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MAC地址表详解
说到MAC地址表,就不得不说一下交换机的工作原理了,因为交换机是根据MAC地址表转发数据帧的。在交换机中有一张记录着局域网主机MAC地址与交换机接口的对应关系的表,交换机就是根据这张表负责将数据帧传输到指定的主机上的。**(交换机中的MAC表)**
交换机的工作原理
交换机在接收到数据帧以后,首先、会记录数据帧中的源MAC地址和对应的接口到MAC表中,接着、会检查自己的MAC表中是否有数据帧中目标MAC地址的信息,如果有则会根据MAC表中记录的对应接口将数据帧发送出去(也就是单播),如果没有,则会将该数据帧从非接受接口发送出去(也就是广播)。
如下图:详细讲解交换机传输数据帧的过程
- 主机A会将一个源MAC地址为自己,目标MAC地址为主机B的数据帧发送给交换机。
- 交换机收到此数据帧后,首先将数据帧中的源MAC地址和对应的接口(接口为f0/1)记录到MAC地址表中。
- 然后交换机会检查自己的MAC地址表中是否有数据帧中的目标MAC地址的信息,如果有,则从MAC地址表中记录的接口发送出去,如果没有,则会将此数据帧从非接收接口的所有接口发送出去(也就是除了f0/1接口)。
- 此时,局域网的所有主机都会收到此数据帧,但是只有主机B收到此数据帧时会响应这个广播,并回应一个数据帧,此数据帧中包括主机B的MAC地址。
- 当交换机收到主机B回应的数据帧后,也会记录数据帧中的源MAC地址(也就是主机B的MAC地址),这时,再当主机A和主机B通信时,交换机根据MAC地址表中的记录,实现单播了。
如下图:当局域网存在多个交换机互联的时候,交换机的MAC地址表是怎么记录的呢?
- 主机A将一个源MAC地址为自己,目标MAC地址主机C的数据帧发送给交换机。
- 交换机1收到数据帧后,会学习源MAC地址,并检查MAC地址表,发现没有目标MAC地址的记录,则会将数据帧广播出去,主机B和交换机2都会收到此数据帧。
- 交换机2收到此数据帧后也会将数据帧中的源MAC地址和对应的接口点记录到MAC地址表中,并检查自己的MAC地址表,发现没有目标MAC地址记录,则会广播此数据帧。
- 主机C收到数据帧后,会响应这个数据帧,并回复一个源MAC地址为自己的数据帧,这时交换机1和交换机2都会将主机C的MAC地址记录到自己的MAC地址表中,并且以单播的形式将此数据帧发送给主机A。
- 这时,主机A和主机C通信就是一单播的形式传输数据帧了,主机B和主机C通信如上述过程一样,因此交换机2的MAC地址表中记录着主机A和主机B的MAC地址都对应接口f 0/1。
- 总结:从上面的两幅图可以看出,交换机具有动态学习源MAC地址的功能,并且交换机的一个接口可以对应多个MAC地址,但是一个MAC地址只能对应一个接口。
注意:交换机动态学习的MAC地址默认只有300s的有效期,如果300s内记录的MAC地址没有通信,则会删除此记录。(**交换机Mac表动态学习功能**)
二、ARP缓存表详解
上面我们讲解了交换机的工作原理,知道交换机是通过MAC地址通信的,但是我们是如何获得目标主机的MAC地址呢?这时我们就需要使用ARP协议了,并且每台主机都有一张ARP表,它记录着主机的IP地址和MAC地址的对应关系。
ARP协议:ARP协议是工作在网络层的协议,它负责将IP地址解析为MAC地址。
如下图:详细讲解ARP的工作原理。
1)如果主机A想发送数据给主机B,主机A首先会检查自己的ARP缓存表,查看是否有主机B的IP地址和MAC地址的对应关系(这就是ARP缓存表),如果有,则会将主机B的MAC地址作为源MAC地址封装到数据帧中。如果没有,主机A则会发送一个ARP请求信息,请求的目标IP地址是主机B的地址,目标MAC地址是MAC地址的广播帧(即FF-FF-FF-FF-FF-FF),源IP地址和MAC地址是主机A的IP地址和MAC地址。
2)当交换机接受到此数据帧之后,发现此数据帧是广播帧,因此,会将此数据帧从非接收的所有接口发送出去。
3)当主机B接收到此数据帧之后,会校对IP地址是否是自己的,并将主机A的IP地址和MAC地址的对应关系记录到自己的ARP缓存表中,同时会发送一个ARP应答,其中包括自己的MAC地址。
4)主机A在收到这个回应的数据帧之后,在自己的ARP缓存表中记录主机B的IP地址和MAC地址的对应关系。而此时交换机已经学习到了主机A和主机B的MAC地址了。
三、路由表详解
- 路由器负责不同网络之间的通信,它是当今网络中的重要设备,可以说没有路由器就没有当今的互联网。在路由器中也有一张表,这张表叫路由表,记录着到不同网段的信息。路由表中的信息分为直连路由和非直连路由。**(**非直连路由如:添加的静态路由)
- 直连路由:是直接连接在路由器接口的网段,由路由器自动生成。
- 非直连路由:就是不是直接链接在路由器接口上的网段,此记录需要手动添加或者使用动态路由。
- 路由表中记录的条目有的需要手动添加(称为静态路由),有的则是动态获取的(称为动态路由)。非直接路由属于静态路由。
- 路由器是工作在网络层的,在网络层可以识别逻辑地址。当路由器的某个接口收到一个包时,路由器会读取包中相应的目标的殴地址的网络部分,然后在路由表中进行查找。如果在路由表中找到目标地址的路由条目,则把包转发到路由器的相应接口,如果在路由表中没有找到目标地址的路由条目,那么,如果路由配置默认路由,就科举默认路由的配置转发到路由器的相应接口;如果没有配置默认路由,则将该包丢弃,并返回不可到达的信息。这就是数据路由的过程。路由第一步
如下图:详细讲解交换机传输数据帧的过程
- HostA在网络层将来自上层的报文封装成IP数据包,其中源IP地址为自己,目标IP地址是HostB,**
- HostA通过ARP请求获取网关路由A的E0的MAC地址,并在链路层将路由器E0接口的MAC地址封装成目标MAC地址,源MAC地址是自己。
- 路由器A从E0可接收到数据帧,把数据链路层的封装去掉,并检查路由表中是否有目标IP地址网段(即192.168.2.2的网段)相匹配的项,根据路由表中记录到192.168.2.0网段的数据请发送给下一跳地址10.1.1.2,__因此数据在路由器A的E1口重新封装,此时,源MAC地址是路由器A的E1接口的地址,封装的目标MAC地址是路哟器2的E1接口的MAC地址。
- 路由器B从E1口接收到数据帧,同样会把数据链路层的封装去掉,对目标IP地址进行检测,并与路由表进行匹配,此时发现目标地址的网段正好是自己E0的直连网段,路由器B通过ARP广播,获取HostB的MAC地址,此时数据包在路由器B的E0接口再次封装,源MAC地址是路由器B的EO接口的MAC地址,目标地址是HostB的MAC地址。封装完全后直接从路由器B的E0接口发送给HostB。
- 此时HostB才会收到来自HostA发送的数据。
- 总结:
- 主机中ARP缓存表是TCP/IP协议第二层(链路层)内容;
- ARP协议是TCP/IP协议第三层(网络层)内容;
- ARP缓存表——>计算机主机;MAC地址表——>交换机; 路由表——>路由器
总结:路由表负责记录一个网络到另一个网络的路径,因此路由器是根据路由表工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