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P
定义
RIP初始化流程
- RIP运行后,会从每个参与协议的接口上以广播形式发送路由请求
- 收到路由请求后,将自己完整的路由表以广播形式响应
- 收到路由响应后,根据计算规则,把路由写入到路由表
-
路由信息更新
RIP的环路问题
产生原因
链路故障,导致路由从表中删除
- 30秒的更新周期还未到来,提前收到了邻居传递过来的刚刚被删除的路由,形成环路
防环机制
水平分割:从某个接口收到的路由信息不会从该接口回传
毒性逆转:从某个接口收到的路由信息会设置为16跳后回传
路由毒化:当路由失效,标记为16跳,并通告邻居,使邻居及时使该路由失效
抑制计时器:计时时间内,不接收和原路由跳数一致或更高的路由更新
触发更新:当路由失效,不用等待更新周期,立即发出路由更新,来通告错误
最大跳数:不接收跳数大于15跳的路由更新RIP计时器
- 更新计时器 30秒
- 失效计时器 180秒 路由打上possibly down标签,路由设置为16跳
- 刷新计时器 240秒 彻底删除路由
抑制计时器 180秒 路由信息失效,被打上PD标签 从其他接口收到比原路由更差的路由更新
RIPv2
报文以组播发送,组播地址224.0.0.9
- 路由更新携带子网掩码
- 可以关闭自动聚合,支持手动聚合
- 支持身份验证
RIPV1 和 RIPV2 的主要区别
RIPv1和RIPv2. RIPv1 的主要区别: 1.RIPv1是有类路由协议,RIPv2是无类路由协议。 2.RIPv1不能支持VLSM,RIPv2可以支持VLSM。 3.RIPv1在主网络边界不能关闭自动汇总(没有手工汇总的功能),RIPv2可以在关闭自动汇总的前提下,进行手工汇总(v1不支持主网络被分割,v2支持主网络被分割)。 4.RIPv1没有认证的功能,RIPv2可以支持认证,并且有明文和MD5两种认证。 5.RIPv1是广播更新,RIPv2是组播更新。 6.RIPv1对路由没有标记的功能,RIPv2可以对路由打标记(tag),用于过滤和做策略。 7.RIPv1发送的updata包里面没有next-hop属性,RIPv2有next-hop属性,可以用与路由更新的重定。RIP的缺陷
- 最大跳数限制了网络规模
- 以跳数为度量值无法准确判断最优路径
- 路由更新发送完整路由表消耗网络带宽
- 收敛速度慢
- 协议会产生路由自环
RIP缺陷1:以跳数评估的路由并非最优路径
这个图就足以说明了问题,当使用RIP时,RIP是以跳数来考滤路由的最优路径,而不考滤链路的带宽,如果链路带宽不一样时,如图,就会出同这样的情况,最优路径可能比不上其他路径
如果RTA选择G0/0传输,传输需时会大大缩短为3sRIP缺陷2:最大跳数15导致网络规模小
-
RIP缺陷3:更新发送全部RIP路由表浪费网络资源
假设RTA和RTB各有100条路由,每条路由需占用20个字节(1 60bit)
每次路由更新时,RTA和RTB之间单向需消耗至少16Kb的带宽资源
RIP缺陷4:收敛速度慢
因为协议会产生路由自环,所以RTA和RTB收到路由不可达信息后进入抑制时间
- 抑制时间结束前,即使有新的设备发布路由,RTA和RTB的路由也不能更新
network命令的2层功能
使能接口
每个接口的IP地址与宣告的网段进行匹配,被匹配的接口能够收发RIP协议报文使能路由
每个接口的IP地址与宣告的网段进行匹配,被匹配的接口所产生的直连路由能够传递给邻居常用命令
| 相关命令 | 功能 | | —- | —- | | [h3c]rip ‘process id’ | 创建RIP进程,进入RIP协议视图 | | [h3c-rip-1]version 2 | 更改RIP版本为v2 | | [h3c-rip-1]undo summary | 关闭自动聚合 | | [h3c-rip-1]network ‘network’ | 宣告网段 | | [h3c-rip-1]silent-interface ‘interface number’ | 配置静默接口(静默接口上不会发送RIP协议报文) | | [h3c-GigabitEthernet 0/0]rip authentication mode …… | 配置RIP接口身份验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