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背景:某人才评估系统改版,允许各部门自由设定评估时间,但大老板需要评价多个部门的头这点不变;
    (如零售部门这周一发起评估,系统通知大老板评一次;物流这周二发起评估,系统再通知大老板评一次)

    核心痛点:如何避开不同部门评估时间差问题,减少系统通知大老板评价的次数?

    方案:设置时间单位,统一发送通知;如同一周内的所有评价一次性发给老板;
    做个评价日历提醒,明确在日期上标注某时间段内最紧急需要完成的评价;次紧急;不紧急等;

    2.背景:今天跟部门leader聊起如何评估人才测评系统迭代的效果?或者说哪些数据指标能够具体量化人才测评系统迭代的得与失?

    分析难点:

    • 人才测评是定性的测评工具,题目与答案都带有主观性,难以完全客观量化;
    • 分值不完全代表事实;虽然可以将结果量化成1-5分的数值,但1分真的能代表“完全否定”,5分真的能代表“完全肯定”么?
    • 评价数据反映的更可能是系统的有效性,而不是测评结果的有效性;比如反映的是测评系统的效率,而不是测评系统实实在在测出员工能力的准确度反映;

    所以测评系统迭代真的没法衡量结果?
    leader观点:测评具有特殊性,与高考性质差不多,目的是择优录取,所以测评更看重系统能否分层筛出优质与平庸的员工,而不是为了吸引更多用户使用,招纳更多好评,所以无法用一般的数据指标衡量测评系统迭代的结果;

    我表示不同意;

    测评与高考有相似性,都是利用不同维度去考察应试者的不同能力,目的是将不同水平的应试者分隔开;但是测评与高考又不一样。

    首先是参照标准不一样。高考择优是绝对参照,跟一条固定的分数线做比较;一条分数线划过去,过线的录入,线下的淘汰,结果不会轻易变动;
    测评不是,测评是相对参照,是一群人在做比较;在一个部门里所有员工比较,分出优秀、中等、较差等;但是一旦比较范围,比较对象发生改变,结果也会发生变化;

    其次是目的不一样;高考目的是让应试者根据自己的能力进对应的筐,不同的筐的标准不一样;比如为了尽量让更多人上线,会分不同的层级标准,比如重本一条线,二本一条线,专科一条线;
    而测评除了晋升淘汰,还有能力培养,应才任用等目的,不是简单的能力匹配,坑位对应问题;

    然后是结果变动性;高考分数无法变动,考试结果也就无法改变;但测评分数可以变动,测评结果也能改变;

    最后是结果解释不一致;高考分数低=成绩差;但测评分数低能等于能力差么,不见得。

    那测评系统迭代结果该怎么衡量?既然无法正面衡量,那就侧面衡量;
    一是效率提升程度,比如与前一版本系统相比,这次测评省时多少?能够评估人数增加了多少?
    二是结果跟踪,被评为优秀员工的,3个月后再次被评为优秀的概率多高?说明测评的准确性;
    三是直接使用者的反馈,转化成能量化的数据,比如与上一版本相比投诉率、系统维护成本等指标。

    主观需要客观做参考,没有绝对的主观,也没有绝对的客观,相辅相成。

    (夜深了,人困了,逻辑好像也有点乱了,但还是要坚持每天思考一丢丢,防长肉!!)

    3.今天在电梯里看到一个广告,内容大体是儿子在写作业,突然停电,一片漆黑,爸爸跑过来,咧开嘴,发出亮光。广告主飞利浦牙刷。
    第一反应:不得不为广告设计者的脑洞折服,这支广告很有“泰国风”;
    第二反应:这卖的是牙刷?我还以为卖的是灯泡或者为某牙科镶牙业务打广告;
    广告的转折是很让人意外,但真的能吸引到用户么?
    首先,广告结尾是父亲咧嘴露亮光,鬼片即视感,看完毛骨悚然,真的能起到宣传作用?
    再者,飞利浦的产品定位是把牙洗的发亮?还是定位为多模式口腔清洁工具?如果是前者,那它跟美白牙膏的差异在哪?如果是后者,那么广告内容强调口腔发亮是否合适?
    然后,站在用户的角度考虑,广告内容跟实际生活场景贴近么?
    停电了,如果是意外(如跳闸),那么此时漆黑一片,大家第一反应是采取行动,找光源排查原因,恢复光亮;
    如果是有意安排(比如庆生,比如求婚,比如各种喜庆事),大家第一反应是原地不动,等待惊喜揭开,恢复光亮;
    不论哪种场景,用户期望的都是正常范围的光源,而不是奇奇怪怪的光源,嘴里发出的光,这论谁都不敢点亮;
    最后,自己的观点,与其走奇异风格的广告,不如走温情风,在这只里强调浓浓父子情,小时候停电,父与子一起,长大后,子赠父菲利普,还在一起刷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