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专题】与疫情赛跑的14亿普通人,我们每个人都是战疫者 | 作文纸条 - 知乎

    起初,没有人在意这一场灾难。
    这不过是一场山火、一次旱灾、一个物种的灭绝、一座城市的消失,
    直到这场灾难和每个人,息息相关。
    ——《流浪地球》

    人们总是期盼新年伊始,而今年,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开端。一场疫情从内陆腹地,迅速席卷。
    起初只是一座城、几个数字、一条条不可捉摸的信息,而后我们困守一隅、关注着方寸屏幕那端的世界:地图上那些陌生的地域被标注,而距离自己越来越近,病例数字随着时间过去而攀升……当一切堆积、迫近,势不可回时,我们每一个人都已身在其中。
    而今,摆脱了最初的手足无措,反击的战役早已打响。火神山、雷神山业已落成,医疗人员纷纷驰援前线,爱心人士们身体力行地帮扶,荧幕上,一个个名字和身影汇成黯淡疫情中难得的温暖和力量,触动着所有人。
    历史,于旁观者而言是一段故事,对于亲历者,却是切身的悲痛欢欣。那些播报里看似遥远的忧虑、离别、悲恸可能正发生在你我之间,而那些暖流与力量,或许也离我们不远,当回首时,不可忘却那抱薪送炭的点滴温暖。

    【本文关键词】众志成城、逆行者、感动与力量、责任与奉献

    逆行的白衣战士
    治病救人总是医者寻常,他们日夜坚守,以自己的血肉之躯,为病患、为你我筑起一道屏障。
    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是新型肺炎最初的“小汤山”,院长张定宇身患渐冻症,妻子也因身处前线而遭遇感染,他依然身先士卒、坚持奋战。当被问及自己的病情时,他总显得豁达,不多言便迈着蹒跚的步子,继续坚守在病房,与同事们一同与病毒作战。
    耄耋之年,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临危受命,奔赴抗击病毒的最前线,为打胜抗疫战服下定心丸。“国有战,召必回,战必胜”,各地医疗医疗人员在请愿书上留下一个个指印,不计报酬,不论生死,逆着人流,驰援武汉。
    除了他们,更有千万医护工作人员坚守在不同的岗位。他们是父母,是妻子,是丈夫,是儿女……但在疫情面前,他们是身着白衣战袍的战士。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面临未知与无奈,他们冲锋在前,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为你我驱散疫情阴霾、不安疾恙。
    ▣ 来自作文纸条用户的分享
    我爹觉得身边报名的兄弟都上去了,一个人在家里憋得烦闷,提前招呼着叫我妈把他过去的衣服收拾好,家里处处都在念叨那电话怎么这么慢。就怕那电话不打到咱家,就怕医院把他给忘了。终于电话还是打来了,我爹那时一个兴奋,听妈妈说整宿在那里翻来覆去。第二天老爹拎着个塞满衣服的塑料袋,在门口换鞋。我靠着我卧室的门框看着他的胡茬。
    “担不担心爸爸啊。”老爹笑问我。
    “担心你还不是去了。”我撇嘴。
    老爹上了他们的战场。发了张穿着防护服的照片过来,和几个同事像模像样地冲镜头比了个大拇指。眼镜摘了,说是穿上防护服硌着生疼。第二天晚上就视频过来和我妈抱怨说,医院的饭太难吃了。
    欸,我爹还是那个爹。

    维系城市脉动的卫士
    2月2日,经过10个日夜、7000余名建设者的鏖战,在全国人民的关注下,火神山医院成功落成。“基建狂魔”这一称号背后,是一群设计者争分夺秒绘制作战图,是一群善良勇敢的人穿上盔甲,不分昼夜与疫情赛跑。他们来自四面八方、讲着不同的乡音方言,却同样奋不顾身、挑战极限,托起“火神山”,创造出新的“中国速度”。
    而在前线创举之外,更有无数的人为了抗击疫情、守护更多人的安稳,选择默默坚守。在暂缓复工开学的背景下,是医疗用品制作工人们复工、快递员们返岗的消息,如他们一般,许多基层工作者们纷纷投入疫情防治工作。因着这份责任与担当,他们投身于少有人关注的基层前线,维持着城市、社会的运转。
    火神山施工现场
    ▣ 来自作文纸条用户的分享
    早上七点,我的父亲就从家中离开,骑电动车到单位,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他是一名顺丰公司的快递员,在顺丰工作了十年。简单收拾完之后,就出去送件收件,因为各个小区封闭,他只能在哈尔滨零下二十度的寒风中在小区门口等待着,有时一等,就是一两个小时。
    我曾经劝过他,请假,回家,舍弃这份工作,但他依然默默坚持着,做好自己的工作,也是为了那些无法走出家门,想要给自己的亲人一些安慰与鼓励的人。
    快递员与外卖小哥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我难以想象他们顶着多大的压力去奔跑在每一条街道,每一条小巷;我难以想象他们是怎样坚持在寒冷的天气里等待每一位客户的到来;我难以想象他们是如何支撑起自己疲惫的身躯日复一日地将自己投入到每一天的工作中。他们在病毒肆虐的城市中不停地穿梭,平凡却又伟大。

    点滴捐赠,融汇温流
    普通人如你我,也许不能奋战前线,却依然能以自己的力量抗击疫情、融汇温暖。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当疫情席卷而来,口罩、消毒液乃至食物成为生活的“必需品”,一时被抢购乃至脱销。许多爱心人士却毅然将手里的物资捐赠,不求回报亦不留名。更有非重灾疫区将并不充足的医疗物资送至湖北。在这个冬日,仅山东就向湖北捐赠蔬菜、水果超过2300吨,其他地区也纷纷支援。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辽河雪融,富山花开;同气连枝,共盼春来。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日本物资赠言

    在同胞之外,还有许多国家,对中国伸出援手。一海相隔的日本,也将百万口罩送至我国,留书鼓励。巴基斯坦从全国各地征集医疗用品予以支援,积极评价中国为抗击疫情所作的努力,堪称“巴铁”。这些来自不同群体、地域的帮助,为抗击疫情融聚了难得的温暖与力量。
    日本捐赠大连物资
    ▣ 来自作文纸条用户的分享
    我父母经营着一家生鲜超市。
    在严峻的疫情形势下,附近的不少店和菜市都关了门,我家的店没关,就成了附近小区的比较快捷方便的果蔬调料获得地。小区之间也拉上了条幅守着人,禁止往来。但是隔壁小区的人买不到菜,怎么办?送吧!
    于是,我爹每天一大早就拍了照片标了价格放微信群里,说好要啥,一刻钟后在小区门口或者桥头上等着。形势越来越严峻,我爹觉得这么多人来店里不好,决定分出一波人去。于是他在群里说,小区里的也尽量在网上订吧,都减少接触,少往这跑。邻居们自然没什么不同意,在家也挺好。
    于是我爹妈迎来了开店以来最忙的时期。接单,挑选,打包,送菜,一天忙下来喝不上一口水。即使累成这样,他俩也给年轻的顾客说,尽量少来,我去给您送。

    这一场疫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正如文中那些崽们所分享的忧虑与牵挂、感动与力量,在这次疫情中,作为参与者、感受者,是否也有这么一些人和事让你深受触动呢?你又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来评论区写下你的心声感言吧。

    (首发于作文纸条App文章《人物特辑|疫情中的感动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