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前两篇介绍了《如何画流程图》以及《如何利用流程图进行业务调研》。本篇基于“业务调研”话题,从选择调研对象入手,接着讨论如何进行业务调研。

业务调研

业务调研定义

指执行团队弄清业务诉求的过程,包含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
宏观包括整体业务定位,包括业务战略价值、业务战略目标、经营管理策略等。微观包括具体的业务需求,包括业务目标,完成目标的业务流程及流程的执行对象。
在项目管理过程中,执行团队一般指产研团队,而实际推进调研的对象一般是需求分析师或产品经理。

业务调研意义

业务调研是弄清需求,是项目落地前必须完成的工作。调研到位,后续项目设计、落地才有根据,实现供需匹配。否则,需求不清,匆忙落地,很可能供需不匹配,执行团队很可能推倒项目,从头再来。既浪费资源,又不利于建立执行团队与业务团队之间的信任。
那么该如何执行业务调研呢?

业务调研步骤

image.png
通过上图,可以明确业务调研由几个关键要素组成。关键要素可通过5W模型进行分析,包括业务目的(why)、业务任务(what)、业务对象(who)、业务发生时间(when)、业务发生地点(where)
而要准确地把握业务诉求,在5个要素中,最为关键的是找准调研对象
因为准确的业务对象:
1、能够拍板业务目标,提供可量化标准,为后期落地效果提供了衡量标尺
2、清楚业务整体脉络及规划,基本明确了业务落地的节奏
3、清晰业务运转流程,而业务落地就是将业务流程线上化的过程,线上线下流程吻合才能提高效率
4、能够为业务落地提供必要资源

选择调研对象

什么是调研对象

调研对象指与受项目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对象,包括能够影响项目结果或受项目结果影响的个人、团体或组织。或者说与项目落地有直接或间接利益关系的对象,部分书籍称之为“利益相关者”(张逸《解构领域驱动设计》)。
利益相关者可按不同维度进行分类。

调研对象分类

从价值流动角度来看,可分为支持者和受益者。
支持者指为业务落地提供资源的个人、组织、机构;反之,受益者指直接从业务落地获得收益的个人、组织、机构。
从服务方向来看,可分为需求提出者和提供帮助者。前者与受益者对应,后者与支持者对应。受益者拥有需求,向执行团队提出需求,要求落地;而执行团队要落地需求,需要外部资源,而这类资源往往由支持者提供。
在实际业务场景中,这两类对象的需求差异较大,那么该如何识别呢?
image.png

识别调研对象

识别调研对象,即识别项目影响的对象。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识别。
1、确认目标系统。目标系统不同,涉及的业务范围不同,调研对象也会有较大差异
2、从价值服务链路入手,通过回答2个问题,分别找到支持者跟受益者。
(1)问题1:谁能直接从目标系统输出的价值中直接受益?通过回答这一问题,能够确认受益者。例如商家能够从商家系统提供的服务中完成订单履约,那么商家就是受益者。
(2)问题2:目标系统要输出价值需要寻求谁的帮助?通过回答这一问题,能够确认支持者。例如商家系统要提供交易服务需要商家运营团队制定规则,需要公司管理层提供人力、物力资源,需要财务系统支持结算;那么商家运营团队、公司管理层、财务系统就是支持者。

调研对象需求

在识别出调研对象后,需要分别调研他们的需求。因支持者和受益者在价值链路中的差异角色,二者的需求也不同。
支持者需要为业务落地输入价值,以保证业务顺利落地,例如制定业务规则,明确流程。他们往往明确了目标系统能够提供什么价值,需要提供什么价值,这类需求可称之为 “价值需求”(引自张逸《解构领域驱动设计》)。价值需求包括系统定位及系统范围。
受益者直接享受业务落地输出的价值,例如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他们会基于业务实际场景提出自身诉求,这类需求往往涉及业务流程、业务场景,可称之为“业务需求”(引自张逸《解构领域驱动设计》)。
既然两类对象的需求差异较大,那么该如何执行调研呢?
首先,还是要围绕目标系统,明确调研目标是弄清价值需求和业务需求。调研时,需先明确价值需求,再调研业务需求。
为什么需要先调研价值需求,再调研业务需求?因为前者明确了系统定位和系统范围,确定了系统价值和系统边界;为后续业务需求划分服务提供方提供了参考依据。
项目处于不同的生命周期,着重调研的需求也会有差异。在项目起步阶段,需要先明确价值需求,以明确系统分工;而在项目正式投入运行后,需着重调研业务需求,然后各系统各司其职,输出价值。

总结

找到关键对象进行调研,能让项目落地事半功倍。一方面明确了系统价值和边界,利于后期资源分配,分工;另一方面,能够捕捉到真实的需求,减少做无用功。
调研对象或者说利益相关方,是动态变化的。业务规划变更,利益相关方很可能发生变更。自己在落地项目时,也会跟团队、老板先确认最新的利益相关方,再进行推进,减少找错人,反复调研的执行和沟通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