逻辑规则,用于处理用户的内部操作细节。满足此目的的封装体被称作组件。
6.7 常用组件标准
常用组件标准包括微软的COM/DCOM/COM+\OMG 的CORBA 及SUN 的RMI/EJB
com 是开放的组件标准,有很强的扩充和扩展能力。Dcom 在com 的基础上添加了许多功能和特性,包括事物特性,安全建模,管理和配置等,使com 成为一个完整的组件架构。Com+综合各技术形成的功能强大的组件架构, 通过系统的各种支持, 使组件对象模型建立在应用层上,把所有的组件的底层细节留给了系统。
7. 计算机网络知识
7.1 OSI 七层协议:( 从下到上)
物理层:该层包括物理联网媒介,如电缆连线连接器,该层的协议产生并检测电压以便发送和接收协定。具体标准有RS232,V.35,RJ-45,FDDI
数据链路层:它控制网络层与物理层之间的之间的通信,它的主要功能是将从网络层接收到的数据分割成特定的可被物理层传输的帧。常见的协议有IEEE802.3/.2,HDLC,PPP, ATM
网络层:其主要功能是将网络地址( 例如,IP 地址) 翻译成对应的物理地址( 例如,网卡地址并决定如何将数据从发送方路由到接收方。) 在TCP/IP 协议中, 网络层具体协议有IP,ICMP,IPX,ARP 等
传输层:主要负责确保数据可靠,顺序无错的从A 点传到B 点。如提供建立,维护和拆除传送连接的功能;选择网络层提供最合适的服务,在系统之间提供可靠的透明的数据传送。提供端到端的错误恢复和流量控制。在 TCP/IP 协议中, 具体协议有 TCP, UDP, SPX
会话层:负责在网络中的两节点之间建立和维持通信,以及提供交互会话的管理功能,如三种数据流方向的控制,即一路交互,两户交替和两路同时会话模式,常见的协议有RPC, SQL,NFS
表示层:如同应用程序和网络之间的翻译官,在表示层,数据将按照网络能理解的方案进行格式化;这种格式化也因所使用网络类型的不同而不同。表示层管理数据的解密加密,数据转换,格式化和文本压缩。常见的协议有JPEG,ASCII,GIF,DES,MPEG
应用层:负责对软件提供接口以使程序能使用网络服务,如事务处理程序,文件传送协议和网络管理等。在TCP/IP 协议中,常见的协议有HTTP,Teinet,FTP,SMTP
-
7.2 技术及应用
TCP/IP 的层次模型分为四层,其最高层相当于OSI 的5-7 层,该层中包括了所有的高层协议,如常见的文件传输协议FTP,电子邮件协议SMTP,域名系统DNS,网络管理协议SNMP, 访问WWW 的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 等。
TCP/IP 的次高层相当于OSI 的传输层,该层负责在源主机和目的主机之间提供端一端的数据传输服务。这一层上主要定义了两个协议:面向连接的传输控制协议TCP 和无连接的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TCP/IP 的第二层相当于OSI 的网络层,该层负责将分组建立的从信源传送到信宿,主要解决路由选择,阻塞控制及网际互连问题,这一层上定义了互联网协议IP,地址转换协议ARP,反向地址转换协议对RP 和互联网控制报文协议ICMP 等协议。
TCP/IP 的最底层为网络接口层,该层负责将IP分组封装成适合在物理网络上传输的帧格式并发送出去。或将从物理网络接收到的帧卸装并取出IP 分组递交给高层。这一层与物理网络的具体实现有关,自身并无专用的协议。事实上,任何能传输IP 分组递交给高层。虽然该层一般不需要专门的TCP/IP 协议,各物理网络可使用自己的数据链路层协议和物理层协议,但使用串行线路进行连接时仍需要运行SLTP 或PPP 协议。
IPv6 具有以下显著优点:
1). 提供更大的地址空间,能够实现plug and play 和灵活的重新编址;
2). 更简单的头信息,能够使路由器提供更有效率的路由转发;
3). 与mobile IP 和IP sec 保持兼容的移动性和安全性;
4). 提供丰富的从IPV4 到IPv6 的转换和互操作的方法,Ipsec 在IPv6 中是强制性的。
- Internet 上的域名由域名系统DNS 统一管理。DNS 是一个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由域名空间,域名服务器和地址转换请求程序三部分组成。
7. www 上的每一个网页都有一个独立的地址, 这些地址称为统一资源定位器( URL), 只要知道某网页的URL,便可直接打开该网页。
7.3 网络分类
根据我们的覆盖范围计算机网络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和广域网,互联网。
根据链路传输控制技术分类:总线争用技术,令牌技术, FDDI 技术,ATM 技术,帧中继技术和ISDN 技术。
网络按照拓扑结构划分有:总线型结构,环形结构,星型结构,树形结构和网状结构。
总线型
多台终端连接至一条总线,设计到信息的碰撞,终点需要安装终结器,防止信号反弹,导致网络瘫痪。用在小型办公区域。英文缩写 CSMA/CD。
环形结构
所有终端相邻的连接,组成一个环,主要用于主干网络。
星型结构
多台主机连接至一个网络设备,呈现点的发散装,用在办公区域,终端的拓扑结构。
树形结构
网状结构
指的是不属于上述任何一种的拓扑结构,一般是根据现实情况构建的网络。
7.5 网络交换技术
网络交换技术指通过一定的设备,如交换机等,将不同的信号或者信号形式转换为对方可识别的信号类型从而达到通信目的的一种交换形式,常见的有:数据交换、线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
7.6 网络存储技术
目前,主流的网络存储技术主要有三种,分别是直接附加存储( das),网络附加存储( nas)和存储区与网络( san)
7.8 无线网络技术
无线网络是指以无线电波作为信息传输媒介。
无线通信网络根据应用领域可分为:
无线个域网( WPAN) ;
无线局域网( WLAN);
无线城域网( WMAN);
蜂房移动通信网( WWAN)
4G 第四代移动通信( TD-LTE) (FDD-LTE)两种模式
5G 第五代移动通信,计划 2020 年推出成熟的标准,理论上可在 28ghz 超高频以 1Gbps传送速度速度,传送距离达到 2 公里。
7.9 网络规划,设计与实施
确立网络的物理拓扑结构是整个网络方案规划的基础,物理拓扑结构的选择往往和地理环境分布,传输介质与距离,网络传输可靠性等因素紧密相关。选择拓扑结构时,应该考虑的主要因素有:地理环境,传输介质与距离以及可靠性。
在分层设计中,引入了三个关键层的概念,分别是核心层,汇聚层和接入层。
网络中直接面向用户链接或访问网络的部分称为接入层,将位于接入层和核心层之间的分称为分布层或汇聚层。接入层的目的是允许终端用户连接到网络,因此,接入层交换机(或路由器)具有低成本和高端口密度特性。
汇聚层是核心层和接入层的分界面,完成网络访问策略控制,数据包处理,过滤,寻址,以及其他数据处理的任务。
1). 机密性:确保信息不暴露给未授权的实体或进程
2). 完整性:确保接受的数据就是发送的数据( 不被篡改)
3). 可用性:确保需要用的时候可以用
4). 可控性:确保在可控制的范围内
5). 可审查性:对出现的网络安全问题提供调查的依据和手段
典型的网络攻击步骤一般为:信息收集,试探寻找突破口,实施攻击,清楚记录,保留访问数据。
信息系统安全分为5个等级,分别是:自主保护级,系统审计保护级,安全标记保护级,结构化保护级,访问验证保护级。
传统防火墙无法阻止和监测基于数据内容的黑客攻击和病毒入侵,同时也无法控制内部网络之间的违规行为。
扫描器可以说是入侵检测的一种,主要用来发现网络服务,网络设备和主机的漏洞,当然,扫描器无法发现正在进行的入侵行为,而且它还有可能成为攻击者的工具。
防毒软件对于基于网络的攻击行为( 如扫描,针对漏洞攻击) 却无能为力。
安全审计系统通过独立的,对网络行为和主机操作提供全面与忠实的记录,方便用户分析与审查事故原因。
8. 新兴信息技术
8.2 物联网
指通过射频识别( RFID ), 红外感应器, 全球定位系统, 激光扫描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物与物,人与物进行智能化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新兴网络。
物联网从架构上面可以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
1). 感知层:负责信息采集和物物之间的信息传输,条码和二维码,RFID 射频技术,音视频等多媒体信息,信息传输包括远近距离数据传输技术,自组织组网技术,协同信息处理技术,信息采集中间件技术等传感器网络。感知层是实现物联网全面感知的核心能力。是物联网中包括关键技术。
2). 网络层:是利用无线和有线网络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编码,认证和传输,广泛覆盖的移动通信网络是实现物联网的基础设施,是物联网三层中标准化程度最高,产业能力最强,最成熟的部分,关键在于为物联网应用特征进行优化和改进,形成协同感知的网络。
3). 应用层:提供丰富的基于物联网的应用,是物联网发展的根本目标。
- 物联网关键技术
感知层作为物联网架构的基础层面,主要是达到信息采集并将采集到的数据上传的目的。感知层的技术主要包括:产品和传感器( 条码,RFID ,传感器等) 自动识别技术,无线传输技术( wlan, Bluetooth, zigbee, uwb), 自组织组网技术和中间件技术。
8.3 移动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一般指用户用手机登无线终端,通过4G,5G 或WLAN 等速率较高的移动网络接入移动互联网。可以再移动状态下( 地铁,公交上等) 使用互联网的网络资源。
从技术层面的定义:以宽带ip 为技术核心,可以同时提供语音,数据,多媒体等业务的开放式基础电信网络。
移动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络+互联网内容和应用。它不仅是互联网的延伸, 而且是互联网的发展方向。
移动终端在处理能力,显示效果,开放性等方面无法和PC 相提并论,但在个性化,永远在线,位置性等方面强于PC。由于移动终端具有小巧轻便,随身携带两个特点,决定了移动互联网应用应具有下列新特征而不是传统互联网应用的简单复制和移植。
1). 接入移动性:移动终端的便携性使得用户可以在任意场合接入网络,移动互联网的使用场景是动态变化的。
2). 时间碎片性:用户使用移动互联网的时间往往是上下班途中,工作之余,出差等候间隙等碎片时间,数据传输具有不连续性和突发性。
3). 生活相关性:移动终端被用户随身携带,具有唯一号码,与移动为之关联等特性使得移动应用可以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满足衣食住行吃喝玩乐等需求。
4). 终端多样性:目前各手机厂商分足鼎立,有各自不同的操作系统和底层硬件,终端类型多样,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化接口协议。
即面向服务的架构,soa 是一种粗粒度,松耦合的服务架构,服务之间通过简单,精确定义接口进行通讯,不涉及底层编程接口和通讯模型。Soa 可以看作是b/s 模型,xml(标准通用标记语言的集) /web service 技术之后的自然延伸。web service 是目前实现soa 的主要技术。
WEB2.0 严格来说不是一种技术,而是提倡众人参与的互联网思维模式。
HTML5 具有高度互动性,丰富用户体验以及功能强大的客户端。H5同时支持地理位置定位
-
移动互联网关键技术
移动互联网的关键技术包括架构技术 SOA,页面展示技术 WEB2.0 和 HTML5 以及主流开发平台 ANDROID,IOS 和 WINDOWS PHONE
SOA: 面向服务的架构
WEB service 是目前实现 SOA 的主要技术。
WEB1.0 和 web2.0 的区别
项目 | WEB 1.0 | WEB 2.0 |
---|---|---|
页面风格 | 结构复杂, 页面繁冗 | 页面简洁, 风格流畅 |
个性化程度 | 垂直化, 大众化 | 个性化突出自我品牌 |
用户体验程度 | 低参与度, 被动接受 | 高参与度, 互动接受 |
通讯程度 | 信息闭塞知识程度低 | 信息灵通知识程度高 |
感性程度 | 追求物质性价值 | 追求精神性价值 |
功能性 | 使用追求功能性利益 | 体验追求情感性利益 |
9.【随堂练习】
- 信息系统生命周期可以分为( ) 四个阶段。
A、需求、设计、开发、测试
B、启动、执行、监控、收尾
C、立项、开发、运维、消亡
D、启动、设计、结项、运维
C;
- 某公司准备将运行在本地局域网上的CRM 系统迁移到集团云平台上并做适当功能扩展,从信息系统生产周期的角度看,该 CRM 系统处于( ) 阶段。
A、立项
B、开发
C、运维
D、消亡
C;
- ( ) 不属于信息系统集成项目。
A. OA 系统开发项目
B. ERP 系统施工项目
C. 财务管理软件销售项目
D. 校园一卡通工程设计项目
C;
- 某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初期,无法全面准确获取需求,此时可以基于对已有需求的初步理解,快速开发一个初步系统模型,然后通过反复修改实现用户的最终需求。这种开发方法称为( )。
A、结构法
B、原型法
C、瀑布模型法
D、面向对象法
B;
- 信息安全中的( )是指只有得到允许的人才能修改数据, 并且能够判别出数据是否已被篡改。
A、机密性
B、完整性
C、可用性
D、可控性
B;
- 网络和信息安全产品中,( ) 无法发现正在进行的入侵行为, 而且成为攻击者的工具。
A、防火墙
B、扫描器
C、防毒软件
D、安全审计系统
B;
- 某业务系统在运行中因应用程序错误导致业务受影响,事后由维护工程师对该应用程序缺陷进行修复。该维护活动属于( )。
A. 更正性维护
B. 适应性维护
C. 完善性维护
D. 预防性维护
A;
- 系统方案设计包括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 系统总体设计内容包括( )。
A、计算机和网络系统的方案设计
B、人/机界面设计
C、处理过程设计
D、数据库设计
A;
- 进行面向对象系统分析和设计时,将相关的概念组成一个单元模快,并通过一个各称来用它,这种行为叫做( )。
A. 继承
B. 封装;
C. 抽象
D. 复用
B;
- 关于对象、类、继承、多态的描述, 不正确的是:( )。
A、对象包含对象标识、对象状态和对象行为三个基本要素
B、类是对象的实例, 对象是类的模板
C、继承是表示类之间的层次关系
D、多态使得同一个操作在不同类中有不同的实现方式
B;对象是类的实例,类是对象的模板
- 中间件是一件独立的系统软件或服务程序,( ) 不属于中间件。
A、Tomcat
B、WebSphere
C、ODBC
D、Python
D
- 关于数据库和数据仓库技术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数据库是面向主题的,数据仓库是面向事务的
B、数据仓库一般用于存放历史数据
C、数据库主要采用OLTP,数据仓库主要采用OLAP
D、数据仓库的数据源相对数据库来说比较复杂
A; 数据库是面向事务的,数据仓库是面向主题的
- 网络按照( )可划分为总线型结构、环形结构、星型结构、树形结构和网状结构。
A、覆盖的地理范围
B、链路传输控制技术
C、拓扑结构
D、应用传输层
C;
- IP 地址是在OSI 模型的( ) 定义。
A.物理层
B. 数据链路层
C. 网络层
D. 传输层
C;
- 存储磁盘阵列按其连接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三类,即DAS、NAS 和( )。
A.LAN
B.WAN
C.SAN
D.RAID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