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见:https://mp.weixin.qq.com/s/3C43vxrxbkMhNQAdojG0bg
作者:M 小姐
公众号:M小姐研习录

PLG 是依赖产品本身以用户为中心驱动的获客、转换、拓展的增长模型。

文章观点总结:

  • PLG早期要有市场广度,但是商业化更重要。商业化目的不是收入增加,而是借助定价更深入理解自己的市场和客户群。Community是商业化的结果,而不是目标。
  • 商业化过程中Pricing不是一蹴而就,要结合严格的数据分析,定期变动。定价不只是一个数字,要结合公司的战略、产品价值创造方式、功能的打包(packaging)逻辑来综合设计。
  • PLG是自下而上,但是早期必须跟有行业影响力的KOL用户,和/或对产品要求最挑剔的企业共同打造顶尖产品。
  • PLG不能仅仅依赖创始人的产品灵感,需要结构化思考。统一团队内部的产品定位认知,才能完成产品聚焦发展。
  • 不是什么产品都适合PLG。PLG产品设计的核心是基于三层Aha Moment的激活(Activation)和一个数据驱动的组织体系。

Figma的PLG启示

  • PLG不是免费为上,早期也要开始思考商业化
  • PLG是自下而上,但早期也要标杆用户和销售
  • PLG产品设计不能依赖灵感,需要结构化思考

PLG不是免费为上,早期就要开始思考商业化

商业化与定价的本质不是收入

1. 什么时候开始商业化(monetize)?

image.png
Guidelines of Bottom Up Pricing原文:https://a16z.com/2021/03/11/bottom-up-pricing-packaging-let-the-user-journey-be-your-guide/

很多时候(这一点其实在国内也是一样的),对于好的PLG产品,早期的商业化往往是被客户推动的。比如用户想要 服务支持, 更好的SLA等等。

这时候,你可以不用公布你的定价计划,页面上显示联系销售, 但是核心是,要有初步的打包(packaging), 并且不断进行pricing的测试,通过一组组小的付费用户来测试你的定价对于获客(churn), 使用(usage), 转化(conversion)这些核心指标的影响。

2. 定价目的 qualification (not just monetization)

早期商业化的目的不是为了追求收入的数量。
理性的投资人也知道,在公司早期,市场验证和用户增长更重要。但是定价的本质是展示一个更真实的客户画像和产品反馈。

通过推出付费而获得的客户数据,才是商业化的最核心价值——而不是收入增长。

3. 定价要跟上手和扩展(Land and Expand)的产品匹配

绝大多数 PLG SaaS 公司,以低价为策略走量来抢占市场。
低价的同时核心的价值是降低采用门槛(adoption friction),不要将那些阻碍你获得用户的功能成为付费的功能。
在早期我们需要更快的增长,拿到更多的用户,更快迭代。

👇Atlassian 的 Distribution Flywheel:
image.png
当基准套餐获得的用户拿到之后,后面的扩展包可以获得更大的收益,这就是用=usage-based pricing的模式,这也让产品能够获得更高的美元净留存(Net Dollar Retention),也就是更高的估值溢价。

packaging设计框架参考:Leader, Filler, Killer

  • Leader:带来最高价值的功能,让用户想要或者必须买的
  • Filler:中价值的功能,用户认为“nice to have”
  • Killer:加入了你的捆绑包,用户觉得不值得购买的

image.png

总结:

  • 早期Community是结果,不是目的
  • 商业化要趁早,有付费才能更精准识别出多元的用户画像
  • Pricing是以一个要基于data动态变化的过程,打好收集数据的基础,就尽早做!

PLG 是自下而上,但早期依然需要标杆和 sales

找到标杆用户,与最挑剔的标杆用户打磨产品

Dylan说,虽然Figma很注重community user的数量,但是他一直清楚,要跟最tough的用户打交道,才能打磨出最好的产品。

所以,他抓住了两个群体:
设计领域的KOL以及,对设计要求最严格的公司。

对于KOL,核心是找到真正在用户社区中有影响力的influencer是谁。

  1. 找到大家共通的痛点。这样根据一两个标杆客户开发的产品就可以很快标准化。
  2. Figma把产品与客户共同成长做到极致。

很多时候,创业者要么就是上来都安排了满满的roadmap, 恨不得憋个大招;要么就是做了一个可以被一部分客户接受的产品,就疯狂走量。
其实,对于SaaS产品而言,把产品做厚的过程从来就不能停止,而且最理想的就是跟客户紧密合作。
产品做厚,功能和场景是一方面,素材也是极为有价值的积累。这种高质量沉淀,又反哺了社区。
就好像早年,陪伴AWS一起成长的,不是Fortune 500, 不是大型银行,而是Airbnb这样飞速发展的startup。
但是这些startup的技术实力和要求都不亚于大公司,陪伴未来的冠军,或许也是值得中国新一代SaaS公司认真考虑的路径。

PLG早期也需要(特殊的)Sales

首先,最早的sales, 其实最好不要传统sales背景。
你需要的是Renaissance Reps. 这个概念来自于Harvard Business Review 中的一个经典模型:Sales Learning Curve.
Renaissance Reps(复兴的代表?), 就是说在你刚刚找到product-market-fit的时候,你需要的不是成熟的sales经验,而是聪明、学习能力强、对产品有理解的年轻人,跟你的产品、市场等团队,一起去做最早期的客户沟通和服务,打磨出最初的一套话术和pattern,为日后大规模打好基础。
有意思的是,通常几年咨询背景的年轻人,再加上一两年的sales经验,似乎被认为是最理想的人选。所以对应的薪酬模式,也需要提成不能占比太高。
因为,这个阶段的重点是探索,而不是规模。

第二点,在Growth/PLG + sales叠加的模式中,所需要的就不是传统的sales了。
这种PLG模式下的sales有两个特点:
一方面,咨询大于销售。
这就是为什么本文开始,我们要定义把PLG明确定义为,客户在主动接触到公司的sales之前,就可以自行使用并体验到产品的大部分价值。
在PLG增长模式已经证明了product-market-fit的情况下,所以sales介入时,必须有非常明确且强烈的市场信号驱动——最典型的,原本是公司内小团队使用,客户开始主动要求企业级服务,或者,来自单一客户的收入已经达到一定程度,需要进行关系维护。
这时候的sales,不是要告诉客户产品是什么,而是怎么用好,或者帮助企业内部的advocate梳理好各种采购流程、安全合规要求等等的复杂性,推进企业采购。


PLG产品设计不能只依赖灵感,需要结构化的思考

1.战略层面:如何思考产品的定位和核心价值
《蓝海战略》中 Four Action Framework 用来挖掘行业中的全新价值曲线。传统的竞争策略,一般是差异化和低成本的取舍,全新的价值曲线就是为了打破这个两难。
Figma用这个Framework 最大的价值,就是帮助团队统一了产品定位,也就解决了公司产品聚焦和取舍的问题。

  • Eliminate: 哪些被产业认定为理所当然的元素需要剔除?如果因素不再重要了,那么巨头这些领域的积累优势也没那么重要,你也不必再去投入资源compete.
  • Reduce: 哪些元素的含量应被减少到产业标准以下?这就促使你作出决定,看看现有产品是不是在功能上设计过头,只是为了竞争而竞争(内卷!)。这些东西徒增成本却对用户没有价值。(自动化、工作流)
  • Raise: 哪些元素应该被大大提高到产业标准以上?现有产品的一些功能,如果有质的提升(注意,不是简单的量变),可以创造新的客户价值,甚至形成新的行业标准和趋势?(表格体验优化)
  • Create: 哪些产业内从未有过的元素需要创造?这就是要发现全新的价值点,来创造新的需求。(动态筛选关联)

image.png

2.标杆用户为核心的 Go-To-Market
最终社区和商业用户,其实都是被这些标杆客户带动起来的。清楚了这一点,如何处理这几类用户的PR,也一目了然了。

3.产品与组织:三层 Activation+数据驱动
PLG的产品要以self-service的activation为核心
也就是说,用户可以自行体会到产品的大部分价值。
可以说,PLG产品的核心就是Activation。也就是一开始说的,不需要sales介入、用户通过self-service,1-2分钟就迅速get到产品的价值。

  • User level Aha: 比如,一个gitlab用户完成basic setup之后提交了第一行代码。他解决了一个问题,明白了产品feature的价值。但是这只是开始。
  • Team-level Aha:通常通过协作的方式。比如一个两三个人的小team开始用免费版。
  • Organization-level Aha:team 体会到了产品价值以后,需要pitch到别的部门或者决策层。这时候需要让他们很清楚地了解paid version ROI是什么。

没有很好地设计好这三个aha moment, 就意味着sales需要在用户还对于付费还没有ready的时候就要介入,这就违背了PLG的本意。

要能在几乎没有sales干预的情况下,客户自己就能感受到这几个Aha moment,产品也要符合一些特性。
这里简单总结两点:

  1. 跨部门属性很强的、没有一定数量的人使用就很难体会到价值的产品,就很难用PLG。比如HR SaaS,ERP。一两个人根本用不起来。
  2. 产品的使用者离业务比较远的,难度也比较大。换句话说,使用者在企业里话语权不高,finance, HR,等,可能都属于此列。此时,自下而上的advocate很难产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