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智慧image.png

一本教人追求 幸福的书,为什么划掉追求,因为书中的观点,幸福不是追求来的,而是通过避免痛苦就能得到的

人是什么

  • 人生的智慧指的是这样一门艺术,那就是如何尽可能幸福、愉快的度过一生

  • 我们幸福的原因在于我们自身之内,而非自身之外。一个人的幸福,乃至他的整个生存方式,最根本的就在于他自身的内在素质。这种内在素质决定了一个人能否获得内心的幸福,这是因为人内心的快乐和痛苦首先产生于人的思想、感情和意愿。而人自身之外的一切事物,都只能间接地影响人的幸福。 很多人羡慕别人总能在生活中遇到有趣的事,而实际上他们羡慕的应该是后者所具有的理解事物的能力。对于后一类人来说,他们经历的事情都富有趣味和意蕴,在这一点上他们的思想禀赋有很大的功劳。

  • 对人的幸福有直接影响的是一个人自身的如何,他自身拥有的东西是什么,简单的来说就是他的个性和价值。除了天灾人祸之外,人们在生活中经历的事情,不论好坏,都远远赶不上人们感受这些事情的方式;亦即,更重要的是人们感受事物的能力的本质特性和强弱程度。

  • 对于幸福来说,只有愉悦的心情是现金,其他的东西都只是需要兑现的支票。愉悦的心情在让人们感到愉悦的当下就直接给予了人们快乐。因此,对于我们的生存来说,它是一种绝妙的恩赐,因为我们生存的真实性就在于当下——无尽的过去和未来都由它连续不断地连接在一起。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应该把获得和促进愉悦的心情当作我们首要的追求。毫无疑问,最能够促进愉悦心情的是健康;而对获得愉悦心情帮助最小的则是丰盈的财产。社会地位较低的劳动阶级,尤其是生活在农村的人们,常常满心欢喜、笑口常开,而有钱的人家却经常愁容满面。所以,我们应该努力追求的是保持身体健康——从健康的身体中才能开出心情愉悦的花朵

  • 最愚蠢的行为莫过于追求金钱、学问、晋升、名誉,甚至肉欲或其他短暂的愉悦而牺牲自己的健康。健康永远要排在第一位。

  • 痛苦和无聊是人类幸福最大的敌人。当我们感到快乐的时候,也就是远离第一个敌人的时候,离第二个敌人也就近了,反过来也是一样。因此我们的生活实际上就在这两种状态之间时强时弱的左右摇摆。

    • 因为痛苦和无聊之间存在着双重对立的关系。第一重对立是外在的客体方面的,另一重则存在于内在的主体方面。外在的客体方面是对立的,艰苦和贫乏的生活导致了痛苦,而安逸富足的生活则会导致无聊。所以,地位较低的劳动阶层永远都在与贫乏,也就是痛苦做斗争,而上流社会的富人则绝望地挣扎在无聊中。痛苦与无聊之间在内在的主体方面的对立则在于:一个人感受痛苦的能力与感受无聊的能力之间成反比,这取决于他的精神能力的大小。亦即一个精神迟钝的人,往往感觉迟钝、较难兴奋,所以精神迟钝的人所感受到的各种强度的痛苦也就较少。然而,精神迟钝导致内在的空虚,在很多人脸上都能看到。此外,人们内在的空虚还表现在,他们对外在世界中发生的所有事情——哪怕是最细微的事情——都表现出持续的、强烈的关注
    • 无聊真正的来源就是内在的空虚,它促使人不断的向外部寻求刺激,努力用某些事物来激活自己的精神和情绪,它促使人永远不停地向外部寻求刺激,努力用某些事物来激活自己的精神和情绪。内在的空虚导致他们沉迷于花样百出的社交娱乐和奢侈消费;而这些东西会使人骄奢淫逸,最终堕入痛苦的深渊。
    • 丰富的内在也就是丰富的思想是让我们避免这种痛苦的唯一方法。这是因为,人的精神思想方面的优势越大,给无聊留下的空间越小。精神思想丰富的人的头脑中各种各样的思想在活动、更新。
  • 当一个人独处时,他只能求诸自身,他自身所具有的东西就会完全的暴露出来。所以,对一个愚笨的人来说,他的可怜的自身是一种无法摆脱的负担,而他只能背负这他唉声叹气。而一个具有卓越精神思想的任务,却可以凭借自己的思想使周围死气沉沉的环境变得生机勃勃。大体上来说,一个人对社交的热衷程度,与他的智力和思想水平的高低成正比,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只能在独处和庸俗之间择其一。

  • 人的大脑意识是寄生于人身体中的寄生物,人辛辛苦苦打拼来的闲暇时光,就是为了用来自由自在地享受意识和个性带来的乐趣。因此,闲暇是人生的精华,此外人生就只剩下了辛苦劳作。然而,大多数人在闲暇时都获得了什么呢?除了声色享受和嬉笑打闹,就是浑浑噩噩和庸俗无聊。人们对闲暇的消磨就表明闲暇对他们来说毫无价值


  • 每个人都应该使自己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努力做到最好。一个人在这方面越努力,那么他从自身发现快乐源泉的可能性就越大,而他的幸福度也就越高。亚里士多德的话非常正确:幸福属于那些能够从自身获得乐趣的人。原因在于,幸福快乐的外部源泉,在本质上都是不确定的、短暂的、被偶然所限制的


  •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东西,到处都是痛苦和贫乏,而那些躲过了痛苦和贫乏的人则又不得不受到无聊的折磨。除此之外,这个世界普遍被卑鄙恶毒所占据着,愚蠢的喉咙叫声更响,仿佛他们说的话也更为重要。命运很残酷,人类很可怜。在这样的世界中,一个人拥有丰富的内在,就像冬天的夜晚,在冰天雪地中拥有一间温暖明亮、使人快乐的圣诞小屋一样。所以,个性越丰富、越出色,特别是具有卓越的精神思想,就是生活在世上最大的幸运,虽然最后命运的结果不一定是光彩夺目的

  • 智慧加遗产就完美了,智慧能够让一个人享受阳光

  • 牺牲自己内在的安逸、闲暇和独立来追求外部的地位、荣誉、头衔和名誉是非常愚蠢的

  • 任何快乐都要以人从事某种活动或运用某种能力为前提条件;缺少了这一前提,便谈不上什么快乐不快乐了,幸福就是施展、运用我们的技巧,并且获得希望的结果。

  • 大自然之所以给予人们力量,最初就是为了让人们有能力和周围的匮乏进行搏斗。如果这种搏斗停止了,那么力量也就没有用了,反而会成为人们的包袱。所以,人必须为这些力量寻找一些消遣,也就是没有目的地使用它们。这是因为,如果不这样的话,人就会立刻被人生痛苦的另一端——无聊——所侵袭。这也是为什么王公贵族最容易感到无聊

  • 一个拥有卓越的思想的人过着双重生活,第一重是他的个人生活,第二重则是思想领域的生活。逐渐地,第二种生活变成了唯一目标,而第一种生活则沦为了实现其目标的手段。不过,对于普罗大众来说,他们的目标只是空虚浅薄、烦恼重重的生存罢了。拥有出色的精神思想的人最重视的是精神生活。随着他们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和认识程度逐步加深,他们的生活便得到了某种整体性的统一;他们的精神生活的境界越来越高,变得越来越完美,就像一件完美的艺术品一样。而那种单纯以个人自身安逸为目标的现实生活,在上述精神生活的对比下则显得很可悲——因为这种生活所能发展的只是长度而非深度。如前所述,对于普通人来说现实生活就是他们的目的,而对于拥有卓越精神的人来说则只是手段罢了。

  • 如果一个人拥有丰富的内在,那么他对外在世界就毫无所求,除了闲暇这一具有否定意味的馈赠。他需要闲暇来使自己的精神能力得到提升和发展,充分享受自己的内在财富。他唯一的要求就是,在自己的一生之中的每一天都能做自己。如果一个人注定要给整个人类留下自己的精神财富,那么对于他来说唯一的幸福或不幸就是:能够充分发掘、培养和发挥自己的才能,从而完成自己一生的杰作。此外的一切对他来说都并不重要。因此,我们会发现,任何时代的杰出的精神人物都把闲暇看作人生至宝:因为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闲暇的价值就等同于他自身的价值。 但是,对于人们的普通命运来说,闲暇是少有的、奢侈的,对于人们的通常个性来说也一样,因为人天生的命运就是要花时间去获取他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必需品。人并不能自由发挥思想,因为他是匮乏的后代。所以,对于普通人来说闲暇就变成了一种负担

  • 一个天赋异禀的人的头脑拥有超常的神经活动,所以他对各种痛苦的感受能力也会更强。此外,他拥有超凡禀赋的前提条件——也就是激烈的气质,再加上与此相关的对事物和形象的更加鲜明、彻底的认识,都会使他所感到的情绪更为激烈。通常来讲,这些感觉带给人的痛苦要多于快乐。人们常说的而且好像颇有道理的观点就是:头脑浅薄的人从根本上来讲是幸福的,虽然这种幸福并不值得羡慕。


人的财产

  • 只考察一个人实际拥有的财产没有任何意义,就像在计算分数时只计算分子而没有计算分母。当一个人的意识中还不存在对某种东西的需求时,他就不会感到这方面的缺乏。就算没有这样东西,他的内心也仍然是平静的。但是,如果一个拥有百倍财产的人,一旦他对某种东西有了需求又无法得到它的话,他就会感到郁闷。在这一层面,每个人认为有可能满足的需求都限制在他的视线范围内。他的需求不会超出这一视线范围。如果属于他的视线范围之内的具体事物出现,并且他认为能够得到的话,他就会感到幸福。但是,如果得到这一事物十分困难,甚至根本没有任何希望和可能性,那他也不会受到影响。所以,穷人并不会由于无法得到巨额财富而痛苦不堪,但富人在计划失败或期望落空时,就会忽略自己已经拥有的数量可观的财富,也不会以此来自我安慰。财富就像海水:一个人喝的海水越多,就越感到口渴。

  • 当我们失去了财富或者安逸的生活时,最初的剧痛一旦挺了过来,我们通常的心境就和最初的没有太大的差别了——这是因为:我们的财富被命运削减时,我们的要求也就相应降低了。当不幸降临时,上面所说的这一过程是十分痛苦的;但当这一过程结束后,痛苦也就减少了很多,最后甚至完全感觉不到了,这是因为伤口已经愈合。相反,如果好运来临,我们的期望就会极大地膨胀,这一过程给我们带来了快乐。然而,这种快乐无法持久。当这个过程结束后,我们已经习惯了那被扩大的需求范围;而且,我们目前所拥有的东西与新的需求相比就显得不足为道了

  • 我们感到不满的原因就在于我们试图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要求,但与此同时,其他阻碍我们成果的条件却没有改变。对于人类这样一个贫乏、欲求不满的物种,人们对财富的尊重要比对其他任何东西的尊重都要更多、更真诚,甚至近乎崇拜,这也不足为奇。甚至连权力也只是获取财富的工具而已

  • 人们的最首要的愿望总是金钱,人们对金钱的热爱远超其他一切,并且经常因此受到责备。但是,人对金钱的狂热是自然的,并且无法避免的。金钱仿佛永不疲倦的普鲁特斯普鲁特斯:希腊神话中善于变形的海神。一般,时刻准备着变换成我们飘忽不定、变幻多端的愿望和欲求所需要的东西。任何金钱之外的物品都只能使一个需要得到满足,比如说食物能够满足饥饿之人的需要,醇香的酒能够满足健康的人的需要,药物能够满足病人的需要,皮毛能够满足人们在冬季的需要,女人能够满足小伙子的需要等。所以,这些东西都只能“服务于某种特定的东西”,它们只有相对的好处。而只有金钱的好处才是绝对的,因为它不仅仅能满足某种具体需要,而是能够满足多种抽象的普遍需要。


  • 我们应该把现在所拥有的财富看作能够抵御各种可能发生的灾祸的城墙,而不是用来挥霍、享乐的许可证,我们的义务并不是寻欢作乐

  • 一个习惯管理金钱的贵妇,花钱时会小心翼翼;而一个在结婚后才变得有钱有权的女人,花钱时却会胆大妄为,以至于挥霍无度

  • 如果一个人最初就有丰厚的财富,能够真正独立自主地生活,亦即不用付出辛劳就能过上舒适的生活——哪怕是只能维持自己的而非全家的生活——那就是一种十分珍贵的优越条件了;因为这样一来,他就能摆脱人生中的匮乏和辛劳,从大众的苦役中解脱出来——而这种苦役是普通人的宿命。只有这种得到命运眷顾的人,才是真正自由的人。只有他们能做自己的主人,主宰自己的时间和力量。每天早上他们都可以宣告:“今天是属于我的。”


人在他人心中的位置

  • 我们展示出来的表象——亦即我们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往往被我们过于重视,这可能是由我们人性中的一个独特弱点导致的。虽然只要简单思考一下就能明白,对于我们的幸福来说,别人的看法在本质上来讲并不十分重要。所以很难解释明白为什么一个人发现自己可能在别人那儿得到一个好的评价时就会感到高兴,虚荣心就会得到一定的满足。就像一只猫在被人爱抚时会高兴地叫唤一样,一个人被他人赞美时,脸上就会流露喜悦的神色。只要别人的赞美属于他的期待范围,那么就算这种赞美很显然是虚伪的,被赞美的人仍然会很开心。这类人就算遇到真正的不幸,或者幸福的两个主要来源——上文中已经论述过的——十分匮乏,但是别人的赞美仍然能让他们感到安慰。使人感到惊奇的是,不管处于什么情况,只要他们想要获得他人良好评价的愿望受到任何程度、任何意义上的挫折,抑或如果他们被别人轻视怠慢的话,他们都会感到伤心难过,甚至巨大的痛苦。如果说荣誉感是以这种特殊的人性为基础的,那么它就是道德的替代物,就可以有效地督促人们多做善行。但是,在人自身的幸福方面,特别是在与幸福关系密切的平和心境和独立自主方面,这种荣誉感起到的更多是扰乱等消极作用,而非积极作用。所以,为了增进幸福这一目标,我们应该对这一人性的弱点加以限制;应该仔细地思考以及恰当地评价其真正的价值,尽量使我们对他人意见的敏感度降低,不管是受到他人意见的安慰还是伤害都应该这样,因为这两者是一条线的两端。不然,人们就会被他人的看法所奴役

  • 对于我们的幸福来说,正确评价我们的自身价值和正确看待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是非常有益的。我们的自身包括我们生存时间所具有的全部事物,我们生存的内在成分,以及我们在“人的自身”和“人所拥有的财产”这两章中论述过的所有好处。在我们的头脑意识中,所有这些都在起着作用;而他人对我们的看法只在他人的头脑意识中起作用,它是呈现在他人头脑中的带有附加的各种概念性的东西的表象

  • 对于我们来说,他人的看法并不是直接存在而是间接存在——只要这些看法并没有影响和决定他人对我们的行为只有当他人的看法对某件事物发生作用,并从而影响到我们自身时,我们才需要考虑他人的看法。在其他任何情况下,对我们来说,他人头脑意识中发生的东西都无关紧要。而且,如果我们最终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大部分人的头脑中充满的思想和念头都是肤浅而微不足道的;他们目光短浅,没有什么高尚的情操;他们的见解也充满错漏、不分是非,——这时,我们就会渐渐地很漠然地对待他人的评论了。此外,根据我们的个人经历就可以得知,当一个人不需要害怕他人,或者当他确信自己的话不会被议论对象知道时,他就很容易用轻蔑的话语议论他人。只要听一下一群愚蠢的人是怎么用轻蔑的语气讨论那些最伟大、最杰出的人物,我们就会对他人的看法更加不以为意了。我们也会明白,如果对他人的看法过于看重,那就是高看他们了


  • 一个人如果没有从上述前两种内在和外在的财富获得幸福,而只是在这第三种的好处中寻觅幸福,亦即:他不在自己的真正自我中,而是在他人头脑里自己的表象那里寻求快乐和满足,那么,他就是十分不幸的。因为说到底,我们的动物本性才是我们存在的基础,也就是我们幸福的基础。所以,对于我们生活的舒适程度来说,健康是首位,处于第二位的是维持生存的手段,也就是无须辛劳的收入。荣誉、地位和名声——虽然很多人认为这些东西很有价值——但却无法与关键的好处相媲美,或者取而代之;必要时,为了前两种好处,我们应该毫不犹豫地将这第三种好处抛弃

  • 任何人首先而且实际上的确是寄居于自己的皮囊之中,而并非存在于他人的看法里;所以,对于我们的幸福来说,我们个人的现实情况——健康、性格、能力、收入、女人、子女、朋友、居所等因素对这种情况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要比他人对我们的随意的看法重要许多倍

  • 差不多每个人穷尽一生努力拼搏,克服了艰难险阻,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让他人对自己高看一眼。人们费尽心思追逐官职、头衔、勋章和财富,最主要的目标都是获得他人的尊重,甚至从事科学和艺术的根本目标也是如此。通过这些情况可以很遗憾地看出来人类是多么愚蠢。人们经常犯的错误就是过于看重他人的意见和看法。这个错误或者来源于我们的本性,或者是随着社会和文明的发展而产生的。无论如何,我们的行为和事业都受到了它很大的影响,而且我们的幸福也因此受到了损害。有很多具体的例子:从普通的奴颜婢膝、诚惶诚恐地考虑“别人会怎么说呢?”到极端的古罗马护民官维吉尼斯将剑刺入女儿的心脏。有的人为了死后的荣耀,不惜贡献出自己的财富、安宁、健康甚至生命。这一错误为统治者和驾驭者提供了一个很方便的统治方法。因此,培养和强化荣誉感在各种训练人的方法中都是最重要的。然而对于我们的幸福而言——这是我们的目的所在——荣誉感却有着完全不同的位置。相反,我要提醒的是,不要把他人对自己的看法看得过于重要。但是,从日常经验来看,大部分人还是将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当作最重要的事,他们对他人看法的关注程度甚至超过了对存在于自己头脑意识中,所有与自己切身相关的事的关注程度。这样一来自然的秩序就被他们颠倒了,他们存在的现实部分好像变成了他人的看法,而自身存在的理念部分则成了自己意识中的内在内容;他们将派生的和次要的东西当成了首要的东西。比起自己的本质存在,他们更看重的是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人们用虚荣来称呼这种把非直接为我们所存在的东西当作直接存在并过分看重的行为,体现出这种愿望和努力本质上的虚无和空洞。而且从上述讨论可以得出:这种虚荣是为了手段而忘了目的,它的性质与贪婪相同。


  • 当我们不再担忧和期待他人的看法,绝大部分奢侈和排场都会立刻消失。各种各样的荣誉和自豪感,虽然有着不同的内容和范围,但基础都是他人的看法。为了这些东西人们牺牲了多少啊!荣誉感在童年时代就开始显现了;随后在青年时代和中年时代,名誉和自豪感变得更加重要;到了老年时期,对于这方面的渴求却更加强烈,这是因为老年时期,感官享乐已经很薄弱,虚荣和骄傲就和贪婪一起占据了主要位置。

  • 哪怕是名誉本身,也只有间接价值而没有直接价值。一旦我们杜绝了这种普通的愚蠢行为,那么我们内心的安宁和快乐就会大大增加。而且,我们的言行举止和心态都会更加自信、诚恳、实在、真实和自然。隐居之所以对我们获得内心的宁静有很大帮助,主要是因为我们远离了他人的目光

  • 虚荣和骄傲之间的区别在于:骄傲是相信自己在某方面拥有独特的价值,而虚荣则是让他人相信自己在某方面拥有独特的价值;通常而言,与虚荣同时存在的还有这样一种隐含的愿望:通过让别人相信来使自己获得这样的信心。所以,骄傲是产生于内部的,直接的自我尊重;而虚荣则是从外部、间接地为了获得这自我尊重的努力。因此,虚荣的人喜欢夸夸其谈,而骄傲的人则信奉沉默是金


  • 每个人不是想要骄傲就能骄傲的,他最多只能摆出骄傲的架势而已。然而,就像所有扮演虚假角色的人一样,他很快就会原形毕露。这是因为,只有一个人对自己卓越的优点的价值有着由内而发的、坚定的、不容动摇的信心,才会有真正的骄傲

  • 蠢笨的人最智慧的发明就是这句话——谦虚是一种美德;因为按照这种观点,每个人都要把自己表现成傻瓜,从而很巧妙地使所有人都降低到了同一个水平。这样一来,好像世界上只有傻瓜,而没有其他人了。

  • 如果一个可怜的傻瓜在世界上找不到任何能够引以为傲的东西,那么他就只剩下最后一招:为自己所属的民族而自豪。他从这一点得到了安慰,所以他对此充满感激,时刻准备着用自己的“牙齿和指甲”捍卫自己民族的所有缺点和愚蠢。

建议和格言

  • 理性的人追求的并非快乐,而只是避免痛苦。这句话包含了以下真理:一切快乐的本质都是具有否定性质的,而痛苦则有着肯定性质的本质。

  • 如果我们意识不到自己身体整体上的健康,而只是关注疼痛的伤口,那么我们就会因为这一小块伤口而失去了总体上的舒适感。与此相同,虽然各种事情的发展都合我们的意,但只要有一件事没有按照我们的意愿进行——哪怕是一件很小的事——这件不如意的事就会进入我们的意识;我们就会总是想这件事,而忽略了其他更重要的、随了我们心意的事

  • 意欲的满足总是否定的。我们并不能直接感受到意欲的满足,而只能通过反省、回顾的方式意识到它。然而,意欲受到的限制却是肯定的,所以这种情况会表现得很明显。每一种快乐其实都是意欲受到的限制被消除后,意欲得到解放而产生的。因此,任何快乐持续的时间都非常短。


  • 不应该把生活的愉悦和快乐当成追求的目标;而是应该努力避开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灾祸。如果这个途径是错的,那么伏尔泰的话也就没有道理了——他说:“快乐只是一场梦,而痛苦却是真实的。

  • 如果想要从幸福论的角度判断自己的一生是否幸福,就需要把曾经避开的灾祸,而不是享受的快乐列举出来。确实,幸福论最初就告诫我们,“幸福论”只不过是委婉的名称罢了;“幸福的生活”实际上应该解释为“避免了很多不幸的生活”,也就是可以勉强忍受的生活。的确,生活并不是用来享受的,而是需要忍受和克服的。

  • 一个人最幸运的就是一生中没有遭受过巨大的精神痛苦或肉体痛苦,而并非曾享受过多少强烈的快乐。在人生的幸福方面,后一个是错误的衡量标准。这是因为快乐的性质永远是否定的;快感能带给人幸福这一想法是错误的,而善妒的人就有这样的错误想法——这是对他们喜欢忌妒的惩罚。相较之下,痛苦的感受却是肯定的。因此,判断一个人的生活是否幸福,要看他缺乏痛苦的程度。如果完全没有痛苦,也并不无聊的话,就是世上真正的幸福,其他一切都是虚假的


  • 我们不应该为了获取快乐而以承受痛苦为代价,就连冒着这样的风险也不行,不然我们就是牺牲了肯定的、真实的东西而换取否定的,所以是虚幻的东西。如果我们反过来为了避免痛苦而以牺牲欢愉为代价的话,我们肯定能得到好处。这两种情况下,不管痛苦出现在快乐之后,还是领先快乐到来,实际上并不重要。如果人们尝试将痛苦的人生舞台转变成一个欢乐场,用寻欢作乐代替尽可能避免痛苦作为人生目标——正如很多人的做法一样——那就是非常荒谬的本末倒置的事

  • 我们之所以遭受很多不幸的原因就是没有认识到这一真理,乐观主义在这一方面要负一定的责任。我们没有感到痛苦的时候,欲望就会蠢蠢欲动,向我们展示出各种虚幻的快乐和享受;这些诱惑就像水中的影子一样让我们趋之若鹜。这样一来,我们就为自己招致了真实的、确定的痛苦。此时,我们就会为自己丧失了没有痛苦的状态而痛心疾首——这种状态就像被我们轻易抛弃的天堂一样,我们只能徒劳地希望一切都没有发生过,重新再来。仿佛总有一只恶魔用欲望的幻想诱惑我们抛弃无痛苦状态。实际上,真正的、最大的幸福就是没有痛苦的状态。不懂得深思熟虑的青年人认为这个世界的目的就是让人们追寻欢愉,在世界中存在真正的切实的幸福。他们以为之所以有人无法获得幸福,是因为他们在获取幸福方面不够聪明灵活。不论是小说、诗歌还是世上的普通人,都无时无刻不在为了面子而做出虚假行为,这些都使上述观点得到了加强。我接下来就会继续讨论这一观点。这一观点一旦形成,人生就成了对确定的幸福的有意识的追逐,而这种幸福也是由肯定的快乐和愉悦组成的。人们在这场追逐中不得不承担许多风险。通常情况下,这种对于虚幻事物的追逐最终都会招致切实的、肯定的不幸。各种不幸包括痛苦、疾病、烦躁、忧虑、损失、贫困和耻辱等。真相总是很晚到来。但是,如果人们按照上面所说的原则,将摆脱痛苦,也就是避免匮乏、疾病和各种不幸作为目标,那么这就是一个真实的目标,可能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对所谓确定的幸福的幻想的追求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干扰越少,我们获得的益处就越多。歌德在《亲和力》中通过米特勒之口表达出的观点与我在这里所说的意思相同。米特勒总是为了他人的幸福而行事,他说:“一个努力避免灾祸的人是有着明确目的的,而一个总希望获得优于自己所有的东西的人却是盲目的。


  • 幸福和快乐只是清晨的薄雾,只能远观,一旦走近它就会消失。相较而言,痛苦和磨难则是具体而真实的。无须幻想和期待,我们就能直接感受到它们。如果我们得到的教训能够真正起作用的话,我们就会不再追逐幸福和欢愉,而把精力放在如何阻止痛苦、磨难的到来之上;我们就能够明白这个世界能够带来的最好的事物,就是一种没有痛苦的、安宁的因而可以勉强忍受的生存而已;我们必须控制自己对世界的期待和渴望,只有这样实现的可能性才更大。最可靠的避免不幸的方法就是不追求很幸福。


  • 我们对幸福过分的渴求毁了生活中的一切,我们渴望的程度就决定了毁坏的程度。如果一个人抛弃了过分的期待,在自己拥有的东西之外不再渴望更多,那么他就能平安顺利地生活下去


  • 在欢庆时刻,快乐是拒不出面的。它出现的时候往往是悄无声息、毫不声张地偷偷到来;它总在最平凡无奇的日常环境中出现,在那些显赫辉煌的场景中反而找不到它的身影。快乐就像澳大利亚的金砂一样,分散在各个地方,没有什么规律可循,只能凭借偶然的机会寻得它的踪迹,而且每次只能找到一点点,因为它们很少会大量聚在一起。前面所提到的所有热闹和装饰都是幌子,是为了使人们头脑中产生快乐的假象,从而使人们相信在这里能够获得快乐。快乐如此,悲伤也是一样。


  • 想要知道一个人幸福与否,我们不应该问他有什么值得高兴的乐事,而应该了解他有什么烦恼和忧心事;因为使他烦恼的事情越少、越不重要,那他就越会感到幸福,因为如果我们连非常微小的烦恼都能感觉到,说明我们的状态很舒适、安宁——身处不幸之中的人是无法体会到这些小事的。我们要自我提醒不要对生活过多要求,因为这种做法会扩大我们幸福所依赖的基础。基础越大,在其上建立起的幸福就越容易坍塌,因为遭遇变故的可能性增大了,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变故。幸福的基础与楼房建筑的基础正相反,不是越大越牢固。所以,最有效的远离巨大不幸的方法就是根据我们自身的能力和条件,尽量使自己对生活的要求降低。

  • 就像当一个旅行者到达了一定的高度之后,才能回过头来完整、连贯地看到自己曾经走过的曲折道路,与此相同,只有我们已经度过了一定的生命时光,甚至在我们的生命快要结束的时候,才能将我们的所作所为,创造的功业或作品联系到一起,包括其中正确的因果关系,甚至这时才能懂得它们的价值。只要我们仍然身处其中,我们的行为就不得不遵循我们业已形成、无法改变的性格,并且受到动机的影响和自我能力的限制。因此,我们的行为始终是必然的,每时每刻我们所做的事情都是当下我们认为正确的合理的事。只有之后产生的结果才能让我们明白事情的真相;我们只有在整体回顾这件事时,才能够清楚事情是什么样的,以及原因是什么。所以,当我们正埋首于伟大的事业或不朽著作时,也许自己对这一点并没有清晰的认识,我们认为这些工作只是为了完成当时的目标和计划而已,它们是当时该做的合理的事。只有把整个生命串联到一起的时候,我们的性格和能力才会将自己的本色展现出来。我们会发现:在遇到某件具体事情时,我们在自己的守护神的指引之下,从各种纷乱的岔路中选择出了那一条正确的路,仿佛灵感乍现一般。这种情况不仅存在于理论上,也存在于现实中。反过来,这一道理也适用于那些我们所做的没有价值的事,和失败了的事。我们很少能当下就认识到此时此刻的重要性,而是要等到很久之后才能认识到。

  • 人生的智慧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在着眼现在和放眼未来之间取得适当的平衡,只有这样现在和未来才不会发生冲突。很多人对现在过于痴迷,他们通常知足常乐,随心所欲;有的人则过于担忧未来,他们则小心翼翼,满面愁容。很少有人能够将两者之间的关系把握在一个恰当的尺度上。那些为了希望和未来而努力生活的人一直盯着前方,焦急地等待着即将到来的事情,好像未来的事才能使他得到真正的幸福。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对现在视而不见,毫不在意,任凭当前的时光匆匆溜走。虽然这些人看上去好像很精明,但实际上却和一种意大利的驴子差不多:人们在驴的头上插一根棍子,棍子上系着一捆干草,这样就可以让驴子走得更快,因为驴子看到眼前的干草,总想走快一些去够到它。上面所说的那种人一辈子都在自欺欺人,因为直到生命结束,他们都只是活在暂时中罢了

  • 我们既不应该总为将来考虑和打算,也不应该沉浸在对过去的回忆中。永远都要记住:现在才是唯一真实和确定的;相较而言,将来的发展总会与我们的预期有所出入,就连过去也和我们的记忆有所不同。总而言之,无论是将来还是过去,都没有看上去那么重要。相隔较远的距离,物体在视觉中就变小了,而在头脑和思想中却变大了。只有现在是真实的和确定的,现在的时间包含着现实的内容,我们的存在仅仅在这一时间。所以,我们应当快乐地迎接当下,有意识地去享受每一段没有直接烦恼和痛苦因而勉强可以忍受的短暂时光,亦即,不要因为以前的希望没有达成而导致现在的不快,也不要为了将来忧心而破坏了现在的心境

  • 今天只有一次,永远不能重来

  • 人只有摆脱了各种期望的可能性,回到赤裸、冰冷的存在本身,才能够体会到精神安宁,而这正是构成幸福的基础

  • 一切局限和限制都对我们的幸福的增加有好处。我们的目光所及、活动范围和接触的圈子越小,我们就越幸福;反之,我们就会感受到更多的焦虑和担忧。因为当范围扩大时,我们的意欲、恐惧和担忧也会增多。因此,就连盲人也没有他们表现出的那么不幸,他们脸上那柔和、近乎愉悦的宁静神情可以证明这一点

  • 我们应该尽可能追求简单的关系,甚至单调的生活,只要不会导致无聊,就会对我们幸福感的提升大有好处,因为这样做就能让我们更少地感觉到生活,从而更少地感觉到生活的重负,因为它是生活的本质。这样一来,生活就会像一条不起波澜、没有涟漪的平静小溪一样流淌。

  • 如果一个人反省过多,经历却过少,那么就像两行正文之下加了四十行注释。如果一个人经历过多,而反省过少,也没有获得什么认识,那么就像比邦迪那版丛书一样——什么注释都没有,因此正文都难以理解。

  • 幸福最重要的构成部分就是——能够自得其乐,认为自己已经拥有了世间的一切,并且可以这样说:我的拥有就在我自身。所以,亚里士多德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幸福属于容易满足的人(尚福尔也说过具有同样思想的妙语,我将它放在本书的开篇)。原因之一就是人有确切把握依靠的只有自身,而不是他人;另一个原因则是人在社会中会遇到无数的不可避免的困难、不变、烦恼和危险。用寻欢作乐的生活方式追求幸福是非常错误的,因为这样做是企图将悲惨的人生转变为连续的欢愉、快乐和享受。如果这样做,很快就会感受到幻灭;与此相伴的还有人们的互相欺骗。

  • 互相迁就和忍让是社交生活对生活在其中的人群的首要要求;所以,聚会场合越盛大,就越容易变得无聊。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他才能完全做自己。一个不喜欢独处的人,是对自由缺乏热爱的人,因为一个人只有独处时才能获得自由。


  • 一个人所能达到的最完美的和谐关系只能在自我中寻找,而并非与朋友或配偶之间,原因在于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个性和脾气,这必定会造成不协调,哪怕是微小的不协调。所以,只有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候才能感受到彻底的、真正的内省平和与安宁——这是世界上仅次于健康的恩赐;而只有深居简出才能长期保持这样的状态。

  • 如果一个具有自身价值的人,懂得尽可能将自己的需求缩小从而将自己的自由扩大并延续,尽可能减少与其他人打交道——因为生在世上是不可能完全不与其他人接触的,那么他就具备了真正的人生智慧。

  • 节制社交活动能让我们的心灵平静

  •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对于人来说独处又并不自然,当一个人降临人世时,他至少发现自己并非孤身一人。他有父母、兄弟、姐妹,所以他属于一个群体。因此,热衷独处并不是人的原本意愿,而是体验和思考过后做出的选择;而且,随着我们精神能力的发展和年龄的增长,我们会越来越喜欢独处

  • 世界上,除了极少的特例以外,我们的选择实际上只有两个: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 人类的忌妒之情是自然存在的,但它也是罪恶和不幸。所以,它可以被看作是破坏我们幸福的恶魔,我们应该像对待敌人一样将之消灭。塞尼加用那美妙的句子告诉我们:“如果不和别人相比,我们就会因为我们已经得到的东西而高兴;如果因为别人要比我们更幸运而不平衡,那我们就永远都不会开心。”此外,“如果你发现有许多人生活比你幸福,那你就想想有多少人比你的情况还要惨吧。”因此,我们应该多想想那些过得比我们还惨的人,因为那些比我们过得更好的人只是看上去如此罢了

  • 在各种恨意中,忌妒是最难以消除的。所以,我们绝对不能持续地让它受到剧烈刺激;反之,最好的做法就是放弃对于这种快感的享受,就像放弃其他很多快感一样,从而使我们避免遭受它所带来的结果

  • 我们在看到某个东西时,很容易这么想:“啊,我想要拥有它!”因此,我们感到缺了什么东西。实际上,我们应该时常抱有这种想法:“啊,如果我失去了某个东西那会怎么样啊?”——我是说:有时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我们会如何看待我们失去一个曾经拥有的东西。的确,我们应该这样看待所有我们的拥有之物,不论是财富、健康、朋友、妻儿、所爱之人,或者马匹、爱犬等。原因在于,我们通常只有在失去了一样东西之后才会懂得它的可贵。如果我们在看待事物时能够使用我推荐的这种方法,那么,我们首先会立刻为我们所拥有的东西感到比过去更强烈的直接的快乐;然后,我们就会采取各种方法来避免失去我们拥有的东西。这样一来,我们就不会以玩笑的态度对待自己的财产,让我们的朋友生气,使忠诚的妻子受到诱惑,或者忽视孩子的健康等

  • 更多地想一想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利情况,反而对我们有益。因为这样做首先会迫使我们采取一些措施来进行防范,此外,如果预计中的不幸没有发生的话,我们就会收获意外的喜悦

  • 与我们有关系的各种事件各自发生,没有次序,互不关联,差异巨大;它们之间唯一的共同点就是和我们有关。正因如此,我们在考虑和处理事务时,就应该同样地干净利落,千万不要纠缠不清。所以,我们在处理某件事的时候,要先抛开其他事务,在合适的时间里为一件事感到担忧或愉悦,而不考虑其他事

  • 我们应该为自己的愿望设限,控制我们的欲望和愤怒,永远不要忘记这一点:世界上很多东西都令人艳羡,但只有很少的部分能够归我们所有,与此相比,我们会遭遇很多的灾祸。换言之,我们要以“放弃和忍受”作为生活准则。要是不遵守这个准则,我们就会感到匮乏和可怜,就连金钱和权力也无法起作用。贺拉斯的诗句表达的就是这一观点:仔细考察你的行为,请教智者如何能够内心平静、轻松地过完一生,避免对毫无价值的东西的欲望、期待所带来的痛苦和折磨。

  • 我们应该把经过深思熟虑的概念,而不是想象中的图景作为行动和努力的指南

  • 每个人都无法看到自身以外的事物——我是说:每人都只能在他人身上看到与他自己相等同的东西,原因在于人只能用自己的思想智力去认识和理解他人。如果一个人的智力素质比较低下,那么他是无法察觉他人拥有的思想、智慧的,甚至最伟大的天才也无法影响到他。

  • 如果对一个人十分尊重的话,那么就很难喜欢他。因此,我们要么选择受到尊重,要么选择被喜爱。虽然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原因,但他们对我们的喜爱总是出自私心。总的来说,我们对他人精神思想水平的要求降得越低,我们受人欢迎的程度就越高,而且,我们必须发自内心,而不是虚情假意地降低要求,不能是因为容忍,因为容忍来源于鄙视。爱尔维修曾经说过一句十分正确的话:“足以取悦我们的思想深度正好与我们自己的思想深度相同。”从这一点就可以得出结论。而我们受到的他人的尊敬则是完全相反的情况。这种尊敬是我们从他人那里强行夺取的,违背了他们的意志,因此别人通常会掩饰自己的尊敬。我们可以从他人的尊敬中得到极大的内心满足,因为它直接关系着我们的价值;但他人对我们的喜爱却和我们的价值没有直接关系,因为喜爱是主观的,而尊敬则是客观的。诚然,对我们来说受人喜爱更有益处。


  • 大多数人都无法脱离主体的“我”,根本上来讲,他们唯一感兴趣的东西就是他们自己,此外别无其他。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他们听到别人的话立刻就能想到自己,哪怕是无意的一句话,只要与他们稍有关系,他们就会把全部的精神和注意力投入进去;这样他们就没有多余的精力去理解谈话的客观内容了。通过占星术可以很好地证明人的自我总是可耻地认为一切围绕着自己,一切从自我出发。正是因为这样,人们认为所有东西都和自己有关,通过每种思想间接都能直接联想到自己。占星术就是在天体运行与人的可悲自我建立联系,并将空中的星体与人世间的庸俗和丑恶的事情关联起来。

  • 我们不要为现实生活中或书本中遇到的人的卑鄙和愚蠢而感到愤怒。我们应该将这些人的特性当作单纯的认识材料,当作人的某种特性的标本记录下来。就好像一个矿物学家偶然发现了某种矿物的标本那样。整个世界都充满了罪恶:野蛮人之间人吃人,文明人之间人骗人,这就是所谓的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