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时56h把这本书读完了,非常棒的一本书。这本书的作者赫尔曼·沃克是一个美国犹太人,并且珍珠港事件后,他加入美国海军被派往南太平洋,参加了新的格鲁吉亚战役、吉尔伯特和马绍尔群岛战役、马里亚纳和帕劳群岛战役、吕宋岛战役、灵加延湾入侵和冲绳岛战役。二战结束之后开始自己的小说创作的生涯,成为职业作家。
这本书是战争风云的续集,上册只写到珍珠港事件就结束了,大战还没有开始,所以在我看来下册更为精彩。这本书让我觉得好的地方有很多
鲜明的人物
里面的人物刻画非常的有特色,很多人物的形象都深深刻在脑海中。拜伦,娜塔丽,杰斯特罗,斯鲁特,华伦,杰尼斯,帕格,帕米拉,罗达,班瑞尔,罗斯福,斯大林,希特勒,丘吉尔,杜鲁门,哈尔西,斯普鲁恩斯… 这些人物有实有虚,但是给人的感觉就特别真实,人物性格特别的鲜明。拜伦的犹豫气质,遇事镇定,和他老爹一样古板,一颗尼安德特人的心 :)。斯鲁特从胆小怯懦到勇敢献身的转变,娜塔丽的让人心急的犹犹豫豫(书的开篇就是《娜塔丽在哪里》直到最后一章才看到她被解救,可以说是整本小说的灵魂人物了,相信不少读者都是为了看她解救一路追下去的),杰斯特罗的文人的毛病和到最后救娜塔丽的勇气和从容赴死的笃定,作者借他之口也讲了很多对犹太人的想法和对二战的想法。虚构的小说《一个犹太人的旅程》从奥辛维斯到奥辛维斯的旅程贯穿他的一生,他就像一个犹太人的符号。老派且正派的帕格,情商贼高,最后给帕米拉写起情书来真是有一套,作为全书的灵魂人物,带领读者去到不同的战场,游走于各国政客之间。永远不放弃生的希望的班瑞尔,我愿称之为全书最勇敢的人。还是延续上一册的印象的老奸巨猾的罗斯福,全文反复提到罗斯福让整个二战中美国本土未曾受到一丝炮火,并且大发战争财,为美国奠定战后霸主的地位,我觉得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斯大林的残暴虽然表现的很含蓄,不过作者也多次提到,苏联的很多历史材料是缺乏的,从另一方面反应其言论的闭塞。还有从隆将军眼里看到的希特勒的描写,简直就是一个疯子,刚愎自用,怯懦的匹夫。当然还有帕米拉,帕格的可爱女人啊,战争时代的爱情。
历史事件真实
让读者以独特的视角回到当时,亲历整个二战的开始,高潮,结束。从各个立场,美国,英国,俄国,德国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分析这场战争,从中途岛海战,新加坡战役,杜立特行动,斯大林格勒战役,列宁格勒战役,德黑兰会议,犹太乐园,奥辛维斯,《万湖会议备忘录》,莱特湾之战,诺曼底登陆,广岛原子弹都有详细的描述,最有意思的是里面的隆将军的《世界的大屠杀》从德国的角度来分析这些战役,看起来特别真实,作者以帕格的编者按和隆将军两个虚构角色左右互搏。里面看的印象最深的就是中途岛和莱特湾,这两场战役看下来感觉大战的时候的两边都是盲狙,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士兵不过是这些指挥官,政客的牺牲品罢了。还有大段的犹太人秘密屠杀,毒气室,焚尸队的描写,包括艾希曼等人的行径看了让人毛骨悚然。然而其他同盟国的冷漠,犹太人只能自己拯救自己,所以最后娜塔丽才决心要回到巴勒斯坦。
对战争的思考
这本书中有很多对战争的思考,摘取几段
战争是以武力实现其目的的政治,任何军事行动,都难以超出它的政治目的。
尽管他们的骨骸已经横在墓穴的黑暗中,但是他们并没有白死,如果对他们的回忆能把我们从漫长的战争岁月中带到享受和平的日子里
人的心灵因能随遇而安而得以拯救
世上的事有什么大不了啊。我们是一粒尘埃上的微生物。生命是一种无聊透顶而毫无意义的偶然现象,生命一旦终了,我们不过是一堆死肉。
看这场战争究竟为个什么呢?为了民主吗?为了自由吗?乱弹琴!为的是下回轮到谁来坐天下,谁来制定币值,谁来控制市场,谁来掌握原料,谁来剥削那些未开化大陆的广大廉价劳动力!
从这两部连续的小说中只能得出一个结论:战争是一种古老的思想习惯、一种古老的心理状态、一种古老的政治手段,就像人的牺牲和人的奴役已经成为历史陈迹那样,战争今后也一定会成为历史陈迹。
然而,这一切都没使我看清事实。我和艾希曼的会面,却使我看清了。这是什么缘故呢?我想,这是由于那个最古老的心理上的事实:一个人实际上无法感觉到另一个人的苦难。更坏的是,我在我的一生中至少有一次面对这个更加赤裸裸的事实:旁人的苦难反而会使自己感到庆幸,感到宽慰,因为他自己逃过了这种苦难。
两部小说的主题只有一个,它清楚地表现在维克多·亨利评论莱特湾战役所说的最后一句话中:
“要不就是我们结束了战争,要不就是战争结束了我们。”
俄乌事件
读这本书的时候正发生了俄乌战争,导火索是北约和美国,记得在知乎上看到了一句抖机灵的话,恒纪元是稀缺的,乱纪元才是常态。也许是因为出生在和平年代的一代,所以忘记了和平历来就是稀缺的,世界很难维持长久的稳定,众生皆苦,及时行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