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推出朋友圈「一个月可见功能」?

  • 按照:抓核心数据—推演出「魔法数字」—梳理「魔法数字」背后的需求—迭代试错数据导向
  • 一个月是此次迭代的魔法数字,个人认为它满足的是有效但不过分互动的社交需求;
  • 一,可以满足微信用户「了解新增好友」,「关心认识旧人」的需求;

了解新增好友—每次用户新增陌生好友,大部分会先打开对方朋友圈一探究竟,了解对方;如果对方是三天可见,那么基本上看对方朋友圈是碰运气,而如果对方是6个月可见或全部可见,那对被了解用户来说会觉得隐私权不保;
关心旧人;微信好友数量不断增加,但联系频率未必会增加;久不联系,可能想问问对方「近来可好?」,但多近算近来?一个星期,半个月,一个月?这个还是得看数据;从微信推出的这个「一个月可见」,可能「近来」以月为单位;

  • 一个月可见让朋友圈可刷到的内容更多,用户停留在朋友圈的时间也可能会增加,方便广告或其他资源的注入;
  • 核心指标可能与用户好友数量、刷朋友圈频率、发朋友圈频率、朋友圈可见模式设定人数相关;

Twitter推出「转发可配GIF图评价」功能?

  • 用户转发某条消息是因为「认同」,但文字阐述转发理由未必次次都能说的明白,不如用图说心声来的明白;
  • 动图比文字更形象;图文并茂;
  • 用户转发成本更低,选GIF图比动脑想文字更简单;

微信读书汇入公众号文章?

  • 用户使用「微信读书」的场景;

没有阅读目标,打开看看有什么好读的;
没有特定的阅读目标,但就是想读点东西;
有特定的阅读目标;
对于第一类用户,没有任何阅读目标,除了书籍推荐,可能还需要推荐一些其他的「干货」,吸引他们留下来;而微信公众号对微信用户来说更加熟悉,在微信读书里载入公众号文章,增加新用户的熟悉感,更能让他们留下来;
再薄的书籍对没有固定阅读习惯的用户来说都是厚的,但既然用户想读点东西了,除了书是不是应该要再多给一些选择;
有特定阅读目标的用户,清楚自己想要读什么,所以在微信读书里多强化推荐功能就好;
把微信读书慢慢的做成一个阅读平台,不仅是书,把论坛文章,优质公众号文章也引进来,让用户觉得一个app就能满足所有的阅读需要,不用切换不同的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