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昨日游览某国家重点文物旅游景点,天气炎热,人潮汹涌。
前方一大叔汗流浃背,推着轮椅车上的母亲,跟着人潮前进。
走到某处,发现需要前方是近60级台阶,而两边毫无辅助坡道。
同时,要继续观览这一景点,必须先爬上这多级台阶。
冲突
灵活旅游路线与固定建筑设计的冲突
特殊群体行动需求与重点文物保护的冲突
疑问
如何把轮椅&行动不便者安全送到台阶最上方,继续游玩?
方案
1.设置特殊群体通道如坡道、升降机;
利:方便特殊人群行动;
满足特殊群体行动需求,减少行动难度,增加旅游频率;
体现无差异对待,展现人文关怀;
弊:破坏文物整体设计,无法修复;
需增加人工成本维护特殊通道秩序;
使用频率低,入不敷出;
2.轻便式轮椅;
利:省力,减少家属负担;
克服特殊地形限制,扩大活动范围;
弊:不安全,轻便式轮椅重心不稳容易前倾受伤;
易损,替换成本高;
3.人工抬;
利:省钱;
弊:不安全;费力;不实际,使用场景受限;
4.求助他人
利:快速解决;安全;
弊:求助可能被拒;周围不存在能帮忙的人;
5.更换旅游路线
利:省时省钱省事省力
弊:活动区域非常有限,无法尽兴游玩;
6.易携式折叠拐杖
利:克服使用轮椅无法解决的地形、障碍物;
扩大活动范围;
弊:行动不便者疲惫;
家属需携带、看管多样辅助器材,费力;
结果
大叔抬着轮椅上台阶,老人家下轮椅一步步慢慢挪上去;
弱势群体行动的需求让步于文物保护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