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梳理Spotify App的亮点功能
初次使用推荐
- 歌手推荐
新用户启动app时,添加3个喜爱歌手后启动;
当点击某一名歌手后,多呈现3个类似风格的歌手,方便用户选取;
递进推荐歌手,缩短用户的选择时间,让用户尽快使用app的核心功能,体验产品的“啊哈”moment;
- 歌曲推荐
用户类型
没有明确目标:呈现往年歌曲热门排行榜,用大众口味吸引新用户
有喜爱/偏好风格,没有指定歌手:根据启动时选择的歌手,推荐包含所选歌手在内的歌单
有特定目标:提供特定歌手的专辑歌单
近期播放
- 排序按点击顺序排列,最近点击的排在最前;
排序更新:只有点击—播放列表内歌曲,排序才会更新
点击专辑封面排序不更新<br />用户点击封面--可能只是对封面感兴趣,对封面包含的歌单不感兴趣;<br />只有产生点击--播放行为,才证明用户喜欢推荐的歌曲;方便接下来做歌曲推荐;
分类方式
- 分类+搜索结合
- 某一张专辑的分类包括5种:自定义格式、歌名、艺术家、专辑、最近添加
(网易云音乐、酷狗等app只有搜索功能,没有分类)
- 用户可以先分类后搜索
歌曲搜索
- Spotify每首歌都会生成特定类似频率二维码的东西(为什么?);
原因猜测:每一首歌都打上id,方便识别查找;
与已有歌曲频率类似的歌曲可以形成列表推荐;
思考:用ID码去推荐效率高么?准确率高么?
适用范围广么?
- 语音搜索(不是听歌识曲,用户语音输入歌名,系统搜索);
20s试听推荐
- 鼓励用户添加更多歌曲:推荐曲目的短暂试听,每首大概20s,用户可快速判断推荐歌曲是不是自己的菜,省时高效;
- 20s试听节省流量,避免用户因为整首歌曲要缓冲很久而关掉app的尴尬场景;
- 相同的界面停留时间内用户可以添加更多歌曲,当添加的歌曲越多时,列表价值就越大,用户对app的粘性就越高;
(某列表的歌曲是用户用时间+精力累积出来的,自然会多些关注)
关联推荐
- 前面提到的初始启动接连推荐3个风格相似歌手算一个;
- 20s试听,当添加某一歌手后,会连续2轮出现同一歌手的歌曲;
(比如a用户试听添加了陈奕迅的「十年」,下一回推荐还是会出现陈奕迅的某首歌,总共推荐3次)
为何是3次?—少了起不到连续推荐的效果,多了会腻;
分享
- 支持社交+短信+通讯工具分享;
- 分享到社交工具的页面除了显示分享歌曲的信息,还会接连推荐歌手的其他歌曲/专辑;
(网易云音乐分享界面不会接连推荐某一歌手的其他歌曲;但会推荐其他受欢迎曲目,以及显示对分享歌曲的评论,靠评论吸引眼球)
自定义歌单状态
- 用户自己建立的歌单可以设置为私密/公开状态;让用户保护隐私的同时也可以互动;
(暂时还没发现Spotify的社交功能;不确定哪些途径能查看好友的公开歌单)
提问:
为什么不能设置循环模式?
为什么禁止播放功能不能连续点击取消?
为什么没有定时关闭功能?
为什么有些歌曲有歌词有些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