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当时,巴黎既是全球的艺术之都,也是现代城市的范本。当时的巴黎正在进行着电气化改造,城市中既出现了诸如商业拱廊、商店橱窗、街头电灯、百货商场和宽阔大街一类的现代景观,也展示出改造过程中带来的混乱和不稳定。它们在现代艺术家们笔下的现代城市中出现,以自身的现代性宣誓着作品在主题上的现代性。巴黎的现代性一方面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以及避免再次革命而进行的改造[1],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巴黎并不是一个完全新建、完全现代的城市,她在一些方面是如此与过去联系。
    • 城市开始在19世纪往后的世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城市的面积不断扩大、人口不断聚集、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内部与城市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电报、电话、收音机、邮政系统、铁路等等。在作者看来,城市组建起了一个庞大的全球性的资本主义帝国,更重要的是这资本主义帝国中的精华与核心全都盘踞、集聚在城市之中。
    • 资本的聚集也如[[齐美尔(Georg Simmel)]]阐述的,一边导致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机械,一边也预示着一种可能的反抗——这样的区分也与资本主义和现代艺术的关系类似。至于同乡村的关系,就像[[斯宾格勒《城市的心灵》:乡村的失声与(世界)城市的盛行及衰落]]所说的,乡村变得无声了。在这样的背景里,现代艺术开始主要描绘城市中的现代景观,既包括其中的物,也包括其中的人;既描绘它的伟大,也描绘它的黑暗。

    1. 诸多材料在这个方面有叙述。如本雅明《巴黎:20世纪的首都》(之前也整理过[[本雅明《波德莱尔笔下第二帝国的巴黎》:现代主义的文人们]])、哈维《巴黎城记》等。奥斯曼改造的简介请见:巴黎改造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wikipedia.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