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背景

我们正运行中的一个互联网医疗项目,主要提供慢性疾病专科的诊后随访管理服务。目前已上线运营一年,实现了在线咨询、诊疗数据录入及分析等功能。
平台区别于市面上的“轻问诊”模式,定位于慢性病随访管理,充分发挥医疗团队的技术优势,为更好服务患者,现阶段正针对随访服务完成功能升级。
目前医疗团队是与北京某医院科室合作,虽然医生数量不多,但均为权威专家,参与度也比较高。
现正组建市场拓展部门,发展更多的用户及专科医生,目前有在建中的线下医疗服务业务。
本次重点针对功能升级后的随访服务进行分析。
随访管理系统是医生根据诊疗或科研的需要,通过互联网等通讯手段,定期了解患者诊后病情变化和指导患者康复,对病人的疾病疗效、发展状况继续进行追踪观察所做的工作。

二:五步法分析

1、用户需求及痛点
节省时间,解决挂号难、医院排队时间长的问题。
解决本地没有权威医生或权威医生挂号困难的问题。
想通过知名医院或专家对病情或化验单进行确诊、验证、解读等需求。
患者对病情没有系统性的认识,对于用药、生活注意事项等也无法得到专业人员的及时指导。
医生与患者连接粘度不够,无法互动,无法提供精准治疗。同时也存在医生阳光收入低等情况。
2、我们的解决方案
通过我们的随访平台实现患者与医生的直接沟通,并获得患教内容。
患者通过疾病过程及身体状态记录强化患者的自我管理、自我参与的意识,提高患者治疗、用药和生活习惯的依从性,提高诊疗效果。医生可获得更高的阳光收入。
3、商业模式分析
成本模式:平台建设及运维、医生团队分成等。
收入模式:单次的在线咨询收费、随访服务套餐收费。
4、业务增长
拓展更多科室及医生。
通过患教内容传播,实现更多用户的引流、留存及转化。
通过平台沉淀的患者大数据,脱敏处理后可用于科研。
5、市场壁垒
没有明显的壁垒,靠规模取胜。

三:关键假设的拆分

用户是否有接受随访服务(套餐)的习惯?
用户是否能够承受随访服务的费用?(由单次咨询服务到套餐服务)
医生是否有意愿深度参与到随访服务中,保证随访效果。(随访服务需要经常性关注用户,由原来的被动式咨询变成了主动式关注,增加了医生工作量)。

四:关键假设的验证

1、关于“用户是否有接受随访服务的习惯”的验证步骤:
将随访服务写一个详细说明,介绍清楚服务的内容、给患者带来的价值等。
寻找种子用户,询问他们的意见。调整随访服务内容及服务方式等。
针对种子用户提供随访服务(平台实现随访服务基本功能),根据效果完善、改进随访方案。
调研竞品如何提供随访服务。微医、平安好大夫等。
2、关于“用户是否能够承受随访服务的费用”的验证步骤:
可将随访服务设计成多种套餐,根据提供服务的内容、数量的不同提供多钟价格方案。寻找种子用户,询问他们的意见。调整随访服务价格。
调研竞品提供同类服务的费用。
3、关于“医生是否有意愿深度参与到随访服务中”的验证步骤:
将随访服务写一个详细说明,介绍清楚服务的内容、需要医生提供的服务、医生的回报(经济回报、科研数据回报)等,咨询医生意见。
模拟服务流程,验证可将哪些事务性的工作交由公司客服人员解决,尽量少占用医生及专家时间和精力。
模拟服务流程,验证随访服务采用医生团队化服务的形式是否可行,避免个人时间问题造成服务时间无法保证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