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机会的难度:第一个难度是你看到它,第二个难度是你与你的伙伴就此达成共识,共同确认,这是咱们的机会。

01用肉眼和同理心,通过发散和收敛的方式来寻找机会。

发现机会:在真实的信息环境中讨论

思考:洞察用户的需求要做到深入用户,到用户的使用场景中去,与用户面对面交流。而不是在办公室里根据自己的经验猜测用户需求。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是很多时候往往由于客观现实的原因,并不能做到,还是挺遗憾的。

分组

分组的价值,就是不要让权威太快控场,给出非共识涌现和发育的空间。

思考:传播学有个原理叫沉默的螺旋,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几个人的小组可以很好地避免这种情况,让更多的人可以成为讨论的主体,表达自己的想法。

是画出世界地图,找到线索,在线索上找到机会点。

做决定的过程就是发散与收敛,一个决定做得好不好,其实就是发散和收敛这两步做的质量高不高。

  1. 用穷举发散,就是说你有没有容纳更多的情景和信息在里面。我们要先定义,我们要做穷举的这个大学生活是什么,以及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颗粒度来描述,一张便利贴上,应该写什么程度的东西。
  2. 按线索收敛,我要看从这些信息收敛出这样的结论,我们是用了什么样的逻辑,收敛出这样的结论。我们先把独立的事,分成了若干条线索。
  3. 洞察机会:工具:机会paper(收敛)

一页白纸,画个表格,有三栏:

  • 第一栏,问题点:把你这条线索上所有的事,带入你个人的感受,全都过一遍,你觉得哪个点特别不爽,是有问题的,哪些让你痛,哪些你想痒痒不起来,把它写出来。(痛点、爽点和痒点,都是产品入手的机会点。)
  • 第二栏,你要把遇到的问题抽象一下。因为就具体问题而解决问题很有可能没抓住本质的病因。所以我们先要去做抽象,看这件事的本质是怎么回事。基于本质,看怎么能够处理这个矛盾。
  • 第三栏,就是根据本质提出解决方案。

    评估发现的机会“客观校验”(收敛)

    人是会被情境裹挟的,人是会集体心流的,人是会逻辑自洽越想越对的。我们大量事后来看荒谬的决策,在当时那个作决策的场景中,在场所有的人,都会无比真诚和无比确信地认为,我们作出的决策是对的。
    让幻想早点破灭,是负责任的行为。
    所以要在尽量早的环节,引入“客观校验”。推开门,让你的用户直接告诉你,你一腔热情要做的这件事,它到底是幻想还是希望。
    请用户看我们的机会paper
    访谈三个问题:
  • 第一, 我觉得这一点你不爽,有问题,你觉得我的感受是对的吗?我觉得你不爽,你是不是真的不爽啊?
  • 第二, 我是这样理解你为什么不爽的,你觉得我对这个问题的抽象,我的理解是对的吗?
  • 第三, 我给了这样的解决方案,你觉得能解决你的问题吗?

    思考:感觉这样的问题还是比较有引导性的,让被访谈者主动地去反驳对方,可能会不太容易吧

找到完整的服务图景

了解哪个需求的用户规模最大:根据现场用户投票的数量来作选择。

找到破局点

第一,相对广谱。你在破局点提供的服务,应该是尽量多的人都需要的。因为人群的扩展比频率的扩展还要难。
第二,高频。高频打低频。如果你能做一个高频的业务,就可以带动相对低频的业务。
第三,体验可控。你初始资源能够做到的,就可以保证用户的满意度,这一点很重要。而不是说,我们现在人少先凑合,等发展了,等我资源多了,我再提升用户体验。如果你的业务很高频,体验还不可控的话就会是口碑灾难。或者你就给资源多的企业点了灯,它们进入,你就没未来了。
破局点值=使用人群x使用频率x用户满意度。

思考:举例,兴趣社交产品总是层出不穷,但是却难以有产品占据主流地位。首先兴趣社交虽然看上去是一个很大众的需求,但是细分到每一个兴趣领域,都足够小众,圈子难以扩展。同时这类产品对内容方面的体验要求很高,用户在首次进入时难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之后也就难以有兴趣再次进入,而维护每一个细分兴趣圈子的运营成本是巨大的。在这方面,本就满足了大量用户的高频需求的微博具有一定的优势。

你可以选我认为规模最大的,或者是和我的个人资源最匹配的,或者是我认为它有杠杆,可以撬动一个版块的。

总结:

当你认为你看到了一个机会的时候,你需要再问自己几个问题:

  • 我看到的是一个希望还是一个幻想?
  • 我看到的是一个服务概念,还是一个真切的服务图景,是作为1的完整样子?
  • 我找到从0到1的破局点了吗?

    第二模块:判断机会 - 图2

用知识结构看大机会

怎么用你的知识呢?其实不难,就是对照。
但难就难在,你的知识框架对不对,你的认知维度够不够高。
大机会要靠天眼,你的知识结构就是你的天眼。所以咱们要终身学习。

  • 学术素养
  • 视野高度

    思考:要想发现别人未曾发现的大机会首先要提升自己。一是学习专业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理论体系。二是积累实践经验,通过实践去深入了解行业,提升自己的视野高度。不论是成功还是失败,这一行业经验都会使你受益良多。

爆品公式

爆品机会=技术/供应链创新 × 爆发品类 × 新流量

  • 我们会发现一个真正的爆品,背后其实是一个新品类的爆发。

爆发品类 × 新流量这两个要素就可以出爆品。

  • 技术/供应链创新是产业的基础,是爆品机会的第一个要素。因为爆品的背后,一定是供应链的能力成熟。技术领先、性价比、规模供货的前提,都是供应链成熟,对企业来说供应链能力,决定了成本结构、交付能力,是结构性的竞争优势。

品类不成熟的时候,大家买货,品类成熟的时候,有品牌才是赢家。

品牌护城河

你做了一个爆品,冲了一波,肯定会有一些收获。但是你能不能扎根,能不能建立一座城池,让对手难以进攻你,要看你有没有护城河。
顶级的品牌,来自传奇
所以当我们消费品牌的时候,其实我们还消费了来自传奇的某种心理精神享受。
我们对一个东西的感受,其实30%是功能、性能和观感感知,而70%是心理体验。
怎么衡量谁是商标,谁是品牌(储蓄精神能量)?我觉得有三条可以衡量。

  • 第一, 用户接受它的品牌溢价,接受它卖得贵。
  • 第二, 有更强的对商场的博弈能力,商场愿意为了引入它给折扣。
  • 第三, 很多人愿意举着它自拍。

思考:仅仅在功能、性能和感知上做到最好可以在短期内超越对手,在市场不成熟的时候,这样的做法很有效。当体验更好、性价比更高的的产品出现,用户很容易转移到新的产品,特别是日用品和服装等分类,转移到新的产品用户不需要付出太大的成本。而一旦用户形成品牌认知,对产品产生难以割舍的情感,便会形成长久的使用粘性,从而使产品难以被超越。

在一次增长的尽头,如何启动第二次增长,也就是第二曲线

第二曲线是管理学家查尔斯·汉迪提出的理论。汉迪把从拐点开始的增长线,称为第二曲线。他认为持续增长的秘密,就是在第一条曲线消失之前,开始第二条新的S曲线。
人的天性是厌恶损失的。如果你曾经让谁因为你的原则而遭受损失,你会觉得你没有错,但对方会很不爽,这一点其实一定要记住。

企业的基因:从初创就形成,一直贯穿企业核心的,其实就是一个企业的基因。企业的基因来自创始人的好恶,创始人的价值判断和他的风险偏好。创始人的好恶会让他来选择他的战场,选择他的队友,选择他的作战方式。
一个企业从走出破局点开始,大约18个月的时间,这个企业的基因就形成了,而且很难改变。因为一次破局胜利,会形成整个团队经验的共识。他的整个团队都会由自身的体感,产生一种:我们就这样做,就是对的感觉。
每一个限制性条件发生变化时,都会产生新的市场空白。对行业来说,这就是风口,对过去的头部企业来说,这就是挑战。这就要求企业,用完全不同的策略、产品、业务,在新条件下去持续满足用户需求。
把你业务的主体,放入新的大趋势,形成你的企业真正的跨越。在新的跨越里,你还是你,只是在新的限制性条件里,新的空间里,继续去回答那个恒定的用户需求,如何去解决的命题。
其实我们看到的企业,都是因为市场需求、自身基因和限制性条件,这三个因素一起作用,而成为今天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