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艺术社会史来说,19-20世纪这段时间的阶级关系发生了诸多改变。农民与贵族依旧存在着,但重心已经转向了城市中出现并壮大的工人阶级,以及与他们相对的资产阶级。不同的阶级在城市当中聚集着,在有些领域分隔,又共享一些领域,产生着阶级的焦虑和紧张。
- 作者分享了关于现代主义艺术研究中阶级的重要性:“不管是厨房中的静物,河岸城郊的风景,旅游山区的景色,或是城市中的风俗景象,实际上每个再现作品都承载了阶级象征,或是象征着被描绘的阶级,或是为了吸引预设的资产阶级观众”。
现代主义中的社会/阶级主要涉及:
- 资产阶级与同在一城市之内的工人阶级之间的分隔,以及实际存在着的对立以及联系:生活方式的差异与资产阶级的渗透/阶级交叉与变动/工人阶级为资产阶级提供各种服务,甚至是一些隐秘、私密的服务[1];
- 试图将阶级差异直接表现,推动社会的改变;
- 艺术家暧昧的阶级属性,或是说与资产阶级之间的暧昧关系;
- 肖像画作为生活状态、阶级道德、阶级地位或阶级状态的体现,肖像画是一个“势不可挡的数据库,记录了现代的焦虑、胜利和社会压力”;但同时作者也提醒我们肖像画也存在着反传统的部分,肖像画并非铁板一块;
- 农民的阶级形象在现代主义艺术中通常是被利用的。它们有时呈现出一种田园式的牧歌以及农民生活的悠闲,有时呈现出进入城市后的无助与茫然或是农民精神生活的麻木,有时被当作一种社会的粘合剂,被政治化/象征化地处理。在作者看来,农民的形象是“为资产阶级而作,这是毋庸置疑的;毕竟,它们是现代的商品”;
- 工业工人阶级/服务业工人阶级,包括农民这些非资产阶级的人们,在现代主义艺术中总是被批评家们解读为为了呈现“阶级的相互作用”,也即不同阶级之间的分隔、差异,以及交往和关系。
- 作者在这里用了很好的事例:[[新印象主义(Neo-impressionism)]]修拉的《大碗岛的星期天》以及《阿尔涅的浴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