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点联想
这本书在豆瓣上的评分很高,内容不长,从微信读书的统计上看,大概花了6个半小时读完了。我一直心心念念想去读这本书,是因为看这本书的名字,让我联想到大学时候看的一部电影,叫《世上最美丽的离别》,记得是一部讲述一位母亲临终前的故事,看的时候哭的稀里哗啦。所以看到这么书,讨论衰老与死亡的话题,也想读一读。Ps: 在豆瓣搜索电影的时候,无意中发现居然还有一部同名电影 《世上最美丽的离别》也是高分电影,有空可以把这两部电影一起看一遍。
说说标题
说回这本书,这个书的英文书名的含义也很有意思,文末有段介绍 “本书的英文书名叫Being Mortal,是把mortal being换了顺序,mortal的意思是凡人的,终有一死的。being的意思是生物,存在。意思是指终有一死的的生物 — 相对于神的存在”,而这里作者把这两个词倒了过来,是有什么深意呢? 译者认为表示的是”凡人有死”, “身为凡人”,和译者理解不一样的是,我觉得这个Being Mortal是一种状态,表达的是作者希望我们作为凡人,能够真正认可,接受我们是凡人之躯的状态,Being在这里是保持,或者处于…状态,接受的意思,能够接受我们凡人终有一死的状态。
面对死亡和衰老
衰老的原因
书里面提到了人衰老的原因和表现,骨密度降低,牙齿软化,血管,关节,心脏瓣膜吸取大量钙的沉积物,从而变得坚硬,动脉粥样硬化,为了使同样数量血液流经变窄,变硬的血管,心脏被迫产生更大的压力,高血压也随之而来,肌肉丢失等等,整个过程可以延缓(通过调整饮食和运动等方法),但是,无法终止——功能性肺活量会降低,肠道运行速度会减缓,腺体会慢慢停止发挥作用,连脑也会萎缩。
医学进步带来的问题
现代科学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生命的进程。跟历史上任何时代的人比起来,我们活得更长、生命质量更好。但是,科学进步已经把生命进程中的老化和垂死变成了医学的干预科目,融入医疗专业人士“永不言弃”的技术追求。而我们事实上和死亡和衰老的对抗中,有一点我们知道,死亡和衰老一定会获得最终的胜利,医学的进步让人产生一种幻觉,以为只要战斗到最后一刻,我们就有活下去的希望,以前人们寄希望于仙术起死回生,现在我们寄希望于医术起死回生,这两者都是不可取的。
养老方式的变迁
在过去,一般都是大家长制度,能够活到老年的人并不多见,那些能够活到老年的人常常作为传统、知识和历史的维护者,具有特殊作用。一直到死,他们往往维持这一家之长的地位和权威。老年人不仅享有(晚辈的)尊重和顺从,而且主持神圣仪式,支配政治权力。老年人倍享尊崇。
而如今随着人口老龄化,高龄不再具有稀缺价值,并且随着信息与传播技术的发达,老年人不再独有对知识和智慧的掌握,他们的地位动摇,崇老文化瓦解了。
因此养老的模式也发生改变,农耕时代,长寿的父母往往为奋斗中的年轻夫妻提供他们需要的家庭稳定、进取建议及经济庇护。为了照顾父母而奉献一切的子孙可望继承更多的家业,至少比离开父母的子孙分得更多。因此会有很多子女在家照顾老人。而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背井离乡,选择另一种生活方式,对于以前众多子女赡养老人的模式就被打破。
独自生活的父母逐渐衰老到,独立自助的生活无法维系,这个时候老年人的出路在哪里?
晚年生活应该如何度过
书中作者对比了很多种老年生活方式,包括田园牧歌式生活,疗养院,救济院,辅助生活,老年之家等等,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在于,老年人在人生安全和有尊严有价值的活着之间的讨论。
现在大多数这些机构都没有从老年人自身的角度去考虑如何让老人有尊严有价值的或者,可以说年老后入住这样的疗养院是很可悲的,当然不乏有很多机构和个人在做出这样探索,但是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在我们衰老脆弱的,不再有能力保护自己,没有生活自理能力的时候,如何使生活存在价值。这里说的生活自理能力是,如果在没有其他人帮助的情况下不能如厕,进食,穿衣,洗浴,整容,下床,离开座椅,行走(八大日常生活活动)。
这里面作者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马斯洛提出过人类的需求层次理论从生存到安全到爱到归属感再到成长,自我实现社会价值层次递进。
但是人的需求不是恒定的,而是随着时间变化的,在成年早期,人们追钱成长和自我实现的人生,而在人生的后半期,人生的需求发生改变,他们的关注点更着眼于当下,而不是未来
我们如何使用时间可能取决于我们觉得自己还有多少时间。当你年轻、身体健康的时候,你相信自己会长生不老,从不担心失去自己的任何能力,周围的一切都在提示你“一切皆有可能”。你愿意延迟享受,比方说,花几年的时间,为更明媚的未来获取技能和资源。你努力吸收更多的知识和更大的信息流,扩大自己的朋友圈和关系网,而不是和妈妈黏在一起。
这个观点和斯多葛主义不谋而合,说明消极想象是个很有意义的方法,能够让我们提前专注于当下。
但是仅仅着眼于存在,仅仅有吃有住,安全的活着,对于我们而言,仍旧是空洞而无意义的。我们都追求一个超出我们自身的理由。这是人类的一种内在需求。这个理由可大(家庭、国家、原则)可小(一项建筑工程、照顾一个宠物)。重要的是,在给这个理由赋予价值、将其视为值得为之牺牲之物的同时,我们赋予自己的生命以意义。唯一让存在并非毫无意义的途径,就是把自己视为某种更大的事物的一部分,家庭,社区,社会。
因此,晚年的生活,应该更注重当下,关注身边的人,并且能找到自己晚年可以实现的价值/意义的寄托(心灵的锚),如此才能够摆脱晚年生活中的厌倦感,孤独感和无助感。
如何面对死亡
衰老的更进一步可能就是面对死亡,书中讨论,除了在病床上去尝试100种治疗方法之外,善终护理也是一种手段,尽全力救治也许不是最正确的办法。我们在走到最后一步之前,还会面临很多选择,在做出选择之前我们需要提前询问自己,我们关心想要的是什么?什么是最重要的,有什么是现在担心的?为了这个最重要的目标可以承担什么?为了阻止担心的情况,愿意做哪些取舍? 越早对这些问题讨论解答,在面临临终“套餐”的时候就越能轻松的选出符合自己需求的方案。
勇气
在年老和患病的时候,人至少需要两种勇气。第一种勇气是面对人终有一死的事实的勇气——寻思真正应该害怕什么、可以希望什么的勇气。这种勇气已经够难了,我们有很多理由回避它。但是更令人却步的是第二种勇气——依照我们发现的事实采取行动的勇气。
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
患者在选择自己治疗方案的时候也会遇到如何做出正确选择的问题,而且还掺杂这手术方案的不确定性。
书中提到了《思考快与慢》中的峰终定律,峰终定律是指如果在一段体验的高峰和结尾,体验是愉悦的,那么对整个体验的感受就是愉悦的。书中解释为体验的自我和记忆的自我,
说到底,人们并不仅仅把他们的生活看作全部时刻的平均数——毕竟,要是算上睡觉时间,基本就没什么了。对于人类来说,生命之所以有意义乃是因为那是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具有整体感,其弧度取决于那些有意义的时刻、那些发生了重要事情的时刻。逐刻评价人们的愉悦水平和痛苦水平忽视了人类存在的这一根本面向。表面看似幸福的生命可能是空虚的,而一个表面看似艰难的生活可能致力于一项伟大的事业。我们有超出自身的目标。不同于沉湎于当下的体验的自我,记忆的自我不仅试图识别愉悦的高峰和痛苦的低谷,而且还有故事整体展开的方式。为什么一个足球迷会让比赛结束前糟糕的几分钟毁掉三个小时的巨大快乐?因为一场足球比赛就是一个故事。对于故事而言,结局是最重要的。 然而,我们也认识到,不应该忽视体验的自我——高峰和结尾并不是唯一重要的部分。青睐极度快乐的时刻而忽视稳定的幸福,从这一点来说,记忆的自我并非总是明智的。
当我们时日无多,我们可能面临体验的自我和记忆的自我的双重需求。我们不愿意忍受长时段的痛苦,缩短欢乐的时光。然而,有些欢乐使得忍受痛苦富有价值。高峰是重要的,结局同样如此。这两者需要辩证的看待
衍深阅读
《伊万·伊里奇之死》
《思考快与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