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居民生活方式改变,身体活动水平显著下降

近20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居民生活方式发生较大变化,我国居民总体身体活动量逐年下降。成年居民职业性、家务性、交通性和休闲性身体活动总量逐年减少,职业性身体活动量降低是造成身体活动总量下降的主要原因。2018年成年男性身体活动量每周为135.0MET-h/w,职业相关身体活动量大幅下降,主动的身体活动并没有补充,使得成年男性身体活动总量平均每周下降9.3MET-h/w,即日均能量消耗减少79.7kcal/d。尽管成年女性休闲性和交通性身体活动略有增加,但也远小于职业性和家务性身体活动的减少量,导致女性身体活动总量平均每周下降8.2MET-h/w,即日均能量消耗减少64.7kcal/d。 由于电视、手机使用的普遍性,成为成人最主要的闲暇静坐原因。成人缺乏规律自主运动,静坐时间增加,平均每天闲暇屏幕时间为3小时左右。在能量摄入不变情况下,身体活动量降低是造成人群超重肥胖率持续增高的主要危险因素。

(三)超重肥胖及膳食相关慢性病问题日趋严重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中国居民超重及肥胖患病率快速增长,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超重是指体质指数(BMI)为24.0-27.9kg/m2,如果超过28kg/m2就属于肥胖。肥胖指体内脂肪堆积过多和分布异常,肥胖常伴有多种代谢异常,是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等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6岁以下和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分别达到10.4%和19.0%,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4.3%和16.4%,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已经超过一半(50.7%)。从2000-2018年成人超重和肥胖率的变化趋势来看,肥胖率上升速度大于超重率的增长;农村人群超重和肥胖率的增幅高于城市人群。
超重肥胖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癌症等重要的危险因素。全球疾病负担2017研究结果指出,2017年全国归因于高BMI的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为59.0万,13.5%的心血管疾病死亡归因于高BMI。《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18岁及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7.5%,糖尿病患病率为11.9%,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为8.2%。《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显示,我国15岁及以上人群冠心病患病率为10.2%,60岁及以上人群冠心病患病率为27.8%,18岁及以上居民血脂异常率显著升高(2002年18.6%,2012年40.4%)。2013年40岁以上人群脑卒中患病率为2.1%,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均呈上升的态势。这些慢性病与长期膳食不平衡和油盐摄入过多密切相关。

(四)膳食不平衡是慢性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不合理的膳食是中国人疾病发生和死亡的最主要因素,2017年中国居民310万人的死亡可以归因于膳食不合理。1982-2012年中国成人膳食变迁与心血管代谢性疾病死亡率关系的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在过去几十年中尽管部分膳食因素在改善,但大部分人群的膳食质量仍然不理想。相当一部分中国人的心脏疾病、脑卒中和2型糖尿病死亡率与膳食因素有关。2012年中国成人由于膳食质量不佳导致的心血管代谢性疾病的死亡率为20.8%,估计人数为151万。2012年,在中国成人所有膳食因素与估计的心血管代谢性死亡数量有关的归因中,比例最高的是高钠摄入占17.3%、水果摄入不足占11.5%、水产类Q-3脂肪酸摄入不足占9.7%。

1.高油高盐摄入仍普遍存在,含糖饮料消费逐年上升

2.全谷物、深色蔬菜、水果、奶类、鱼虾类和大豆类摄入不足

3.饮酒行为较为普遍,一半以上的男性饮酒者过量饮酒

(五)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地区膳食结构亟待改善

(六)孕妇、婴幼儿和老年人的营养问题仍需特别关注

(七)食物浪费问题严重,营养素养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