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用域

对于多数编程语言,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能够存储变量当中的值、并且允许我们对这个变量的值进行访问和修改。那么有了变量之后,应该把它放在哪里、程序如何找到它们?是否需要提前约定好一套存储变量、访问变量的规则?答案是肯定的,这套规则就是作用域

说到作用域那就不得不先说一说编译原理(由于编译原理是一个比较底层的内容,这里只简单介绍,后面会有一篇文章专门介绍JS编译原理)。

JavaScript 引擎进行编译的步骤和传统的编译语言非常相似,在传统的编译语言中,程序中的代码在执行之后会经历三个步骤:词法分析、语法分析、代码生成:

  1. 词法分析:这个阶段会将源代码拆成最小的、不可再分的词法单元(token)。比如代码 var name = ‘hello’;通常会被分解成 var 、name、=、hello、; 这五个词法单元。代码中的空格在 JavaScript 中是被直接忽略的。
  2. 语法分析:这个过程是将上一步生成的 token 数据,根据语法规则转为 AST。如果源码符合语法规则,这一步就会顺利完成。如果源码存在语法错误,这一步就会终止,并抛出一个“语法错误”。
  3. 代码生成:这一步就是将AST转化为可执行代码,简单来说就是将 var name = ‘hello’; 的AST转化为一组机器指令,用来创建一个 name 变量(需要给name分配内存),并将一个值储存在 name 中。

比起那些编译过程只有三个步骤的语言的编译器,JavaScript 引擎要复杂的多,这里不再细说。总之,任何JavaScript代码片段在执行前都要进行编译,因此在 JS 引擎眼里,var name = ‘hello’; 语句包含了两个声明:

  • var name (编译时处理)
  • name = ‘hello’ (运行时处理)

你可能会问,JS 不是不存在编译阶段的“动态语言”吗?事实上,JS 也是有编译阶段的,它和传统语言的区别在于,JS 不会早早地把编译工作做完,而是一边编译一边执行。简单来说,所有的 JS 代码片段在执行之前都会被编译,只是这个编译的过程非常短暂(可能就只有几微妙、或者更短的时间),紧接着这段代码就会被执行。

在编译阶段和执行阶段阶段的过程如下:

  • 编译阶段:编译器会找遍当前作用域,看看是不是已经有一个叫 name 的变量。如果有,那么就忽略 var name 这个声明,继续编译下去;如果没有,则在当前作用域里新增一个 name。然后,编译器会为引擎生成运行时所需要的代码,程序就进入了执行阶段。
  • 执行阶段:JS 引擎在执行代码的时候,仍然会查找当前作用域,看看是不是有一个叫 name 的变量。如果能找到,就给它赋值。如果找不到,就会从当前作用域里向上层作用域逐级查找。如果最终仍然找不到 name 变量,引擎就会抛出一个异常。

这里,JS引擎的查找过程就是作用域链,作用域指的是变量能够被访问到的范围。在 JavaScript 中,作用域也分为好几种,ES6 之前只有全局作用域和函数作用域两种。ES6 出现之后,又新增了块级作用域,下面这来看看这几个概念。

(1)全局作用域

在编程语言中,变量一般会分为全局变量和局部变量。在 JavaScript 中,全局变量是挂载在 window 对象下的变量,所以在网页中的任何位置都可以使用并且访问到这个全局变量。下面来看一下全局作用域:

  1. var globalName = 'global';
  2. function getName() {
  3. console.log(globalName) // global
  4. var name = 'inner'
  5. console.log(name) // inner
  6. }
  7. getName();
  8. console.log(name);
  9. console.log(globalName); //global

可以看到,globalName 变量在任何地方都是可以被访问到的,所以它就是全局变量。而在 getName 函数中作为局部变量的 name 变量是不具备这种能力的。

在 JavaScript 中,所有没有经过定义而直接被赋值的变量默认就是一个全局变量,比如下面代码中 setName 函数里面的 vName:

  1. function setName(){
  2. vName = 'setName';
  3. }
  4. setName();
  5. console.log(vName); // setName
  6. console.log(window.vName) // setName

可以发现,全局变量是拥有全局的作用域,无论在何处都可以使用它,在浏览器控制台输入 window.vName 时,就可以访问到 window 上的全局变量。当然全局作用域有相应的缺点,当定义很多全局变量时,可能会引起变量命名的冲突,所以在定义变量时应该注意作用域的问题。

(2)函数作用域

在 JavaScript 中,函数中定义的变量叫作函数变量,这种变量只能在函数内部才能访问到,所以它的作用域也就是函数的内部,称为函数作用域:

  1. function getName () {
  2. var name = 'inner';
  3. console.log(name); //inner
  4. }
  5. getName();
  6. console.log(name);

可以看到,name 变量是在 getName 函数中进行定义的,所以 name 是一个局部的变量,它的作用域就在 getName 函数里,也称作函数作用域。

除了这个函数内部,其他地方都是不能访问到它的。同时,当这个函数被执行完之后,这个局部变量也相应会被销毁。所以会看到在 getName 函数外面的 name 是访问不到的。

(3)块级作用域

ES6 中新增了块级作用域,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新增的 let 和 const 关键词,使用这两个关键词定义的变量只能在块级作用域中被访问,有“暂时性死区”的特点,也就是说这个变量在定义之前是不能被使用的。

说到暂时性死区,还要从“变量提升”说起,来看下面代码:

  1. function foo() {
  2. console.log(bar)
  3. var bar = 3
  4. }
  5. foo()

上面代码会输出:undefined,原因是变量bar在函数内进行了提升。相当于:

  1. function foo() {
  2. var bar
  3. console.log(bar)
  4. bar = 3
  5. }
  6. foo()

但在使用 let声明时,会报错:

  1. function foo() {
  2. console.log(bar)
  3. let bar = 3
  4. }
  5. foo() // Uncaught ReferenceError: bar is not defined。

使用 let 或 const 声明变量,会针对这个变量形成一个封闭的块级作用域,在这个块级作用域当中,如果在声明变量前访问该变量,就会报 referenceError 错误;如果在声明变量后访问,则可以正常获取变量值:

  1. function foo() {
  2. let bar = 3
  3. console.log(bar)
  4. }
  5. foo()

这段代码正常输出 3。因此在相应花括号形成的作用域中,存在一个“死区”,起始于函数开头,终止于相关变量声明的一行。在这个范围内无法访问 let 或 const 声明的变量。

说完暂时性死区,下面来看看块级作用域。在 JavaScript 编码过程中, if 语句及 for 语句后面 {} 这里面所包括的就是块级作用域:

  1. console.log(a) //a is not defined
  2. if(true){
  3. let a = '123'
  4. console.log(a); // 123
  5. }
  6. console.log(a) //a is not defined

可以看到,变量 a 是在 if 语句{} 中由 let 关键词进行定义的变量,所以它的作用域是 if 语句括号中的那部分,而在外面进行访问 a 变量是会报错的,因为这里不是它的作用域。所以在 if 代码块的前后输出 a 这个变量的结果,控制台会显示 a 并没有定义。

2. 闭包

(1)闭包基本概念

MDN中闭包的定义:

一个函数和对其周围状态的引用捆绑在一起(或者说函数被引用包围),这样的组合就是闭包(closure)。也就是说,闭包让你可以在一个内层函数中访问到其外层函数的作用域。

通俗来讲,闭包其实就是一个可以访问其他函数内部变量的函数。即一个定义在函数内部的函数,或者说闭包是个内嵌函数。

通常情况下,函数内部变量是无法在外部访问的(即全局变量和局部变量的区别),因此使用闭包的作用,就具备实现了能在外部访问某个函数内部变量的功能,让这些内部变量的值始终可以保存在内存中:

  1. function fun1() {
  2. var a = 1;
  3. return function(){
  4. console.log(a);
  5. };
  6. }
  7. var result = fun1();
  8. result(); // 1

这段代码在控制台中输出的结果是 1(即 a 的值)。可以发现,a 变量作为一个 fun1 函数的内部变量,正常情况下作为函数内的局部变量,是无法被外部访问到的。但是通过闭包,最后可以拿到 a 变量的值。

从直观上来看,闭包这个概念为 JavaScript 中访问函数内变量提供了途径和便利。这样做的好处很多,比如,可以利用闭包实现缓存等。

(2)闭包产生原因

上面说了作用域的概念,我们还需要知道作用域链的基本概念。当访问一个变量时,代码解释器会首先在当前的作用域查找,如果没找到,就去父级作用域去查找,直到找到该变量或者不存在父级作用域中,这样的链路就是作用域链。

需要注意,每一个子函数都会拷贝上级的作用域,形成一个作用域链:

  1. var a = 1;
  2. function fun1() {
  3. var a = 2
  4. function fun2() {
  5. var a = 3;
  6. console.log(a);//3
  7. }
  8. }
  9. }

可以看到,fun1 函数的作用域指向全局作用域(window)和它自己本身;fun2 函数的作用域指向全局作用域 (window)、fun1 和它本身;而作用域是从最底层向上找,直到找到全局作用域 window 为止,如果全局还没有的话就会报错。这就很形象地说明了什么是作用域链,即当前函数一般都会存在上层函数的作用域的引用,那么他们就形成了一条作用域链。

由此可见,闭包产生的本质就是:当前环境中存在指向父级作用域的引用

  1. function fun1() {
  2. var a = 2
  3. function fun2() {
  4. console.log(a); //2
  5. }
  6. return fun2;
  7. }
  8. var result = fun1();
  9. result();

可以看到,这里 result 会拿到父级作用域中的变量,输出 2。因为在当前环境中,含有对 fun2 函数的引用,fun2 函数恰恰引用了 window、fun1 和 fun2 的作用域。因此 fun2 函数是可以访问到 fun1 函数的作用域的变量。

那是不是只有返回函数才算是产生了闭包呢?其实也不是,回到闭包的本质,只需要让父级作用域的引用存在即可,因此可以这样修改上面的代码:

  1. var fun3;
  2. function fun1() {
  3. var a = 2
  4. fun3 = function() {
  5. console.log(a);
  6. }
  7. }
  8. fun1();
  9. fun3();

可以看到,其中实现的结果和前一段代码的效果其实是一样的,就是在给 fun3 函数赋值后,fun3 函数就拥有了 window、fun1 和 fun3 本身这几个作用域的访问权限;然后还是从下往上查找,直到找到 fun1 的作用域中存在 a 这个变量;因此输出的结果还是 2,最后产生了闭包,形式变了,本质没有改变。

(3)闭包应用场景

下面来看看闭包的表现形式及应用场景:

  • 在定时器、事件监听、Ajax 请求、Web Workers 或者任何异步中,只要使用了回调函数,实际上就是在使用闭包:

    1. // 定时器
    2. setTimeout(function handler(){
    3. console.log('1');
    4. },1000);
    5. // 事件监听
    6. document.getElementById(app).addEventListener('click', () => {
    7. console.log('Event Listener');
    8. });
  • 作为函数参数传递的形式:

    1. var a = 1;
    2. function foo(){
    3. var a = 2;
    4. function baz(){
    5. console.log(a);
    6. }
    7. bar(baz);
    8. }
    9. function bar(fn){
    10. // 这是闭包
    11. fn();
    12. }
    13. foo(); // 输出2,而不是1
  • IIFE(立即执行函数),创建了闭包,保存了全局作用域(window)和当前函数的作用域,因此可以输出全局的变量:

    1. var a = 2;
    2. (function IIFE(){
    3. console.log(a); // 输出2
    4. })();

    IIFE 是一种自执行匿名函数,这个匿名函数拥有独立的作用域。这不仅可以避免了外界访问此 IIFE 中的变量,而且又不会污染全局作用域。

  • 结果缓存(备忘模式)

备忘模式就是应用闭包的特点的一个典型应用。比如下面函数:

  1. function add(a) {
  2. return a + 1;
  3. }

当多次执行 add() 时,每次得到的结果都是重新计算得到的,如果是开销很大的计算操作的话就比较消耗性能了,这里可以对已经计算过的输入做一个缓存。所以这里可以利用闭包的特点来实现一个简单的缓存,在函数内部用一个对象存储输入的参数,如果下次再输入相同的参数,那就比较一下对象的属性,如果有缓存,就直接把值从这个对象里面取出来。实现代码如下:

  1. function memorize(fn) {
  2. var cache = {}
  3. return function() {
  4. var args = Array.prototype.slice.call(arguments)
  5. var key = JSON.stringify(args)
  6. return cache[key] || (cache[key] = fn.apply(fn, args))
  7. }
  8. }
  9. function add(a) {
  10. return a + 1
  11. }
  12. var adder = memorize(add)
  13. adder(1) // 输出: 2 当前: cache: { '[1]': 2 }
  14. adder(1) // 输出: 2 当前: cache: { '[1]': 2 }
  15. adder(2) // 输出: 3 当前: cache: { '[1]': 2, '[2]': 3 }

使用 ES6 的方式实现:

  1. function memorize(fn) {
  2. const cache = {}
  3. return function(...args) {
  4. const key = JSON.stringify(args)
  5. return cache[key] || (cache[key] = fn.apply(fn, args))
  6. }
  7. }
  8. function add(a) {
  9. return a + 1
  10. }
  11. const adder = memorize(add)
  12. adder(1) // 输出: 2 当前: cache: { '[1]': 2 }
  13. adder(1) // 输出: 2 当前: cache: { '[1]': 2 }
  14. adder(2) // 输出: 3 当前: cache: { '[1]': 2, '[2]': 3 }

备忘函数中用 JSON.stringify 把传给 adder 函数的参数序列化成字符串,把它当做 cache 的索引,将 add 函数运行的结果当做索引的值传递给 cache,这样 adder 运行的时候如果传递的参数之前传递过,那么就返回缓存好的计算结果,不用再计算了,如果传递的参数没计算过,则计算并缓存 fn.apply(fn, args),再返回计算的结果。

(4)循环输出问题

最后来看一个常见的和闭包相关的循环输出问题,代码如下:

  1. for(var i = 1; i <= 5; i ++){
  2. setTimeout(function() {
  3. console.log(i)
  4. }, 0)
  5. }

这段代码输出的结果是 5 个 6,那为什么都是 6 呢?如何才能输出 1、2、3、4、5 呢?

可以结合以下两点来思考第一个问题:

  • setTimeout 为宏任务,由于 JS 中单线程 eventLoop 机制,在主线程同步任务执行完后才去执行宏任务,因此循环结束后 setTimeout 中的回调才依次执行。
  • 因为 setTimeout 函数也是一种闭包,往上找它的父级作用域链就是 window,变量 i 为 window 上的全局变量,开始执行 setTimeout 之前变量 i 已经就是 6 了,因此最后输出的连续就都是 6。

那如何按顺序依次输出 1、2、3、4、5 呢?

1)利用 IIFE
可以利用 IIFE(立即执行函数),当每次 for 循环时,把此时的变量 i 传递到定时器中,然后执行,改造之后的代码如下。

  1. for(var i = 1;i <= 5;i++){
  2. (function(j){
  3. setTimeout(function timer(){
  4. console.log(j)
  5. }, 0)
  6. })(i)
  7. }

可以看到,通过这样改造使用 IIFE(立即执行函数),可以实现序号的依次输出。利用立即执行函数的入参来缓存每一个循环中的 i 值。

2)使用 ES6 中的 let
ES6 中新增的 let 定义变量的方式,使得 ES6 之后 JS 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让 JS 有了块级作用域,代码的作用域以块级为单位进行执行。

  1. for(let i = 1; i <= 5; i++){
  2. setTimeout(function() {
  3. console.log(i);
  4. },0)
  5. }

可以看到,通过 let 定义变量的方式,重新定义 i 变量,则可以用最少的改动成本,解决该问题。

3)定时器第三个参数
setTimeout 作为经常使用的定时器,它是存在第三个参数的。我们经常使用前两个,一个是回调函数,另外一个是定时时间,setTimeout 从第三个入参位置开始往后,是可以传入无数个参数的。这些参数会作为回调函数的附加参数存在。那么结合第三个参数,调整完之后的代码如下:

  1. for(var i=1;i<=5;i++){
  2. setTimeout(function(j) {
  3. console.log(j)
  4. }, 0, i)
  5. }

可以看到,第三个参数的传递,可以改变 setTimeout 的执行逻辑,从而实现想要的结果,这也是一种解决循环输出问题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