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日
总结
首先,产品设计要以用户为导向,面向场景,要清楚我们在解决什么用户,在什么地方,遇到的什么问题,而非按照功能列表来做设计,不要堆砌功能。
其次,建立从基础到高级的需求模型——从可用性、用户体验、扩展兼容到完善生态,可用性是基石,接下来不断优化体验,之后再扩展更多用户群,放大影响力,实现业务生态布局,从基础到高级依次向上满足,不能跳跃。
再次,对需求边界的拓展,要围绕产品或团队的优势向上生长,不要“基因突变”。
最后,不要过度设计。
没有设计,只有解决问题
张小龙在腾讯内部的一场8小时分享中曾经说过:“没有设计,只有解决问题。”简单来说,产品设计就是以用户价值为中心,持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验证问题。
一个产品的价值,取决于它在多大程度上解决了什么用户、在什么地方、遇到的什么问题。
第一,不以设计为导向,以用户为导向。
产品经理要始终围绕解决用户遇到的问题,满足用户的需求来工作,而不是满足产品经理的个人爱好。
第二、面向场景来做设计,而非功能列表。
新手产品经理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看竞品有什么功能,全部照搬过来,或者对用户反馈的功能建议照单全收。
功能服务于场景和整体体验,产品经理要时刻清楚自己当下是在解决什么用户、在什么地方、遇到的什么问题,而不是堆砌功能。与当下要解决的问题无关的功能特性,不单会增加产品开发的成本和周期,还可能给用户带来不必要的干扰。
所以我们说,要面向场景而不是功能列表来做设计,没有孤立的功能,每一个功能都服务于特定的场景,只有面向场景,才能做出取舍。
从基础到高级,按顺序依次满足
对用户的使用场景和待解决的问题进行挖掘和分析,我们往往会获取到大量需求,如何处理?
第一次层级,是和资金的安全性和可用性相关的需求。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要确保每一笔支付都顺利发生,让资金像水一样流来流去,不出现中断。这是必要前提,也是基础保障。
第二层级,是和用户体验相关的需求。
要确保用户在使用移动支付的过程中,体验快速、清晰、舒服、愉悦。
第三层级,是和扩展性和兼容性相关的需求。
让各种用户的银行卡都能被绑定和使用,让用户线上线下的各种场景都可以被兼容,也就是让产品被越来越多的用户,在越来越多的场景下广泛被应用。
第四层级,是和产业生态发展相关的需求。
只有行业上下游相关链条产业都能长期健康协同发展,我们的产品才能稳定健康发展。
一般来说,每个业务都可以建立从基础到高级的需求模型——从可用性、用户体验、扩展兼容到完善生态。
我们优先保障可用性、不断优化体验,这两层需要不断打磨完善,这是产品的核心能力。之后,再扩展更多用户群,放大影响力,实现业务生态布局,从基础到高级,依次向上满足,不能跳跃。
需求边界,如何拓展
前面说过,产品设计就是以用户价值为中心,持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验证问题。随着产品的成长,我们解决了能用、可用之后,就可以着手解决让产品更好用的问题。这时可能会遇到是否要对产品边界进行拓展的思考。
好的产品,往往是自己演化出来的,而不是事先规划出来的,对边界的拓展,建议要围绕产品或团队的优势向上生长,而不是搞“基因突变”。
需求设计,过犹不及
作为产品经理,你需要经常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这个版本做了10个新功能,这10个新功能都上线以后,他们分别多用户带来的帮助究竟有多大?如果你真的仔细琢磨这个问题,你往往会发现,可能做其中2个功能就足够了。这就是说,很多功能都白白做的,做得越多,有可能错得越多。
第一,不在1.0版本做2.0版本的事情。
上线是为了验证想法,是改进功能的开始,根据1.0版本用户的反馈,更有助于我们评估2.0版本需要什么功能。
第二,避免定义复杂的逻辑和形态。
如果解决方案非常复杂,很有可能是问题定义错了。
第三,保留变化。
对不确定的部分,保留变化的余地,先不做。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