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四月初的时候入职了 黑帕云( hipacloud.com ),黑帕云产品的目标用户是企业用户,是一个为他们提供可以自定义业务系统的无代码应用搭建平台
    所以对于只有C端经历的我而言,几乎成了重新开始的历险。

    我的老板陈金洲先生在这个领域有成功的产品经验,非常耐心地找我谈了几次,收获颇丰。在此做一些沉淀的输出。

    toB 与 toC 最基础的是 角度 不同。
    在分析需求时,C端产品只需要考虑用户需求和商业回报即可。当然一开始把主要玩法确定后,接下来的目的就是如何提升用户黏性、转化率;而B端产品在做需求分析时,不只要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因为决定付费的往往不是直接的产品使用者,而可能是业务主管甚至是企业主。

    比如陈金洲先生给智园 (WisdomGarden.com) 产品经理做培训时,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
    给一个教室智能硬件产品 Rommis(教室门口的pad,用于显示教室名字、刷脸开锁、预约会议、查看课程)做安排会议的需求,为什么会数据不好或者说本身需求就有问题?
    问:为什么会想要这么做?
    答:校方想要学生使用 Roomis 排程,这样就能够知道教室的使用率。除此之外,智园也想要这个数据。
    了解目的后,陈金洲先生讲说这其实算是「利己需求」。即便是利己需求也要包装为对用户有利益的需求,如果用户不用那么对于买单者也达不到他的目的。

    同样的,在黑帕云也是。我只考虑了使用者的需求,尽量去满足他们,而不会主动去了解「买单者」(也就是业务主管或者企业主)的诉求或者这个需求本身的价值。
    更多像是在扮演「客户需求翻译机」的角色,这样就会导致在实际开发中,只满足了这一部分用户的需求,耗费了团队的研发成本,而这个需求并没有带来实际收益。

    所以有时候执着客户的解决方案,看似问题都解决了,反而会离产品远了一些。而实际上,客户的需求是永远都解决不完的。

    可能我们这个阶段的产品经理会和我有一样的问题:那有时候我们因为没有做客户的某个需求,因此这个客户流失了,怎么办?
    陈金洲先生给的答案是,也许这个客户不是我们正确的客户,我们因此要感到庆幸。即便他代表了某一部分客户在某个使用场景下的,我们依然要感到庆幸。

    另一方面,即使已经认为某个客户的需求是有价值的,选择去做,而需求分析做不够,会掉入一个困境:因为没有深入理解客户的场景,而没有到洞察到真正的诉求,就会为了需求的合理性创造理想的场景。

    所以对于黑帕云,产品的核心是 帮助企业提升效率 ,不只是满足某些场景下某些角色的需求。

    目前而言,要补足产品经理需求分析能力不是短期通过看书就可以解决,这需要大量的商业思考、沉淀,然后去市场验证。
    我总结出的具体的方法是:理解商业目标、客户的诉求,然后思考为什么要做,这样做各个角色的考虑会是什么,再去想如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