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尝试分析不同电商app提供/不提供“购物车”功能的原因
梳理购物车内的支付流程;
输出购物车常见状态PRD;
App
有购物车功能:淘宝、京东、小红书、亚马逊、沃尔玛、ebay
无购物车功能:Groupon、拼多多、美团、马蜂窝
实体购物车功能
功能 | 应用场景 |
---|---|
暂时存储商品 | 大型商超:品类、数量多,潜在消费大,消费者需要大容量工具存放消费品; 便利店:品类、数量少,购买数量有限,因此提供购物篮 |
体现购物意向 | 放进购物车里的东西是消费者想要/一定要购买的 |
支持随意变动 | 结算前消费者可随喜好随意增、删、改购物车内商品 |
增加消费额 | 购物车容量大、车内商品太少时,变相刺激消费者多添置商品,多支出 |
增加购物时间 | 移动方便,省力,扩大消费者在商超内的活动范围,增加购物时间,增加购买可能性 |
为什么提供/不提供“购物车功能”?
1.综合类电商app都提供了购物车功能;
例子:淘宝、京东、小红书
有购物车的电商app(示例) | 淘宝、天猫、京东、小红书 |
---|---|
原因 | 1.商品种类多,数量多,方便用户比较; (如淘宝搜索“螺狮粉”,不同品牌、规格的螺狮粉就有几十款,用户选定几款便于缩小比较范围,降低决策成本) 2.减少支付操作步骤:提供全选/多选,一键结算功能缩短用户支付流程,减少思考时间,增加营收; 3.提高用户体验满意度:购物车营造慢节奏、舒缓“逛”的氛围,让用户在舒适的节奏中多添加商品,多消费; 4.挖掘潜在消费:延长用户停留在app的时间,增加相似商品的曝光率,提高一并购买其他类似、相关商品的可能性; 5.隐形的“愿望清单”,刺激持续消费; 6.提高推荐准确率:系统可抓取用户购物车内未结算商品,了解用户消费意愿,提高精准推荐准确度,刺激用户购买; |
2.团购、拼购类app无购物车功能
例子:拼多多、Groupon、美团
用户使用场景:
- 有明确范围,无明确目标,查看范围内有什么团购优惠;
基于此场景:用户结合喜好+优惠力度,在商品列表里比较就可以做决定,不需要在购物车里货比三家,节约时间成本;
- 无明确范围,随便看看有什么吸引人的优惠;
基于此场景:产品通过推荐引导消费,用户看中感兴趣的商品后,会转化成第一种或第三种场景;
- 有明确目标,搜索特定目标优惠;
基于此场景:用户追求快、方便、省事,强调即买即用,不需要购物车中转储存;
无购物车的电商app(示例) | 拼多多、Groupon、美团 |
---|---|
原因 | 1.产品定位:团购类、拼购类产品,用户追求快捷、简单的消费流程; 2.商品种类、数量:少,实际上是组合套餐,往往一个订单中包含多种商品或服务,能够满足用户多样需求,不需要单独添加到购物车中; 3.增加收入: 团购收入=团购人数*团购数量 团购盈利=团购收入-团购成本; 这说明一定时间内团购人数、团购数量越多越好,因此产品设计应减少用户思考时间,尽快下单;而购物车提供货比三家机会,会延长决策时间,不利于单位时间内增加下单量; 4.消费数量:用户团购时往往应实际需要一次团购一种,不需要购物车来存货; 5.商品变动周期:短,变动快,易失效;用户将商品添加到购物车,打算日后购买,再次查看,发现之前添加商品大多失效或过期时,容易产生不满、失望情绪; |
购物车内支付流程
购物车PRD
页面名称 | 原型 | 说明 |
---|---|---|
购物车 | ![]() |
1. 商品 a) 商品数量 -:点击数量-1 +:点击数量+1 商品数量=1,- 不可点击 b) 点击 跳转商品页 2. 价格 a) 运费 运费=选中各商品运费数量之和 b) 总计 总计=选中各商品单价数量之和,不包括下架或售罄状态商品 3. 去支付 a) 点击 跳转支付页 b) 验证选中数量>=1 否则提示“请选中要购买的商品” c) 验证商品状态为上架 否则提示“商品x已下架”,刷新页面 d) 验证商品库存>购买数量 否则提示“商品x仅剩x件”,刷新页面 |
空购物车 | ![]() |
1. 去商城逛逛 a) 点击 跳转商城首页 |
全选状态 | ![]() |
1. 取消全选 a) 点击 全部选中商品取消选中 b) 条件 全部购物车商品已选中 |
未全选状态 | ![]() |
1. 全选 a) 点击 选中全部购物车商品 b) 条件 购物车有商品未被选中 |
删除商品 | ![]() |
1. 删除 a) 点击 删除商品 b) 条件 左滑商品 |
商品下架 | ![]() |
1. 下架 a) 条件 商品状态变更为已下架 b) 交互 不可选中,可删除 |
商品售罄 | ![]() |
1. 缺货 a) 条件 商品库存=0 b) 交互 不可选中,可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