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

11.二次确认 - 图1这是在iPhone中,要删除一个APP,点击X按钮后,弹出小窗口再次确认。这样的设计称为:二次确认。


用途

如果操作带来的结果比较严重,比如:删除操作,删了就找不回来了,可以使用二次确认。有两层价值:

  1. 避免用户小手一抖,误操作了。
  2. 即使是用户有意为之的操作,也再次确认,督促用户更慎重的判断,避免后悔。

二次确认就像是核弹发射按钮上的盖子。


进一步说明后果

二次确认的时候,可以进一步说明此操作将带来的后果,比如,上面的例子中“删除此应用将同时删除其数据。”
这些信息在用户没点X按钮之前,没必要也没空间全展示出来,放在弹出窗口里正好。
换个说法:一些对操作后果的描述,可以隐藏在操作后的二次确认里,以便减少操作前的信息量。
用户没表达什么意愿时,我们只提供适量的信息,当用户做了一个操作,点了一个X按钮,表达了意愿后,我们再进一步提供信息,这是合适的表达策略,好过“一上来就把所有信息都摆在用户眼前”。


小心“取消”这个词

11.二次确认 - 图2新浪微博里,发微博时,如果不想发了,点击页面左上角是“取消”按钮,有二次确认,从页面下方浮起,如图。
会不会有点儿懵?此时好像应该要点最下面的“取消”吧。要仔细看一下才能明白。
这里用了两次“取消”这个词,就有点晕了。
对比一下Twitter、Facebook:
11.二次确认 - 图3既然连续两次出现“取消”不太好,那解决思路也很自然:要么改掉第一个“取消”,要么改掉第二个“取消”。Twitter是改掉了第一个;Facebook是改掉了第二个。
(上图中的Twitter截图是2018年里的某一版iOS APP。目前,2019年8月的v7.56版,也不幸的改成了两处都写作“取消”。)
关于“取消”,还有一个更特别的情况:
11.二次确认 - 图4“取消关注”这个功能,有二次确认。在二次确认这个小页面里,看不到刚才的“取消关注”按钮了,为了更明确,再次给出了描述:“取消关注此人?”下面的按钮:“确认or取消”。“取消关注此人?对,取消。”又错了。
上图是我印象中,若干年前微博中是这样的。
现在的微博是这样处理的:
11.二次确认 - 图5二次确认中,第一行的描述文字改了,“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对,确定!”用这句描述来引导用户的脑子。
但还是存在从第一个页面到第二个页面过程中:“取消关注,对,取消”这样的误会。
而且在二次确认里还破坏了“取消关注”这个特定的说法。
前面说了思路:要么改掉第一个“取消”,要么改掉第二个“取消”。
第一个“取消”是“取消关注”,在这里是特定的说法,实在不该改掉,那就改掉第二个了。
二次确认或许可以考虑这样:取消关注此人? 是/否
再或者,点击了“取消关注”后,只是按钮变化一下,更突显了,作为二次确认。并不是一定要弹出个窗口的。
其实我还想再往下追问:“取消关注”真的需要二次确认吗?取关后,用户仍旧还停留在这个页面,即使是误操作了,再点一下“关注”就好了,并不需要防止误操作。这里或许是“小心思”,希望用二次确认来挽留用户,可是,弹出窗口里也没有说出“这个人发的微博如何的受欢迎,内容如何的高品质”之类的信息。只是绊用户一下,并不能挽留住人吧。
回到措辞问题本身,这个案例里,我们能学到什么?
对于名字中就有“取消”二字的功能,比如,取消关注、取消收藏、取消行程… 如果要有二次确认,“取消”二字会格外麻烦。


不弹出窗口,更好

11.二次确认 - 图6这是iOS上,删除通知的二次确认。
二次确认并不一定要是个弹出窗口,需要它实现的是:
1.避免误操作;
2.再次与用户确认,督促用户更慎重的判断。
上面这样的二次确认也全都做到了。
如果用弹出窗口来实现这个二次确认,大概是这样:
11.二次确认 - 图7弹窗会把原本的页面锁死,还会遮挡一些消息内容。如果我又觉得不是很确定,想再仔细看看这些通知,还得要关掉弹出窗口。不方便。
简单而不准确的说,
弹出窗口被称为:模态;
不弹窗,而是在页面内的改变被称为:非模态。
多数时候,非模态对用户更友好。我们往往是在追求可以做到非模态。
如果可能,二次确认应该尽可能使用不弹窗的方式。


“操作后,可撤销”,更好

来看一个例子:
一个电子邮箱,用户删除邮件的操作如何设计?
设计方案一:删除前二次确认;
设计方案二:不二次确认,但可以从垃圾箱里找回,让操作后的结果可以撤销。
哪个方式好?应该是后者好。
操作前的二次确认,即使用户非常慎重的考虑了,也只是那时那刻所做的判断,过几个小时,情况变了,判断可能也会变。二次确认不能彻底避免用户后悔,倒是能避免误操作。
可以从垃圾箱里找回,无论是误操作,还是后悔了,都能找回。比二次确认好。另外,还有三重好处:

  1. 操作会更流畅。二次确认是用户意料之外的被挡了一下,不爽的。
  2. 更尊重用户。如果我是您的助理,您指派我去做个事儿,我应该马上去办。我不去办,而是找您再次确认,对您不信任似得。
  3. 让用户心里没压力。做过的操作可以撤销,可以恢复,会让用户更敢于探索。我们很多时候都希望做过的事儿可以重来吧。

关于操作,是一个专门的主题,有三组总共五项要求。“操作后,结果可撤销”就是其中一项。
希望用户慎重判断,如果可以实现“操作后可撤销”,是比二次确认更好的方式。