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png
    线上监控,分两个部分:数据采集;数据展现。

    工具链是一系列互相配合的工具,能够协作完成开发任务(注:工具链这个词最早是由 C/C++ 程序员引入的概念,一般包含编译、链接、调试等工具)。
    npm 帮助我们进行包管理,Yeoman 帮助我们初始化项目模板。
    初始化项目;运行和调试;测试(单元测试);发布。
    Yeoman; webpack; ava/nyc; aws-cli
    一般来说,以下指标跟开发者体验较为相关:调试 / 构建次数;构建平均时长;使用的工具版本;发布次数。

    持续集成是近现代软件工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指在软件开发过程中,以定期或者实时的方式,集成所有人的工作成果,做统一的构建和测试。
    与持续集成相对的做法是:独立开发各个模块,在软件开发的最终阶段才做集成。持续集成的优势是及早处理集成阶段的问题,使软件质量和开发进度可控。
    持续集成还有升级版本:持续交付和持续部署,

    传统软件的持续集成主要有以下措施。

    • daily build:每日构建,开发者每天提交代码到代码仓库,构建一个可运行的版本。
    • build verification test(BVT):构建验证测试,每日构建版本出来后,运行一组自动化的测试用例,保证基本功能可用。

    目标:一是要及早集成代码形成可测试的版本,二是通过一定的测试来验证提交的代码的有效性。
    前端的持续集成的措施

    • 预览环境,代替每日构建,前端每次(或指定次)提交代码到仓库都同步到预览环境,保证预览环境总是可用;
    • 规则校验,代替构建验证测试,通过数据采集(如前面提到的性能数据)和代码扫描,保证提交的代码满足一定的质量要求。规则校验可以分成三种措施:
      • 页面结构扫描;使用无头浏览器(如 phantomjs)配合一些 JavaScript 代码编写的规则来完成。
      • 运行时数据采集;通过在页面插入公共 js 文件的方式来完成,最基本的是用 Performance API 来采集性能数据,用 window.onerror 来采集 js 错误。
      • 代码扫描。比如 JSHint,你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社区方案或者自研。

    组件化
    前端是个天然按照页面解耦的技术,在多页面架构中,页面的复杂度大约刚好适合一个人的工作量。
    现行的组件化方案,目前有五种主流选择:

    • Web Component;是 W3C 推行的规范,Shadow DOM 的设计比较复杂。CSS 也比较难以应用,需要依靠 CSS Houdini。优势:不需要任何额外的运行时支持,就能在现代浏览器环境运行,也可以跟 HTML 无缝结合。
    • Vue;特点:一个是比较符合原本的 JavaScript/CSS/HTML 书写习惯;另一个是它绑定了 MVVM 模式,直接确定了 UI 架构,通过 DSL 的支持,数据交互非常简洁。
    • React;利用 JSX 模式,把 HTML、CSS 和 JavaScript 都放进了 js 文件中。可以迁移到 React Native,直接编写简单的客户端应用。
    • Angular;核心竞争力是与 TypeScript 结合得较好。
    • 自研。

    兼容性和适配性

    • 单位英寸像素数(Pixel Per Inch,PPI):现实世界的一英寸内像素数,决定了屏幕的显示质量。PPI 主要影响的是文字,可以采用 media 规则来适配。
    • 设备像素比率(Device Pixel Ratio,DPR):物理像素与逻辑像素(px)的对应关系。DPR 适配则需要用到 CSS 的 viewport 规则来控制缩放比例解决。
    • 分辨率(Resolution):屏幕区域的宽高所占像素数。分辨率适配可以使用 vw 单位解决。

    单页应用
    单页应用(SPA)解决浏览器加载 HTML 时是会有白屏过程的问题。
    缺点:前进后退历史使用 URL 的 Hash 部分来控制,但是 onhashchange 事件并没有提供前进或者后退信息

    前端架构还包含了很多 Native 开发任务:如客户端和前端结合的方案 Weex 和 React Native;如前端和图形学结合的方案 GCanvas;如前端的 3D 框架 Three.j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